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3 16:0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文化自信:通过诵读与品味,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与意境的深邃,激发对中华优秀古诗文的热爱。初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体会中国传统文人“寄情于景,寓理于诗”的独特表达方式。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默写。能借助工具书和插图,理解“题”、“缘”等关键字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句大意。
思维能力: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小组探究等方式,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辨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尝试运用这一观点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多媒体辅助,想象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千姿百态,感受古诗描绘的自然之美。体会诗歌由景入理、情理交融的写作艺术之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多角度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蕴含的哲理,并能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结,获得思想启迪。
三、学习任务群归属
主要归属: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次要关联: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情境导入: 发布“小小旅行家·云游庐山”的探究任务。
(播放庐山多角度风光片)同学们,今天我们成立一个“云端研学团”,目的地是江西庐山。我们将跟随一位特殊的“导游”——北宋大文豪苏轼,通过他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来一次深度的“诗文寻幽”。
揭示课题: 板书《题西林壁》,理解“题壁诗”的传统文化形式。
明确任务:
任务一:赏景——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任务二:探秘——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任务三:链接——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何启发?
【设计意图】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研学旅行”形式创设情境,赋予学习活动真实的意义和趣味性,激发探究欲望,契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情境性要求。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自主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指导“缘”字的音、形、义。
范读引领:教师配乐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合作互读:同桌互读,互相正音。推荐展示,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落实“语言运用”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培养语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鉴赏
◆ 探究任务一:赏景——诗人如何观察庐山?(聚焦前两句)
自主圈画:默读前两句,圈出诗人观察庐山的角度。(横、侧、远、近、高、低)
小组合作:“我眼中的庐山”
活动: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小组内选择1-2个观察角度,描述你“看到”的庐山是怎样的。
示例:“我们组选择的是‘横看’,我们想象庐山像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非常壮观。”
汇报交流与朗读指导: 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积累的词语(如:连绵起伏、峻峭挺拔、气象万千)来形容,并带着这种想象和感受再次朗读诗句。
链接要素:诗人的观察给你什么启发?(多角度、全方位、连续变换位置)这正是本单元要求的“连续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形象化的描述,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发展“审美创造”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
◆ 探究任务二:探秘——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聚焦后两句)
提出问题:诗人从这么多角度看了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思辨探究:
辩论小活动:“身在山中”是看清庐山真面目的优势还是劣势?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理解“局部”与“整体”、“置身其中”与“超然物外”的辩证关系。
哲理升华:
教师讲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成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哲理。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看山吗?诗人还想告诉我们什么?(看待问题要全面,要跳出局限,多听取他人意见)
【设计意图】此环节归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通过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思维的跨越。
(四)关联生活,创意表达
生活万花筒:
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进行分析:
情境一:你和好朋友因为一件小事吵架了,都很生气。这时该怎么办?(引导:跳出自己的立场,换个角度看问题)
情境二:解一道数学难题,想了很久都没思路。同桌一点拨,马上就明白了。这是为什么?
创意表达(二选一):
选项A(写一写):当你遇到一件让你困惑或生气的事情时,试着“跳出来”看一看,写下你的新发现或新想法。
选项B(画一画/讲一讲):为《题西林壁》设计一幅插图,并为你设计的插图写一段解说词,向家人介绍这首诗的景与理。
【设计意图】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壁垒,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表达活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了选择空间,是“创意表达”的落实。
(五)总结升华,背诵积累
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苏轼,不仅欣赏了庐山的千姿百态,学会多角度观察,更收获了一个受用终生的人生哲理。
情感背诵:带着对古诗的深刻理解,全班同学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布置作业:
基础性:默写《题西林壁》。
拓展性:搜集其他蕴含哲理的诗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制作成“哲理诗卡”,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景 → 理
横·侧·远·近·高·低 → 全面观察
(千姿百态) ← (当局者迷)
不识真面目 → 客观思考
只缘此山中 ← (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