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 第4周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周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 第4周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周测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10 10:07:07

文档简介

第04周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9分。
1. 我国有着丰富海风资源,在海水中建立风电设备,防腐蚀是一个突出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将钢铁构件与电源负极连接减缓腐蚀发生
B. 海水中发生化学腐蚀的速率大于电化学腐蚀速率
C. 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 3e- = Fe3+
D. 钢铁构件表面的镀铜破损后依然会保护内部钢铁不被腐蚀
【答案】A
【解析】将钢铁部件与电源负极连接作阴极,属于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可以减缓腐蚀发生,A正确;海水是电解质,海水中通常发生电化学腐蚀,且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速率大于化学腐蚀速率,B错误;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2e-==Fe2+,C错误;铜镀层破损后,Cu、Fe和海水构成原电池,Fe失电子作负极,Fe加速被腐蚀,D错误。
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无处不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纯铁在潮湿空气中不易被腐蚀
B. 一次性保暖贴是利用电化学腐蚀提供热量
C. 地下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采用的是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D. 铺设在隧道中的钢轨每隔一根轨枕系一块锌片,采用的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C
【解析】纯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构成原电池,不易被腐蚀,A正确;一次性保暖贴中铁、碳构成原电池,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利用电化学腐蚀提供热量,B正确;地下钢管与电源负极连接采用的是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C错误;铺设在隧道中的钢轨每隔一根轨枕系一块锌片,构成原电池,铁为正极、锌为负极,锌被腐蚀,采用的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正确。
3.锥形瓶内壁用某溶液润洗后,放入混合均匀的新制铁粉和炭粉,塞紧瓶塞,同时测量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0~t1时,铁可能发生了析氢腐蚀
B. t1~t2时,铁一定发生了吸氧腐蚀
C.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 用于润洗锥形瓶的溶液可能是稀盐酸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0~t1时锥形瓶内压强增大,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则铁可能发生了析氢腐蚀,A正确;由图可知,t1~t2时锥形瓶内压强减少,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则铁一定发生了吸氧腐蚀,B错误;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C错误;锥形瓶内开始发生析氢腐蚀,则用于润洗锥形瓶的溶液一定显酸性,可能是稀盐酸,D正确。
4.金属腐蚀会对设备产生严重危害,腐蚀快慢与材料种类、所处环境有关。下图为两种对海水中钢闸门的防腐措施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图2中,阳极材料本身均失去电子
B. 图1、图2中钢闸门均为电子输入的一端
C. 图1、图2中钢闸门上均主要发生了反应:2H++2e-==H2↑
D. 图1是外加电流法,图2是牺牲阳极法
【答案】B
【解析】图1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一般为较活泼金属,其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图2为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阳极材料为辅助阳极,其通常是惰性电极,本身不失去电子,A错误;图1中钢闸门为原电池的正极、图2中钢闸门为电解池的阴极,均为电子输入的一端,B正确;图1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钢闸门为原电池正极,海水作电解质溶液,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O2+4e-+2H2O=4OH-,图2钢闸门为电解池的阴极,主要发生反应:2H++2e-==H2↑,C错误;图1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图2是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D错误。
5.如图所示,各烧杯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的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
A. ②①③④⑤⑥ B. ⑤④③①②⑥
C. ⑤④②①③⑥ D. 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C
【解析】由装置图可知,②③④是原电池,装置②④中铁为负极,且两个电极金属活泼性相差越大,负极金属腐蚀的速度越快,因此④>②,装置③中铁作正极,被保护,所以④>②>③,装置⑤⑥是电解池,⑤中铁作阳极,⑥中铁作阴极,阳极金属腐蚀速度快,阴极被保护,因此⑤>⑥,又因电解池引起的腐蚀速度>原电池引起的腐蚀速度>化学腐蚀速度>有防护措施的腐蚀速度,因此可得铁被腐蚀的速度大小关系为⑤④②①③⑥,故选C。
6.考古发掘出的古代青铜器(含铜锡等金属)表面经常出现小孔腐蚀,这是一种电化学腐蚀现象。小孔腐蚀的过程及铜腐蚀产物(铜锈)的成分如下图所示。
已知:2CuCl+H2OCu2O+2HCl。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是正极反应物 B. 铜锈的成分与氧气浓度、pH有关
C. 图2中,Cl-从小孔内向小孔外移动 D. 青铜中的锡也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答案】C
【解析】青铜器中含铜锡等金属,也含有其他金属及非金属杂质,由于物质的活动性不同,周围有电解质溶液,形成了原电池,Cu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由于电解质溶液为中性,发生吸氧腐蚀,正极上氧气得到电子,变为OH-,因此氧气是正极反应物,A正确;根据图2可知,在锈蚀小孔外的物质成分为Cu2(OH)2CO3、Cu2(OH)3Cl,Cu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在小孔附近物质是Cu2O,小孔内壁的物质成分是CuCl,Cu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小孔外氧气浓度大,Cu元素价态高,小孔内氧气浓度小,Cu元素价态低,物质成分与氧气浓度有关;在溶液酸性较强时可逆反应:2CuCl+H2OCu2O+2HCl的平衡逆向移动,物质成分主要是CuCl,若溶液酸性减弱,平衡正向移动,物质成分主要是Cu2O,可见物质成分也与溶液的pH有关,B正确;溶液中的Cl-总是向低洼处流动,因此会从小孔外向小孔内移动,与氧气浓度较小时的+1价Cu形成难溶性固体CuCl,C错误;由于Sn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因此也会与活动性比Sn弱的金属构成原电池,Sn为负极,被氧化而引起电化学腐蚀,D正确。
7.为探究金属腐蚀的原理,进行了如下实验。表面皿中都装有混合了饱和食盐水、酚酞和铁氰化钾溶液的琼脂,分别将缠有铜丝的铁钉和缠有锌皮的铁钉放置其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B中铁钉受锌皮保护,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B. 离子在半凝固态的琼脂内可定向移动
C. 图B中铁钉上的电极反应式:
D. 图A中铁钉两端蓝色中间红色,图B中铁钉两端红色中间无色
【答案】C
【解析】图A中,根据题中条件可知,形成原电池,其中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图B中,根据题中条件可知,形成原电池,其中锌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铁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据此分析解题。由分析可知,图B中铁为正极,锌为负极,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A正确;该装置形成原电池,原电池内电路阳离子向正极定向移动、阴离子向负极定向移动,混合了饱和食盐水、酚酞和铁氰化钾溶液的琼脂起电解质溶液的作用,所以离子在半凝固态的琼脂内可定向移动,B正确;由分析可知,图B中铁钉上的电极反应式为,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A中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与铁氰化钾反应生成蓝色沉淀,铜作正极,产物为氢氧根,则铁钉中间为红色;图B中锌皮作负极生成锌离子为无色,铁作正极,产物为氢氧根,遇酚酞变红,则图B铁钉两端红色中间无色,D正确。
8.下列四个装置中都用到了金属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图甲装置可在铁件上镀铜
B. 用图乙装置可证明活泼性:
C. 用图丙装置可实现牺牲Cu电极保护钢铁设施
D. 用图丁装置可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且C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答案】D
【解析】在铁件上镀铜,铁件应作阴极、铜棒应作阳极,A错误;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在图乙装置中,Cu是负极、Al是正极,不能证明活泼性:,B错误;铁的活泼性大于铜,铜、铁构成原电池,铁为负极,图丙装置不能牺牲Cu电极保护钢铁,C错误;铜和Fe3+反应生成Cu2+、Fe2+,图丁装置构成原电池,可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Cu是负极、C极是正极,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D正确。
用如图1所示装置及试剂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探究,测定具支锥形瓶中压强随时间变化关系(图2)以及溶解氧(DO)随时间变化关系(图3)的曲线如下。
图1
图2 图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时,具支锥形瓶中压强增大主要是因为产生了
B. 整个过程中,负极反应式为
C. 时,不发生析氢腐蚀,只发生吸氧腐蚀
D. 时,正极反应式为和
【答案】C
【解析】Fe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析氢腐蚀,产生氢气,会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增大;若介质的酸性很弱或呈中性,并且有氧气参与,此时Fe就会发生吸氧腐蚀,吸收氧气,会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减小,据此分析解答。pH=2.0的溶液,酸性较强,因此锥形瓶中的Fe粉能发生析氢腐蚀,析氢腐蚀产生氢气,因此会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增大,A正确;锥形瓶中的Fe粉和C粉构成了原电池,Fe粉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B正确;若pH=4.0时只发生吸氧腐蚀,那么锥形瓶内的压强会有下降;而图中pH=4.0时,锥形瓶内的压强几乎不变,说明除了吸氧腐蚀,Fe粉还发生了析氢腐蚀,消耗氧气的同时也产生了氢气,因此锥形瓶内压强几乎不变,C错误;由图可知,pH=2.0时,锥形瓶内的溶解氧减少,说明有消耗氧气的吸氧腐蚀发生,同时锥形瓶内的气压增大,说明有产生氢气的析氢腐蚀发生,因此,正极反应式有2H++2e-═H2↑和O2+4e-+4H+═2H2O,D正确。
10.将金属M连接在钢铁设施表面,可减缓水体中钢铁设施的腐蚀。在题图所示的情境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B. 金属M活动性比Fe的活动性弱
C. 钢铁设施表面因积累大量电子而被保护
D. 钢铁设施在河水中的腐蚀速率比在海水中的快
【答案】C
【解析】该装置为原电池原理的金属防护措施,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金属M作负极,钢铁设备作正极,据此分析解答。阴极的钢铁设施实际作原电池的正极,正极金属被保护不失电子,A错误;阳极金属M实际为原电池装置的负极,电子流出,原电池中负极金属比正极活泼,因此M活动性比Fe的活动性强,B错误;金属M失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入钢铁设备,从而使钢铁设施表面积累大量电子,自身金属不再失电子从而被保护,C正确;海水中的离子浓度大于河水中的离子浓度,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因此钢铁设施在海水中的腐蚀速率比在河水中快,D错误。
11. 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3%NaCl溶液)。
① ② ③
在Fe表面生成蓝色沉淀 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试管内生成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对比②③,可以判定Zn保护了Fe
B. 对比①②,K3[Fe(CN)6]可能将Fe氧化
C. 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
D. 将Zn换成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Fe比Cu活泼
【答案】D
【解析】对比②③,②中Fe附近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无明显变化,证明②中Fe附近的溶液中不含Fe2+,③中Fe附近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产生蓝色沉淀,说明③中Fe附近的溶液中含Fe2+,②中Fe被保护,A正确;①中加入K3[Fe(CN)6]在Fe表面产生蓝色沉淀,Fe表面产生了Fe2+,对比①②的异同,①可能是
K3[Fe(CN)6]将Fe氧化成Fe2+,B正确;对比①②,①加入K3[Fe(CN)6]在Fe表面产生蓝色沉淀,①也能检验出Fe2+,不能用①的方法验证Zn保护Fe,C正确;由实验可知,K3[Fe(CN)6]可能将Fe氧化成Fe2+,将Zn换成Cu不能用①的方法证明Fe比Cu活泼,D错误。
12.海港、码头的钢制管桩会受到海水的长期侵袭,常用外加电流法对其进行保护(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电极)。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为负极,b为正极
B. 高硅铸铁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发挥作用的
C. 通电时,海水中的阳离子向钢制管柱电极移动
D. 通电后使钢制管桩表面的腐蚀电流接近零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该金属防护法为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钢制管桩与直流电源的负极a极相连,作电解池的阴极,高硅铸铁与直流电源正极b极相连,作阳极。被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阴极被保护,则钢制管桩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即a为负极,b为正极,A正确;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电极,作为阳极材料不损耗,B错误;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即向钢制管柱电极移动,C正确;被保护的钢制管桩作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使钢制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避免或减弱电化学腐蚀的发生,D正确。
13. 下列电化学装置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在铁制品表面镀铜 B. 用装置乙电解精炼铜
C. 用装置丙制备NaOH和氯气 D. 用装置丁保护钢闸门
【答案】B
【解析】用装置甲在铁制品表面镀铜时,要用铜作电镀池的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不能用铁作电镀池的阳极,A错误;用装置乙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作精炼池的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B正确;用装置丙制备NaOH和氯气时,应选择阳离子交换膜,以有利于钠离子向阴极迁移,防止氢氧根离子向阳极迁移,C错误;用装置丁保护钢闸门时,应选用比铁活泼的锌与钢闸门相连,选用石墨会形成铁、石墨原电池,钢闸门会因原电池反应加快腐蚀,或者将钢闸门连在电源的负极上,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包括第14题~第17题4个大题,共61分。
14.在日常生活中,金属腐蚀的现象普遍存在,金属腐蚀常常是自发进行的。回答下列问题。
(1)钢铁腐蚀分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①在酸性环境中,主要发生的腐蚀称为___________(填“析氢”或“吸氧”)腐蚀,此时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②发生吸氧腐蚀时,每转移0.2 mol电子,消耗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mL(标准状况)。
(2)钢铁的保护法如图所示。
①图1为___________(填“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此时锌板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②图2中,a为电源的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判断的理由为 。
【答案】(1)①析氢 2H++2e-==H2↑ ② 1 120 (2)①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Zn-2e-=Zn2+ ②负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为阴极
【解析】(1)①在酸性环境中,主要发生的腐蚀称为析氢腐蚀,此时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②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每转移4 mol电子,消耗1 mol氧气,现转移0.2 mol电子,消耗气体的体积为=1 120 mL(标准状况)。(2)①图1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锌的还原性强于铁,此时锌板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②图2中,a为电源的负极,判断的理由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为阴极。
15.电化学原理在防止金属腐蚀、能量转换、物质合成等方面应用广泛。
(1)图中,为了减缓海水对钢闸门A的腐蚀,材料B可以选择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金块 b.锌板 c.铜板 d.钠块
(2)新能源汽车普遍用氢氧燃料电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比电解水制氢气更为科学
B. 氢氧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更能保护环境
C. 以稀、KOH溶液为介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相同
D. 以稀、KOH溶液为介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相同
(3)如下图,装置ⅠCO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通过装置Ⅱ实现铁棒上镀铜。
①b处应通入___________(填“CO”或“”),a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②电镀结束后,装置I中溶液的pH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装置Ⅱ中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在此过程中若装置Ⅱ中阴极质量变化12.8 g,则装置Ⅰ中理论上消耗CO___________L(标准状况)。
(4)用惰性电极电解1 000 mL浓度均为1 mol/L的、HCl、组成的混合溶液,一段时间后,阴、阳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等,则阴、阳极收集到气体的总体积为___________L(假设产生的气体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且所有气体均不考虑溶于水)。
【答案】(1)b (2)C (3) ①O2 CO-2e-+4OH-==+2H2O ②变小 不变 ③ 4.48
(4)134.4
【解析】(1)形成原电池时,Fe作正极被保护,则要选择活泼性比Fe强的金属作负极,又因为钠块与水剧烈反应,所以选锌,故选b。(2)电解水获得H2消耗较多的能量,而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太阳能来分解H2O获得H2更为科学,A正确;氢氧燃料电池的产物是H2O,无污染,能有效保护环境,B正确;以稀H2SO4、KOH为介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分别为H2-2e-==4H+,H2-2e-+2OH-==2H2O,不相同,C错误;以稀H2SO4、KOH为介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均为2H2+O2=2H2O,D正确。(3)①Ⅱ中镀铜,则Cu作阳极、Fe作阴极,I中a处电极为负极、b处电极为正极,负极上通入燃料、正极上通入氧化剂,所以a处通入的气体是CO,CO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则电极a的电极反应式为CO+4OH--2e-=+2H2O,b处通的是氧气,则b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O2+2H2O+4e-=4OH-;②根据I中电池反应为2CO+O2+4KOH=2K2CO3+2H2O,KOH参加反应导致溶液中KOH的浓度降低,则溶液的pH减小;Ⅱ中发生电镀,阳极上溶解的铜的质量等于阴极上析出的铜的质量,则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不变;③装置Ⅱ中阴极析出铜,质量变化12.8 g,物质的量是12.8 g÷64 g/mol=0.2 mol,转移0.4 mol电子,根据串联电路中转移电子相等,所以消耗CO的物质的量是0.2 mol,体积为0.2 mol×22.4 L/mol=4.48 L。(4)用惰性电极电解1 000 mL浓度均为1 mol/L的CuSO4、HCl、AlCl3组成的混合溶液,则溶液中含Cu2+、Cl-、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 mol、4 mol、1 mol,阳极放电顺序为Cl->OH-,则依次发生2Cl--2e-==Cl2↑,4OH--4e-==O2↑+2H2O,阴极放电顺序为Cu2+>H+,依次发生Cu2++2e-==Cu,2H++2e-==H2↑,又因为阴、阳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等,则可以设阴、阳极收集到的气体的物质的量都为x mol,则阳极生成氯气为4 mol2=2 mol,氧气为x mol- 4 mol2=(x-2)mol,阴极上生成
1 mol Cu和x mol H2,由得失电子守恒,1 mol×2+x mol×2=4 mol×1+(x-2)mol×4,解得x=3,所以阴、阳极收集到气体的总体积为2×3 mol×22.4 L/mol=134.4 L。
16. I.学校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模拟铁的电化学防护。
(1)如图1,若X为石墨电极,为减缓铁的腐蚀,开关K应置于___________(填“A”“B”或“C”)处。若X为锌电极,开关K置于A处,该电化学保护法称为___________。
Ⅱ.学校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对电解FeCl2溶液微粒放电能力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电解装置如图2所示,并进行实验记录:
序号 电压 pH 阳极现象 阴极现象
① 1.5 V 5.52 无气泡产生,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蓝;电极表面逐渐析出红褐色沉淀 无气泡产生;电极表面有银灰色金属析出
② 1.5 V 0.5 无气泡产生,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蓝;取阳极附近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电极表面有极少量银灰色金属析出
(2)分析实验①中阴极现象,在pH=5.52时,放电的微粒是___________。
(3)实验②中向阳极附近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变红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实验②中阴极有气泡产生,说明pH=0.5时,阴极发生了电极反应: 。
(4)溶液中有Fe2+、H+,对比①②阴极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分析阳极实验现象,甲同学得出结论:实验①②条件下,Fe2+放电而Cl-没有放电。乙同学认为仅由实验①②不能得出此结论,乙同学设计了实验①对照实验:在1.5 V的电压、pH=5.52的情况下,电解___________溶液,观察相应现象,即可得出相应结论。
【答案】(1) B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2)Fe2+ (3) Fe3++3SCN-==Fe(SCN)3 2H++2e-==H2↑
(4)pH较大时,Fe2+优先放电,pH较小时,H+优先放电
(5)0.2 mol/L NaCl或0.2 mol/L KCl
【解析】Ⅱ.根据实验①②,对比阳极现象可知,都没有氯气生成,阳极均是Fe2+失电子变为Fe3+,由于①中酸性较弱,故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对比阴极现象可知,在pH较大时,Fe2+优先放电生成单质铁,pH较小时,H+优先放电生成氢气。(1)作原电池正极或作电解池阴极的金属被保护,若X为石墨棒,为减缓铁的腐蚀,则铁应作电解池阴极,所以开关K应该置于处B处;若X为锌,开关K置于A处,该装置构成原电池,锌易失电子作负极,铁作正极而被保护,该电化学防护法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2)阳极无气泡产生,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蓝,说明无氯气生成,且Ⅰ中阳极电极表面析出红褐色沉淀,Ⅱ中阳极附近溶液中滴加KSCN后溶液变红,说明阳极有Fe3+生成,则阳极放电的微粒可能是Fe2+。(3)实验②中向阳极附近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因为发生反应:Fe3++3SCN-==Fe(SCN)3;实验②中阴极有气泡产生,说明pH=0.5时,阴极上为氢离子放电,发生电极反应:2H++2e-==H2↑。(4)从表中阴极现象可知,pH较大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较小,此时Fe2+优先于H+得电子,pH较小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此时H+优先于Fe2+得电子。(5)现要验证Cl-在实验Ⅰ条件下能否放电,则可设计的实验方案为在1.5 V的电压、pH=5.52的情况下,电解0.2 mol/LNaCl溶液或0.2 mol/L KCl溶液,观察阳极处是否有气泡产生,湿润的淀粉碘化钾是否变蓝。
17.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的探究实验。
装置 分别进行的操作 现象
i. 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酚酞
ii. 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K3[Fe(CN)6]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
(1)小组同学认为以上两种检验方法,均能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①实验i中的现象是 。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i中的现象: 。
(2)查阅资料:K3[Fe(CN)6]具有氧化性。
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 。
②进行下列实验,几分钟后的记录如下:
实验 滴管 试管 现象
0.5 mol·L-1 K3[Fe(CN)6]溶液 iii. 蒸馏水 无明显变化
iv. 1.0 mol·L-1 NaCl 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大量蓝色沉淀
v. 0.5 mol·L-1 Na2SO4溶液 无明显变化
a.以上实验表明:在 条件下,K3[Fe(CN)6]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
b.为探究a中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后再进行实验iii,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此补充实验表明a中条件的作用是 。
(3)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仍不严谨。为进一步探究K3[Fe(CN)6]的氧化性对实验ii结果的影响,又利用(2)中装置继续实验。其中能证实以上影响确实存在的是_______(填字母)。
实验 试剂 现象
A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B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未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C 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D 铁片、K3[Fe(CN)6]和盐酸混合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4)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利用实验ii中试剂能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方案是 。
【答案】(1)①碳棒附近溶液变红 ②O2 + 4e- +2H2O == 4OH-
(2) ①K3Fe(CN)6 可能氧化Fe生成Fe2+,会干扰由于电化学腐蚀负极生成Fe2+的检测 ②a.Cl-存在 b.Cl-破坏了铁片表面的氧化膜
(3)AC (4)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取铁片(负极)附近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则说明负极附近溶液中产生Fe2+了,即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C作正极,氧气得电子与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正极附近显红色。要验证K3Fe(CN)6具有氧化性,则需要排除其他氧化剂的干扰,如氧气、铁表面的氧化膜等。(1)①根据分析可知,若正极附近出现红色,则产生氢氧根离子,显碱性,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②在正极氧气得电子与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2)①K3[Fe(CN)6]具有氧化性,可能氧化Fe为亚铁离子,影响实验结果;②a.对比试验iv和v,溶液中的Na+、对铁的腐蚀无影响,Cl-使反应加快;实验表明,在Cl-存在的条件下,K3[Fe(CN)6]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
b.铁皮酸洗时,破坏了铁表面的氧化膜,与直接用NaCl溶液的现象相同,则Cl-的作用为破坏了铁片表面的氧化膜。(3)已除O2的铁片不能发生吸氧腐蚀,只能发生铁片、K3[Fe(CN)6]溶液的反应,从而表明K3[Fe(CN)6]能与铁作用生成Fe2+,A符合题意;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未除O2),同时满足两个反应发生的条件,既可能是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也可能是铁片发生了吸氧腐蚀,B不符合题意;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已除O2),不能发生吸氧腐蚀,只能是Cl-破坏氧化膜,然后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C符合题意;铁片、K3[Fe(CN)6]和盐酸混合溶液(已除O2)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可能是铁片与盐酸直接反应生成Fe2+,也可能是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D不符合题意。(4)按实验A连接好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取负极附近的溶液于试管中,用K3[Fe(CN)6]试剂检验,若出现蓝色,则负极附近产生亚铁离子,说明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答案第1页,共2页第04周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9分。
1. 我国有着丰富海风资源,在海水中建立风电设备,防腐蚀是一个突出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将钢铁构件与电源负极连接减缓腐蚀发生
B. 海水中发生化学腐蚀的速率大于电化学腐蚀速率
C. 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 3e- = Fe3+
D. 钢铁构件表面的镀铜破损后依然会保护内部钢铁不被腐蚀
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无处不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纯铁在潮湿空气中不易被腐蚀
B. 一次性保暖贴是利用电化学腐蚀提供热量
C. 地下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采用的是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D. 铺设在隧道中的钢轨每隔一根轨枕系一块锌片,采用的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3.锥形瓶内壁用某溶液润洗后,放入混合均匀的新制铁粉和炭粉,塞紧瓶塞,同时测量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0~t1时,铁可能发生了析氢腐蚀
B. t1~t2时,铁一定发生了吸氧腐蚀
C.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 用于润洗锥形瓶的溶液可能是稀盐酸
4.金属腐蚀会对设备产生严重危害,腐蚀快慢与材料种类、所处环境有关。下图为两种对海水中钢闸门的防腐措施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图2中,阳极材料本身均失去电子
B. 图1、图2中钢闸门均为电子输入的一端
C. 图1、图2中钢闸门上均主要发生了反应:2H++2e-==H2↑
D. 图1是外加电流法,图2是牺牲阳极法
5.如图所示,各烧杯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的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
A. ②①③④⑤⑥ B. ⑤④③①②⑥
C. ⑤④②①③⑥ D. ⑤③②④①⑥
6.考古发掘出的古代青铜器(含铜锡等金属)表面经常出现小孔腐蚀,这是一种电化学腐蚀现象。小孔腐蚀的过程及铜腐蚀产物(铜锈)的成分如下图所示。
已知:2CuCl+H2OCu2O+2HCl。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是正极反应物 B. 铜锈的成分与氧气浓度、pH有关
C. 图2中,Cl-从小孔内向小孔外移动 D. 青铜中的锡也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7.为探究金属腐蚀的原理,进行了如下实验。表面皿中都装有混合了饱和食盐水、酚酞和铁氰化钾溶液的琼脂,分别将缠有铜丝的铁钉和缠有锌皮的铁钉放置其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B中铁钉受锌皮保护,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B. 离子在半凝固态的琼脂内可定向移动
C. 图B中铁钉上的电极反应式:
D. 图A中铁钉两端蓝色中间红色,图B中铁钉两端红色中间无色
8.下列四个装置中都用到了金属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图甲装置可在铁件上镀铜
B. 用图乙装置可证明活泼性:
C. 用图丙装置可实现牺牲Cu电极保护钢铁设施
D. 用图丁装置可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且C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用如图1所示装置及试剂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探究,测定具支锥形瓶中压强随时间变化关系(图2)以及溶解氧(DO)随时间变化关系(图3)的曲线如下。
图1
图2 图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时,具支锥形瓶中压强增大主要是因为产生了
B. 整个过程中,负极反应式为
C. 时,不发生析氢腐蚀,只发生吸氧腐蚀
D. 时,正极反应式为和
10.将金属M连接在钢铁设施表面,可减缓水体中钢铁设施的腐蚀。在题图所示的情境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B. 金属M活动性比Fe的活动性弱
C. 钢铁设施表面因积累大量电子而被保护
D. 钢铁设施在河水中的腐蚀速率比在海水中的快
11. 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3%NaCl溶液)。
① ② ③
在Fe表面生成蓝色沉淀 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试管内生成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对比②③,可以判定Zn保护了Fe
B. 对比①②,K3[Fe(CN)6]可能将Fe氧化
C. 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
D. 将Zn换成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Fe比Cu活泼
12.海港、码头的钢制管桩会受到海水的长期侵袭,常用外加电流法对其进行保护(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电极)。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为负极,b为正极
B. 高硅铸铁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发挥作用的
C. 通电时,海水中的阳离子向钢制管柱电极移动
D. 通电后使钢制管桩表面的腐蚀电流接近零
13. 下列电化学装置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在铁制品表面镀铜 B. 用装置乙电解精炼铜
C. 用装置丙制备NaOH和氯气 D. 用装置丁保护钢闸门
第Ⅱ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包括第14题~第17题4个大题,共61分。
14.在日常生活中,金属腐蚀的现象普遍存在,金属腐蚀常常是自发进行的。回答下列问题。
(1)钢铁腐蚀分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①在酸性环境中,主要发生的腐蚀称为___________(填“析氢”或“吸氧”)腐蚀,此时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②发生吸氧腐蚀时,每转移0.2 mol电子,消耗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mL(标准状况)。
(2)钢铁的保护法如图所示。
①图1为___________(填“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此时锌板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②图2中,a为电源的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判断的理由为 。
15.电化学原理在防止金属腐蚀、能量转换、物质合成等方面应用广泛。
(1)图中,为了减缓海水对钢闸门A的腐蚀,材料B可以选择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金块 b.锌板 c.铜板 d.钠块
(2)新能源汽车普遍用氢氧燃料电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比电解水制氢气更为科学
B. 氢氧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更能保护环境
C. 以稀、KOH溶液为介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相同
D. 以稀、KOH溶液为介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相同
(3)如下图,装置ⅠCO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通过装置Ⅱ实现铁棒上镀铜。
①b处应通入___________(填“CO”或“”),a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②电镀结束后,装置I中溶液的pH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装置Ⅱ中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在此过程中若装置Ⅱ中阴极质量变化12.8 g,则装置Ⅰ中理论上消耗CO___________L(标准状况)。
(4)用惰性电极电解1 000 mL浓度均为1 mol/L的、HCl、组成的混合溶液,一段时间后,阴、阳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等,则阴、阳极收集到气体的总体积为___________L(假设产生的气体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且所有气体均不考虑溶于水)。
16. I.学校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模拟铁的电化学防护。
(1)如图1,若X为石墨电极,为减缓铁的腐蚀,开关K应置于___________(填“A”“B”或“C”)处。若X为锌电极,开关K置于A处,该电化学保护法称为___________。
Ⅱ.学校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对电解FeCl2溶液微粒放电能力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电解装置如图2所示,并进行实验记录:
序号 电压 pH 阳极现象 阴极现象
① 1.5 V 5.52 无气泡产生,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蓝;电极表面逐渐析出红褐色沉淀 无气泡产生;电极表面有银灰色金属析出
② 1.5 V 0.5 无气泡产生,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蓝;取阳极附近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电极表面有极少量银灰色金属析出
(2)分析实验①中阴极现象,在pH=5.52时,放电的微粒是___________。
(3)实验②中向阳极附近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变红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实验②中阴极有气泡产生,说明pH=0.5时,阴极发生了电极反应: 。
(4)溶液中有Fe2+、H+,对比①②阴极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分析阳极实验现象,甲同学得出结论:实验①②条件下,Fe2+放电而Cl-没有放电。乙同学认为仅由实验①②不能得出此结论,乙同学设计了实验①对照实验:在1.5 V的电压、pH=5.52的情况下,电解___________溶液,观察相应现象,即可得出相应结论。
17.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的探究实验。
装置 分别进行的操作 现象
i. 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酚酞
ii. 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K3[Fe(CN)6]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
(1)小组同学认为以上两种检验方法,均能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①实验i中的现象是 。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i中的现象: 。
(2)查阅资料:K3[Fe(CN)6]具有氧化性。
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 。
②进行下列实验,几分钟后的记录如下:
实验 滴管 试管 现象
0.5 mol·L-1 K3[Fe(CN)6]溶液 iii. 蒸馏水 无明显变化
iv. 1.0 mol·L-1 NaCl 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大量蓝色沉淀
v. 0.5 mol·L-1 Na2SO4溶液 无明显变化
a.以上实验表明:在 条件下,K3[Fe(CN)6]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
b.为探究a中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后再进行实验iii,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此补充实验表明a中条件的作用是 。
(3)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仍不严谨。为进一步探究K3[Fe(CN)6]的氧化性对实验ii结果的影响,又利用(2)中装置继续实验。其中能证实以上影响确实存在的是_______(填字母)。
实验 试剂 现象
A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B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未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C 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D 铁片、K3[Fe(CN)6]和盐酸混合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4)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利用实验ii中试剂能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方案是 。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