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二单元复习讲义
一、字音字形
1.重点字词。(读一读)
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砸碎(zá) 侍弄(shì)
捶打(chuí) 诀别(jué) 憔悴(qiáo cuì) 絮叨(xù dāo)
仿膳(shàn) 豌豆(wān) 翻来覆去(fù) 分歧(qí)
蹲下(dūn) 煎熬(áo) 嫩芽(nèn) 咕咕(ɡū)
一霎(shà) 粼粼(lín) 嗅到(xiù) 罗摩(mó) 衍(yǎn)那
匿(nì)笑 祷(dǎo)告 花瓣(bàn) 花瑞(ruì)
莲蓬(lián péng) 菡萏(hàn dàn) 徘徊(pái huái) 欹(qī)斜
遮(zhē)拦 荫蔽(yīn bì) 太傅(fù) 俄而(é)
雪骤(zhòu) 无奕(yì) 撒(sǎ)盐 差(chā)可拟(nǐ)
柳絮(xù)
2.多音字。(记一记)
悄 ①(qiǎo)悄然 ②(qiāo)悄悄
扁 ①(biǎn) 踩扁 ②(piān) 扁舟
弄 ①(nònɡ)侍弄 ②(lònɡ)弄堂
散 ①(sàn)散步 ②(sǎn)散漫
泡 ①(pāo) 眼泡 ②(pào) 泡茶
铺 ①(pū)铺床 ②(pù)当铺
累 ①(lèi)劳累 ② (léi)累赘 ③(lěi)积累
荫 ①(yīn)林荫 ②(yìn)荫庇
荷 ①(hé)荷叶 ②(hè)荷枪实弹
3.形近字。(辨一辨)
(jué)决定/(jué)诀别/(jué)抉择
(chuí)捶打/(tuò )唾液/(chuí )锤炼
(lín)水波粼粼/(lín)鱼鳞/(lín)怪石嶙峋
(mì)茂密/(mì)甜蜜
(xī)笑嘻嘻/(xī )嬉闹
(dǎo)祷告/(chóu)踌躇
(xī)膝盖/(qī)油漆
●小试牛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咕咕(gū) 瘫痪(tān) 熬夜(áo) 沉寂(jì)
B.粼粼(líng) 诀别(jué) 姊妹(zǐ) 荫蔽(yīn)
C.一霎时(chà) 匿笑(nì) 沐浴(mù) 脸颊(xiá)
D.捶打(chuí) 菡萏(hàn dàn) 徘徊(huí) 絮叨(xù)
【答案与解析】A B.粼lín。C.霎shà,颊jiá。D.徊huái。
2.下列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
A.分歧/祈祷 匿笑/无可比拟 鳞次栉比/水波粼粼
B.争执/真挚 诀别/一决胜负 悲伤憔悴/鞠躬尽瘁
C.穿着/着迷 侍弄/山岛竦峙 舌战群儒/耳濡目染
D.环绕/怀念 鲜血/鲜为人知 烘云托月/一哄而散
【答案与解析】D A项,qí,nì/nǐ,lín。B项,zhí/zhì,jué,cuì。C项,zhuó/zháo,shì/zhì,rú。D项,huán/huái,xiān/xiǎn,hōng/hòng。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
A.烂漫 俄而 心绪 直接了当
B.沐浴 姊妹 太傅 喜出望外
C.爆怒 瘫痪 央求 混为一谈
D.刹时 信服 絮叨 翻来复去
【答案与解析】B A项,直接了当—直截了当。C项,爆怒—暴怒。D项,刹时—霎时,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二、词语集注(读读写写)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1.瘫痪【tān 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2.暴怒【bào nù 】:大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近义词:狂怒)
★3.沉寂【chén jì 】:非常寂静。(可形容夜晚、村庄、消息等。)
4.侍弄【shì nòng】:整治;料理;喂养;摆弄。
5.捶打【chuí dǎ】:反复打击。
6.憔悴【qiáo cuì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7.央求【yāng qiú】:恳求,乞求。(多强调说好话并再三请求。)
8.絮叨 【xù dao】:形容说话啰嗦。
★9.诀别【jué bié】: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通常强调不再相见。)
★10.淡雅【dàn yǎ 】:素净雅致。(可形容服饰、色彩等。)
11.高洁【gāo jié 】:高尚纯洁。
12.烂漫【làn màn 】:色彩鲜丽。
★13.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多指睡不着觉。也形容多次地重复。)
14.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因意想不到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考考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是本义的一项是 ( )
A.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明白了,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B.我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精神恍惚,老师讲的知识我一点也没听进去。
C.爸爸一向是骑电动车接我放学,今日开着新买的轿车来接我,我真是喜出望外。
D.都说春天是花的海洋。粉色的淡雅,白色的端庄,红色的热烈,紫色的深沉,泼泼洒洒。
答案:1.A 2.B【解析】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不合语境。
第6课 《散步》
★1.信服【xìn fú】:相信,佩服。(程度比“佩服”轻,比“服气”重。多用于事实、言论、观点、道理等。多用于书面语。)
2.分歧【fēn qí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3.取决【qǔ jué】: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4.一霎【yī shà 】:很短的时间。
5.两全【liǎng quán】:顾全双方或两方面;于两方面皆无损害。
6.粼粼【lín lín】: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
★7.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原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含褒义。不要误解为“各有其特点”。各得其所:指各人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或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侧重
●考考你
1.请结合语境,选用本文中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到了。已经70岁的奶奶又________了一个________。周日,我们一家人为去公园还是动物园产生了________。我说,我要去动物园里喂天鹅,还可以欣赏________的湖面,多美呀;奶奶却想去公园看老年人打太极拳,可以一边看,一边学。爸爸说,我们分成两伙,我和你奶奶去公园,你和妈妈去动物园,这样________。我和奶奶都________地点了点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1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于结果。各取所需:指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侧重于主观动作。)
答案:1.熬过 严冬 分歧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信服 2.B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1.蒂【dì】:叶或瓜、果与枝茎连结的部分。
2.梗【gěng】:植物的枝或茎。
★3.匿笑【nì xiào】:偷偷地笑;掩口暗笑。(“匿”意为“隐藏”,如“匿名”“销声匿迹”。)
4.沐浴【mù yù】:洗澡,洗浴。 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5.祷告【dǎo gào】: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6.姊妹【zǐ mèi 】:现常常用于兄妹,姐妹,姐弟的统称是指姐姐和妹妹,又指兄弟姐妹。
7.亭亭【tíng tíng 】:是形容高耸直立的样子,也形容说美人静立时如青山般的耸立。
8.徘徊【pái huái 】: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9.遮蔽【zhē bì 】:遮挡;拦挡。
10.心绪【xīn xù】:心思,心情。
11.流转【liú zhuǎn】:是流落转徙或流通周转的意思。
★12.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荫蔽:指(枝叶)遮蔽、隐藏等。荫庇:庇护、保护的意思。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考考你
用联想法积累字词、文化常识。(7分)
【甲】半夜里听见fán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fán闷。
【乙】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丙】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1)【同音】根据相同的拼音写汉字。
fán 杂 fán闷
(2)【同形】“徘徊”一词中两个字偏旁相同,由此联想到几个类似的词,也是由两个相同偏旁的字组成。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iáo cuì) :形容人面色差。
(yīn bì) :(枝叶)遮蔽;隐蔽。
(mù yù) :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3)【文化常识】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称呼与叫法,如由语段中的“红莲”联想到莲花的别称“菡萏”;又如发表意见,自谦时叫作“ ”,尊称时叫作“ ”。(A.高见 B.愚见)(填序号)
答案:(1)繁 烦 (2)憔悴 荫蔽 沐浴 (3)B A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1.古今异义。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儿子和女儿。)
③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④相委而去(古义:丢下。
今义:委任;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一词多义。
不:①尊君在不(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待君久不至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
3.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表判断)
(2)省略句: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省略介词,即“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省略介词,即“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③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即“(太丘)去后(友)乃至”)
④待君久不至(句首省略主语,即“(家君)待君久不至”)
(3)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即“白雪纷纷所似何”)
成语积累。
●考考你
1.根据提示默写。
(1)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得到了两个答案,谢朗把此比作“ ”,谢道韫则把此比作“ ”。
(2)“太丘舍去”的原因是友人“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在元方的批评下,认识到自己既“ ”又“ ”。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咏雪》中写出谢公对孩子们咏雪感到满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2)过中不至 无信 无礼 (3)友人惭 下车引之 (4)公大笑乐 2.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三、文学、文体常识
1.文学常识(作品作者)
(1)史铁生
史铁生( 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他双腿瘫痪,长年患病,却坚持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莫怀戚
莫怀戚(1951—2014) ,重庆人,作家。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作品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诗礼人家》等。其中《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3)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长篇小说《沉船》《戈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等。泰戈尔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4)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提倡“爱的哲学”。早期所作“问题小说”具有反封建意义,散文、诗歌讴歌童心和母爱。后期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代表作品: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诗集《繁星》《春水》等。
(5)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2.文体知识。
(1)记叙性散文
(2)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一般表达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感触﹐注重描写在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段。这些决定了它在题材上的丰富性、形式上的短小灵活。
(3)笔记体小说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笔记体小说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志怪”是记录怪异,留存至今的志怪小说中最为著名的是《搜神记》,古代小说中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
●小试牛刀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一文的作者是史铁生,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B.莫怀戚《散步》通过叙写祖孙三代四口人在田野一起散步的生活小事,反映了祖孙、母子、父子、夫妻之间的浓浓亲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
C.散文诗是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D.普通老百姓之间交朋友谓“布衣之交”,童年时就要好的朋友称“半面之交”。
【答案与解析】D 童年时就要好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B.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C.《金色花》是法国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D.《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由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答案与解析】C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
四、课文复习
《秋天的怀念》思维导图
史铁生在文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抓取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来写母爱,含蓄感人。
例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细节描写。通过说话用词方面的敏感,表现了母亲的细心。“悄悄地”再次强调了母亲的小心翼翼。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小贴士: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思考: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请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 担忧着儿子,怕有过激行为
↓
可以看出母亲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痛心焦急 克制着自己的悲情
↓
努力地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细心→唯恐飘零的落叶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
绝症对身体的折磨←→儿子的痛苦对心理的折磨
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
《散步》思维导图
思考:
(1)请同学们根据思维导图说说课文内容。
(2)对于本文的主旨,你有哪些理解?
明确:
①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面对分歧,“我”尊重母亲的选择,而母亲又尊重孙子的选择,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气氛和谐。
②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劝母亲出来散步和顺从母亲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顺,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③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中年人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④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文章写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体现了生命的坚强。本文所写之景也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正象征了一种生命的延续。这些环环相扣,都与生命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金色花》思维导图
思考:“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事物?结合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金色花的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这首散文诗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金色花在印度的文艺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圣洁的、崇高的情感。在本诗中,金色花就是那个无比纯真、对母亲充满依恋的孩子,也象征着孩子依恋母亲、母亲疼爱孩子的伟大、纯真的情感。
《荷叶·母亲》思维导图
思考:本文与《金色花》有哪些异同点?
《咏雪》思维导图
思考:
(1)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明确:
①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把玩诗句的雅兴。
②从“公欣然”和“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和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
③谢安“大笑乐”,并没有让胡儿难堪,可以看出他在讲论文义时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2)谢太傅“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①晚辈抢着回答问题的率真可爱让谢太傅开怀大笑。
②谢家书香氛围浓郁,子弟学有所成,尤其是侄女谢道韫聪慧机敏,表现精彩。这让谢太傅感到欣慰、高兴。
③雪景美丽,令人赏心悦目。
④美好的家庭氛围让谢太傅心生愉悦。
《陈太丘与友期行》思维导图
思考: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示例1:不失礼。客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是给客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示例2:失礼,元方批评客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客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2)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方正,这里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方正”?
明确:
陈元方:针对客人无礼的行为,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体现其“方正”。
陈太丘:在友人“过中不至”时就“相委而去”,不纵容友人的不守信,不怕为此得罪他,体现其“方正”。
五、词义和语境
1.多义词。
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在词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词的引申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事物时产生的新意义是词的比喻义。例如:
①漫山遍野开满了这种黄色的花。(本义)
②他累得头昏眼花。(引申义)
③她穿了一件漂亮的小花褂。(引申义)
④她是我们学校的校花。(比喻义)
例①中的“花”是其本义,指可供观赏的植物的繁殖器官;例②中的“花”是取其引申义,引申为(眼睛)模糊迷乱;例③中的“花”也是取其引申义,引申为颜色或种类错杂;例④中的“花”是其比喻义,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
2.语境及分类。
语境(语言环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一般情况下,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
(1)上下文语境是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构成的言语环境。
(2)情景语境是交际时的具体场合或社会背景。
●小试牛刀
请你指出下列非连续文段中的“东西”的含义。
①在我下楼时,碰到美女邻居,赶忙热情地打招呼:“干啥去呢?”美女邻居甜甜地笑曰:“到菜市场去买点东西。”
②两位女同事吵架。一个说:“你算个什么东西!”另一个还嘴说:“你是个什么东西!”
③一个失恋的女闺蜜,一边喝着酒,一边抱着我痛哭流涕:“爱情是个什么东西!”
④一位女子看到一位朋友嘴里包着东西:“你一个人在偷吃什么好东西?”
【答案】①指某种物品 ②骂人的意思 ③指虚无缥缈的感情 ④食物或非食物或一种表情
六、语法知识
(一)关于动词
1.什么叫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2.动词的分类。
(1)表示动作行为:
说、看、走、听、笑、拿、飞翔、跑、吃、唱、喝、敲、坐、吆喝、盯、踢、闻、摸、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在、死、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存在、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
想、爱、恨、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怕、担心、讨厌、觉得、思考
表示判断:
是、为、乃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
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宁可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
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表示发展动词:
生长、枯萎、发芽、结果
3.语法特点。
(1)主要作谓语。
例如:①我们出发了。②我们热爱祖国。动词“出发”“热爱”都是做谓语。
(2)多数动词(及物动词)带宾语。
例如:①我买了一本书。②他在写文章。动词“买”“写”分别带宾语“一本书”“文章”。
(3)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
例如:①不去。②不学习。心理动词还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①很想。②非常喜欢。③太爱他了。
(4)多数动词能够重叠,表示短时义、尝试义。
①单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AA,后一音节读轻声。
例如:想→想想;看→看看;讲→讲讲
②双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B→ABAB,后三个音节轻读,特别是第2第4个音节。
例如:考虑→考虑考虑;休息→休息休息
(5)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着”“了”“过”。
例如:看着 看了 看过;拿着 拿了 拿过
(二)特殊动词
1.能愿动词。
(1)概念。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有评议作用。
(2)分类。
①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
②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
③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
④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3)主要用法。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2.趋向动词。
(1)概念。
趋向动词就是表示移动的趋向的动词,是动作行为趋向的动词。
(2)分类。
①单音节趋向动词:上,下,进,出,过,开,起,回,来等动词。
②多音节趋向动词: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起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等动词。
(3)主要用法。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面,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3.判断动词。
(1)概念。
现代汉语“是”表示判断、解释和比喻的动词,简称判断词。
如①“《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表示判断)
②“这孩子是双眼皮。”(表示解释)
③“人是铁,饭是钢。”(表示比喻)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2)用法。
A.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①“老舍就是《骆驼祥子》的作者。”(甲=乙)
②“她是一名老师。”(甲<乙)。
在表示事物“甲等于乙”的句子中,主语、宾语两者可以互换位置,除此之外,主宾不能互换位置。
B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例如:①“这孩子是双眼皮。”
②“这茶盘是景泰蓝。”
③“这一年,人家是丰年,我是歉年。”
表示事物的存在。
例如:①“遍地是牛羊。”
②“靠墙是一张书桌。”
这类句子的主语一般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全句是存现句。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句中“是”已不再是判断动词,而是副词。
例如:①他的性格是变了。”
②他是走了。
③今天是很冷。
④我们的战士是勇敢。
这些“是”一般要重读,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起强调作用。
●能力达成
1.请给下列动词归类。
走、跑、唱、跳、打、躺、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
表示动作行为:
表示心理活动:
表示发展变化:
填空。
“上”“下”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区别在于,作为方位名词是紧跟名词之后,如“楼上”“______”;作为动词,一般在名词前,如“上楼”“_______”,或者紧跟动词之后,如“走上”“_______”。
3.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的动词。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A.形容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B.形容词 动词 名词 量词
C.动词 名词 形容词 数词
D.动词 形容词 名词 量词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走、跑、唱、跳、打、躺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
表示发展变化: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
2.示例:楼下 下楼 跑下
3.疑心、读、到、微笑、起来、仰起、摇着、拗过去
4.C【解析】“束发”为动词,指将头发束起来,由此可排除A、B选项。“剑”为名词。由此可排除D项。“桃花马”指毛色白,中间有红点的马,因此“桃花”为形容词。“一”为数词,指最小的正整数。
七、敬辞与谦辞
1.什么是敬辞与谦辞?
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用于尊称对方,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常常用到。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一般用于自称。
2.敬辞和谦辞的区别。
敬辞是用在别人身上,或者和别人有关的人和物上,或者说用在辈分比你高的人身上;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或者和自己有关的人和物上,或者与你平辈和辈分比你低的人身上。
3.使用谦辞与敬辞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适用场合;
(2)要注意适用身份;
(3)要注意适用对象。
●小试牛刀
下列有关古代敬辞和谦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敬辞和谦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令郎、惠顾、舍弟、垂爱都属于敬辞。
B.常用敬辞中,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用“雅正”,请他人指正用“斧正”,赞人见解用“拙见”。
C.班级举行演讲比赛,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
D.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一行三人莅临我校,视察我校各项工作。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舍弟”是谦辞,称自己的弟弟。此项中“令郎、惠顾、舍弟、垂爱都属于敬辞”有误;
B.“拙见”是谦辞,称自己的见解。此项中“赞人见解用‘拙见’”有误,此处应用“高见”;
C.“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聆听”作为敬辞,一般是下级听上级讲话、晚辈听长辈讲话,同时表示对说话者(一般是上级、长辈或专家、权威)的尊敬。我们只能聆听别人的意见,不可让别人怀着敬佩的心情听我们的汇报。此项中“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不合适;
D.“莅临”是敬词,意思是“来临,光临”,多用于贵宾,用于“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符合语境;故选D。
八、阅读考点
考点一:重复的关键语句考查
例:《秋天的怀念》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讲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蹚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的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作者最后说出“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是对人生的承诺,也是对母亲的承诺。
考点二:识别插叙及其作用
标志: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作用:
(1)内容上:交代了××(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文章内容(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
(2)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例:《秋天的怀念》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地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考点三:标题的考查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2)文章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3)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
(4)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含义答题技法】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仔细琢磨文本,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主旨进行思考。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标题的双关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即结合文章理解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分析文章的主旨、情感。
即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情感、主旨入手,分析标题隐含的思想内容。
(3)抓点题句。
文章的点题句是理解标题含义的关键点。用文章的点题句去印证标题的含义,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
注意结合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回答标题的含义,结构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①点明写作对象;
②贯串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③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④揭示文章中心;
⑤表明作者感情;
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⑦运用修辞,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⑧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等。
例1.怎样理解《秋天的怀念》标题的含义
【答案】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例2.说说第6课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标题拟写答题思路】
给全文拟写标题
①寻找文章线索;
②抓住核心人物;
③抓住核心事件;
④反复研读文章开头和结尾;
⑤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⑥明确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
给某段拟写小标题
①看段落开头;
②看段落结尾;
③看段落中心句;
④看段落过渡句;
⑤注意段落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彭荆风《驿路梨花》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渟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考点四:描写的作用
1.指出关键词和句子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例如: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分析:“悄悄”:让我尽情发泄心中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与理智;“偷偷”:母亲不放心我,怕我做傻事,体现母亲的慈爱与细心;“眼睛红红的”(神态):说明母亲偷偷地哭过了,体会到了母亲强忍内心痛苦无私的关爱儿子,故作平静的样子。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分析:“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母亲说“好好儿活”(语言),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2.如何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
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
(自然)环境特点+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特点+为……设置了背景,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例1: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分析: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对菊花的描写,表现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热烈、深沉的氛围,赞扬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突出了“我”从痛苦、绝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例2:《散步》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考点五: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答案】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仪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正表现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概括人物形象。
例1:概括《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的形象。
【答案】①细心体贴:母亲以“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挡住落叶,怕“我”看到更加悲伤,对“跑”“踩”等字眼比“我”还敏感。
②坚忍顽强:母亲肝痛到极点也不肯说一声;儿子瘫痪,暴怒无常,母亲也从不灰心绝望,总是耐心劝慰鼓励,总是坚忍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③从容睿智:母亲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顽强坚韧地“好好儿活”,活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④伟大无私,慈爱宽容:母亲一心只想着能为儿女做点事,而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病痛难忍也没有告诉“我”,临终前也只牵挂着儿女。她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并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门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
例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过中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怒责其父,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小试牛刀
《荷叶·母亲》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荷叶·母亲》中的母亲没有正面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作者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既表现出了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深厚依恋。“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母爱的化身。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解答这类题的要诀。
考点六:以小见大、一波三折的写法
(1)大词小用。
《散步》一文中大词小用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除了有深刻的含义外还有诙谐幽默的特点。
(2)小题大做。
《散步》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平平常常的散步这样的小事来写,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3)一波三折。
《散步》一文中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尺水兴波,一波三折,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考点七:文章尾段的作用
例:《荷叶·母亲》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这段在文章结尾具有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
例2:阅读《散步》第8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又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考点八: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变式题: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 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 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
【示例1】读了《陈太丘与友期》,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
【示例2】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
【示例3】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
【示例4】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解答这类题的注意事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1张PPT)
..................................................................................
七 年 级 上 册 第 二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瘫痪( ) 暴怒 沉寂
侍弄( ) 捶打 憔悴( )
央求 絮叨( ) 诀别( )
淡雅 高洁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砸碎 整宿( ) 仿膳( )
tān huàn
读读写写
shì
qiáo cuì
xù dɑo
jué
shàn
xiǔ
意为“翻倒”,不要写成“重复”的“复”。
意为“希望或意料”,不要写成“忘记”的“忘”。
字词梳理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多音字
( )鲜血
( )鲜为人知
鲜
xiān
xiǎn
( )弄堂
( )侍弄
弄
lònɡ
nònɡ
[串句记忆法]
她坐在宿(sù)舍的窗前,整宿(xiǔ)地望着天上的星宿(xiù)。
读xuè。
意为“少”时读xiǎn。
意为“小巷、小胡同”时读lònɡ。
( )踩扁
( )扁舟
扁
biǎn
piān
只在“扁舟”一词中读piān。
侍( )侍弄
恃( )恃强凌弱
峙( )竦峙
shì
shì
形近字
絮( )絮叨
紊( )有条不紊
xù
wěn
zhì
捶( )捶打
锤( )铁锤
唾( )唾手可得
chuí
chuí
tuò
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悴( )憔悴
粹( )精粹
萃( )萃取
cuì
cuì
cuì
覆( )翻来覆去
履( )西装革履
fù
lǚ
诀( )诀别
抉( )抉择
决( )决策
jué
jué
jué
1.瘫痪【tān 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2.暴怒【bào nù 】:大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
★3.沉寂【chén jì 】:非常寂静。
4.侍弄【shì nòng】:整治;料理;喂养;摆弄。
5.捶打【chuí dǎ】:反复打击。
6.憔悴【qiáo cuì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7.央求【yāng qiú】:恳求,乞求。
8.絮叨 【xù dao】:形容说话啰嗦。
★9.诀别【jué bié】: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10.淡雅【dàn yǎ 】:素净雅致。
11.高洁【gāo jié 】:高尚纯洁。
12.烂漫【làn màn 】:色彩鲜丽。
★13.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14.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因意想不到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词语集注
近义词:狂怒
可形容夜晚、村庄、消息等。
多指睡不着觉。也形容多次地重复。
多强调说好话并再三请求。
通常强调不再相见。
可形容服饰、色彩等。
【解析】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不合语境。
考考你
A
B
读读写写
信服 分歧( ) 取决
一霎( ) 两全 粼粼( )
各得其所
qí
shà
两方面都顾全。
lín
波光粼粼、粼粼碧波
注意左边是“ ”。
第6课 《散步》
【口诀记忆法】
风拂水面,波光粼(lín)粼;水波闪亮,好似鱼鳞(lín)。
[串句记忆法]
他劳累(lèi)了半辈子才积累(lěi)起来的财富,却成了逃生时的累(léi)赘。
多音字
( )散步
( )散漫
散
sàn
sǎn
( )铺床
( )当铺
铺
pū
pù
字音巧记
作为动词时,读pū。
作为名词时,读pù。
( )劳累
( )积累、罪行累累
( )累赘、果实累累、硕果累累
累
lèi
léi
lěi
( )泡茶
( )泡桐
泡
pào
pāo
歧( )
岐( )
分歧
岐山
qí
qí
形近字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山名,又地名,都在陕西。
★1.信服【xìn fú】:相信,佩服。
2.分歧【fēn qí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3.取决【qǔ jué】: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4.一霎【yī shà 】:很短的时间。
5.两全【liǎng quán】:顾全双方或两方面;于两方面皆无损害。
6.粼粼【lín lín】: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
★7.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原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词语集注
程度比“佩服”轻,比“服气”重。多用于事实、言论、观点、道理等。多用于书面语。
含褒义。不要误解为“各有其特点”。
各得其所:指各人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或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侧重于结果。
各取所需:指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侧重于主观动作。
考考你
信服
B
熬过
严冬
分歧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读读写写
蒂( ) 梗( ) 姊妹( )
亭亭( ) 徘徊( ) 遮蔽( )
心绪( ) 流转( ) 荫蔽( )
菡萏( ) 欹斜( )
dì
ɡěnɡ
tínɡ
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如“瓜熟蒂落”。
植物的茎或枝。
pái huái
zǐ
bì
xù
zhuǎn
yīn
hàn dàn
qī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匿笑( ) 沐浴( ) 祷告( )
nì
mù
dǎo
瓣( )
辫( )
辩( )
花瓣
辫子
辩论
bàn
biàn
形近字
嘻( )
嬉( )
熹( )
笑嘻嘻
嬉戏
熹微
xī
xī
biàn
xī
蔽( )
敝( )
遮蔽
凋敝
蒂( )
缔( )
谛( )
并蒂
缔造
真谛
bì
bì
敝帚自珍
根深蒂固
dì
dì
dì
多音字
( )乘凉
( )千乘之国
乘
chénɡ
shènɡ
春秋战国时指小的诸侯国。
( )荫蔽
( )荫庇
荫
yīn
yìn
表“树荫”之意时,读yīn;其他情况一般读yìn。
1.蒂【dì】:叶或瓜、果与枝茎连结的部分。
2.梗【gěng】:植物的枝或茎。
★3.匿笑【nì xiào】:偷偷地笑;掩口暗笑。
4.沐浴【mù yù】:洗澡,洗浴。 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5.祷告【dǎo gào】: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6.姊妹【zǐ mèi 】:现常常用于兄妹,姐妹,姐弟的统称是指姐姐和妹妹,又指兄弟姐妹。
7.亭亭【tíng tíng 】:是形容高耸直立的样子,也形容说美人静立时如青山般的耸立。
8.徘徊【pái huái 】: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9.遮蔽【zhē bì 】:遮挡;拦挡。
10.心绪【xīn xù】:心思,心情。
11.流转【liú zhuǎn】:是流落转徙或流通周转的意思。
★12.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
词语集注
“匿”意为“隐藏”,如“匿名”“销声匿迹”。
荫蔽:指(枝叶)遮蔽、隐藏等。
荫庇:庇护、保护的意思。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考考你
憔悴
荫蔽
沐浴
繁 烦
B A
③太丘舍去
④相委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丢下。
今义:委任;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连接离开地
连接目的地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不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副词,表示否定。
通假字
尊君在不
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省略介词,即“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
句首省略主语“谢道韫”
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是……”表判断
③去后乃至
④待君久不至
省略主语,即“(太丘)去后(友)乃至”
句首省略主语,即“(家君)待君久不至”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即“白雪纷纷所似何”
成语积累
成语 本课例句 释义
咏絮之才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①指女子能诗善文的才能。②指能诗善文的女子。
暴风骤雨 俄而雪骤 急
无可比拟 撒盐空中差可拟 相比
瞻前顾后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不期而遇 期日中 约定
扬长而去 太丘舍去 离开
穿针引线 下车引之 拉
1.根据提示默写。
(1)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得到了两个答案,谢朗把此比作
“ ”,谢道韫则把此比作“ ”。
(2)“太丘舍去”的原因是友人“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在元方的批评下,认识到自己既“ ”又“ ”。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咏雪》中写出谢公对孩子们咏雪感到满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考考你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过中不至
无信 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公大笑乐
1.史铁生
史铁生( 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他双腿瘫痪,长年患病,却坚持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莫怀戚
莫怀戚(1951—2014) ,重庆人,作家。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作品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诗礼人家》等。其中《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3.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长篇小说《沉船》《戈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等。泰戈尔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作家作品
4.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提倡“爱的哲学”。早期所作“问题小说”具有反封建意义,散文、诗歌讴歌童心和母爱。后期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代表作品: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诗集《繁星》《春水》等。
5.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1)记叙性散文
概念 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般对人和事的描写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彩。 分类 记事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叙述事件。
写人散文 以人物为中心,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文体知识
(2)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一般表达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感触﹐注重描写在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段。这些决定了它在题材上的丰富性、形式上的短小灵活。
(3)笔记体小说。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笔记体小说
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
代表作《世说新语》
《搜神记》最为著名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秋天的怀念》一文的作者是史铁生,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B.莫怀戚《散步》通过叙写祖孙三代四口人在田野一起散步的生活小事,反映了祖孙、母子、父子、夫妻之间的浓浓亲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
C.散文诗是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D.普通老百姓之间交朋友谓“布衣之交”,童年时就要好的朋友称“半面之交”。
【答案与解析】D 童年时就要好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小试牛刀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B.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C.《金色花》是法国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D.《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由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答案与解析】C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
《秋天的怀念》思维导图
儿子
母亲
慈爱
坚忍
细心
睿智
忧伤的回忆
深切的悔恨
活什么劲儿
绝望
希望
要好好儿活
怀念
爱
课文复习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通过说话用词方面的敏感,表现了母亲的细心。“悄悄地”再次强调了母亲的小心翼翼。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小贴士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细节描写]
悄悄地
史铁生在文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抓取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来写母爱,含蓄感人。
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请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
偷偷
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
可以看出母亲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
担忧着儿子,怕有过激行为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痛心焦急
忍住哭声
克制着自己的悲情
努力地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挡在窗前
细心
唯恐飘零的落叶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
绝症对身体的折磨
儿子的痛苦对心理的折磨
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
憔悴
央求
抓住细节间接抒情
背上就是整个世界
“我”
听从(贤惠)
母亲
儿子
妻子
迁就(爱幼)
大路平顺
小路有意思
陪伴(尊老)
→
背
背
《散步》思维导图
请同学们根据思维导图说说课文内容。
对于本文的主旨,你有哪些理解?
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面对分歧,“我”尊重母亲的选择,而母亲又尊重孙子的选择,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气氛和谐。
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劝母亲出来散步和顺从母亲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顺,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中年人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文章写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体现了生命的坚强。本文所写之景也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正象征了一种生命的延续。这些环环相扣,都与生命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金色花》思维导图
“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事物?结合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金色花的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这首散文诗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金色花在印度的文艺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圣洁的、崇高的情感。在本诗中,金色花就是那个无比纯真、对母亲充满依恋的孩子,也象征着孩子依恋母亲、母亲疼爱孩子的伟大、纯真的情感。
《荷叶·母亲》思维导图
相同点 不同点 《金色花》 《荷叶·母亲》
思想内容
感情基调
艺术手法
构思角度
语言风格
人物形象
表达母爱
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与亲昵
表现少女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激
喜悦、温馨、明朗,带有儿童调皮的口吻
开篇深沉、压抑,结尾则变为明朗、高昂
象征手法、
托物言情
缘情造景
触景生情
成年人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营造虚拟之境,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
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清新雅致
活泼、口语化
典雅、书面化
都表现了母亲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而且有着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
母亲未正面出场,只是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儿女的庇护
——
——
本文与《金色花》有哪些异同点?
咏雪
何所似
撒盐
柳絮因风起
比喻
比较
(差可拟)
(未若)
和睦
轻松
融洽
大笑乐
亲情
《咏雪》思维导图
1.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把玩诗句的雅兴。
从“公欣然”和“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和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
谢安“大笑乐”,并没有让胡儿难堪,可以看出他在讲论文义时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晚辈抢着回答问题的率真可爱让谢太傅开怀大笑。
谢家书香氛围浓郁,子弟学有所成,尤其是侄女谢道韫聪慧机敏,表现精彩。这让谢太傅感到欣慰、高兴。
雪景美丽,令人赏心悦目。
美好的家庭氛围让谢太傅
心生愉悦。
2.谢太傅“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诚信
礼貌
友 人
元 方
知错能改
无信无礼
聪颖机智
懂礼识仪
《陈太丘与友期行》思维导图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失礼,元方批评客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客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不失礼。客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是给客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2.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方正,这里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方正”?
陈元方
针对客人无礼的行为,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体现其“方正”。
陈太丘
在友人“过中不至”时就“相委而去”,不纵容友人的不守信,不怕为此得罪他,体现其“方正”。
多义词
本义
引申义
漫山遍野开满了这种黄色的花。
比喻义
他累得头昏眼花。
她穿了一件漂亮的小花褂。
她是我们学校的校花。
词义和语境
语境及分类。
语境(语言环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
语境
上下文语境
情景语境
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构成的言语环境。
是交际时的具体场合或社会背景。
1
●小试牛刀
请你指出下列非连续文段中的“东西”的含义。
①在我下楼时,碰到美女邻居,赶忙热情地打招呼:“干啥去呢?”美女邻居甜甜地笑曰:“到菜市场去买点东西。”
②两位女同事吵架。一个说:“你算个什么东西!”另一个还嘴说:“你是个什么东西!”
③一个失恋的女闺蜜,一边喝着酒,一边抱着我痛哭流涕:“爱情是个什么东西!”
④一位女子看到一位朋友嘴里包着东西:“你一个人在偷吃什么好东西?”
【答案】①指某种物品 ②骂人的意思 ③指虚无缥缈的感情 ④食物或非食物或一种表情
一、关于动词
1.什么叫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2.动词的分类。
(1)表示动作行为:
说、看、走、听、笑、拿、飞翔、跑、吃、唱、喝、敲、坐、吆喝、盯、踢、闻、摸、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2)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在、死、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存在、消灭
(3)表示心理活动:
想、爱、恨、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怕、担心、讨厌、觉得、思考
语法知识
(4)表示判断:
是、为、乃
(5)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
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宁可
(6)表示趋向(趋向动词):
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7)表示发展动词:
生长、枯萎、发芽、结果
例如:①我们出发了。②我们热爱祖国。
动词“出发”“热爱”都是做谓语。
2.
多数动词(及物动词)带宾语。
例如:①我买了一本书。②他在写文章。
动词“买”“写”分别带宾语“一本书”“文章”。
02
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
例如:①不去。②不学习。心理动词还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①很想。②非常喜欢。③太爱他了。
03
3.语法特点。
01
主要作谓语。
多数动词能够重叠,表示短时义、尝试义。
2.
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着”“了”“过”。
例如:看着 看了 看过;拿着 拿了 拿过
05
04
①单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AA,后一音节读轻声。
例如:想→想想;看→看看;讲→讲讲
②双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B→ABAB,后三个音节轻读,特别是第2第4个音节。例如:考虑→考虑考虑;休息→休息休息
1.能愿动词。
(1)概念。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有评议作用。
(2)分类。
①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
②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
③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
④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3)主要用法。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二、特殊动词
2.趋向动词。
(1)概念。
趋向动词就是表示移动的趋向的动词,是动作行为趋向的动词。
(2)分类。
①单音节趋向动词:上,下,进,出,过,开,起,回,来等动词。
②多音节趋向动词: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起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等动词。
(3)主要用法。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面,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二、特殊动词
3.判断动词。
(1)概念。
现代汉语“是”表示判断、解释和比喻的动词,简称判断词。
如①“《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表示判断)
②“这孩子是双眼皮。”(表示解释)
③“人是铁,饭是钢。”(表示比喻)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二、特殊动词
(2)用法。
A.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①“老舍就是《骆驼祥子》的作者。”(甲=乙)
②“她是一名老师。”(甲<乙)。
在表示事物“甲等于乙”的句子中,主语、宾语两者可以互换位置,除此之外,主宾不能互换位置。
B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例如:①“这孩子是双眼皮。”②“这茶盘是景泰蓝。”③“这一年,人家是丰年,我是歉年。”
C.表示事物的存在。例如:①“遍地是牛羊。”②“靠墙是一张书桌。”
这类句子的主语一般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全句是存现句。
二、特殊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句中“是”已不再是判断动词,而是副词。
例如:①他的性格是变了。
②他是走了。
③今天是很冷。
④我们的战士是勇敢。
这些“是”一般要重读,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起强调作用。
1.请给下列动词归类。
走、跑、唱、跳、打、躺、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
发生、出现
表示动作行为:
表示心理活动:
表示发展变化:
走、跑、唱、跳、打、躺
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
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
●小试牛刀
2. 填空。
“上”“下”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区别在于,作为方位名词是紧跟名词之后,如“楼上”“______”;作为动词,一般在名词前,如“上楼”“_______”,或者紧跟动词之后,如“走上”“_______”。
3.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的动词。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示例:楼下 下楼 跑下
3.疑心、读、到、微笑、起来、仰起、摇着、拗过去
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A.形容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B.形容词 动词 名词 量词
C.动词 名词 形容词 数词
D.动词 形容词 名词 量词
C
··
·
··
·
1.什么叫敬辞?
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用于尊称对方,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常常用到。
敬辞大致包括:
(1)敬称语(对称词,如“阁下”“仁兄”等)
(2)代称语(借代词,如 “花甲”等)
(3)美称语(美善词,如“芳龄”“贵庚”等)
(4)祝颂语(祁愿词,如“吉人天相”“后福无量”等)
(5)感戴语(致谢词,如“惠顾” 等)
敬辞和谦辞
2.什么叫谦辞?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一般用于自称。
谦辞主要有:
(1)谦称语(自称词,如“在下”“鄙人”等)
(2)谦卑语(示卑词,如“在下”“贱内”等)
(3)谦拙语(示拙词,如“拙作” “拙著”等)
(4)谦愚语(示愚词,如“不才”“愚意”等)
(5)谦陋语(示困词,如“薄酒”“寒舍”等)
(6)致谦语(歉疚词,如“抱歉”“谦难”等)
敬辞是用在别人身上,或者和别人有关的人和物上,或者说用在辈分比你高的人身上。
3.敬辞和谦辞的区别。
(1)要注意适用场合;
(2)要注意适用身份;
(3)要注意适用对象。
4.使用谦辞与敬辞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或者和自己有关的人和物上,或者与你平辈和辈分比你低的人身上。
下列有关古代敬辞和谦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敬辞和谦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令郎、惠顾、舍弟、垂爱都属于敬辞。
B.常用敬辞中,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用“雅正”,请他人指正用“斧正”,赞人见解用“拙见”。
C.班级举行演讲比赛,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
D.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一行三人莅临我校,视察我校各项工作。
D
●小试牛刀
考点一:重复的关键语句考查
例:《秋天的怀念》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讲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蹚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的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作者最后说出“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是对人生的承诺,也是对母亲的承诺。
阅读考点
考点二:识别插叙及其作用。
标志: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作用:
(1)内容上:交代了××(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文章内容(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
(2)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例:《秋天的怀念》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地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考点三:标题的考查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2)文章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3)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
(4)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含义答题技法】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仔细琢磨文本,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主旨进行思考。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标题的双关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即结合文章理解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分析文章的主旨、情感。
即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情感、主旨入手,分析标题隐含的思想内容。
(3)抓点题句。
文章的点题句是理解标题含义的关键点。用文章的点题句去印证标题的含义,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
注意结合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回答标题的含义,结构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①点明写作对象;
②贯串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③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④揭示文章中心;
⑤表明作者感情;
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⑦运用修辞,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⑧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等。
(1)怎样理解《秋天的怀念》标题的含义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2)说说第6课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说明你的理由。
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背”“初春的田野”“春天里的故事”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老与幼”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给全文拟写标题
①寻找文章线索;
②抓住核心人物;
③抓住核心事件;
④反复研读文章开头和结尾;
⑤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⑥明确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
给某段拟写小标题
①看段落开头;
②看段落结尾;
③看段落中心句;
④看段落过渡句;
⑤注意段落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标题拟写答题思路】
◎彭荆风《驿路梨花》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渟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考点四:描写的作用
指出关键词和句子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例如: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分析:“悄悄”:让我尽情发泄心中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与理智;“偷偷”:母亲不放心我,怕我做傻事,体现母亲的慈爱与细心;“眼睛红红的”(神态):
说明母亲偷偷地哭过了,体会到了母亲
强忍内心痛苦无私的关爱儿子,故作平
静的样子。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分析:“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母亲说“好好儿活”(语言),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分析: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
对菊花的描写,表现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热烈、深沉的氛围,赞扬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突出了“我”从痛苦、绝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用景物描写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④作为记叙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烘托人物的形象;
⑥暗示文章的中心;
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类题的般答题模式为: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本段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教材设问链接】
本文(《散步》)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考点五: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仪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正表现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概括人物形象。
例1:概括《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的形象。
①细心体贴:母亲以“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挡住落叶,怕“我”看到更加悲伤,对“跑”“踩”等字眼比“我”还敏感。
②坚忍顽强:母亲肝痛到极点也不肯说一声;儿子瘫痪,暴怒无常,母亲也从不灰心绝望,总是耐心劝慰鼓励,总是坚忍地面对生活苦难。
③从容睿智:母亲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顽强坚韧地“好好儿活”,活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④伟大无私,慈爱宽容:母亲一心只想着能为儿女做点事,而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病痛难忍也没有告诉“我”,临终前也只牵挂着儿女。她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并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门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
例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过中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
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怒责其父,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
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小试牛刀
《荷叶·母亲》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荷叶·母亲》中的母亲没有正面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作者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既表现出了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深厚依恋。“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母爱的化身。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解答这类题的要诀。
考点六:以小见大、一波三折的写法
(1)大词小用。
《散步》一文中大词小用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除了有深刻的含义
外还有诙谐幽默的特点。
(2)小题大做。
《散步》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平平常常的散步这样的小事来写,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3)一波三折。
《散步》一文中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
母亲却改变了主意。尺水兴波,
一波三折,亲情、伦理、人性的
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考点七:文章尾段的作用
例1:《荷叶·母亲》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子女比作红莲,
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无私
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这段在文章结尾具有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
例2:阅读《散步》第8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又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对上赡养,
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
命感)。
考点八: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变式题: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 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
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
长朋友应该怎样 在考试的时候堂而
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
的体现呢 )
【示例1】读了《陈太丘与友期》,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
【示例2】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
【示例3】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
【示例4】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解答这类题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