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望人松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来泰山封禅(chan)
。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整体感知:
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及短句。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Q1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Q2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Q3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Q1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
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Q2“阴阳”是指山的南、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
明确:“割”字,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Q3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
明确:神奇秀丽、高大。
Q4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
明确:近望。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Q1“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
明确:层云、归鸟。
Q2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心情激荡。
Q3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
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句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引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
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7、总结:这两句诗句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也是对全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旨的提炼:讨论问题一、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他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