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1.激发兴趣鼓励“读”。引人入胜的情境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受古诗文的美,从而使诗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面对不同的古诗词,学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首要的还是要诵读到位。语感是读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2.渲染意境,让学生徜徉在情境交融中。
3.开发古诗词课外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仅靠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堂时间根本不可能积累课标所规定的古诗词数量,这就要求教师开发和利用“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首先是培养兴趣,别出心裁“读”诗词。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但是课程标准下,初中阶段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又如此之多,学生难免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兴趣。那么别出心裁地寻求“读”的方法,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情画意,就成了关键之举。
4.利用互联网教学丰富了课堂,是互联网应用的体现。
教学课题
一首古诗《望岳》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品味音韵美。
2.品读古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赏读古诗,感悟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材分析
古诗鉴赏教学,本文主要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语文教学观念的转换,包括语文教学对于人文性的强调,对于语文素养的强调,对于审美教育的强调。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古诗教学要突出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个问题。
3.在古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媒体以新鲜生动的方式把诗词文本带到学生面前,把文本、音响、画面等综合性的教学课件带给学生,让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课件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现代形式。古诗是以语言为表现手段为人们提供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在教学中应该以诗歌的文本为主,要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文本的进行阅读和欣赏,发挥文学教育的本来目的。
教学方法
1.朗读古诗,品味音韵美。
2.品读古诗,体味哲理性。
3.赏读古诗,感悟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品味音韵美
1.作者简介【百度图片】
http://image./i 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6%C5%B8%A6%B5%C4%CF%F1&in=28072&cl=2&lm=-1&st=-1&pn=8&rn=1&di=71077220130&ln=1977&fr=&fm=result&fmq=1331122545843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8&-1&di71077220130&objURLhttp%3A%2F%2Fgdwxs.fudan.%2Fgdwxs%2Fimagest%2F412.jpg&fromURLhttp%3A%2F%2Fgdwxs.fudan.%2Fgdwxs%2Ftupian%2F412.htm&W414&H601&T7747&S54&TPjpg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杜甫汉族,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又称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诗歌的四个创作历程:漫游时期:拥有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长安十年时期:由早期的积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观变得悲壮凄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如:
《兵车行》;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是诗歌现实主义发展时期:“三吏”、“三别”漂泊西南时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2.词语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http://21世纪教育网/s wd=%E5%8D%8E%E5%B1%B1&rsv_spt=1&issp=1&rsv_bp=0&ie=utf-8&tn=baiduhome_pg&rsv_n=2&rsv_sug3=1&rsv_sug=0&rsv_sug1=1&rsv_sug4=272&inputT=1740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北岳:恒山http://baike./view/20394.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南岳:衡山http://lvyou./hengyanghengshan/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中岳:嵩山http://baike./view/4314.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十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曾:通“层”
决眦(zì):眦:眼眶。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3.译文(学生总结归纳全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他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集中于泰山,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二.品读古诗,理解内容
1.作品鉴赏(【百度图片】
http://image./i 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6%C5%B8%A6%B2%DD%CC%C3%B2%DD&in=9632&cl=2&lm=-1&st=-1&pn=7&rn=1&di=132611328975&ln=928&fr=&fm=result&fmq=1331122339000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7&-1&di132611328975&objURLhttp%3A%2F%2F21世纪教育网%2FUpLoadFile%2FImageStore%2FArticleImages%2F263ceb40-9439-4486-8868-01f8bbb0bbf6.jpg&fromURLhttp%3A%2F%2F21世纪教育网%2Farticle%2Fdetail%2F68807.html&W500&H400&T12193&S104&TPjpg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age./i 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6%C5%B8%A6%B2%DD%CC%C3%B2%DD&in=9632&cl=2&lm=-1&st=-1&pn=7&rn=1&di=132611328975&ln=928&fr=&fm=result&fmq=1331122339000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7&-1&di132611328975&objURLhttp%3A%2F%2F21世纪教育网%2FUpLoadFile%2FImageStore%2FArticleImages%2F263ceb40-9439-4486-8868-01f8bbb0bbf6.jpg&fromURLhttp%3A%2F%2F21世纪教育网%2Farticle%2Fdetail%2F68807.html&W500&H400&T12193&S104&TPjpg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2.品读拓展(展示问题,学生品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http://baike./view/155521.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品读感悟(板书展示)
首联——远望
仰慕之情
溢于言表
挺拔雄伟
横跨齐鲁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
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中所感
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
三.思读感悟
思读展示1:《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
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思读展示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广阔
景色之秀美
山势之高峻
四.赏析诗歌【百度搜索】http://baike./view/155521.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拟人,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虚写)
“割”: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有阳光的部分叫阳,没有阳光叫做“阴”。为突出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实写)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景)
流露出作者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
( http: / / www.21cnjy.com )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百度图片】
http://image./i 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9%BD%B7%E5&in=14302&cl=2&lm=-1&st=-1&pn=40&rn=1&di=62241099255&ln=2000&fr=&fm=result&fmq=1331123448843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40&-1&di62241099255&objURLhttp%3A%2F%2Fpic1a.nipic.com%2F2008-10-23%2F2008102391326946_2.jpg&fromURLhttp%3A%2F%2F21世纪教育网nipic.com%2Fshow%2F1%2F7%2F118460fb9f227404.html&W811&H1024&T6840&S256&TPjpg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五.赏析积累(赏读古诗,感悟诗人的博大胸怀。)
从学过的诗句中找到哲理性的句子
谈谈人生的感悟。
教学反思
1.朗读古诗,品味音韵美。
2.品读古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赏读古诗,感悟诗人的博大胸怀。
个人信息
省份及学校全称
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
真实姓名
李素凤邮箱1473426919@
通讯地址
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
邮编、
055550
联系电话
13001452277
参赛教案的访问链接
《望岳》教学设计
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
李素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