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街道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次阶段清检测
检查时间45分钟 满分 100分 命题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下面答题栏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史籍记录 D.学者论著
2.“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中指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是( )
A.华夷有别,各有特色 B.国家统一,发展巩固
C.民族交融,形成华夏族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4、下列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重要标志的是( )
A. 私有制的产生 B. 阶级的产生 C. 原始农业的发展 D. 国家的产生
5、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被发现。良渚遗址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其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主观想象与推断C文献记载 D古城、宫殿水利工程、玉器、墓葬等考古发现
6、在探究学习时搜集了“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王位世袭制、中国国家的产生”等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7.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以下选项中,与图中①处代表的时期对应正确的是( )
A大禹传启,天下为家 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8.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鲁国与齐晋结好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 百家争鸣
9.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主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扩大选官范围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11.下列农具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A.骨耜 B.铁农具 C.耧车 D. 曲辕犁
1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一座宏大水利工程。”“它”是( )
A.邗沟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1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推行县制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奖励生产 D.承认土地私有
14.“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平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目的 B.影响 C.内容 D.过程
15.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 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 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
16.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
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
17.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18.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与这一思想相近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20.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下列思想家及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庄子——“兼爱”“非攻” B.墨子——“民贵君轻”
C.老子——“无为而治” D.孟子——“顺应自然”
2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以德治国 D.仁者爱人
22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23.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指的是( )
A 《诗经》 B. 《离骚》 C. 《论语》 D. 《墨子》
24 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形式,纪念这位中国的著名诗人。他是( )
A. 屈原 B. 蔡伦 C. 怀素 D. 陆游
25.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二、材料题,共50分(本大题2小题,共50分。26题26分,27题24分)
2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篇】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两幅关于春秋时期的图片。
以上两幅图片说明春秋时期农业出现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何作用?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是对哪一工程评价?这一工程的主持修建者是谁?
【政治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最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材料四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节选自大学教材《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又反映了改革的哪两条内容?“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这一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思想篇】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
材料五
老子 孔子 墨子
请从材料五的三位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述其政治主张。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被后世称为什么?
27、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的。制度创新会促进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哪一种推选首领的办法?指出这种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家”是指夏朝确立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材料三 如右图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谈谈这种制度存在的弊端。
材料四 材料A《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材料B(如下图)是在陕西临潼县出土的青铜器“利簋”,其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材料A和材料B都是研究西周的重要史料,但史料类型不同。史料一般包括实物遗迹史料、文献史料、口述传说史料等几类,它是我们发现、解释历史的重要依据,而实物遗迹是第一手史料,是真实历史的直接证据。其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_______,属于二手史料的是_________。(只写字母即可)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C C D A B B B C B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B A A D C B B A A C
二、材料题(本大题2小题,共50分。26题26分,27题24分)
26.(30分)【答案】(1)变化:出现了牛耕和铁制农具;(共4分各2分)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2分)
(2)工程:都江堰;(2分)主持修建者:李冰(2分)。
(3)改革:商鞅变法。(2分)
目的:富国强兵;(2分)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
(4)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4分)
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2分)
(5)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墨子政治主张:兼爱、非攻;(任选一条回答)(2分)局面:百家争鸣(2分)
27.(24分)【答案】(1)办法:禅让制。(3分)
特点:以贤德为传承原则。 (3分)
(2)制度:世袭制;(3分)本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私有制不断发展。 (3分)
(3)制度:分封制;(3分)弊端:地方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反叛中央。(3分)
(4) ①. B (3分) ②. A(3分)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
————— 。。。 —————装 —————。。。————— 订 —————。。。————— 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