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How to analyze texts —— Book 1 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英语 年级 高一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 词汇与长难句:通过学习文本中的词块(如 “a really big challenge”“on my own” 等)和长难句(如 “My adviser recommended that I should sign up for advanced literature because I like English and I'm good at it.”),学生能准确理解、记忆并在合适语境中运用这些词汇与语法结构,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阅读理解与表达:引导学生提取文本中关于亚当选课、志愿活动等细节信息,如回答 “What courses did Adam choose ” 等问题,学生能精准把握文本内容,还能将这些信息进行转述、总结,锻炼阅读理解与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文化意识 借助文本对国外高中课程选择、志愿活动、校园社团等生活的呈现,学生得以了解国外高中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特点,对比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与包容度,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思考 “为何中文很难,亚当仍希望毕业时能说流利中文”,了解到中文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与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也能从亚当的选择中,体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的价值,提升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意识。 思维品质 逻辑思维:分析文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梳理亚当高中生活的脉络,学生能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框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分析叙事类文本。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探讨 “Why is Chinese difficult, he still hopes to be fluent ” 等深层问题,学生需结合自身认知与文本信息,辩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小组讨论 “学校顾问是否有其他作用” 等问题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独特观点,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预习任务中对词汇块、长难句的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去熟悉、理解相关内容,培养自主探究、主动积累语言知识的能力。 合作与探究学习:小组借助 AI 讨论 “中国学校是否有学业顾问” 等问题,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想法,利用外部资源探究学习,提升合作学习与资源利用的能力,掌握更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作为高中阶段第一节 “Reading and Thinking” 课,引导学生明确要如何通过对文本核心素养(语言、文化、思维、学习能力)的挖掘与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清晰把握阅读分析的方向与方法,为高中阶段英语阅读学习筑牢基础、指明路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精准提取文本中关于亚当高中生活的关键信息,如选课情况、志愿活动内容、面临的担忧等,深入理解文本细节。 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对词汇块、长难句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和体裁的识别。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开展深度思考与小组讨论,如分析亚当选择学习中文的原因、探讨学校顾问的作用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指导学生将文本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英语写作任务中,如模仿文本写一篇关于自身高中生活的文章,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能力,但在文本深度分析、批判性思维以及跨文化理解方面还有待提高。他们对高中生活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对新鲜事物(如国外高中生活、AI 辅助学习等)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索欲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过,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可能存在词汇量不足、长难句理解困难、写作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流畅等问题,且在小组合作与深度思维拓展方面,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组织。
教学准备 教材与资料:熟悉教材内容,梳理文本中的词汇、句式、文本结构等关键知识点;准备与文本相关的补充资料,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设计好课堂各环节的活动,包括预习任务检查、文本分析、深度思考讨论、写作任务等,确保教学流程清晰、逻辑连贯。 教具与技术:准备好多媒体设备,如 PPT(包含词汇块、长难句解析、文本要素分析等内容);调试好 AI 工具(用于小组讨论辅助),确保课堂技术运用顺畅。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含AI应用)
预习检查 检查学生对词汇块、长难句的预习情况,抽问学生进行词汇和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巩固预习效果,为文本分析打好语言基础。
文本要素与体裁识别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并判断文本体裁(记叙文)。 让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细节信息理解 提出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如亚当选了什么课、他的志愿活动内容等),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并回答。 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深度思考讨论 围绕 “为什么中文难亚当还希望流利掌握”“学校顾问还有其他作用吗” 等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在小组借助 AI 讨论 “学校顾问是否还有其他工作” 时,运用 AI 信息收集工具,让 AI 快速检索国内外学校顾问的职责相关资料。同时,老师要给予学术必要提示,提醒学生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与思考,不能直接照搬 AI 提供的内容,要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实际认知,形成自己的观点,避免过度依赖 AI 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过程。
作业设计 任务:英语读后感 1. 再读2遍课文——第 1 遍标记 Adam 高中关键事件;第 2 遍划出让你有受启发的内容; 2. 分析Adam的性格品质,需结合文中具体细节支撑; 3. 联系自己,选 1 个想向 Adam 学习的点,说明学习原因。 要求: 1.120-180 词(英语),语言简洁自然; 2.结构清晰:含开头(介绍文章 + 感受)、主体(人物分析 + 学习点)、结尾(总结启发); 3.多用文中基础词汇和简单句式,保证语法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写读后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积极的思想,联系自身实际,促进自我成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次 “如何分析文本 ——Book 1 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 的教学中,有诸多收获与需要改进之处。 (一)成功之处 1. 教学环节设计:从预习任务检查,到文本分析(词汇、句式、文本要素、体裁),再到深度思考、小组讨论及写作任务,环节完整且逻辑清晰。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熟悉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文本分析各步骤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 2. AI 工具运用:在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入 AI 工具,能快速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支持,激发学生讨论热情,也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辅助学习的便捷,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 3. 学生参与度: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文本细节理解、简单问题回答等环节表现较好,能准确提取亚当选课、志愿活动等信息,说明基础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二)不足之处 1. 深度思考引导: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如分析亚当学中文的原因、文本写作意图等)时,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存在依赖 AI 或等待教师提示的情况,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仍需加强。 2. 学情适配调整:部分环节的难度设置对少数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稍高,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参与度较低,后续教学需更关注分层教学,设计更具梯度的任务。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深度思考活动:提前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或思维支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组织小组辩论等形式,营造更具思辨性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独特观点。 2. 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例如,基础弱的学生可先从简单的文本信息复述开始,逐步过渡到深度分析与写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