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1 Life Choices Lesson 3 You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Unit 1 Life Choices Lesson 3 You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10-03 20: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北师大版选修一Unit1单元分课时Lesson3教学设计
本课时基本信息
本课时在本单元 的作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5课时,阅读语篇。语篇类型为博文,揭示了网络社交过度依赖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隶属“人与社会”主题,延续了单元主题大观念-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本课子主题为努力寻求虚拟关系和现实关系的平衡。主人公Mark以第一人称撰写博文,讲述自己对于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对于他自身以及周围亲朋好友们所产生的的影响,以及他难以摆脱社交网络的无奈。由此,引发阅读者对于社交网络对于人际关系影响的思考,努力寻求虚拟关系和现实关系的平衡。紧扣单元主题大观念,从认知、态度到行为选择,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
本课时文本分析 【What】本文是一篇博客文,Mark以第一人称描述了自身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社交网络对于他自身以及周围亲朋好友们所产生的的影响,以及他难以摆脱社交网络的无奈。 【How】博文开篇,Mark自问自答“我在哪?”,“我正在做什么?”,如果你是我500个网友中的一个,你一定知晓问题的答案,由此开启自己网络活动的描述,并揭示不只是他,周围的人一样对于社交网络过度的依赖,及与此同时内心极度的孤独。作者又用实例佐证了社交网络对于他自身和周围人生活的影响- 拖延症、沮丧、孤独,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的漠视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地道、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情。 【Why】通过Mark的日常网络社交活动,反映了数字时代,社交网络媒体下的人际关系的失衡,启发学生对于社交网络媒体下的人际关系的失衡的思考,探求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的平衡。 本课可以结构成具有逻辑意义的三个意义语言单元 1 para(1-3)Mark的网络社交活动 2 para(4-6)社交网络的影响 3 para(7-8)无法隔离社交网络的原因 围绕相互关联的三个意义单元,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感知、内化和建构语言知识,探究主题意义、形成主题观念,联系生活实际,自我感悟反思,调整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自然情况: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理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具备一定的语篇分析能力。学生对于语篇话题-社交网络非常熟悉,容易引发共鸣,但受口语水平限制,利用口语流利表达自身想法的能力较为欠缺。 知识储备: 从已有主题知识储备层面,通过 topic talk 和Lesson1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单元主题大观念-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在语篇知识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博文,对于语篇话题-社交网络也非常熟悉。在语言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阅读技能,能基本理解语篇大意,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复述。 预设困难: 在思维能力和阐释观点方面,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在语言知识方面,本文有一些非常地道的表达,学生之前未有接触,是知识的盲区。 解决办法: 1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感知语言的使用。 2 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学着用所习得的语言,表达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Mark社交网络活动的信息,探寻社交网络对于Mark及其亲属、朋友学习生活的影响,并能够用文中实例加以佐证。 【难点】引导学生用所学语言比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认知、态度。
评价内容与标准
学习活动设计(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 活动形式 活动层次 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
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获取和梳理信息;能够依托语篇,基于实例推理、判断;能够概括,整合信息,通过内化语言知识,描述和阐述观点;能够依托语篇,迁移创新,将知识、文化、思维有机融合,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 1. 感知单元的主题语境引发学生们关于社交网络和交友的初步思考 Before reading Lead in Teacher shows the picture of We chat moment and asks if the students use social media in their daily life. Brainstorm Teacher guides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role social net- working plays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Prediction Students look at the title and picture and guess what the text is about. 学习理解之感知与注意 学生能够就话题,积极参与讨论,并对于接下来的阅读文本产生兴趣. 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
2. 通过阅读获取Mark的网络社交活动信息:结和文中实例探 究并佐证网络社 交对其和亲属、 朋友生活的影响 并探究 Mark无 法摆脱社交网络 的原因。 While-reading Activity 1 Skimming Students skim the whole passage to check their prediction and find out "Who","What". Activity 2 Find out Mark's routine activities online. Activity 3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according to activity 4 on page16. Activity 4 Students work in group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social- networking on Mark's life based on the evidence and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Mark can't drop networking, 学习理解之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通过略读找寻信息划分文章段落结构 寻找例证佐证观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基于实例探究网络社交对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及Mark无法摆脱社交网络的原因
3.在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猜测词义。 Activity 5 Guessing words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way beyond, go cold booze, be hard-wired in). 应用实践之分析与判断 学生能否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 使用测词策略,正确理解词汇在语境中的意义。
4.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联系自身,分享关于网络社交的个人经历和体验。 After reading Activity 6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title"So Close, Yet So Far" and share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ideas concerning the social network. 迁移创新之批评与评价 学生能否感悟标题的深层含义;能够内化语言知识分享相关的自身经历和体验; 引导学生理性评价,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
5.超越语篇,探寻对于社交网络过度依赖的解决方式,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 Activity 7 Students work in group to offer suggestions to Mark to solve his problems of over dependence on the social network, so as to direct the students to keep a balance between the virtu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ality to establish a healthy social relation ships. 迁移创新之想象与创造 学生能通过为Mark出谋划策,帮助其解决对于网络社交的过度依赖,帮助其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 引导学生超越语篇,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
作业设计 Finish the reading circles on page 17
板书设计 Unit1 Relationships Lesson 3 So Close,Yet So Far Who Why Mark What How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特色在于: 以主人公的第一视角通过网络博文讲述其自身对于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及对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由此引发学生关于线上社交网络对于线下社交关系冲突的思考。无论是文本结构-博客,还是主题情境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基于主题内容一条完整的问题链,what 主人公的网络日常是什么?how 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对于他产生了什么影响?why为什么他难以摆脱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完整的问题链贯彻这个教学环节。并引向课外-How怎才能帮助主人公摆脱对于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由此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提升为素养。 本课设计了逻辑相连、层层递进的课堂活动,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让学生在层级递进的思维活动中,内化语言,深化主题。 存在不足: 学生善于获取语篇的具体信息,但在探究语篇深层次信息上有所欠缺。 改进措施: 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思维训练,在抓住语篇的关键信息who、what,基于语篇的深层研读,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信息why以及ho,w从不同维度步加深对核心话题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