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一)试卷
温馨提醒: 1.本试卷共四大题,32小题,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
2.在答题卷规定范围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相对应的位置上,否则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甲骨刻字 B.铁水铸锅 C.陶瓷烧制 D.窗花剪纸
2﹒下列气体,既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又可以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 )
A.NH3 B.CO2 C.HCl D.CO
3﹒《礼记 内则》提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春天可略多吃酸味食品。白醋是一种生活中常见调味品,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 )
A.红色 B.无色 C.紫色 D.蓝色
4﹒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合理施用化肥是粮食增产的有力措施,下列可用作磷肥的是( )
A.NaNO3 B.Ca3(PO4)2 C.NH4Cl D.KCl
5﹒将稀硫酸分别滴入到下列物质中,其中能观察到如图现象的是( )
A.氧化铁粉末 B.锌粒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6﹒小科同学梳理了Na2CO3的相关知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俗称:烧碱 苏打
B.物理性质:易溶于水
C.化学性质:可与稀盐酸、Ca(OH)2溶液、CaCl2溶液反应
D.制取:可从内陆盐湖中通过物理方法提取
7﹒经测定某校园土壤浸出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则该土壤最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树 薄荷 马铃薯 玉米
最适宜生长的pH范围 5.0~5.5 7.0~8.0 4.8~5.5 6.0~7.0
A.茶树 B.薄荷 C.马铃薯 D.玉米
8﹒小科为了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做了以下实验。下列实验中能观察到蓝色絮状沉淀的是( )
A. B. C. D.
9﹒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需要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碱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碱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碱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
A.有涩味和滑腻感的物质 B.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
C.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 D.电离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10﹒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②中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
B.去掉倒扣的大烧杯对实验无影响
C.该实验证明HCl分子在不断运动
D.将浓盐酸换成浓硫酸也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11﹒我国科研人员用纳米级氢氧化钙颗粒加固壁画取得成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固过程主要与二氧化碳反应 B.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粘合壁画
C.水分蒸发有助于壁画加固过程 D.澄清石灰水加固壁画效果更好
12﹒现有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和碳酸钠四种溶液。小科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检索表进行鉴别,则图中物质丙是( )
A.稀硫酸
B.澄清石灰水
C.氯化钠
D.碳酸钠
13﹒一定量的10%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等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下列各物质的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错误的是( )
A.B. C. D.
14﹒用传感器测得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氯离子的数量不断增加
B.该实验操作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C.在a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显蓝色
D.b点所表示的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只有钠离子和氯离子
15﹒电厂的脱硫废水含CaCl2、MgCl2、MgSO4,通过如下实验净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过量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含2种溶质
B.再加入过量Na2CO3溶液,搅拌、静置、过滤,所得滤渣中含4种难溶物质
C.向滤液中先滴加酚酞溶液,再加入HCl,溶液先变红、再变无色后一定呈中性
D.净化过程中,若调换Ba(OH)2和Na2CO3的添加顺序,则Ca2+、Ba2+也都能除尽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格,每空2分,共40分)
16﹒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厨房常用调味品食醋pH 7(填“大于”或“小于”)。
(2)烧水壶中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 用纯碱溶液来洗涤(填“可以”或“不可以”)。
17﹒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画,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在竹片上就得黑色或褐色的画,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如图1)。
(1)在烘干的过程中竹片发生了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水分蒸发成为浓硫酸,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属于浓硫酸的 性。
(3)直接用浓硫酸在竹片上画画具有危险性,必须将浓硫酸进行稀释(如图2),稀释浓硫酸操作正确的是 。
18﹒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科同学总结了盐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五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请回答:
(1)利用如图盐酸性质②可除去铁表面的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填字母)。
A.Na2CO3 B.CuSO4 C.NaCl D.AgNO3
(3)图中⑤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 。
19﹒小科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做了下面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甲、乙实验,说明具有吸水性的固体是: 。
(2)取出培养皿并配制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 。
(3)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
20﹒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某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Na2SO4和NaOH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1)试管A中的溶液呈红色,则不一定有氢氧化钠,因为 。
(2)滴加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试管B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仍显红色,则可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3)再向C中加入适量X溶液,即可确定溶液成分,则X溶液可能是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CaCl2
21﹒“稳定与变化”是科学中重要的跨学科概念。为多角度认识物质,兴趣小组同学探究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图实验:
(1)实验A把盐酸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经测定最终溶液呈酸性,此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则最终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除酚酞外)。
(2)实验B中有蓝色沉淀产生,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小科同学想检验该无色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
22﹒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Cl-、CO32-、SO42-、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3﹒(8分)CuSO4溶液呈蓝色,溶液中有H2O、Cu2+、SO42-三种粒子,是哪种粒子使溶液呈蓝色呢?某兴使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已知:Na+、Ba2+和Cl-在溶液中呈无色)。请回答:
【实验一】根据如图的三支试管中所盛试剂的颜色与所含微观粒子,进行分析:
(1)对A、B、C进行分析,CuSO4溶液中 的存在使溶液显蓝色,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设置A组实验,其理由是 。
【实验二】将溶液中的Cu2+除去,观察溶液颜色是否变化。
(2)若要除去溶液中的Cu2+,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静置,观察到 的现象,则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三】保持溶液中Cu2+的存在,观察溶液颜色是否变化。
(3)若要保持溶液中Cu2+的存在,向CuSO4溶液中滴加 除去溶液中的SO42-,若溶液蓝色不消失,则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Cu2+使CuSO4溶液呈蓝色。
24﹒(8分)小科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地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于是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
(1)小科对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做出了两种猜想,请写出猜想二的内容。
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 。
【实验设计】
(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哪个正确,小科设计了如下方案: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小敏认为小科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与结论】
(3)小敏另外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正确
步骤2:将步骤1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实验反思】
(4)氢氧化钠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所以氢氧化钠需要密封保存。
25﹒(8分)同学们通过学习,总结了物质鉴别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此图尝试着对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氯化钙溶液三种物质进行了鉴别。
【思维导图】
【实验过程】
I.取A、B和C三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少量待测液体。观察发现均为无色透明溶液。
Ⅱ.分别往三支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A试管内溶液变红,B试管溶液变蓝,C试管溶液无明显变化。
【分析交流】
(1)实验过程中“观察发现均为无色透明溶液”属于思维导图中的 步骤。
(2)由实验过程可知,A试管中装的是 溶液。
(3)同学们认为石蕊试液的颜色为紫色,所以颜色的变化不够明显,于是检验试剂改用无色酚酞试液重新实验。发现B试管试液变红,AC试管溶液不变色。
①为了确定物质,在不增加新试剂的条件下,需进行的操作是 。
②上述过程需两步实验,不太方便,请你再选用一种试剂通过一步实验就能方便地鉴别上述三种物质。应选用的试液是 。
26﹒(8分)科学小组用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进行了实验探究。请回答:
(1)在图1实验中,可用 (填指示剂名称)指示NaOH被盐酸反应完全。
(2)传感器可以更好地指示酸碱反应过程。在图2实验中,用pH传感器测量室温下滴加盐酸过程中溶液的pH,当pH=7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 。
(3)盐酸和NaOH反应会放出热量。保持环境温度不变,在NaOH溶液中插入温度传感器,记录温度数据直到t1时,迅速将等质量、等温度的盐酸倒入其中。在图3中画出后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示意曲线(绘至温度稳定为止)。
(4)酸与碱的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用适量的石灰[Ca(OH)2]可以改良酸性土壤(酸性物质以H2SO4为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27﹒(8分)证据是科学探究中获得结论的最重要的依据,让我们一起经历一次寻找证据的旅程吧。
【实验目的】制取纯净的硫酸钡
【反应原理】Na2SO4+Ba(NO3)2=BaSO4↓+2NaNO3
【实验步骤】取适量的硫酸钠和硝酸钡溶液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硫酸钡。
(1)实验中,能直接观察到说明硫酸钠和硝酸钡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 。
(2)判断任一反应物是否完全反应的证据可按如下方法获取:
猜想 方案 证据 结论
硝酸钡可能已完全反应 取少量滤液,加入稀硫酸溶液,观察现象 无白色沉淀生成 硝酸钡已完全反应
硫酸钠可能已完全反应 取少量滤液, 硫酸钠未完全反应
(3)如果实验证明硝酸钡已经反应完全,要寻找硫酸钡已纯净的证据,我们可以从证明实验制得的硫酸钡中没有 (填化学式)来设计实验方案。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8﹒(6分)酸、碱、盐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盐酸和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填字母)。
a.氢离子 b.水分子 c.氢氧根离子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1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请在图2虚线框内将b点溶液中的微粒补画完整。
29﹒(6分)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后,得到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兴趣小组对此混合溶液继续进行探究。他们往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溶液。
(1)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图甲中ce段pH不变的原因 。
(2)d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3)请在图乙中画出生成的氯化钠质量随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
30﹒(6分)科学家们对酸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的阶段:
①1776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分析了几种酸的成分后提出“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②181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五氧化二碘(I2O5)只有溶于水后才具有酸性(HIO3),于是提出“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③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经过多年实验与思考创立电离学说,指出“酸是能够在水溶液中产生氢离子(H)的化合物”。
④……
请结合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目前的认识来看,拉瓦锡的观点存在欠缺。请写出一种不符合他观点的酸的化学式: 。
(2)根据戴维的发现推断,CO2能否使浸过紫色石蕊试液后干燥处理的纸花变色: 。(选填“能”或“不能”)
(3)电离学说还指出碱是能够在水溶液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根据以上观点,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H+和OH-结合成 的过程。
31﹒(8分)取124.5克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的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120克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数据如表所示。求: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9.8 9.8 0
(1)第1次反应后的溶液中 (选填“含有”或“不含有”)硫酸。
(2)上述表格中m= 。
(3)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请画出上述过程中产生沉淀质量的变化图。
。
32﹒(9分)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含少量NaCl),项目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
【实验操作】取12克食用碱样品放入B瓶进行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并用电子天平对某一装置进行连续称重,直至该装置质量不再改变时停止实验。测得该装置质量改变了4.4克。(装置中试剂过量,ACDE中均能完全吸收)回答下列问题:
【原理分析】
(1)实验图中连续称重的装置是 。
【误差交流】
如表是项目组设计的本实验“影响测量结果精确度的误差分析”评价量表。
评价要素 评价结果
不能,0★ 部分,1★ 完全,3★
误差 分析 指标一:能排除装置内原有空气中CO2的干扰
指标三:能排除装置内残留CO2的干扰
指标二:能排除外界空气中CO2的干扰
指标四:能排除CO2中混有水蒸气的干扰
(2)乐乐认为实验装置在指标四中能得3★,原因是: 。
(3)要使指标一的评价结果为3★,规范实验应进行的操作: 。
【定量计算】
(4)结合项目分析与实验数据,计算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A B C A B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D A C D B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格,每空2分,共40分)
16﹒(1)小于 (2)不可以
17﹒(1)化学变化 (2)脱水 (3)D
18﹒(1)Fe2O3+6HCl=2FeCl3+3H2O (2)AD (3)碱
19﹒(1)NaOH固体 (2)氢氧化钙溶液 (3)二氧化碳
20﹒(1)Na2CO3 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NaOH (3)A
21﹒(1)溶液逐渐由红色变为无色 NaCl、HCl (2)pH试纸
22﹒(1)Mg2+和Cl- Na+
(2)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42-和CO32-,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3﹒(8分)(1)Cu2+ 硫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中本身含有水分子
(2)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3)氯化钡溶液
24﹒(8分)(1)Na2CO3
(2)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3)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4)2NaOH+CO2=Na2CO3+H2O
25﹒(8分)(1)观察物理性质
(2)稀盐酸
(3)①取B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加入AC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②碳酸钠溶液(答案不唯一)
26﹒(8分)(1)酚酞试液
(2)氯化钠(NaCl)
(3)
(4)H2SO4+Ca(OH)2=CaSO4+2H2O
27﹒(8分)(1)有白色沉淀生成
(2)加入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3)NaNO3和Na2SO4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8﹒(6分)(1)a (2)①HCl+NaOH═NaCl+H2O ②
29﹒(6分)(1)CaCl2+Na2CO3═2NaCl+CaCO3↓
(2)NaCl、CaCl2
(3)
30﹒(6分)(1)HCl (2)不能 (3)水分子
31﹒(8分)(1)含有(2分)
(2)4.9(2分)
(3)设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CuSO4=Cu(OH)2↓+Na2SO4
80 98
20gx 9.8g
x=40%(2分)
答: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0%
(4)(2分)
32﹒(9分)(1)D(2分)
(2)装置C中浓硫酸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2分)
(3)先关闭分液漏斗,再打开止水夹K,往A中鼓入一段时间空气,称量装置D的质量记m;再关闭K,打开分液漏斗加稀硫酸进行反应(2分)
(4)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4.4g
x=10.6g(2分)
食用碱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约为×100%≈88.3%(1分)
答:食用碱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约为88.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一)
答题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格,每空2分,共40分)
16﹒(1) (2)
17﹒(1) (2) (3)
18﹒(1) (2) (3)
19﹒(1) (2) (3)
20﹒(1) (2) (3)
21﹒(1) (2)
22﹒(1)
(2)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3﹒(1)
(2)
(3)
24﹒(1)
(2)
(3)
(4)
25﹒(1)
(2)
(3)①
②
26﹒(1)
(2)
(3)在右图作答
(4)
27﹒(1)
(2)
(3)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8﹒(1) (2)① ②
29﹒(1)
(2)
(3)
30﹒(1) (2) (3)
31﹒(1)
(2)
(3)
(4)
32﹒(1)
(2)
(3)
(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