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考 | 英语学科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二)(含答案解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诸葛亮认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孙权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局部统一
3.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 ”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4.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发明翻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5.西晋永嘉之乱使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7.东晋南朝时,建康城除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等以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备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十余所小市。由此可见,当时( )
A.农业税征收越来越重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缩小
C.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D.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
8.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的优越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农民的辛勤劳动
9.下图是某同学在某历史图片展中看到的两幅作品。该历史图片展的主题可能涉及的行业是( )。
东晋黑釉鸡首瓷壶 南朝青瓷莲花尊
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 D.纺织业
10.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11.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夏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在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时,有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他的观点可能是( )
(苻)坚曰:“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
A.前秦实力弱小 B.前秦兵力分散 C.苻坚骄傲轻敌 D.民族矛盾尖锐
13.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14.北朝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5.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下面这幅名画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等蔬果。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步推行一些汉化措施。这一时期的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摘编自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
材料三 这一时期(魏晋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人们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造像。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龙门石窟艺术有什么样的风格。(4分)
17.(16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高度成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高昌地区(吐鲁番地区)的人民多系“汉魏遗黎”,以及从河西诸州逃亡或随军而来的大批农户,所以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他们到达高昌后长期从事农耕,精耕细作,使吐鲁番地区成为远近闻名的膏腴之乡。吐鲁番地区原系汉朝的一个屯垦重地。魏晋时期依然是戊己校尉的驻地,戍守将士不仅戍守边地,还要屯垦种植。十六国时期,这种军屯的形式还存在。
—摘编自陈跃《汉晋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开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了土地制度,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授予妇女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妇女授田是封建国家承认妇女经济地位的集中表现。她们辛苦劳作,同男子一起推动了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的一部分劳动产品作为赋税交纳给北魏政府,建立起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这无疑意味着她们对政府税收的增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周海燕《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北魏时期妇女在经济上享有什么权利 作者认为北魏时期妇女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4分)
材料三 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表。
科技项目 具体概况
项目一:生产工具改进与铁具牛耕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耙—秒作业中所使用的铁犁、耙、秒等铁农……铁犁也传入南方地区……在农器牛耕技术业生产中很是注重保护耕牛,政府曾多次颁布严禁杀牛的禁令
项目二:南北各地作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 《齐民要术》专辟了《五谷、果蔽、菜茹非中国物产者》篇,介绍了边远民族地区及国外的一些引进作物……秦汉时期水稻有品种13个,南北朝时期,品种大增,《齐民要术·水稻》记载有24个品种
项目三:精耕细作农业思想的传播及实践 在北方形成的耕—耙—糖的耕作技术向南方传播,使南方水田农业发展成了耕—耙—秒这种耕作方式……为保持土壤地力,施肥技术很关键,当时绿肥普遍实施……在这一时期,双季稻也发展起来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是如何促进南北朝农业发展的 (6分)
18.(21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复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局面】
(1)上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图示中A、B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C、 D所代表的政权是什么 (4分)
【经济发展】材料一历史的车轮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其地位与作用下降了……相反,江南经济区迅速形成与发展,一些边远地区的社会经济也获得显著发展。
—摘编白高敏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卷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6分)
【民族关系】
材料二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一系列改革,孝文帝受她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迁都后,孝文帝兴学校、分田地、崇儒术,改用汉族的官制律法,造就了北魏的强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3)阅读材料二,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7分)
【历史思考】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4分)
答案解析
1.D
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了三国时期,各个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客观
上都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巩固局部统一,故选D项。
3.B 4.B
5.B【解析】根据题干“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
6.A【解析】 由题干“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民族的交融,故选A项。
7.C【解析】根据题干“建康城除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等以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备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十余所小市”可知,建康城商品交易活跃,说明东晋南朝时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C项正确。
8.D 9.A
10.A 【解析】 根据题干“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11.B 12.C 13.D 14.A 15.C
16.(1)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饮食种类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2分)原因: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6分)
(2)特点:互相学习,多方面交流。(2分)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
(3)龙门石窟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4分)
17.(1)中原地区汉人逃亡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中原人民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精耕细作;边疆军事屯田制度的推行,促进农业开垦等。(6分)
(2)权利: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1分)作用:推动北魏农业的发展;加强北魏对基层人民的管理;增加北魏财政收入等。(3分)
(3)答案举例选取项目二:南北各地作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使得大量北方民族的作物传播到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物种。同时,丝绸之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使得大量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民族交融与中外交往大大推动了南北朝的农业交流,促进了作物品种的多样性。(言之有理即可,6分)
18.(1)A:刘备;B:司马炎。C:北魏;D:陈。(4分)
(2)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等。(6分)
(3)示例:
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2分)
论述: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为后世治理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两个改革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改革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言之有理即可,5分)
(4)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地区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