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核舟记 课时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纲,紧扣第四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立足“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大维度,结合单元主题“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旨在通过《核舟记》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工艺的精妙与人文精神,实现文言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教材分析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虞初新志》,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说明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代微雕艺术家王叔远在桃核上雕刻“大苏泛赤壁”场景的精湛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艺术追求。本文语言精练、结构严谨,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范本,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的优质素材。本课教学需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分析理解核舟之“奇”,并感悟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但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仍需加强;对古代工艺缺乏直观认识,可能难以深入体会核舟雕刻的技艺之奇。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通过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细节,逐步突破语言障碍。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核舟名片”任务,梳理信息,提高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感受材料之奇。 2.学生结合核舟图片,能够多角度赏析雕刻技之奇以及说明顺序之奇。 3.学生通过“大苏泛赤壁”主题与魏学洢生平背景的联读,探讨核舟承载的文人精神及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
学习重 难点 学习重点:分析核舟的雕刻细节及说明顺序,体会技艺之奇。 学习难点:结合联读材料,探究核舟主题的文化内涵。
评价设计 1.核舟名片完成度:通过“核舟名片”表格填写评价信息提取能力。 2.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参与度与思维深度。 3.课后作业:通过联读《活板》的对比分析,评估迁移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有人质疑王叔远雕刻这枚核舟是真实存在的吗?当然存在!《虞初新志》是所收篇章大抵真人真事。1994年在宁波发现的“东坡泛赤壁”核舟,经鉴定为清代中期作品,其工艺风格与《核舟记》描述高度相似。这件现存最早的核舟文物,虽无法确证为王叔远原作,但让我们得以一窥四百年前工匠的精湛技艺,解码中国工匠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终极浪漫。 倾听并思考核舟的真实性 制造悬疑 引出文物 激发兴趣
任务一: 感受核舟 之“奇” 活动一:细读课文,搜索信息,完成以下的“核舟名片”。 作品主题《大苏泛赤壁》作者王叔远原材料桃核 尺寸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曾不盈寸总的特征修狭雕刻人物东坡、佛印、鲁直、两舟子其他物件窗户、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对联、刻34字作者评价奇巧、灵怪
核舟名片评价量表 等级评价内容自评互评师评优秀信息提取准确,填写完整。良好信息基本准确,填写基本完整。待提高信息不准确,填写不完整。
活动二:结合“核舟名片”,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试分析“核舟”雕刻技艺之奇巧体现在何处? (1)材料精小,内容丰富 (2)人物雕刻,活灵活现 (3)雕刻精细、精益求精 小组合作评价量表 等级要求师评优秀积极参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好良好积极参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一般待提高参与不积极,小组成员不够团结,效果不好
填写“核舟名片”,标注文中关键句。 小组讨论雕刻技艺的“奇巧”表现。 通过结构化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分析能力。
任务二: 把握文章 之“奇” 活动一:浏览课文,补充填空,概括各段内容。 第 2 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_、 船篷、______、栏杆和_______。 3段:介绍_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______三人的动作、神情。第4段: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表情。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 活动二:根据各段内容,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舟的正面(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预设:空间顺序) 追问: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预设:逻辑顺序) 补全段落内容,思考说明顺序;讨论作者的空间安排意图。 强化对说明顺序的理解,训练逻辑思维与图文转换能力。
任务三: 悟读情意 之“奇” 活动一:【在时光中对话】请结合链接资料,探究以下问题: 王叔远为何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雕刻核舟并赠送给魏学洢? [材料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最终他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他泛舟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并非真正赤壁之战所在地),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文章流露了苏轼战胜灾祸困厄时欢欣愉悦的心境和蔑视权贵的豪迈气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因此“大苏泛赤壁”也就成了历代绘画、雕刻、诗文、戏曲的题材。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预设:朋友情谊,期待与好友自在同游) [材料二]魏学伊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死。 (预设:鼓励、劝慰魏学洢面对家庭变故,像苏轼一样能战胜灾祸困厄。) [材料三]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创作核舟。明朝天启年间的壬戌年(1622),他再一次精心创作了一枚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家。 (预设:王叔远对“大苏泛赤壁”的深切喜爱。) 活动二:【在动容中对话】化身为魏学洢,给王叔远写一封感谢信。 王叔远因为懂得东坡,所以刻下核舟,作为礼物送给魏学洢。请大家化为收到核舟的魏学洢,给王叔远写一封回信。在信里你会说什么呢? 结合材料,分析主题寓意,撰写“魏学洢的回信”。 深化文化内涵理解,通过情境代入提升情感共鸣与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小小的核舟不仅微雕这高超的技艺,还承载了古代文人的雅趣与匠人的智慧,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封存着中国匠人“物我合一”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在《活板》的胶泥字印中也得以延续血脉,在而今每一位大国工匠的身上予以彰显,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结核舟技艺特点与文化价值,联系作业题思考传承意义,促进知识体系化。
作业设计 【联读拓展】回读《活板》,思考这两种技艺的异同之处。完成下表。 维度《核舟记》《活板》核心技艺精度单位材料特性工序美学
二、【古今交响】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事一生”宣传片,职业形形色色,人物千奇百态,时空交响你觉得他们和王叔远有何共同之处?结合你的特质及兴趣方向,大胆畅想你希望未来将从事于哪种职业。以”我以 为舟”为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作文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优秀(7-10分)良好(4-6分)需改进(1-3分)内容完整职业选择独特且紧扣个人特质,逻辑清晰,细节丰富。通过具体事例、场景或想象体现职业价值,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职业选择明确但缺乏新意,内容完整但细节较少,逻辑较清晰,能体现个人兴趣与职业关联。职业选择模糊或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缺乏具体事例,逻辑松散。语言流畅语言生动凝练,善用修辞,段落过渡自然,标题与正文呼应巧妙,语言风格与主题契合。语言通顺但平淡,偶有修辞点缀,结构完整大拿缺乏亮点,标题与内容关联性一般。语言生硬或口语化,存在语病,结构混乱,标题与正文脱节。情感真挚情感真挚充沛,通过细腻描写传递出对职业的热爱与使命感,体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情感真实但表达直白,对职业的情感联结较浅,感染力有限。情感平淡或牵强,价值观表达模糊。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材料小 奇 技艺精 说明巧 主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