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十四章素养测评A卷
考察内容:内能、内能的利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6分)
1.(本题3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以下物理量不是用这种方法定义的是( )
A.密度 B.比热容 C.质量 D.热值
2.(本题3分)夏季来临,瓶装水迎来销售旺季,大量废弃的塑料瓶污染环境。三位英国大学生用海藻提取物制成可食用薄膜,将水封装在薄膜中做成“水球”——Ooho,可直接吞服解渴,如图所示。图中薄膜没有破裂是因为( )
A.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 B.薄膜的分子间有斥力
C.薄膜的分子静止不动 D.薄膜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3.(本题3分)如图所示,为四冲程汽油机未按工作循环顺序排列的各冲程示意图.工作时,将大量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 排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吸气冲程 D. 做功冲程
4.(本题3分)目前长沙城区的老居民小区正在进行水路改造,改造中用到了一种打孔工具———冲击钻.冲击钻工作时,钻头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不断地冲击墙壁,打出圆孔,如图所示.冲击钻在工作过程中,其能量转化关系是( )
A.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转化为电能
C.只有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D.有电能、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5.(本题3分)央视节目“远方的家”曾对随州广水马坪的特色饮食“拐子(猪肘子)饭”的制作过程有过详细的介绍,“拐子”的秘法卤制(将食材放在特殊汤汁中持续加热)十分关键。以下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食客端上一碗“拐子饭”,立刻感到香气扑鼻而来,此时“拐子饭”内能减少
B.“拐子”在秘法卤制的过程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的
C.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由液化石油气代替原来的柴火土灶来卤制“拐子”,因为液化石油气比热容大
D.在卤制“拐子”的过程中,液化石油气燃烧越充分,它的热值越大
6.(本题3分)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烤”的,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最早的月饼出自笼屉,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蒸”月饼的传统习俗。下列情境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蒸”“烤”相同的是( )
A.弯折铁丝 B.钻木取火
C.压缩空气 D.酒精灯加热
7.(本题3分)关于四冲程内燃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内燃机,吸入汽缸的物质相同
B.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通过火花塞点火的
C.燃料在汽缸内猛烈燃烧,燃料热值迅速减小
D.压缩冲程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大缸内气体的内能
8.(本题3分)双燃料汽车以天然气或汽油作为燃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B.汽油的热值是4.6×107J/kg,说明燃烧1kg汽油所放出的热量是4.6×107J
C.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
D.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
9.(本题3分)一台柴油机中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了8×107 J的热量,共计损失了4.8×107 J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柴油机的效率为40%
B.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为3.2×107 J
C.通过科技进步,在未来可以实现能量零损失
D.减少机械间的摩擦可以提高热机效率
10.(本题3分)热学知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酒精燃烧过程中,质量减少,热值不变
B.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不存在间隙
C.内燃机在做功冲程中,气缸内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D.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是由于砂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大
11.(本题3分)质量均为0.5kg的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它们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12min乙温度降低了20℃
B.0~12min甲物质放出了的热量
C.乙物质的比热容为
D.0~12min乙物质放出了的热量
12.(本题3分)【多选】如图所示,用汽缸、固定隔板和活塞密闭甲、乙两部分气体,汽缸和活塞均不导热,隔板导热良好。迅速将活塞向左推至图中虚线位置并固定,静置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推动活塞前相比,甲、乙内能均变大
B.与推动活塞前相比,甲内能不变、乙内能变大
C.乙内能改变的方式只有做功
D.乙内能改变的方式既有做功又有热传递
二、填空题(共24分)
13.(本题4分)“烧烤”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美食.空气中弥漫着“肉香”味,这是分子 的结果;食物烤熟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14.(本题6分)如图为火箭发射的场景,火箭的燃料使用了液态氢,主要是因为它的 大,火箭发射升空时,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 能,再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这个过程中火箭的机械能 (选填“守恒”或“不守恒”)。
15.(本题6分)如图所示,是汽油机工作时的 冲程。汽油机工作时要产生大量的热,通常采用水循环将热量带走,这是因为水的 大,因此汽油机的工作效率 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本题4分)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两种物质的粉末状样品a和b,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同时对a、b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物质a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或“小于”)物质b的比热容;在t1~t2时间内,物质b的内能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样品受热均匀,不计热损失)
17.(本题4分)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飞轮每分钟转3000转,则每秒对外做功 次,每次对外做功115J,该汽油机的效率为25%,连续工作1小时需消耗汽油 kg(q汽油=4.6×107J/kg)。
三、实验题(共20分)
18.(本题10分)如图是“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实验记录如下表:
物质 初温/℃ 加热时间/min 末温/℃
水 20 4 30
煤油 20 4 40
(1)实验中利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需要控制水和煤油的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等;
(2)本实验是通过比较水和煤油 (选填“加热时间”或“升高的温度”)来反映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强弱,分析数据可知 的吸热能力较强;
(3)若实验中水的质量是200g,加热4min,水吸收的热量为 J[c水=4.2×103J/(kg·℃)];
(4)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 的性质。
19.(本题10分)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取来相同的两只烧杯,在其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小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1)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选填“热水”或“冷水”)杯中的颜色变化得快,得出的结论是: 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3)实验过程中, (选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
(4)如果将上面的实验改成能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实验,那么,除了物质的质量相同,实验中还要控制物质的 相同.
四、计算题(共20分)
20.(本题8分)某地利用地热资源建立温泉浴池。某温泉池注入了的水,初始水温为42℃,一段时间后水温降至30℃,放出的热量为,已知。求:
(1)的大小;
(2)完全燃烧多少立方米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与的大小相等。
21.(本题12分)小明家新买来一台容积为80L的天然气热水器。小明学习了热效率的知识后,尝试估测该热水器的热效率,他把“进水量”设置为40L,“出水温度”设置为40℃后,开始加热。当水温达到40℃时,自动停止加热。已知当时自来水的温度是20℃,加热前天然气表的示数为129.96m3,停止加热后变为130.06m3,天然气的热值q天然气=4.2×107J/m3,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 ℃),1L=1.0×10-3m3。求:
(1)水箱中水的质量;
(2)水箱中水吸收的热量;
(3)该热水器的热效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十三、十四章素养测评A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D A D D A C A
题号 11 12
答案 C AD
1.C
【详解】比值法定义法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A.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采用了比值定义法,故A不符合题意;
B.比热容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的乘积之比,采用了比值定义法,故B不符合题意;
C.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没有采用比值定义法,故C符合题意;
D.热值是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采用了比值定义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薄膜被挤压没有破裂,是因为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A. 排气冲程没有能量转化,故A不符合题意;B.压缩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故B符合题意;C.吸气冲程没有能量转化,故C不符合题意;D.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有两个冲程发生能量转化,一是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压缩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二是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D
【详解】冲击钻工作时,钻头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先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当钻头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不断地冲击墙壁时,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冲击钻在工作过程中,其能量转化关系是:有电能、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故选D。
5.A
【详解】A.香气扑鼻而来,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此时的“拐子饭”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会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故A正确;
B.“拐子”在秘法卤制的过程中,需要对食材进行加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内能的,故B错误;
C.由于液化石油气的热值大,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石油气和柴火时,液化石油气放出的热量多,故C错误;
D.热值的大小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6.D
【详解】“蒸”“烤”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A.弯折铁丝时对铁丝做功,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钻木取火时克服摩擦做功,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压缩空气时活塞对空气做功,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酒精灯加热时,烧杯中的液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A.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内燃机,吸入汽缸的物质不相同,汽油机吸入的是汽油和空气,而柴油机吸入的是空气,故A错误;
B.柴油机是压燃式点火,故B错误;
C.燃料在汽缸内猛烈燃烧,燃料热值不变,热值指的是1kg的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一个定值,故C错误;
D.压缩冲程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大缸内气体的内能,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8.A
【详解】A. 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故A正确;B. 汽油的热值是4.6×107J/kg,说明完全燃烧1kg汽油所放出的热量是4.6×107J,故B错误;C. 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吸热能力强,故C错误;D、由Q放=mq可知,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热值和质量有关,故D错误.故选A.
9.C
【详解】一台柴油机中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了8×107 J的热量,共计损失了4.8×107 J能量,则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为
W有用=8×107 J -4.8×107 J =3.2×107 J
柴油机的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故
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有能量的损失,未来不可能实现能量零损失;减少机械间的摩擦可以减少能量的损失,故可以提高热机的效率;不正确的说法为C,C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A.酒精燃烧过程中越来越少,所以质量减少,燃料的热值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无关,所以热值不变,故A正确;
B.铁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铁块被压缩时,分子间距变小,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的斥力,致使铁块很难被压缩,故B错误;
C.内燃机在做功冲程中,气缸内气体对活塞做功,内能减小,故C错误;
D.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砂石的比热容小,在相同的吸放热条件下,砂石的温度变化大,故D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依题意得,水与液体的质量相同,经过相同时间,水与液体放出热量相同;由图得,甲降低的温度低于乙降低的温度,由得,甲物质的比热容较大,由于,则甲物为水。
A.0~12min乙温度从60℃降到20℃,降低了40℃,故A错误;
BD.0~12min甲物质即水与乙放出热量均为,故BD错误;
C.乙物质的比热容为,故C正确。
故选C。
12.AD
【详解】AB.迅速将活塞向左推至图中虚线位置时,施加外力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乙部分气体的内能,乙部分气体的温度会升高;由于隔板导热良好,因此热量会由乙内通过隔板传递到甲内,最终甲乙两部分气体的温度相等。由此可知乙部分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质量不变,因此乙部分气体的内能变大;甲部分气体的质量不变,温度升高,因此甲部分气体的内能也变大。故A正确,B错误;
CD.推动活塞时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乙气体的内能,活塞推到虚线处后,热量由乙通过隔板传递到甲时,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3. 无规则运动 热传递
【分析】(1)扩散现象,是指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详解】解:空气中弥漫着“肉香”味,这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食物烤熟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点睛】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学生对分子的热运动、改变内能大小的方式的理解,是中招的热点.
14. 热值 内 不守恒
【详解】[1]利用液态氢作为燃料,主要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相同质量的液态氢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多。
[2]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3]火箭发射升空时,高度和速度都增大,所以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机械能增大,机械能不守恒。
15. 做功 比热容 小于
【详解】[1]由图可知,进气阀和排气阀都关闭,并且活塞向下运动,所以是做功冲程。
[2][3]汽车的散热器可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通过水循环将热量带走,降低发动机的温度,因此汽油机的工作效率小于1。
16. 大于 增加
【详解】[1]由图可知,对a、b两物质加热,使两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a物质加热的时间长,a物质吸收的热量多,a物质吸热能力强,则a物质的比热容大。
[2]在t1~t2时间内,物质b的温度保持不变,可能处于熔化过程中,由于物质b不断的吸收热量,则内能会增加。
17. 25 0.9
【详解】[1]飞轮每转动两转,完成四个冲程,对外做功一次。飞轮每秒的转速
每秒对外做功25次。
[2]工作1h时,飞轮对外做功
消耗汽油放出的热量
消耗汽油的质量
18. 质量 升高的温度 水 8.4×103 比热容大
【详解】(1)[1]由于物质吸热多少与质量有关,所以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需要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
(2)[2]由于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无法直接测量,利用转换法,通过比较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来反映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强弱。
[3]分析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较慢,表明水的吸热能力较强。
(3)[4]水吸收的热量为
(4)[5]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比热容大的性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吸收的热量较多,降温效果较好。
19. 热水 温度 控制变量法 不能 温度
【详解】(1) 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杯中的颜色变化得快,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水中颜色变化快慢受水温、水的多少等多个因素影响,这里控制水温不同而其它因素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 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如用玻璃棒搅动,则无法说明水颜色变化是由于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引起的;
(4) 除了物质的质量相同,实验中还要控制物质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物质的种类.
20.(1)
(2)
【详解】(1)放出的热量
Q=c水m(t-t0)=4.2×103J/(kg·℃)×6×103kg×(42℃-30℃)=3.024×108J
(2)天然气放出的热量
Q放=Q=3.024×108J
天然气的体积
21.(1)40kg
(2)3.36×106J
(3)80%
【详解】(1)把“进水量”设置为40L,则水箱中水的体积
由得水箱中水的质量
(2)由题意可得,水吸收的热量
(3)使用天然气的体积
天然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该热水器的热效率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