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训练经济发展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训练经济发展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4 07:3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考 | 英语学科
人教统编版历史经济发展专题练(含答案解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片制作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如果要考证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石器 B.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3.《中国经济史》在评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4.周代是我国乐舞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西周以“雅乐”为主,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礼乐制度。东周时期,原有的森严秩序崩溃瓦解,民间乐舞兴起,称之为“俗乐”。这种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审美习惯的变化 D.统治者喜好改变
5.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官府工业外,民营工业如农民个体家庭手工业、独立小手工业以及豪民经营的大工矿业出现并迅速得到发展。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耕作技术有了发展 B.商业活动开始逐渐活跃
C.社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 D.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6.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曰:“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说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强调要 ( )
A.以民为本,关注农民生活 B.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C.减轻赋税,减少农民负担 D.严苛刑罚,减少酷刑数量
7.“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玄奘西行天竺 D.甘肃行省设置
8.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9.由于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为继,于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导致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在官府逐渐下沉到学在民间,如孔子创办私学。这表明了( )
A.思想文化的发展导致社会变化 B.经济政治的变化影响思想文化
C.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 D.百家争鸣促进思想领域的繁荣
10.战国时期的商鞅铜方升,其侧壁刻有“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的铭文,这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内容中的( )
A.确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11.“刘邦即位后,秦代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得到了重大改善,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实行横征暴敛 B.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倡导“以德化民” D.注重扩大土地面积
12.东汉初期,光武帝曾下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
13.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14.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5.“孙吴时,东南地区已出现‘再熟之稻’、一年‘八熟’之蚕。梁代在今安徽寿县立堰‘灌田千顷,岁收谷百万余石’。”材料叙述的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江南市镇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2分)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学习完“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吃住进行了专项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食物见变迁】
炭化的稻谷 粟种
(1)请举出我国农耕时代分别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4分)
(2)炭化的稻谷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2分)
【住宅现差异】
(3)请说出这两座房屋建筑的名称,并指出分别是哪一原始人的房屋。(4分)
(4)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2分)
17.(23分)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列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主要治水次数。
历史时期 春秋 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次数 6 8 1 56 24 16 20
—整理自冀朝鼎《中国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研究》
(1)依据材料一,指出治水次数最多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米(稻)、菽、麦、胡麦、胡麻、大豆、小豆、香粳、粟等,其中有的作物在此前仅限于北方种植。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魏晋南北朝以来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变化及影响。(6分)
材料三 下表是中国占比较高的农谚类型数量分布统计表。
气象类农谚 水稻类农谚 小麦类农谚 棉花类农谚 蚕桑类农谚
25.16% 14.6% 11.45% 3.95% 1.13%
—摘编自游修龄《论农谚》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所示农谚类型占比较高的原因。(6分)
材料四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核桃)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济育主编《中国古代史》
(4)材料四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 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6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汉文帝),加之以恭俭,孝景(汉景帝)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摘编自《汉书》
(2)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三 西晋禅代……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
答案解析
1.D 2.C
3.A解析 根据题干“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再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深耕细作,成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
4.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东周时期,诸侯争霸兴起,分封制不断遭到破坏,原有的礼乐秩序走向瓦解,这主要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出现及运用,B项正确;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题干与审美习惯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涉
及统治者喜好改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5.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官府工业外,民营工业如农民个体家庭手工业、独立小手工业以及豪民经营的大工矿业出现并迅速得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与农耕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无直接关系,排除A、B两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时期,社会并不稳定,排除C项。
6.B解析 题干“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的意思是,治国之道,不要使百姓贫困,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重视农业,因此,晁错认为,治理国家要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国泰民安,B项正确;依据“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可知,晁错重点在于关注农业,排除A项;减少农民负担、减少酷刑数量不能解决“不农”(不务农,不重视农业)的问题,排除C、D两项。
7.B 8.D
9.B解析 根据题干“由于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为继,于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导致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在官府逐渐下沉到学在民间,如孔子创办私学”可知,私学的兴起是因为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和政治上的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所以说经济政治的变化影响思想文化,B项正确。
10.D解析 根据题干“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的铭文可知,这些文字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措施,D项正确。
11.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暴政灭亡,汉初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休养生息,B项正确;汉初轻徭薄赋,并不是横征暴敛,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倡导“以德化民”,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土地面积扩大,排除D项。
12.B解析 据题干“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可以看出,由奴婢变为平民,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奴婢身份的恢复,没有涉及减轻农民负担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没有法律法规的内容,排除C项;发展商业贸易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13.D 14.C 15.B
16.(1)种植水稻:河姆渡人;种植粟:半坡人。(4分)
(2)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2分)
(3)图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图2: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4分)
(4)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的。(2分)
17.(1)历史时期:汉朝。(1分)原因:汉朝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统治者高度重视。(4分)
(2)变化:从北方种植(中原地区),开始相继推广到江南种植。(3分)影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3分)
(3)小麦和水稻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棉花、蚕桑是主要经济作物,农业社会的纺织原料;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注重总结气候、节气等与农业生产安排的关系等。(6分)
(4)商路:丝绸之路。(2分)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分)
18.(1)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4分)
(2)局面:“文景之治”。(2分)原因:吸取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4分)
(3)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重视兴修水利;人民的辛勤劳动。(6分)
(4)改进生产工具;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