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基础题型训练
知识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1974—1978年,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对辽宁金牛山遗址进行四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以及少量以锤击法和砸击法制作的石器。由此可推知,生活在金牛山一带的古人类( )
A.大量使用陶器 B.开始饲养家畜 C.存在贫富分化 D.过着群居生活
2.(2025河北邢台期末)河北南庄头遗址(距今约10500—9700年)是华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中发掘出大量蚌类、螺类等水生动物遗壳,兽骨、禽骨、鹿角、木炭和一些骨器、角器、石器及少量陶片、种子。据此可知,南庄头文化时期( )
A.社会分工有了明显发展 B.采集和渔猎经济占主导
C.先民生产生活较为稳定 D.小农经济模式渐趋形成
3.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证明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是 ( )
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知识点2 从部落到国家
4.《韩非子》中记载“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墨子》中记载“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庄子》中记载“禹亲自操橐耜……腓无胈,胫无毛”。这些记载可
以用来论证( )
A.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 B.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万邦”时代的生产状况 D.诸子思想的兼容并包
5.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禹废除“家天下”政治制度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 D.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知识点3 商和西周
6.(2025广东深圳期中)下表是甲骨文中关于官员的部分记录。由此可推知,商朝 ( )
官员类别 示例
神职 卜、巫、祝
文书 作册、史
司法 士
财政 多贾、牧
武职 多箙(盛箭的器物)、亚
基层管理 族尹(治理)、里君
王的私人生活管理 宰、寝、多犬
A.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政府组织 B.礼乐制度影响国家治理
C.封建国家管理体制日趋成熟 D.社会经济受到中央控制
7.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
8.(2025辽宁名校联考)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列鼎制度”开始形成。有
史料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与此相对应,青铜俎、簋的数量
和使用也有特别的规定。这可以直接用来说明西周时期的( )
A.井田制和宗法制 B.分封制和礼乐制 C.禅让制和宗法制 D.禅让制和礼乐制
9. 下表为不同青铜器铭文中关于西周中期以后土地交换程序的记载及说明。这反映出当时( )
篇目 土地交换程序 说明
卫盉 勘定边界、盟誓、绘制地图、史官 制书 共王(西周第六代王)遣官员参与
五祀卫鼎 勘定边界、立垄起界、到场给付受 田、设宴迎接、赠送礼品 共王遣官员参与
格伯簋 议价、订立契约、史官制书、勘定 边界、盟誓 共王时期,史官主持书约的制作,只 做记录,不表达意见
散氏盘 勘定边界、绘制地图、史官制书 仅诸侯国双方人员;厉王(西周第十 代王)或官员完全不参与
A.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周天子权威日渐式微 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
能力提升训练
题组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0.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阶段晚期代表性遗址。在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器物,其中鼍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 据此可知( )
A.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 B.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
C.古国阶段晚期初步形成礼制 D.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11.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发掘出一件文物——“双
面神人青铜头像”。这个青铜头像有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
但与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据此可知( )
A.南方同属于中华文明母体 B.巴蜀文化传播广泛
C.殷墟文化对南方影响较小 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12.(2025山东临沂期末)下表为不同史料对尧、舜征三苗(该部族活跃在今湖北江汉
平原一带)的记载。由此可知( )
史料 出处
三苗为乱,行其凶德,如九黎之为也。尧兴而诛之 《国语解》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吕氏春秋·恃君览》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韩非子·五蠹》
A.三苗地区封建化进程加快 B.中华文明统一趋势显现
C.夷夏之辨观念已走向瓦解 D.原始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其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
区。良渚文化的代表有: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和精致
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
(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
居民的食物的主要来源。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遗址
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
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
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
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的等级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良渚古
城的发现,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
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
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
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人们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
生了影响,影响范畴包括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
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历史意义。(8分)
题组二 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14.(2025河南周口模拟)商朝时,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如“巫”往往可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一些颇具资历的“尹”甚至可以在商王无道的情况下将其放逐,暂时摄政。这表明商朝( )
A.原始民主遗风仍有较大影响 B.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C.君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已初步建立国家机构
15.下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
国名 鲁 晋 齐 宋 杞 楚
姓氏 姬姓鲁氏 姬姓晋氏 姜姓吕氏 子姓宋氏 姒姓杞氏 芈姓熊氏
爵位 侯爵 侯爵 侯爵 公爵 公爵 子爵
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 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16.《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的都城择址分别体现了“夏都居洛”的生存意识、“商都居洛”的政治意识和“周都居洛”的全局意识。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 )
A.洛阳是唯一的都城所在地 B.执政理念阻碍了疆域扩大
C.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 D.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题组三 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17.商代借民力以助“公田”,而不向百姓的“私田”征收赋税;周代后期,不分公田、私田,均按什一比例征收实物税,政府的收入得以增加。这一变化的发生( )
A.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直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C.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 D.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18. (2025安徽合肥模拟)中国历史学家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这说明( )
A.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莫衷一是 B.多学科交叉研究有助于发现历史真相
C.远古传说都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D.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参考答案
1.D【解析】 时空定位:锤击法、砸击法→旧石器时代
逻辑梳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推知,金牛山遗址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过着群居生活,故D项正确。
余项排除:制作和使用陶器、饲养家畜都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特征,排除A、B两项;旧石器时代不存在财产私有制,尚未出现贫富分化,排除C项。
2.B【解析】 时空定位:距今约10500—97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
逻辑梳理:新石器时代早期,该遗址出土的蚌类、螺类等水生动物遗壳较多,种子较少,这说明当时采集和渔猎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项。
余项排除:遗址中的物品并未明确显示社会分工的特征,排除A项;少量种子说明当时农业水平较低,人们的生产生活尚未稳定,排除C项;材料中的“少量种子”不足以证明小农经济模式正在形成,排除D项。
3.C【解析】 时空定位:中华文明的产生
逻辑梳理:根据所学可知,早期城市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说明此时出现了早期城市,这是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有力证据之一,( 理解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逻辑——早期城
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故选C项。
余项排除: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排除A项;彩绘陶器体现文化发展,但不能证明当时存在复杂的社会组织或国家形态,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学会使用火,这提高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水平,与文明产生无关,排除D项。
4.C【解析】 时空定位:“万邦”时代的中国
逻辑梳理:尧、舜、禹是传说中“万邦”时代的联盟首领,三则史料描绘了三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情景,这可以反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即材料内容可以用来论证“万邦”时代中国的生产状况,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材料只描绘了尧、舜、禹从事农业生产的情景,并未涉及私有制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三则记载只是在描述传说中的联盟首领从事农业生产的情景,没有体现诸子思想的兼容并包,排除D项。
5.A【解析】 时空定位:夏朝王位世袭制
6.A【解析】 时空定位:商朝
逻辑梳理: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内容可知,商朝的官员类别涵盖了神职、文书、司法、财政、武职、基层管理以及王的私人生活管理,这显示出商朝的政府组织已经相对复杂和完备,能够处理国家和社会中的多种事务,A项正确。
余项排除:礼乐制度涉及的如礼仪、音乐方面的等级秩序等未在材料体现,排除B项;商朝并非封建国家,而是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社会经济是否受到中央控制,排除D项。
7.B【解析】 时空定位:西周封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余项排除:材料主旨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没有涉及神权政治,排除A项;西周封建出于巩固周王室统治这一目的,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分封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的重要性,排除D项。
8.B【解析】 时空定位:西周时期
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反映了西周时期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体现了西周实行层层分封的分封制;(“井封宗礼,家国一体”,深入理解西周四大制度之间的底层逻辑——分封得民土)“列鼎制度”规定了青铜俎、簋的数量和使用,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井封宗礼,家国一体”,深入理解西周四大制度
之间的底层逻辑——礼乐数清楚)因此,材料可以直接用来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礼乐制,B项正确。
余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禅让制此时早已被世袭制所取代,不符合
材料内容,排除C、D两项。
9.C【解析】 时空定位:西周中期以后
逻辑梳理:据材料可知,西周中期以后,周王逐渐退出了土地交换的程序,说明土地交换中周王逐渐不再重要,体现了周天子权威日渐式微,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技术,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材料中周王逐渐退出了土地交换的程序,说明礼制受到冲击,排除D项。
10.C【解析】 时空定位: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逻辑梳理:据材料可知,无论时间跨度如何,特定器物在该遗址大墓中的随葬规制基本保持一致,这种高度统一的现象反映了某种社会规范或制度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早期的墓葬习俗往往与社会等级、权力传承、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是礼制的重要体现,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虽然某些特定器物(如鼓、磬)可能与祭祀仪式有关,但这不足以直接推断出神权在整个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陶寺古城遗址的部分随葬品规制,并没有提及这一规制与整个中华文明格局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陶寺文化是否受到了其他文化影响,排除D项。
11.A【解析】 时空定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12.B【解析】 时空定位:尧舜时期
逻辑梳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尧舜时期通过军事行动(如“尧战于丹水之浦”)和文化同化(如“更易其俗”)等方式处理与三苗的关系,这表明了早期中华文明内部存在着统一的趋势,故选B项。
余项排除:封建化通常指的是社会结构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尧、舜征三苗的历史时期,中国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排除A项;夷夏之辨是古代中国区分中原文明与周边部族文明的一种观念,尧、舜征三苗的历史时期,夷夏之辨的观念很强烈,并未走向瓦解,排除C项;尧、舜征三苗确实是一场战争,但不能仅凭这一事件就断定原始部落之间战争频繁,排除D项。
13.(1)【答案】 特点: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美的玉器、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
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6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限定语——根据材料一,要求——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概括特点。
第二步,读材料:①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其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②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和精致漆木器→以精美的玉器、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③良渚文化遗址……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的主要来源→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④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⑤良渚社会……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2)【答案】 意义: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8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限定语——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简析
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历史意义→立足材料分析意义,并结合所学适度补充。
第二步,读材料,联所学: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
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②通
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影响范畴包括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这一过程同时见
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的演进历程;③结合所学→良渚古城考古发掘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14.C【解析】 时空定位:商朝王权的特点
逻辑梳理:商朝时,宗教官员“巫”可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行政官员“尹”甚至可以在
商王无道的情况下将其放逐,说明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商王的权力不是绝
对的,即君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原始民主遗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
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朝
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而不是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排除B项;夏朝就已初
步建立国家机构,排除D项。
15.B【解析】 时空定位:西周分封制
逻辑梳理:由表格中的“姬姓”“姜姓”“子姓”“姒姓”“芈姓”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对象涉及
宗亲、功臣和先代贵族等多方力量,这有利于获得各方力量对国家政权的支持,扩大西
周政权在全国范围的统治基础,( “分封得民土”,深入理解西周四大制度之间的底层逻辑——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故B项正确。
余项排除: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之一是功臣,且主要目的是笼络功臣,巩固统治,排除A
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纳入分封制的范畴,有利于促进民族
交融,促进华夏认同的发展,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以姬姓宗亲作为分封的主体,有利
于强化宗法血缘关系,( “宗法好继承”,深入理解西周四大制度之间的底层逻辑——嫡长子继承制确保传承稳定)排除D项。
16.D【解析】 时空定位:夏商周的国家治理
余项排除:夏、商、周三朝的都城都位于河洛之间的地区,并非都在洛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疆域问题,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
17.D【解析】 时空定位:商→周赋税的变化
余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西周时期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征收实物税,这在一定程
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赋役的负担,排除A项;秦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及郡县制在全国推广直接导致分封制崩溃,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是生产工具改进的结果 , C项颠倒因果,排除。
18.B【解析】 时空定位: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逻辑梳理:中国考古学家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研
究,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这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发现
历史真相的重要作用,故选B项。
余项排除:“莫衷一是”与题干信息相悖,题干明确指出,中国历史学家提出了判断人类
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排除A项;远古传说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都能反映
真实的历史”说法绝对,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排
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