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基础题型训练
知识点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2025湖南张家界期末)有学者认为,“汉初吸取‘秦亡于专’的‘秦鉴’,在政治制度和
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
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汉朝( )
A.实行三公九卿制 B.以法治国 C.推行郡国并行制 D.设立中朝
2.下表是西汉前期部分封邑民户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A.王国问题亟待解决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封邑 侯名 初封户数 封国年限 封国废除时的户数
酂(今河南境内) 萧何 8 000户 约40年 26 000户
柳丘(今河北境内) 戎赐 1 000户 约60年 3 000户
曲逆(今河北境内) 陈平 5 000户 约70年 16 000户
知识点2 西汉的强盛
3.(2025海南海口月考)下图为汉高祖到汉武帝120年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
国相、郡太守的人数变化趋势图。这反映了汉代前期( )
A.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 B.政治清明,社会相对稳定
C.道家学说政治地位的形成 D.君主集权体制得到强化
4.(2025湖南娄底期末)下图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
造成从甲处到乙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儒家学者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封建统治者采取顺其自然的治国之道 D.科举制规定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内容
5.(2025甘肃张掖月考)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
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 )
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 B.不适应时代发展
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受道家思想影响
6.(2025安徽名校开学考试)汉朝实行屯戍制度,对戍卒有一套严密的控制、管理及组
织系统。屯戍制度规定,各部候长要按月编制戍卒名籍,移报候官署,并经候官向都尉
府、太守府逐级移报。这一规定( )
A.有效解决了边疆问题 B.旨在配备戍卒物资供应
C.加强了编户齐民推行 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3 东汉的兴衰
7.(2025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根据《续汉书·百官志》记载,东汉设置了劝农掾一职。这
在简牍资料中多有体现,如“左部劝农邮亭掾”“东部劝农贼捕掾”等。这些官吏负责分部
巡视乡里,执行国家农业政策,督促百姓践行农桑。据此可知东汉( )
A.强化了对基层的有效控制 B.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C.农耕经济占据了优势地位 D.豪强大族经济势力没落
8.东汉中期始,皇帝借宦官来对抗外戚,宦官权势日益增强;桓、灵帝时,宦官“手握
王爵,口含天宪”,党羽布列朝廷州郡。这主要反映了( )
A.外戚干政皇权旁落 B.内朝权力扩张削弱了相权
C.察举制失去了功效 D.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
知识点4 两汉的文化
9.(2025河南信阳月考)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
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 ( )
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注重义和理的阐发
C.践行儒家民本思想 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
10.(2025广东佛山月考)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歌颂了大一统汉帝国的国势和汉天子
的威严,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张衡的《二京赋》是其有感于“天下承
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由此可知,汉赋( )
A.是体察民情的渠道 B.真实反映了历史状况
C.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1. (2025山东德州期中)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踏鞠也(开辟场地踢球)。”这反映出( )
A.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 B.汉代体育体现一定的军事需求
C.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 D.竞技体育成为娱乐的主要方式
能力提升训练
题组一 汉代统治思想的变化
12.(2024山东新泰月考)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评价政治斗争手段颇为残暴的吕后时认为:“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反映出司马迁( )
A.著史活动受权力干涉 B.持开明的女性权利观
C.认可与民休息的政策 D.儒法结合的思想理念
13.(2025安徽黄山质检)汉文帝曾问丞相陈平,天下一年判决的刑狱案件有多少起,
天下一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陈平从容地回答说:陛下问司法刑狱,要找廷尉;
问财政情况,要找治粟内史。这说明汉朝初年( )
A.施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 B.官员推诿敷衍的风气盛行
C.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D.国家治理的模式渐趋成熟
14.《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
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
于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成熟
C.国家取士政策的调整 D.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题组二 汉朝统治举措的继承与创新
15.(2024云南大理段考)汉武帝在位期间,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相,还选拔了一
批中下层官员,除了他们的本职外,还给予侍中、给侍中、常侍等职务,让他们参与大
政。汉武帝的这些举措反映出( )
A.丞相的行政权被严重削弱 B.儒学的正统地位形成
C.察举制改变了选官的标准 D.君主的权威得到加强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秦汉历史被后人当作一个整
体,具体体现在对于秦朝的典章制度,汉朝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汉朝之所以
朝气蓬勃、富有生机,是因为汉朝的社会和文化能融合前朝遗产,兼容并包的同时,随
着新问题不断涌现,汉朝政策不断转变,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建立了显赫功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以“汉朝是一个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的朝代”为题,从政治和文
化两方面论证,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题组三 两汉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17.(2025河北邯郸开学考试)“平贾”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所制定的官定价格,涉
及公私交易、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汉初实行每年“十月平贾”,新莽一季度一修订,东
汉则出现了“月平”。东汉“平贾”的这一变化( )
A.增强了与市场的契合度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避免了物价的涨跌波动 D.妨碍了民间的商业活动
18.(2025广东江门月考)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葬,不仅出土了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还出土了骆驼造型的编钟架构件——鎏金青铜钩,这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骆驼形象的文物。这反映了汉代 ( )
A.游牧民族的南下较为频繁 B.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与骆驼
C.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先北方 D.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
19. (2024湖北十堰期末)下图所示为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董永孝
亲》,“永父”手拄鸠杖,安坐鹿车,董永正在劳作,空中飘来一位仙女。西汉刘向《孝子图》载:“(董永)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钱主)奴,于路逢一妇人(织女)求为永妻。”据此可知( )
A.汉代社会生活深受儒学影响 B.文艺创作以社会教化为目的
C.画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佐证 D.董永孝亲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参考答案
1.C【解析】 时空定位:西汉初
逻辑梳理:郡国并行制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建立“国”,与直接由中央管理的“郡”并存,
既试图避免秦朝因过度集权导致的社会矛盾,又希望通过同姓诸侯王的力量巩固中央政
权,防止诸侯割据,C项正确。
余项排除: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与题干“防止诸侯割据”不符,排除A项;汉朝初期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而非“以法治国”,排除B项;“设立中朝”是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权力而实行的措施,是汉朝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不属于继承秦朝
的制度,排除D项。
2.C【解析】 时空定位:西汉前期的经济
逻辑梳理: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前期,三个封国管辖的户数均有显著增加,这说明伴随
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
余项排除:材料与王国问题亟待解决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反映的是户
数的增加,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重心无关,排除D项。
3.D【解析】 时空定位:西汉前期的集权统治
逻辑梳理:据材料可知,西汉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人数呈现
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武将和功臣的势力减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
余项排除:“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军功阶层担任高官的情况与政治
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尊崇儒
术( “时过境迁,因需而变”,理解秦汉治国理念的演变逻辑),排除C项。
4.A【解析】 时空定位:秦到汉的变化
逻辑梳理:材料中的“从甲处到乙处”为秦朝到汉朝,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从低谷
增至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
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A项。
余项排除:“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合史实,与西汉武帝尊崇儒术、压制其他诸子
思想相悖,排除B项;“顺其自然的治国之道”属于道家思想,而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
地位上升,排除C项;秦汉时期未创建科举制度,排除D项。
5.C【解析】 时空定位:汉武帝→西汉
逻辑梳理: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置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
生产和销售,还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
制力度,故选C项。
余项排除:盐铁官营是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的体现,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进一步强化,排
除A项;盐铁官营和收回铸币权可以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更好地应对国家的
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需求,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道
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而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收回铸币权等措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
强力干预的表现,体现的是法家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对经济控制的思想,排除D项。
6.D【解析】 时空定位:汉朝屯戍制度
逻辑梳理: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的屯戍制度强化对戍卒的人身控制,使其安身边疆,有
利于推动边疆地区军事和生产活动的开展,D项正确。
余项排除:A项说法绝对,排除;屯戍制度旨在强化对戍卒的人身控制,进而保障边疆
的驻防与生产活动的运行,排除B项;编户齐民主要涉及户籍和赋税,与边境地区的屯
戍制度不同,排除C项。
7.A【解析】 时空定位:东汉
逻辑梳理:由材料可知,东汉政府设置劝农掾一职,并让这些官吏巡视乡里、执行农业
政策、督促农桑,这加强了对基层的行政管理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故选A项。
余项排除: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是重义轻利,与材料中劝农掾的职责无直接关联,排
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耕经济与其他类型经济的比较,无法体现“农耕经济占据了优
势地位”,排除C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D【解析】 时空定位:东汉中后期
逻辑梳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把宦官当作对抗外戚的工具,使得宦
官权势日益增强,党羽遍布全国,这主要反映了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 “如非法定,皆属皇权”,理清宦官的权力逻辑——宦官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特殊关系),故D项正确。
余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宦官而非外戚干政,排除A项;“内朝权力扩张削弱了相
权”与皇帝借宦官打击外戚及宦官专权、党羽布列州郡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
调宦官专权对察举制的冲击,排除C项。
9.A【解析】 时空定位:汉代的史学
逻辑梳理:据材料可知,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而
“六经”是儒家经典,这体现了汉代史学深受儒家主流思想影响,故A项正确。
余项排除:注重义和理的阐发是儒家经学的特点,不是汉代史学的特点,排除B项;材
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C项;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学坚持客观记录历史事
实,具有可信性,排除D项。
10.C【解析】 时空定位:两汉时期
逻辑梳理:司马相如和张衡的作品都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注,如对豪奢的批评,
表现出现实主义风格,C项正确。
余项排除:汉赋是文学作品,并非体察民情的渠道,排除A项;文学作品源自现实但高
于现实,并不能真实反映历史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这两篇汉赋的作用,且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的说法夸大其作用,排除D项。
11.B【解析】 时空定位:汉代
逻辑梳理:据材料可知,汉代的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战场上的搏斗有关,反映出汉
代体育体现一定的军事需求,故B项正确。
余项排除: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仅由一份史书记载霍去病开辟场地踢球,不能断定霍
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排除A项;霍去病征伐匈奴时期正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当
时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并不尚武轻文( “时过境迁,因需而变”,理解秦汉治国理念的演变逻辑——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排除C项;汉代竞技体育的活跃主要是为了锻炼体魄,增强战斗力而非娱乐,且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2.C【解析】 时空定位:吕后→汉初统治
逻辑梳理:“垂拱”“政不出房户”体现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施政理念,由此天下太平,
民众衣食饱暖( “时过境迁,因需而变”,理解秦汉治国理念的演变逻辑——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理念),说明司马迁对此表达了认可,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司马迁与吕后并不生活在同一时期,不能由材料看出司马迁的著史活动受到
权力干涉,排除A项;B项不符合主旨,排除;司马迁反对法家残暴严厉的刑罚措施,
排除D项。
13.D【解析】 时空定位:汉文帝→西汉初期
逻辑梳理:汉文帝向丞相询问刑狱和财政情况时,丞相让其找对应的负责官员,这表明
当时国家有明确的官员职责分工,国家治理模式渐趋成熟,故选D项。
余项排除:“无为而治”强调不过多干预社会和百姓,让事物自然发展,材料中汉文帝询
问具体事务,陈平告知应找具体负责官员,这体现的是各司其职,排除A项;根据汉文
帝的问题,陈平告知应找对应的负责官员,这是职责明确的表现,并非推诿敷衍,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矛盾,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指相权制约
皇权、皇权分化和削弱相权,排除C项。
14.C【解析】 时空定位:汉武帝至汉平帝时期
逻辑梳理: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儒
家经典,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国家取士的主要条件。为了成功入仕,世人努力学习儒家经
典,出现了材料中“传业者浸盛”的局面,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儒学的发展,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本题问的
是汉代儒学发展的原因,B项说的是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儒学的发展主要是
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排除D项。
15.D【解析】 时空定位:汉武帝→西汉时期
逻辑梳 理 材料 分析 结论
汉武帝……任用平民出身的公 孙弘为相 旨在直接掌控丞相的 势力 因此这些措施都有利 于强化君主权威,故D 项正确
选拔……中下层官员……参与 大政 意在削弱丞相决策参 与权
余项排除:“严重削弱”表述夸张,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尊崇儒术的信息,排除B项;
题干涉及的不是察举制,而是征辟制,排除C项。
16.【答案】 题目:汉朝是一个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的朝代(2分)
汉朝在政治上继承了秦朝的许多典章制度。秦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汉朝初期基本沿用。
三公在中央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军事和监察等事务,这种制度的沿用体现了汉朝对秦朝
中央官制的继承。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朝在地方上也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垂直管理,这是对秦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继承,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汉武帝时
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内朝。内朝由皇帝亲信组成,他们参与决策,而原来的三公
九卿等官员构成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这种内外朝制度的设立,是对秦朝三公九卿
制的创新发展,使得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外,汉朝在地方上还实行了封国制,在继
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分封了一些诸侯国。虽然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带来了一些问
题,如七国之乱,但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
集权,这也是汉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探索。(4分)
汉朝在文化上继承了秦朝的一些成果。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汉朝在文字上继续发展,
隶书逐渐流行起来。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种文字的传承有利于文化的
传播和交流。在文化领域,汉朝有很多创新之处。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
崇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这是汉朝在文化政策上的重大创新,儒家思
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此外,汉朝的文化艺术也有
创新发展,如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在史学体例上
是一种创新,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分)
综上所述,汉朝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既能善于继承秦朝的成果,又能勇于创新,从而建立
了显赫功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朝代。(2分)
【解析】 面对小论文类型的题目,要分为题目、论证、总结升华三个部分来写。确定
题目时要仔细审题,看是设问中给出明确题目还是让自拟题目;论证部分按照“史实—
论证”的格式,先写史实再写自己的论证,如此写四组到五组;最后的总结升华,在回
归题目的同时上升到主题。
17.A【解析】 时空定位:两汉时期
逻辑梳理:东汉“平贾”频率较高,能够更迅速地了解市场,增强了与市场的契合度,A
项正确。
余项排除:频繁“平贾”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
除;东汉高频率的“平贾”有助于民间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18.D【解析】 时空定位:江西省,西汉海昏侯墓葬→江西,西汉时期
逻辑梳理:江西地区的海昏侯墓中发现了具有北方和西北地区风格的银质车马器与骆驼
形象的青铜器,说明北方和西北地区与江南地区有着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而骆驼是
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因此这些文物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
故D项正确。
余项排除:仅凭这几件文物不能证明游牧民族南下较为频繁,排除A项;马车与骆驼是
当时北方的主要交通工具,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南北双方的手工业技术水平,无法
判断南方手工业技术比北方先进,排除C项。
19.A【解析】 时空定位:东汉时期
逻辑梳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董永孝亲》和刘向《孝子图》
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均可反映出汉代社会对“孝”的推崇,这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
对汉代社会的深刻影响,A项正确。
余项排除:文艺创作可以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但不是所有文艺创作都以社会教化为目
的,B项表述绝对,排除;两种史料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存在明显差异,并非“相
佐证”,排除C项;两种史料只是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可据此判
定董永孝亲的事迹不存在,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