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安徽六安期末)龙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不断变化重构。进入青铜时代后,
各种龙的形象逐渐统一起来。这反映了( )
A.早期认知的模糊 B.绘画技术的进步
C.集权制度的确立 D.王权国家的形成
2.(2025北京通州区摸底考试)商周甲骨文、金文及传世文献资料记载臣子职事称“服”,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厚父》篇(有学者认为是商朝史官实录档案)
记载了商王与夏朝遗民厚父的对话,二人在对话中都将夏朝臣子职事称“服”。这表明
( )
A.传世文献比出土文献更为可信 B.商朝开始打破原始民主制传统
C.夏商文化存在一定的延续性 D.夏朝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服制
3.(2025山东日照期末)西周时期,周天子授予今山西绛县的古老部族首领为媿(kuì)
姓,定其家族为倗氏,家族繁衍也按照伯仲叔季排行,并选取姬姓集团中的大族和强族
毕氏与之联姻;赐予南土汉水流域的胡侯媿姓,安排南土姬姓的应侯家族与之通婚。此
举旨在( )
A.凸显姬姓贵族的政治优越地位 B.建立贵族集团联合统治的秩序
C.统一礼制以强化血缘伦理价值 D.因地制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4.(2024江苏泰州中学期中)春秋时期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
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
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出当时( )
A.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B.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D.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5.(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商人队伍,部分商人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如春秋时期的子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等。这反映了当时 ( )
A.商人势力过大危及统治 B.崇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商业发展的环境较宽松 D.商业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6.(2025湖南邵阳期末)商鞅因为收复河西有大功,秦王赐商邑给商鞅,号为商君。战国时期这种因功而封君的不少。这种封君对食邑享有部分经济权,治权、兵权仍属于国家,国王派相专门管理封君的领地。食邑只传两代,第三代交还国家。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
A.分封制度强化 B.社会形态趋向转型
C.贵族势力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7.(2024辽宁大连期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
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
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
A.意在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8.(2024广东广州月考)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礼的本质,孔子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仪式周到隆重)也,宁戚(悲哀)。”这反映了孔子 ( )
A.提倡节约,体恤民生疾苦 B.重视道德,富有人文关怀
C.弘扬周礼,维系社会秩序 D.批评奢侈,反对物质享受
9.(2025河南安阳模拟)下表是先秦几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都( )
孔子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荀子 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
墨子 分财不敢不均
韩非 论其税赋以均贫富
A.代表着小生产者利益 B.蕴含着重民富民思想
C.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 D.体现了人人平等理念
10.(2025四川成都期中)隶书出现在秦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烧灭
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据此可
知,隶书在秦代的出现( )
A.受到“书同文”政策的影响 B.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
C.是基于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D.是文化专制政策的必然产物
11.(2025河南郑州期中)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由此推知,秦迅
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都尉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12.(2024山东青岛阶段检测)汉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入粟拜爵”之策,“募天下
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这一政策( )
A.有助于缓解汉初农业生产的困境 B.导致了汉朝社会政治风气的败坏
C.有利于西汉外儒内法理念的实施 D.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影响
13.(2025山东青岛期末)汉制:“夫度者……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职在太仓,
大司农掌之。衡权者……职在大行,鸿胪掌之。”政府还会定期检核度量衡,并在市区
设置标准的度量衡器。这些举措有助于( )
A.限制商人的权利 B.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C.规范商业的发展 D.落实农为国本的思想
14.(2024广东深圳期中)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轳和小水斗的水井、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
A.“农耕文明的拓展” B.“民族交融的初现”
C.“南北物种的交流” D.“经济重心的迁移”
15.(2025山西运城月考)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在受封的同时,也被授以数量不等的食邑户数,在可确定爵称的80位外戚恩泽侯中,其平均食封约九千户。由此可推知,东汉外戚封侯现象( )
A.加强了政府的中央集权统治 B.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C.冲击了皇权政治的经济基础 D.反映了专制皇权的逐渐衰落
16.《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派遣史官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5辽宁凤城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
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
“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
“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
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
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
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
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个文字体系,
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
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
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
通婚等形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
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
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
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原住民,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
部古老的族群。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影响。(6分)
18.(2024河南南阳联考)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搜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
(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埳,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
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下》
材料三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
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
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 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家、墨家、法家)中记述的禹的形象。(3分)
(2) 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5分)
(3) 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
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某校的同学们策划了“博物馆文化看历史”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一起来参加。
请从以上四件展品中任选两件展品进行讲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人面鱼纹陶盆 乙 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秦陵兵马俑 丁 东汉讲学画像砖
参考答案
4.C【解析】 时空定位:春秋时期的齐国
逻辑梳理:材料表明山东出土的齐器中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增多,器形与纹
饰越来越多姿多彩,这反映出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1.D【解析】 时空定位: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奴隶社会)
逻辑梳理:新石器时代晚期,众邦林立,龙的形象在不断变化重构;进入青铜时代之后,
为保持对广大地域内多族群的统治力,王朝开始将各种信仰统一起来,长期被人们信仰
和崇拜的各种龙形象也逐渐统一起来,故选D项。
余项排除:题干主要反映人们对龙的认知由多元走向一体,而非认知模糊,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绘画技术进步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始于秦朝,与
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2.C【解析】 时空定位:夏商周
逻辑梳理:商周时期臣子职事称“服”,而据记载夏朝臣子职事也称“服”,这表明在文化
的某些方面,夏商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体现了夏商文化存在一定的延续性,故选C项。
余项排除: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哪个更具可信度,要视具体情况而言,排除A项;夏朝
开始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排除B项;仅从“夏朝臣子职事称‘服’”这一信
息,不能得出夏朝已经具备了成熟服制的结论,排除D项。
3.B【解析】 时空定位:西周
逻辑梳理:由材料可知,周天子通过赐予古老部族新的姓氏,并将其纳入姬姓贵族的联
姻网络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包含不同部族的贵族联合统治的秩序,故选B项。
余项排除:材料中与古老部族的联姻表明周王室愿意接纳和整合其他部族,而非仅仅强
调自身的政治优越性,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更多关注的是政治统治的稳定和部族的
整合,而非礼制的统一或血缘伦理价值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虽然涉及不同地域的部
族,但并未明确提及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排除D项。
,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青铜器的器形……多彩”强调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与青铜铸造技术逐渐
成熟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儒家思想对立的观点和主张,得不出“儒家思想
遭到了挑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乐趋于淡化,并非文化的地方色彩增
强,排除D项。
5.C【解析】 时空定位:春秋战国时期
逻辑梳理:据材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商人队伍”“影响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并结合所
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私商兴起,推动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
环境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A项中“危及”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关键词“兴盛”不符,排除;“社会主流意识”
表述夸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排除D项。
6.B【解析】 时空定位:战国时期
逻辑梳理:封君的权力受到了限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反映了一种趋势,就是“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贵族政治向官僚政
治演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选B项。
余项排除:商鞅的封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商鞅的封邑是基于军功的奖赏制度,
因此,分封制并没有强化,排除A项;“食邑只传两代,第三代交还国家”削弱了贵族世
袭特权,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7.C【解析】 时空定位:战国时期的变法
逻辑梳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强调“耕战”,旨在实现富
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
余项排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多是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非平衡各国实力,
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仍着眼于农耕,而非改变经济结构,排除B项;以重构
大一统为目标是在秦朝以后出现的,排除D项。
8.B【解析】 时空定位:春秋时期
逻 辑 梳 理 A项 以偏概全 材料中“宁俭”确实体现了节约的思想,但材料也强调了“宁戚”, 故提倡节约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
B项 符合材料 据材料可知,孔子心中的礼并不是注重物质上的奢侈和形式上 的隆重,更强调的是生活上的节俭和对他人感情上的共鸣,这 说明他重视道德,富有人文关怀
C项 偏离材料 材料围绕的是对“礼”的认知,孔子通过“俭”和“戚”等来说明“礼” 的本质,而不是强调“礼”的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
D项 抓错重点 由“丧,与其易(仪式周到隆重)也,宁戚(悲哀)”可知,孔子 的侧重点并不是批判奢侈,而是更注重情感
9.B【解析】 时空定位:春秋战国时期
逻辑梳理: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引导和帮助民众获得利益;荀子强调君主应当通过
合理的政策和管理,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在不同季节和情况下都能得到适
当的照顾,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富足;墨子主张在社会管理和财富分配中,应当追求
公平和均衡;韩非主张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这些主张都关注民众的
基本需求和利益,体现了重民富民思想,故选B项。
余项排除: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荀子、韩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只有墨
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排除A项;材料强调保障和改善民众的经济条件,与人的道德修
养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重民富民思想,与人人平等理念无关,且孔子代表奴隶主
贵族的利益,荀子和韩非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并不主张“人人平等”,排除D项。
10.B【解析】 时空定位:秦代隶书的出现
逻辑梳理:据材料信息“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可知,秦代用隶书取代小
篆,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故B项正确。
余项排除:“书同文”政策并不一定要求以隶书取代小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隶书特
有的审美价值,排除C项;从材料看,隶书的兴起与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有关联,但
“必然产物”表述夸大,排除D项。
11.D【解析】 时空定位:秦末
逻辑梳理:材料中的反秦、叛秦者属于秦朝郡县一级的地方官吏,这些人是维持秦朝地
方政权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地方治理体系崩溃是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故选D项。
余项排除:材料中的反秦、叛秦者属于地方官吏,不属于底层民众,排除A项;六国贵
族主要包括在秦发动统一战争时被秦国灭亡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贵族后裔,
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地方官吏并非大多与军事有关,由材料也看不出对外战争增加百
姓负担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2.A【解析】 时空定位:西汉初
逻辑梳理:据材料可知,汉文帝鼓励天下人通过向朝廷捐赠一定数量的粮食来获得一定
的爵位,有罪者也能以此减免刑罚,此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缓解当时农业生产的
困境,故A项正确。
余项排除:“入粟拜爵”不利于良好政治风气的养成,但也并未导致汉文帝时期政治风气
的败坏,排除B项;汉文帝时期以黄老之学为治国思想,而非外儒内法,排除C项
;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歧视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政策,题中的政策有利于农业发展,并没有弱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3.C【解析】 时空定位:西汉
逻辑梳理:西汉时期,度量衡由中央机构分工统一管理,有利于规范社会经济秩序,规
范商业的发展,故选C项。
余项排除:统一度量衡有助于消除贸易障碍,简化交易流程,促进商品流通,客观上有
助于保障商人的权利,排除A项;度量衡的统一管理、定期检核,意在使商业活动有序
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客观上壮大了富商大贾的势力,排除B项;度量衡主要针对商
业活动,而非农业,排除D项。
14.A【解析】 时空定位:汉代
逻辑梳理: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中原地区的农耕及其生活方式扩展到边疆,反映了“农
耕文明的拓展” ,故A项正确。
余项排除:本题材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交融的现象,但并非“初现” ,排除B
项;本题材料后半段信息反映了河套地区民众的饮食以中原地区的粟和黍为主,这从侧
面反映了中原和边疆有物种交流,但不是南北物种交流,排除C项;汉朝时经济重心还
在北方,并未开始南移,排除D项。
15.C【解析】 时空定位:东汉
逻辑梳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东
汉时期外戚被授以大量食邑户数,意味着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这会减少国
家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冲击了皇权政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故选C项。
余项排除:外戚封侯并获得大量食邑户数,他们的势力膨胀,可能会形成地方势力,对
中央集权造成威胁,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排除A项;外戚封侯主要涉及统治阶级
内部的权力和经济利益分配,材料未体现其对阶级矛盾的影响,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
外戚封侯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外戚势力是皇权的延伸,不能直接反映专
制皇权的衰落,排除D项。
16.C【解析】 时空定位:从两汉到魏晋之后
逻辑梳理:朝廷派遣史官甚至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史书的修撰,这明显体现了官方
对修史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干预。这种干预背后反映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修史的目的不仅
仅是记录历史,还包括宣扬统治合法性、维护统治秩序、塑造官方意识形态等政治性目
的,故选C项。
余项排除:朝廷派遣史官、宰相主持以及皇帝参与史书的修撰,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记载
的真实性,相反,这种官方主导的修史方式可能会因为政治需要而对史实进行加工或掩
盖,排除A项;仅从朝廷参与修史这一情况,无法推断出官修史书在评价历史时的公正
性,排除B项;朝廷参与修史,其目的和导向往往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使其更倾向于
符合政治利益和统治需要,而不是单纯追求客观解释历史,排除D项。
17.(1)【答案】 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有了共同的地域
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4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限定语——根据材料一,要求——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
现→立足材料概括表现。
第二步,读材料:①“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
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②“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
容之一”→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③“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
→有了共同的祖先观念;④“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
“文化方面……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有了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
(2)【答案】 特点: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具有镇守与管理地方的
功能;分封对象多元。(4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限定语——根据材料二,要求——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立足材料概括特点。
第二步,读材料:①“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
族”“也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以宗法血缘为纽带;②“军事与经
济资源互为挹注”→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③“以朝贡、觐见、通婚……加上一些殷
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具有镇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④“分封姬
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分封对象多元。
(3)【答案】 影响:强化了家族观念;丰富了地方文化,促成了地方文化异质化;传播了西
周文化;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6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可以从强化家族
观念角度思考,从丰富地方文化、传播西周文化、增强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以后文
化融合与大一统等角度思考。
18.(1)【答案】 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将禹塑造成节葬的典型,法家将禹塑
造成严明法纪的形象。(3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要求——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家、墨家、法家)中记述
的禹的形象→立足材料提炼要点。
第二步,读材料:
材料 阐释 形象
“(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禹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 语可信 儒家将禹塑造为完 美的道德模范
“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 (用葛藤把棺材捆住)” 禹死后衣服、被子只有三 件,棺材也是用葛藤捆住的 墨家将禹塑造成节 葬的典型
“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先王把道作为治国的常规, 把法作为治国的根本 法家将禹塑造成严 明法纪的形象
(2)【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
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
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5分)
【解析】 根据所学唯物史观及相关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阶级变化、思
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3)【答案】 价值:题干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
价值。不足之处: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
(6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要求——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立
足材料提炼要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适度拓展。
第二步,读材料:根据材料来源《大戴礼记·五帝德》《墨子·节葬下》《韩非子·饰邪》
可知,三则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
第三步,联所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
考价值,但文献史料的记载可能会因为年代久远、史料不足而存在偏差,因此需要与实
物史料(或一手史料)相互印证。
19.【答案】 示例
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郡县制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是
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中央垂直管理地
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
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
据势力而危及中央。
这一制度改变了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
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巩固与发展;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8分)
综上所述,郡县制的形成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2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限定语——根据材料,要求——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
为主题,展开论述→立足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第二步,读材料:根据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可知,柳宗
元认为国家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县长官是必须坚持而不能更改的国策;根据材料“封建
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可知,顾炎武认为即使圣人出现,
分封制也会变为郡县制;根据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
之”可知,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基本沿
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是维护中央与地方安定的基石。因此,结合三者的态度可提炼
观点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步,联所学: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背景、特点、影响等角度分析为什么郡县制的形
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答案】 示例一:图甲人面鱼纹陶盆,这件器物出土于半坡遗址,说明陶器是半坡先
民的主要生活用具,其纹饰体现了半坡先民的审美意识。(6分)
示例二:图乙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殷墟出土的龟甲上的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是文物史料,是一手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商朝的政治制度、
经济生活和军事活动等。(6分)
示例三:图丙秦陵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秦始皇陵以东的兵马俑坑内,秦兵马俑皆仿
真人、真马制成,是中国古代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它们是秦代军队的
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
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碑式的雕塑。(6分)
示例四:图丁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讲学画像砖。我们能从一个侧
面了解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尊崇儒学的态度,同时也能感受到汉代席地而坐、教
学互动的教育特点。(6分)(答出两件展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从以上四件展品中任选两件展品进行讲解,如可选择图
甲人面鱼纹陶盆和图乙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其次,围绕两件文物进行论述,可
从文物的功能、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