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授课班级 1.4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学科素养目标 1.关注自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根据导游个人简介、时代背景,理解其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3.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学习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关注自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学习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学习方法 情境任务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 1.提前设计导学案2.学生根据课文、导学案预习,完成海报、画面设计,自我探究导学案中的问题
评价设计 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展示内容。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目标对应)
一、课前展讲学生朗读《诗词里的秋天》导入创设情境品秋景(展示海报、宣传画册)研读文字品秋情五、课后作业 播放朗诵背景音乐感谢王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享受,诗词中秋天或萧瑟、或静美、或豪壮,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不同,即使是同一事物,感受也会不同,那么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跟着课本去旅行,走进故都的秋天。我们收到了一份宣传任务,要根据《故都的秋》这篇写景散文为北京做一份秋季游玩宣传手册,需要设计海报和宣传画册,课前根据课文和导学案的提示,已进行任务分组,请各小组汇集意见、选择出小组发言人进行展示,时间2分钟。发言人要组织发言内容。组别之间可相互补充,每一组发言完毕,由上一组进行点评。海报组(3组)画面组(5组)我们所有小组已展示完毕,那幅给你留下来深刻印象?八个小组是全班智慧、思想的凝结,每组都可圈可点。问题1:通过画面,我们来一起总结下郁达夫是如何调动感官体现秋天的清、静、悲凉的?问题2:本文为写景散文,作者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时,打破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想想作者是怎样来记叙、描写的?问题3:就全文来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知人论世)问题4:从课文句子中挑选你喜欢的,作为宣传手册的宣传语,并说说理由。作者只写北国的秋了吗?问题5: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登高》《沁园春·长沙》)总结收获你外出游玩后,想写一篇关于季节的文字,你会借鉴本文的什么方法?郁达夫最喜爱他的秋天,那最让你动心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呢?请模仿故都的秋的写法,试写一段关于季节的描写。《满洲里的冬》《附中的秋》 学生朗诵学生展示海报组(要回答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哪个好,增加哪些景点另辟蹊径,秋味宣传词,风情民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海报装饰元素)画面组(要回答给画面起的名字,调动感官,这幅画面怎样体现出秋的特点的?)第三段视觉、听觉色调:“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声音: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环境: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图中有没有人?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细数着、静对着、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有我之境) 第四段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铺得满地)、触觉形象(极细微、极柔软),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扫帚印(细腻、清闲、落寞)写出清、悲凉第五段处处蝉鸣声,凸显“静”;秋蝉衰弱的残声,凸显其“悲凉”的特点。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蝉在文人墨客笔下,常被赋予特殊色彩。“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在白居易诗中,蝉是化不去的乡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柳永的词中,蝉成了依依不舍的伤感的化身。“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骆宾王那里,蝉则成了自己高洁的象征。文中郁达夫赋予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第六至十段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突出“清”;息列索落的雨声,突出“静”;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突出“悲凉”。第十二段从视觉上表现故都的秋“清”“静”的特点,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淡绿微黄,写“清”;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则写“悲凉”,冷色调(清)观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以动衬静(静)听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品秋味“细数”、“静对”,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这一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是文章不散的“神”。(板书)观点一:与社会环境黑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观点二:与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虽是一个现代文人,但由于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始终未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旧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悲凉之情。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思想苦闷,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难免会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1)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对比、比喻“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从文化传统角度看,中国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借秋景抒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黛玉的葬花词都把秋当作人生的悲苦来抒写,而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的美。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从情感表达方面,秋的氛围更萧瑟、寂静,这种氛围为文人提供了复杂情感的场景,如《登高》中把自己羁旅之愁、老病之哀、家国担忧融入了到秋景之中,文人在秋天更容易有反思自我、审视社会、让秋与自身的心境、思考深度融合。感官视觉听觉触觉、以动衬静、融情于景。结构上,开头结尾都以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作比较,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语言上,排比句很多工整雅致。开篇三个短句精要概括全文意旨,先用两个单音节、最后用双音节,语势舒缓,有抑扬顿挫之美为文章整体抒情奠定氛围基础。 营造《故都的秋》学习氛围,衔接刚刚学习的诗歌单元与即将学习的散文单元,也为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做铺垫。关注自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学习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根据导游个人简介、时代背景,理解其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忧郁、孤独的心情。恭喜大家圆满完成了宣传任务,附属中学高一四班的北京秋季宣传手册正式出版。一位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观察身边的美景,期待大家的写景散文集。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整个课堂时间分配上,学生课前展讲、情境任务设置是三分钟,环节一展示佳作、共品秋景共27分钟,总结探究作者如何调动感官体现秋天和作者怎样记叙共5分钟,环节二设计宣传语,走进作者心灵世界5分钟。惊喜在于学生在制作北京宣传手册任务下的自我展现与思考,在环节一研读散文细腻的文笔、自主联系写作背景体悟作者情感,在环节二更深入体会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用意与对宣传语的作用的体悟,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在于环节一的评价过程让学生来进行评价,选出自己认为最具吸引力的海报、画面,并说明理由;现场将同学的作品装订成册,更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