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地球的故事 分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地球的故事 分层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04 20: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层作业
单元 第四单元地球与月亮 课题 1.地球的故事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相关科学知识。 科学思维目标:能根据地球的相关现象,运用推理、分析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对地球相关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和判断。 探究实践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如用篮球和纸片模拟帆船远航现象)等方式,探究地球的形状;能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基于现象得出关于地球形状的结论。 态度责任目标:对探索地球的相关知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理解掌握 练一练 ☆☆☆ 预估时间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 )、赤道略( )的不规则( )体。 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人是( ),他的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 3.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4.生活中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 )形、站得高看得远等现象能证明地球是( )体。 4分钟
实验探究 做一做 ☆☆☆☆ 预估时间
5.实验名称:模拟帆船远航实验 (1)实验材料:篮球模拟( )、小纸船模拟( ) (2)实验步骤: 在篮球表面的一侧放置小纸船,使纸船的桅杆放置可见。 慢慢移动纸船,从另一侧观察纸船的消失过程。 (3)实验现象:随着纸船的移动,先看到( ),然后才看到( );当纸船远离时,先消失的是( ),最后消失的是( )。 (4)实验结论:该现象模拟了在地球上帆船远航时的视觉效果,证明地球是一个( )。 6.实验名称:观察地球仪 (1)实验材料:地球仪 (2)实验步骤: 仔细观察地球仪,识别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极、经线、纬线等。 转动地球仪,观察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 (3)实验现象:地球仪呈现为( ),上面有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标识,能直观看到地球的球体形状以及各地区的分布。 (4)实验结论: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的形状为球体,进一步佐证地球是( )。 第五题 第六题 6分钟
实践应用 固一固 ☆☆☆☆ 预估时间
7.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因为在地面上看起来,天空像一个巨大的圆顶罩在平坦的大地上。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当帆船出海时,远处的帆船总是先露出桅杆,然后船身才逐渐出现;而帆船返回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后来,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最终回到了出发地,证明了地球是可以环绕一周的。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如何发展的? 答案:古代人们基于直观感受,认为地球是“( )”的;随着航海观察到帆船远航的特殊现象,人们开始推测地球可能是( );( )船队的环球航行实践,最终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错误的直观认知,经过现象推测,到实践验证,逐渐形成了正确的科学认识。 6分钟
迁移创新 试一试 ☆☆☆☆☆ 预估时间
8.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显示,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体,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还有一些陆地分布其中。 问题:从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能得出地球的什么特征?( ) A.地球是球体,有丰富的海洋 B.地球是方形的 C.地球表面全是海洋 2分钟
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预估时间
9.辩论会主题:地球的自转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2分钟
参考答案:
理解掌握 练一练
1.扁、鼓、球 2.麦哲伦 3.4万 4.圆、球
实验探究 做一做
(1)地球、帆船 (3)桅杆、船身;船身、桅杆 (4)球体
(3)球体 (4)球体
实践应用 固一固
7.天圆地方、球体、麦哲伦、
迁移创新 试一试
8.A
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9.
正方(利大于弊)观点: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使得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都能在一天内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保证了生物有规律的作息和生存环境的温度平衡;同时,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洋流等有着重要影响,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和水汽输送,维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所以地球自转利大于弊。
反方(弊大于利)观点: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时间相对较短,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昼夜温差;而且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呈现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另外,自转带来的天体视运动等,也给一些天文观测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等,所以地球自转弊大于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