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蓝色的星球 分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 蓝色的星球 分层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04 21: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层作业
单元 第四单元地球与月亮 课题 2.蓝色的星球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了解海洋与陆地的大致比例。 科学思维目标:能通过观察地球仪、相关图片等,分析总结出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探究实践目标:能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测量等操作,探究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情况;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实验或调查活动。 态度责任目标:培养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探索地球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理解掌握 练一练 ☆☆☆ 预估时间
1.地球表面( )的面积比( )大得多。 2.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陆地面积约占( )。 3.从地球仪上看,( )部分代表海洋,黄色、棕色等部分代表陆地。 4.地球是一个两极稍( )、赤道略( )的不规则球体,其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 4分钟
实验探究 做一做 ☆☆☆☆ 预估时间
查阅下面资料,地球上海洋的平均深度是( ),陆地的平均海拔是( ),这种差异对地球的气候起到( )作用、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 )且( )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陆地的平均海拔约为875米。可以看出海洋平均深度远大于陆地平均海拔;海洋面积广阔且深度大,海水的比热容大,能吸收和储存大量热量,对全球气候起到调节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相对温和,降水也较为丰富;而陆地相对海洋,调节气候的能力较弱,内陆地区气候往往更极端,比如温差大、降水少等;海洋深度大,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广阔且多样的生存环境,从浅海到深海有不同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极其丰富;陆地海拔有高有低,形成了山地、平原、高原等不同地形,孕育了森林、草原、荒漠等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但总体而言,海洋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多样性受其深度影响,与陆地生态系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比如海洋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是地球氧气的重要来源,而陆地生态系统则是众多陆生生物的家园。 6.观察世界地图,亚欧大陆是( ),非洲大陆是( ),太平洋是( ),大西洋是( )。(填数字或字母) 6分钟
实践应用 固一固 ☆☆☆☆ 预估时间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还对地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陆地则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土地资源等。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比如海洋污染、陆地植被破坏等。 (1)海洋为人类提供了( )资源和( )资源。 (2)陆地为人类提供了( )的空间和( )资源。 (3)海洋和陆地面临着环境问题,比如( )污染、陆地( )破坏等。 6分钟
迁移创新 试一试 ☆☆☆☆☆ 预估时间
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蓝色的,主要是因为( ) A.地球表面有很多蓝色的植物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C.地球被蓝色的大气层包围 (2)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全是海洋 B.地球表面陆地面积比海洋大 C.地球是一个有着丰富海洋资源和陆地资源的星球 2分钟
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预估时间
9.辩论会: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2分钟
参考答案:
理解掌握 练一练
1.海洋、陆地 2.71%、29% 3.蓝色 4.扁、鼓
实验探究 做一做
5.3800、875、调节、广阔、多样
6.①、②、A、B
实践应用 固一固
7.(1)渔业、矿产 (2)生存、土地 (3)海洋、植被
迁移创新 试一试
8.(1)B (2)C
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9.
正方(利大于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获取大量的渔业资源,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开发海洋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利用海洋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等,是清洁能源,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虽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反方(弊大于利):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海洋矿产开发和石油开采等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一些海洋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这些弊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长期且难以恢复的,所以弊大于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