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案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2.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一、三元里抗英
历史叙述
1.原因:英国对广州三元里的侵略,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归纳总结]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呈现出的特点
(1)自发性,主要任务是抵御外来侵略,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
(2)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抵御外国侵略的斗争,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历史叙述
1.概况:(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3)1877年,消灭阿古柏的主力,攻克喀什噶尔。
(4)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2.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历史叙述
1.黄海海战
(1)爆发:1894年9月,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的偷袭。
(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迫使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3)结果: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起因: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重点精讲]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不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是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关键点拨]
《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是帝国主义要求扩大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反映。
深化探究
探究点 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一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
中
10
191
2
052
5艘沉没
1
200
日
12
272
3
566
5艘重伤
300
材料二 只八船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无论如何,北洋舰队勿得再出行于山东高角(成山角)与鸭绿江口划线以外。——李鸿章
思考 (1)为什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会出现双方舰船损失大体相当的结果?
(2)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原因:①北洋水师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力量。②对民族、国家强烈的道义感和责任感。
(2)直接原因: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领导人惧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妥协,军队丧失灵活作战能力,这是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本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四、义和团反帝运动
历史叙述
1.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发展:(1)兴起: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
(2)转移:1899年,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并向京津地区发展。
(3)顶峰:1900年,在落垡、廊坊围攻八国联军;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了顶峰。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
4.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斗争。
5.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重点精讲]
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1)此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了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2)但此口号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历史认识]
面对列强侵略,清政府与广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态度截然不同。清政府屈膝求和,避战自保,以至于被动挨打,影响了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因此在反侵略的同时应推翻腐朽的清朝反动统治。
深化探究
探究点 义和团运动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二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思考 (1)据材料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其活动?
(2)据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但却带有盲目、笼统排外的性质。
(2)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课堂小结
1.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
A.三元里抗英
B.黑旗军抗击日军
C.义和团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答案 A
解析 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了大规模的抗英斗争,成为近代第一次民众自发的抵抗斗争。
2.“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这首诗体现了三元里人民团结一心、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精神,①②④正确。而敢于造反与反击外来侵略无关。
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
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
D.刘永福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
答案 B
解析 由诗句中的“湖湘弟子”、“天山”、“玉关”可推断此诗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B项为正确选项。
4.中央电视台在插播山东各城市旅游广告时提到威海的刘公岛,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其实刘公岛还承载着一段历史。它承载的历史是( )
A.1894年,日军在此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就是在此打响的
C.刘公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由成立到全军覆没的一段惨痛历史
D.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曾在此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5.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
( http: / / www.21cnjy.com )缚”一句分析,该场运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据“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一句分析,说明该场运动最后被多股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结合以上应是义和团运动,其具有盲目的排外性,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其余三项均提出过一定的政治主张。
6.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
义和团战士
军民誓师抗日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从事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 A
解析 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中国军民在中日甲午战争、反割台斗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史实,故A项为正确选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学习思考(教材第31页)
左表中提供的数据反映了以下情况:从参战舰艇、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炮和兵力情况看,日强中弱;北洋水师面对突然袭击,不畏牺牲,顽强反击,伤亡惨重;取得了舰船损失程度与敌旗鼓相当的战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学习思考(教材第33页)
19
世纪末,八国联军入侵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发展,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八国联军到达落垡、廊坊一带后又遭义和团围攻,6
月底才狼狈逃往天津。进犯天津时,北京城里发生多起侵略者枪杀义和团的事件,义和团战士怒火万丈,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起猛烈进攻。义和团运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精神。
自我测评(教材第34页)
面对列强侵略,政府官兵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大众与列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前者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后者如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殖民地。结果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列强通过清政府对中国进行间接统治。究其原因,有列强争夺中国产生不可调和矛盾的因素,使它们不能完全瓜分中国;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帝国主义无法征服中国。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34页)
中国人民在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是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美梦的杀手锏,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基础达标]
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
三元里人民
抗英纪念碑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维护封建经济
C.反对封建统治
D.反对外来侵略
答案 D
解析 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两个事件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故D项为正确选项。
2.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 )
A.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
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
3.左宗棠病逝后,有人评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左宗棠哪些行为受到人们如此称颂( )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③举办洋务,创办军事工业 ④建立新疆行省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绝口不谈和议事”主要反映了左宗棠对外来侵略势力不妥协,最终以武力收复新疆的爱国行为;③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④项是清政府的行为。
4.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时抓住关键信息“新疆”“晚清”“定中外”等,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此人为左宗棠。
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答案 C
解析 由“大东沟”地名和“致远”舰名可知为黄海海战。
6.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答案 C
解析 从“近代前期”“保卫国土”“不令倭得”可知是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7.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
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
D.军纪松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腐败,A、C、D三项是政府腐败的体现。
8.《微历史:1840~1949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C项。
9.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此民谣应出自(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鸦片战争期间
D.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从材料中可判断民谣中的皇上是清朝廷,洋人即外国侵略者,该民谣应出自义和团。
10.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中
B.甲午海战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反割台斗争中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凡事都和西方对着干,可以看出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举动,选C。
[能力提升]
11.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詈亲赴天津要求决死战的丁汝昌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令丁:“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
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D.史料发掘与考证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答案 B
解析 B项以第二则材料与主流观点相悖而不予采信,显然对史料的处理缺乏科学的态度,做法不妥,故B项为本题答案。
12.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
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
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
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材料所反映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被割让。“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举措。故选B项。
13.义和团运动兴起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表明( )
A.农民阶级的运动也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D.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答案 C
解析 本题对义和团运动不同时期的斗争口号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比较,从而揭示了农民运动的基本特点。解题时要用阶级的眼光来分析。从义和团运动口号的不断变化中,可看出农民阶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14.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不能说明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排除①;由主张“扶清灭洋”,反对“革命排满”可知②③正确,④有误。
15.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答案 B
解析 首先要明确这是一幅政治讽刺漫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政治讽刺意味,故不能按照图画表面的意思理解。既然讽刺打打杀杀,故A项排除。C项没有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因为义和团有盲目仇外的倾向,外国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文化,也可排除。D项虽然正确,但与B项相比,B项更是作者的深刻用意所在。义和团杀外国人、外国人杀义和团,同为杀人却分为“野蛮”与“文明”,实际上讽刺帝国主义在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作辩护。符合题意的为B项。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割台的噩耗传到台湾,全岛为之震栗,“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人们奔走相告,游行集会,鸣锣罢市,愤怒抗议卖国罪行。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服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赫德《中国实测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人民除了“抗议卖国罪行”,还进行了哪些抗击侵略的行动?
(2)材料二、三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3)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
答案 (1)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开展反割台斗争。
(2)两者都肯定了义和团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看到了其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局限性。
(3)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