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人生之舟(单元测试·基础卷)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及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人生之舟(单元测试·基础卷)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及参考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4 08: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四单元 人生之舟(单元测试·基础卷)
建议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
题号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理解 写作与表达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校园文化节的语文篇章已翻开,“第四单元闯关挑战”邀你共赴文字之约!“积累与运用”是这场邀约的入场券——精准把握字词音形义,让语言基础坚实稳固;熟记古诗文经典,让千年文脉在口中流转;巧解语言运用难题,为文化活动注入创意,尽显语文魅力。
【积累·传榜样力量】
1.(6分)小宇摘抄了课文中赞美袁隆平院士的片段,他为水稻事业奉献一生,彰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请协助完成以下题目。
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对科研始终保持严谨态度,追求极致,从不停歇;在农业科研领域,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这对于一班浅尝辄止的人,对于一班鄙夷农业研究以为琐碎、以为无价值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______(诲 悔)。
我曾在报告会上见过袁院士一面。后来读了许多关于他的著作。得知他逝世的消息,我内心满是悲痛。如今人们缅怀他,可见他的精神影响之深。我们都要学习他______(恪 格)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
(1)(2分)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zhé cuì B.zhē chuì C.zhē cuì D.zhé chuì
(2)(2分)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当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3)(2分)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浅尝辄止 B.开创性 C.影响之深 D.恪尽职守
【实践·书香满校园】
2.(6分)2025年9月,班级计划开展以“书香满校园,阅读伴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邀你参与筹备。
(1)(3分)小雯对班级45名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请你从中提炼结论(20字左右)。
书籍类型 阅读情况
未读 只读简介 读了部分 选择性精读 主题探究 通读+批注
《论语》 12 5 18 4 3 3
《昆虫记》 3 2 20 7 6 7
(4分)下图是同学们设计的活动宣传海报,若选一幅贴在教学楼走廊,你会选哪一幅?请说明理由。
【经典·古诗文积累】
3.(8分)古人常借自然景物抒发真挚情感,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品味诗词中的深情。
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以“① ,② ”描绘月夜行船的美景,暗含对友人的思念;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用“③ ,④ ”勾勒萧瑟秋景,道尽游子的思乡之苦;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⑤ ,⑥ ”表达对饱经战乱的故园的牵挂;曹操在《观沧海》中,凭“⑦ ,⑧ ”展现大海的壮阔景象,抒发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二、阅读与理解(共61分)
阅读如探秘,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处独特的风景。在文字的世界里,你能触摸到人物的心跳,感受情感的温度,领悟生活的智慧。请细细品读,让阅读的收获在思考中沉淀。
(一)整本书阅读
4.(5分)《西游记》适合哪种梳理名著内容的思维导图样式,请你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
(二)诗歌鉴赏
(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新秋
杜牧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①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②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③。
【注释】①砧杵(zhēn chǔ):捣衣石和捣衣棒,这里指捣衣声。②金门:汉代宫门名,后借指朝廷。③飞蓬:枯后根断、随风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无定。
9.(5分)诗中描写了火云、秋风、 、 等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4分)请发挥想象,描绘“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两句展现的画面。
(三)现代文阅读
(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冬日的暖炉
张炜
①北方的冬天,来得早,也来得烈。寒风卷着雪粒,在窗外呼啸,屋里却暖得像另一个世界——只因那只放在堂屋中央的铁铸暖炉。
②暖炉是祖父年轻时亲手打造的,黑黢黢的炉身,刻着简单的花纹,边角被岁月磨得光滑。每到立冬,祖父就会早早把暖炉擦拭干净,傍晚时分,往炉子里添上几块上好的煤炭,不一会儿,暖炉就冒出淡淡的热气,慢慢充盈整个屋子
③我总爱挨着暖炉坐,把冻得通红的小手凑到炉边取暖。祖父坐在对面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本旧书,偶尔翻页的声响,和炉子里煤炭燃烧的“噼啪”声,构成冬日里最安稳的旋律。母亲会把洗好的红薯埋进炉灰里,不多时,甜甜的香气就会从炉灰中钻出来,勾得人直流口水。
④有一次,我趁祖父不注意,偷偷把一只苹果放进炉灰。等我想起时,苹果已经烤得焦黑。我沮丧地把苹果拿出来,祖父却笑着接过,剥开焦黑的外皮,里面的果肉竟还带着一丝甜意。“傻孩子,烤苹果要掌握火候,”祖父边说边帮我擦掉手上的炉灰,“就像做事一样,急不得。”那天的苹果,甜中带着点焦味,却成了我记忆里最特别的味道。
⑤下雪天,邻里的孩子常会来家里烤火。大家围坐在暖炉旁,分享各自的小零食,讲学校里的趣事。暖炉旁的小方桌,成了我们的“秘密基地”。有时,祖父会给我们讲他年轻时的故事,讲他如何在寒冬里走几十里山路去读书,讲他如何用双手打造出这只暖炉。我们听得入迷,忘记了窗外的风雪,只觉得暖炉的热气,从手心一直暖到心里。
⑥后来我上了中学,学校离家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次推开家门,最先感受到的,总是暖炉的温度。祖父会提前把暖炉烧得旺旺的,母亲则站在炉边,手里端着刚热好的粥。“快过来暖暖手,”母亲接过我的书包,“粥还热着,喝一碗暖暖身子。”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暖炉的热气和家人的关怀融化了。
⑦去年冬天,祖父因病去世,暖炉就再也没有用过。今年冬天,我回到老家,推开堂屋的门,那只黑黢黢的暖炉依旧立在原地,只是落满了灰尘。我轻轻擦拭炉身,那些熟悉的花纹渐渐清晰。恍惚间,仿佛又看到祖父坐在藤椅上翻书,听到母亲在炉边唤我喝粥,闻到烤红薯的香甜气息。
⑧其实,暖炉的温暖从未消散。它早已化作一份份牵挂,藏在家人的叮咛里,藏在记忆的细节中,在每个寒冷的冬日,温暖着我的心。
11.(5分)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事?请找出文中体现这一线索的关键语句。
12.(5分)文章第④段写“我”烤苹果的小事,有什么作用?
13.(5分)作者为什么说“暖炉的温暖从未消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外婆的酱坛子
李娟
①外婆的院子里,并排摆着几只酱坛子,青灰色的坛身,带着粗陶的质感,坛口用暗红的布盖着,再压上一块圆石。每次去外婆家,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些酱坛子。
②外婆做酱的手艺,是从太外婆那里传下来的。每年初夏,外婆就开始忙碌。她会提前把黄豆泡软,煮熟后摊在竹筛上,让黄豆自然发酵。阳光好的日子,外婆会把竹筛搬到院子里,自己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一边守着黄豆,一边择菜。“黄豆要发酵得恰到好处,太干太湿都不行,”外婆常说,“就像做人,要拿捏好分寸。”
③发酵好的黄豆,要和盐、辣椒面、生姜末一起装进酱坛子。外婆装酱时,动作格外轻柔,仿佛在呵护一件珍宝。她会用一双竹筷,把黄豆一点点压实,每装一层,就撒上一层调料,最后倒入适量的凉白开,直到没过黄豆。坛口用布盖好,压上圆石,外婆说,这样能让酱“好好酝酿”。
④接下来的日子,外婆每天都会去查看酱坛子。她会轻轻揭开布盖,用竹筷搅一搅坛子里的酱,闻一闻味道,再小心翼翼地盖好。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外婆:“外婆,酱什么时候才能好呀?”外婆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酱要等时间慢慢熬。”
⑤等到秋天,酱终于酿好了。打开坛盖的那一刻,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深褐色的酱体,裹着辣椒的鲜红,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外婆会用勺子舀出一些酱,装在小瓷碗里,给我拌面条吃。酱香混合着面条的清香,一口下去,暖到心底。邻居们也常来外婆家要酱,外婆总是大方地给他们装满小罐子,笑着说:“自家做的,不值钱,你们喜欢就好。”
⑥后来我上了大学,离家远,很少再去外婆家。每次打电话,外婆总会问:“想吃外婆做的酱吗?我给你寄一罐过去。”我怕麻烦外婆,总说不用,但没过多久,就会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着外婆亲手做的酱,还有一张字条:“酱要放在阴凉处,拌面条、炒菜都好吃。”
⑦去年暑假,我回外婆家,发现院子里的酱坛子少了一只。外婆说:“年纪大了,做不动那么多了,留两只自己吃,也够了。”我看着外婆花白的头发,突然鼻子一酸。那天,外婆又给我拌了一碗酱面条,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可我却吃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涩。
⑧今年春天,外婆生病住院,出院后就搬到了城里和舅舅一起住。那些酱坛子,被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前几天,舅舅给我寄来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罐外婆做的酱,还有舅舅的留言:“妈住院前,特意做了这罐酱,说等你回来吃,现在先寄给你。”
⑨我打开坛盖,熟悉的酱香漫出来,和记忆中的味道一模一样。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外婆的院子,看到外婆坐在小板凳上守着发酵的黄豆,听到她温柔地说:“好酱要等时间慢慢熬。”原来,外婆的爱,就像这坛酱,经过时光的酝酿,愈发醇厚,永远不会褪色。
学校“亲情记忆”征文活动正在开展,《外婆的酱坛子》一文成功入围。请你以编辑身份,完成以下任务:
14.(5分)任务一:文章围绕“外婆的酱坛子”写了多件事,请仿照示例,补充另外两件事。
①外婆初夏忙碌制作酱料


15.(5分)任务二:文章中有不少细腻的描写,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为征文撰写精彩点评。
16.(5分)任务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外婆”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17.(5分)任务四:征文栏目拟为文章拟定标题,有人建议用“外婆的酱坛子”,有人建议用“时光里的酱香”。你更认可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三、写作与表达(共50分)
18.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一些平凡的事物,承载着特别的意义——或许是一本写满批注的旧书,或许是一件缝补过的衣物,或许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它们就像藏在岁月里的微光,默默陪伴,温暖我们的成长之路。
请以“那件事,温暖了我的岁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第四单元 人生之舟(单元测试·基础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1.(6分) (1)(2分)A
【解析】“浅尝辄止”的“辄”读“zhé”,“纯粹”的“粹”读“cuì”,B、C、D三项注音均有误,故选A。
(2)(2分)诲;恪
【解析】“教诲”指教导训诫,“诲”与言语相关(言字旁),“悔”指后悔,不符合语境;“恪尽职守”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恪”有恭敬、谨慎之意,“格”无此义,故填“恪”。
(3)(2分)D 【解析】A项“浅尝辄止”形容不深入钻研,符合对“不认真研究农业”人群的描述;B项“开创性”指具有开拓创新的性质,契合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贡献;C项“影响之深”指影响程度深,符合人们缅怀袁院士的语境;D项“恪尽职守”强调做好本职工作,而袁院士的核心精神是“无私奉献”“致力于科研突破”,此处与“无私奉献”并列,语义重复且未突出核心品质,运用不当。
2.(7分)
(1)(3分)示例:《论语》未读/只读简介者多,《昆虫记》深度阅读者较多。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论语》“未读”12人、“只读简介”5人,共17人,占比高;《昆虫记》“选择性精读”7人、“主题探究”6人、“通读+批注”7人,深度阅读人数更多,提炼时控制在20字左右,兼顾两本书的差异。
(2)(4分)示例1:选左侧海报。理由:海报左侧“翻开的书本”“飞鸟”意象,直观体现“阅读”主题,右侧“读一本好书,见一个世界”的配文,既点明阅读能拓宽视野、感知不同世界的价值,又语言简洁有感染力。贴在教学楼走廊,可激发学生对“阅读探索”的兴趣,契合“书香满校园”的活动氛围。
示例2:选右侧海报。理由:海报中央“围坐读书的同学”“校园场景”贴近学生生活,易引发共鸣;下方“以书为友,共赴成长之约”的配文,将“书”比作朋友,强调阅读与成长的关联,契合“阅读伴成长”的活动主题,能鼓励学生结伴阅读、共同进步。
3.(8分,每空1分)
①峨眉山月半轮秋 ②影入平羌江水流 ③枯藤老树昏鸦 ④小桥流水人家 ⑤遥怜故园菊 ⑥应傍战场开 ⑦秋风萧瑟 ⑧洪波涌起
【解析】需注意易错字:“羌”“藤”“傍”“萧瑟”“涌”,结合“月夜行船”“萧瑟秋景”“故园牵挂”“大海壮阔”的主题匹配诗句,确保书写准确。
二、阅读与理解(共61分)
(一)整本书阅读(5分)
4.(5分)示例:时间线式。理由:《西游记》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历程为核心,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从五行山救孙悟空、高老庄收猪八戒、流沙河遇沙和尚,到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真假美猴王,再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抵达灵山取得真经。时间线式思维导图能清晰梳理“出发—途中磨难—成功取经”的完整情节,展现师徒四人的成长变化与取经任务的推进,符合名著“线性叙事”的特点,帮助读者快速理清故事脉络。
(树状图式。以“唐僧师徒”为核心,分支设“人物形象”“经典情节”“人物成长”,如“孙悟空”分支下,列“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情节及“从桀骜不驯到忠诚护师”的成长,系统呈现人物与情节的关联;对比式。对比“师徒四人性格差异”“不同磨难的解决方式”,突出人物特点与故事寓意,言之有理即可)
(二)诗歌鉴赏(9分)
9.(5分)示例:园林、砧杵(或蝉声、残月、萤焰、暮空);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定的愁苦、对仕途失意的慨叹(或怀才不遇的愤懑)。
【解析】从诗句“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提取景物;结合注释③“飞蓬比喻漂泊无定”、“赋就金门期再献”(期望献赋朝廷却未实现),可知诗人情感为漂泊之苦与仕途忧虑。
10.(4分)示例:夜色已深,一弯残月挂在幽暗的天空,清冷的月光洒向大地,蝉儿在枝头断断续续地鸣叫,声音里满是悲凉,似在哀叹这孤寂的夜晚;萤火虫提着点点微光,在暮色笼罩的天空中忽高忽低地飞舞,微弱的光焰在黑暗中闪烁,更显夜色的寂寥与冷清,也衬得诗人的心境愈发落寞。
【解析】需结合“蝉声断续”“残月”“萤焰高低”“暮空”等意象,展开想象,描绘“悲凉、寂寥”的氛围,语言流畅,贴合诗句意境。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冬日的暖炉》
11.(5分)以“冬日的暖炉”为线索。关键语句:①“只因那只放在堂屋中央的铁铸暖炉”;②“暖炉是祖父年轻时亲手打造的”;③“我总爱挨着暖炉坐”;④“暖炉旁的小方桌,成了我们的‘秘密基地’”;⑤“每次推开家门,最先感受到的,总是暖炉的温度”;⑥“那只黑黢黢的暖炉依旧立在原地”;⑦“暖炉的温暖从未消散”。
【解析】文章围绕“暖炉”展开叙事,从暖炉的来历、与暖炉相关的生活场景(烤红薯、烤苹果、邻里相聚),到暖炉承载的回忆,均以“暖炉”为核心,据此确定线索并提取关键语句。
12.(5分)①内容上:写“我”偷烤苹果致其焦黑,祖父却耐心教导“做事要掌握火候,急不得”,既体现了祖父的温和与生活智慧,又通过“烤苹果的特别味道”,让祖孙情更具体可感;②结构上:承接上文“母亲烤红薯”的暖炉场景,进一步丰富暖炉旁的生活趣事,为下文“暖炉承载回忆”埋下伏笔,使文章叙事更连贯,情感更细腻。
13.(5分)因为暖炉的“温暖”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热气,更承载着家人的爱与珍贵回忆:①暖炉是祖父亲手打造,曾陪伴“我”度过童年冬日,记录着祖父的教导与祖孙温情;②母亲曾在暖炉旁烤红薯、热粥,藏着母亲的关怀;③暖炉旁的邻里孩子相聚、祖父讲故事,留存着温暖的生活气息。这些情感与回忆,让暖炉的“温暖”超越了物理温度,永远留在“我”心中,故说“从未消散”。
(20分)《外婆的酱坛子》
14.(5分)示例:②外婆秋天酿好酱,给“我”拌面条并大方分享给邻居;③“我”上大学后,外婆常打电话要寄酱,生病前仍特意做酱留给“我”。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除“初夏制作酱料”外,还有秋天酿酱、分享酱、寄酱、生病前做酱等事件,仿照示例格式补充,语言简洁。
15.(5分)示例1:赏析“她会用一双竹筷,把黄豆一点点压实,每装一层,就撒上一层调料,最后倒入适量的凉白开,直到没过黄豆”:这句话通过“压”“撒”“倒”等动作描写,细致刻画了外婆装酱的过程。“一点点”“每装一层”体现外婆动作的轻柔与认真,仿佛在呵护珍宝,既展现了外婆做酱手艺的娴熟,又暗含外婆对酱料的珍视,传递出朴素的生活态度与对家人的爱。
示例2:赏析“每次打电话,外婆总会问:‘想吃外婆做的酱吗?我给你寄一罐过去。’我怕麻烦外婆,总说不用,但没过多久,就会收到一个包裹”: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外婆的询问)与情节对比(“我”说不用却收到包裹),生动体现外婆对“我”的牵挂——即使“我”拒绝,仍坚持寄酱。简单的对话与行动,满含外婆深沉的爱,让亲情更显真挚动人。
16.(5分)①勤劳能干:每年初夏忙碌制作酱料,从泡豆、发酵到装坛、照料,工序繁琐却认真细致,展现娴熟的做酱手艺;②温柔慈爱:对“我”耐心教导(如解释“好酱要等时间熬”),上大学后常惦记给“我”寄酱,生病前仍特意做酱,满含对“我”的牵挂;③淳朴大方:邻居来要酱时,总是大方装满小罐子,笑着说“自家做的,不值钱”,不吝分享;④富有生活智慧:从做酱中领悟“做人要拿捏分寸”“做事不能急”的道理,并用言行传递给“我”。
17.(5分)示例1:认可“外婆的酱坛子”。理由:①“酱坛子”是文章的核心线索,贯穿外婆做酱、分享酱、寄酱等所有事件,使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②“酱坛子”是外婆情感的载体,它不仅是做酱的工具,更藏着外婆的勤劳、慈爱与生活智慧,象征外婆深沉的爱;③标题直白具体,能让读者快速抓住文章核心意象,联想到亲情与生活细节,易引发共鸣。
示例2:认可“时光里的酱香”。理由:①“时光”体现时间跨度(从“我”童年到大学再到外婆生病),“酱香”既指酱料的香气,又象征外婆的爱与回忆,标题更具文学性与意境;②“酱香”贯穿全文,从童年闻到的酱香,到大学收到包裹的酱香,再到后来记忆中的酱香,暗含“爱经时光酝酿更醇厚”的主旨,比“外婆的酱坛子”更能凸显情感深度;③标题含蓄优美,能激发读者好奇心,引导读者探寻“酱香”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三、写作与表达(共50分)
18.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45-50分) 立意深刻,紧扣“那件事”与“温暖岁月”的关联,能挖掘事件背后的情感或意义(如亲情、友情、成长感悟);内容具体,细节生动(如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能清晰展现事件的过程与“温暖”的影响;语言流畅优美,有感染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点题、结尾升华。 45-50分
二等(40-44分) 立意明确,能体现“那件事”带来的温暖;内容较具体,有一定细节,能完整叙述事件;语言通顺,偶有语病;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晰,有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40-44分
三等(35-39分) 立意基本明确,对“温暖”的体现较浅显;内容较空洞,细节不足,事件叙述简略;语言基本通顺,语病较多;结构基本完整,条理较混乱。 35-39分
四等(30-34分) 立意模糊,偏离“那件事温暖岁月”的主题;内容空洞,无具体事件或细节;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30-34分
五等(30分以下) 完全偏离题意;无具体内容,仅为空洞抒情或议论;语言极不通顺;结构混乱,无法成篇。 30分以下
【说明】①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③文中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酌情扣1-3分;④抄袭本卷材料或其他文章,视情节轻重扣10-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