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 期中测试2卷(学生卷+答题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 期中测试2卷(学生卷+答题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4 08:57: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 期中测试2卷答题卡
试卷类型:期中测试2卷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2. [A][B][C][D]18.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答:
3.答:
4.答:
5.答:
6.答:
7.答:
8.答:
9.答:
10.答:
11.答:
12.答:
13.答:
14.答:
15.答:
16.答:
17.答:
19.答:
20.答:
21.答:
22.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 期中测试2卷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4题;共14分)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máng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wèi,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____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____,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____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1.(8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áng   肠   
兴wèi   
衬   衣
洗涤   
2.(2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忧心 丢弃 B.既然 忧愁 遗留
C.即使 忧愁 丢弃 D.即使 忧心 遗留
3.(2分)选段末尾写到“我们都非常可怜”,这样说的原因是   。
4.(2分)选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课文标题“永久的生命”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默写(共1题;共7分)
5.(7分)【领悟经典之义】
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
让我们在诗的海洋中徜徉。刘桢的《赠从弟》首联直接点出“松”“风”之较量:“亭亭山上松,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颔联用优美的语句展现莺歌燕舞的美景:“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颈联用反衬来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意境:“   ,   。”《黄鹤楼》中,崔颢在尾联直抒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   ?   。”
三、诗歌鉴赏(共2题;共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2分)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内容传播方式,小爱同学想将这首诗中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诗句 画面内容 表现状态 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 动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 静态 纷繁的花朵次第开放,使人眼花缭乱,初生的嫩草一片新绿,才刚刚遮没马蹄。
7.(2分)请结合全诗,探究尾联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共6题;共18分)
【读游记悟情感】小吉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搜集到两篇关于游记类的文言文,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丙]
在瞿塘峡口,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入水中。人云:“滟滪①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以为水候②。庾子舆③奉父榇④还巴东,至瞿塘,水壮。子舆哀号,峡水骤退,舟得安行。人为之语曰:“滟滪如幞⑤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庾公。”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
①滟滪(yànyù):水中的大石块、大石堆。②水候:水的候征。③庾子舆:南北朝时期的官员,以孝闻名。④榇(chèn):棺材。⑤幞(fù):古代男子来发用的头巾。
8.(2分)【乙】文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   学家。
9.(8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   
②良多趣味 良:   
③林寒涧肃 肃:   
④至瞿塘,水壮 至:   
10.(2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入水中。
11.(2分)甲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12.(2分)古代游记作品常引用歌谣或俗语来增加意趣。请分别说一说乙丙两文结尾处引用的作用。
13.(2分)假如小语想利用寒暑假去欣赏三峡美景,请你从乙文景物特点方面出发,为他推荐最佳观赏时间。
五、现代文阅读(共8题;共27分)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2024年7月5日下午,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从太空返回两月后,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见面会上,神舟十七号乘组分享了在轨期间的经历和体会。
②2023年10月26日,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在轨飞行187天期间,神舟十七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开展了84项空间科学在轨实(试)验,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2024年4月30日安全返回。
③指令长汤洪波曾经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2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④航天员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不到34岁就实现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成为有着“敦煌飞天”神话传说的甘肃省首位航天员。
⑤航天员江新林曾经驾驶过坦克,开过战斗机,如今又驾乘过飞船进入太空。网友说他从“贝塔”变成“舒克”,又变成航天员。
⑥神舟十七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驻留187天,刷新了乘组在轨时间的纪录,被网友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⑦神舟十七号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了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目前,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乘组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官网2024年7月5日)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5日下午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正式与媒体和公众见面。
航天员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疗养恢复、恢复观察三个阶段。在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3名航天员目前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身心状态良好,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太空,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7天,于2024年4月30日平安返回,被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指令长汤洪波曾亲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也是重返“天宫”的第一人。这位刷新了我国在轨驻留时长纪录的航天员说:“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能够有幸见证、参与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感到自豪。”
首次飞天的航天员唐胜杰在太空中度过了自己34岁的生日,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航天员。他说:“天地可测,飞天不止。后续,我将一边按照计划进行身体的恢复,一边认真总结飞行经验,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后续训练任务,争取早日重返‘天宫’。”
神十七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从操纵坦克到驾驶战机,再到搭乘飞船进入太空,不断刷新人生高度的航天员江新林说:“只有准备到位,才能干得明白。出舱当天,我按照之前训练了多次的动作逐项进行操作,过程很顺利。”
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见面会上,神十七航天员乘组表示,他们时刻准备再次接受挑选,争取再上太空、再立新功。
(新华网2024年7月5日)
14.(2分)【新闻标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报道内容相似。请你为这两则新闻拟一个共同的标题,让读者一看标题就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左右)。
15.(2分)【新闻语言】新闻报道必须符合事实,语言必须要确切。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
  在轨飞行187天期间,神舟十七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6.(6分)【新闻采访】学校小记者团准备采访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请你结合材料二中引述的航天员的话,设计一份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11月12日,校学术报告厅
采访对象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①   ②   ③请问航天员江新林叔叔,2024年3月2日凌晨,神舟十七号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也是你个人的“太空首秀”。首次进行舱外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呢?
17.(3分)【新闻立场】新闻中往往蕴含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即新闻立场。说说两则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立场的。(可以从点明事件的意义、一系列的数据、富含感情的用词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来分析)
【弘扬传统文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②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节选自《光明日报-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有删减)
【材料二】
①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②春节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6日03版)》)
【材料三】
①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申遗项目的副标题——“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其中的关键词。在获奖介绍词中也有表述:“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
②春节并不只是单纯标在历法上的一个特殊日期,它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在实践中塑造出来的文化综合体。人们通过种种仪式、习俗、文化创作,为它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展现着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心理结构。
③比如年集、春联、贴福、守岁、舞狮、年夜饭、拜年问候等,都是在历史进程里不断产生、增添、演变出的春节习俗。地域不同,过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区别。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实践”——春节,是真正扎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会贴合生活的纹理发生种种嬗变。
(节选自《澎湃新闻》)
【材料四】
①11月29日,距离央视春晚直播还有60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标识“乙巳”图案,同时公布蛇年春晚将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农历新年。
②“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承古拓今,饱含深意。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而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则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双巳合璧,事事如意,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③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则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整体造型参考甲骨文中的“巳”字,憨态可掬又富有古意。结合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巳升升”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节选自《扬子晚报》有删减)
18.(2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B.春节申遗成功之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C.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是因为地域不同产生的差别。
D.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华传统文化。
19.(4分)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春节申遗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
20.(4分)请结合材料四,分析“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蕴含的意思。
21.(4分)春节的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再一次得到世界承认,“文化自信”更加彰显。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提升,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应该如何更好的传承?
六、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22.(50分)【绽放思想之花】写作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⑴我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青春激情飞扬。请你就学校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则新闻。
作文⑵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亚冬会作为亚洲规模盛大的综合性冬季体育盛会,汇聚了亚洲各国的顶尖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挑战极限,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竞技水平,更诠释了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同时,亚冬会也是亚洲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同国家的特色服饰、音乐、美食在赛事周边碰撞交融。此外,从充满科技感的赛事设备,到智能化的赛事管理系统,亚冬会也处处彰显着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作文要求:⑴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500字。
⑷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⑸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 期中测试2卷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4题;共14分)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máng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wèi,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____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____,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____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1.(8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áng   肠   
兴wèi   
衬   衣
洗涤   
2.(2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忧心 丢弃 B.既然 忧愁 遗留
C.即使 忧愁 丢弃 D.即使 忧心 遗留
3.(2分)选段末尾写到“我们都非常可怜”,这样说的原因是   。
4.(2分)选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课文标题“永久的生命”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1.盲;味;chèn;dí
2.B
3.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4.中心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原因:选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感叹个人对生命逝去的无可奈何,这是伏笔,欲扬先抑,为后文歌颂生命的不朽铺垫蓄势。
【解析】(1)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máng 肠”:结合 “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 máng 肠”,“盲肠” 是人体器官,“盲” 指 “看不见、未开发”,不可误写为 “茫”(迷茫)或 “忙”(忙碌),故填 “盲”。“兴 wèi”:“兴味” 指 “兴趣、趣味”,“味” 有 “滋味、趣味” 之意,不可误写为 “未”(未来)或 “胃”(肠胃),故填 “味”。“衬衣” 的 “衬”:读音为 “chèn”,注意声调为去声,避免误读为 “chēn”(嗔怪),“衬” 指 “在里面或旁边托着”,符合 “衬衣” 的衣物属性。“洗涤” 的 “涤”:读音为 “dí”,声调为阳平,避免误读为 “tiáo”(条),“涤” 指 “洗”,与 “洗” 搭配为 “洗涤”,语义连贯。
故答案为:盲;味;chèn;dí
2.第一空:句子 “它们____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 中,“离开” 是 “永远不返回” 的前提,存在 “假设实现即产生结果” 的逻辑,“既然” 表 “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符合语境;“即使” 表 “假设让步”(如 “即使下雨,也要去”),与 “就” 搭配不当,排除 C、D。第二空:“忧心” 是名词,指 “忧虑的心情”(如 “忧心忡忡”);“忧愁” 可作名词,指 “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而苦闷”,结合 “那存在过的____”,需填名词,且 “忧愁” 更侧重 “过往的苦闷情绪”,符合 “存在过且可忘却” 的语境,排除 A(“忧心” 与 “存在过” 搭配稍显生硬)。第三空(实词):“丢弃” 指 “扔掉、抛弃”(主动行为);“遗留” 指 “过去留下的”(被动结果),结合 “不能取消它____下的印迹”,“印迹” 是过往留下的,非主动丢弃的,故 “遗留” 更合适。
故答案为:B
3.选段开篇即点明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接着列举 “丢失臼齿、盲肠、头发、兴味” 等青春逝去的现象,强调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且 “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衬衣,脏了能洗、破了能补”,最终得出 “不能取消过往遗留的印迹” 的结论。整合核心:“时间一去不返,个人无法挽留逝去的生命与岁月,对生命的流逝毫无掌控力”,故原因是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故答案为: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4.找中心句:选段围绕 “时间与生命” 展开,开篇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是总起句,后文所有内容(青春逝去、智者无能、生命不可修补)均围绕此句展开,故中心句为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分析消极内容的作用:标题 “永久的生命” 是全文核心主旨(歌颂生命的不朽),选段先写 “时间流逝、生命脆弱、个人无能” 等消极现象,看似与标题矛盾,实则是 “欲扬先抑” 的手法 —— 通过先感叹 “个人生命的短暂与无力”,为后文转折(从 “个人生命” 上升到 “宇宙间生命的永久延续”)做铺垫,形成反差,让后文对 “永久生命” 的歌颂更有说服力,更能引发读者对 “生命本质” 的思考。
故答案为:中心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原因:选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感叹个人对生命逝去的无可奈何,这是伏笔,欲扬先抑,为后文歌颂生命的不朽铺垫蓄势。
二、默写(共1题;共7分)
5.(7分)【领悟经典之义】
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
让我们在诗的海洋中徜徉。刘桢的《赠从弟》首联直接点出“松”“风”之较量:“亭亭山上松,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颔联用优美的语句展现莺歌燕舞的美景:“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颈联用反衬来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意境:“   ,   。”《黄鹤楼》中,崔颢在尾联直抒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   ?   。”
【答案】瑟瑟谷中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注意“ 瑟 、 啄 、 暮 ”易错字的书写。
故答案为:瑟瑟谷中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三、诗歌鉴赏(共2题;共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2分)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内容传播方式,小爱同学想将这首诗中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诗句 画面内容 表现状态 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 动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 静态 纷繁的花朵次第开放,使人眼花缭乱,初生的嫩草一片新绿,才刚刚遮没马蹄。
7.(2分)请结合全诗,探究尾联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6.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温暖的树木上栖息,新归来的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
7.尾联的意思是“我最喜爱的是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杨柳绿荫下的白沙堤”。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最喜爱的是湖东白沙堤这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之情和陶醉于湖光山色中的喜悦心情。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用“早” 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意盎然,春光的美好。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故答案为: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温暖的树木上栖息,新归来的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
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最爱的是湖东沙堤。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表达了对早春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尾联的意思是“我最喜爱的是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杨柳绿荫下的白沙堤”。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最喜爱的是湖东白沙堤这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之情和陶醉于湖光山色中的喜悦心情。
四、文言文阅读(共6题;共18分)
【读游记悟情感】小吉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搜集到两篇关于游记类的文言文,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丙]
在瞿塘峡口,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入水中。人云:“滟滪①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以为水候②。庾子舆③奉父榇④还巴东,至瞿塘,水壮。子舆哀号,峡水骤退,舟得安行。人为之语曰:“滟滪如幞⑤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庾公。”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
①滟滪(yànyù):水中的大石块、大石堆。②水候:水的候征。③庾子舆:南北朝时期的官员,以孝闻名。④榇(chèn):棺材。⑤幞(fù):古代男子来发用的头巾。
8.(2分)【乙】文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   学家。
9.(8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   
②良多趣味 良:   
③林寒涧肃 肃:   
④至瞿塘,水壮 至:   
10.(2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入水中。
11.(2分)甲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12.(2分)古代游记作品常引用歌谣或俗语来增加意趣。请分别说一说乙丙两文结尾处引用的作用。
13.(2分)假如小语想利用寒暑假去欣赏三峡美景,请你从乙文景物特点方面出发,为他推荐最佳观赏时间。
【答案】8.地理
9.刚刚;甚,很;肃杀,凄寒;到
10.①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孤石)冬天露出水面二十多丈,夏天就没入水里。
11.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衔泥筑巢。
12.乙文引用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渲染了秋天的凄凉冷落氛围;丙文引用从侧面表现了庚子舆的至孝之心。
13.示例一:我推荐小语暑假去观赏三峡,因为夏季江水湍急迅猛,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示例二:我推荐小语寒假去观赏三峡,因为春冬时节的三峡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给人以和缓舒畅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描绘画面。描绘画面,首先要反复朗读有关内容,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画面内容,体会作者所描绘画面的意境;其次,根据有关内容在大脑里构建画面,使画面生动、鲜活;第三,描述画面,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形象地把画面内容描述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画面不等于把有关的句子翻译出来,要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及其修饰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些连缀成画面。
(5)本题考查对引用手法运用的理解与分析。文章运用引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简洁精炼,含蓄典雅,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参考译文】
【乙】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丙】
在瞿唐峡口,有一块孤石。冬天露出水面二十多丈,夏天就沉没在土里。人们说:“水中的大石块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水中的大石块大如马,瞿塘不可下。”(人们)认为(它)是水的征候。庾子舆恭送父亲的棺椁返回巴东,到了瞿唐峡,水势很大。子舆悲伤得大喊,瞿唐峡的水(竟然)立刻退了,船得以平安前行。人们因此说道:“滟预如幞本不通,瞿唐水退为庾公。”
8.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乙】文是学过地文言文《三峡》
故答案为:地理
9.第1空,句意:水面刚刚和岸堤齐平,水天相接处云层低垂,仿佛与湖水相连,初:刚刚;
第2空,句意:有很多趣味,良:甚、很;
第3空,句意:树林山涧肃杀、凄寒,肃:肃杀、凄寒;‘
第4空,句意:到瞿塘峡,水势很大,至:到
故答案为:刚刚;甚、很;肃杀、凄寒;到
10.①略无:一点没有;阙:同“缺”,中断;
②出:露出;余:多;即:就;没:淹没。
故答案为: ①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孤石)冬天露出水面二十多丈,夏天就没入水里。
11.两句诗描绘了早春的湖畔画面:初春的黄莺竞争向阳的树枝,刚飞回的燕子衔泥筑巢。用自己的话描述则可。比如:几处早莺振翅飞向向阳的枝头,争抢着温暖的栖息之地;不远处,谁家新归的燕子正低头衔起湿润的春泥,忙碌地修补旧巢或筑造新家。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
故答案为: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衔泥筑巢。
12.乙文末段句子: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者歌谣,渲染秋天肃杀凄凉的氛围;
丙文末句:人为之语曰:“滟滪如幞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庾公。”由前面句子: 庾子舆奉父榇还巴东,至瞿塘,水壮。子舆哀号,峡水骤退,舟得安行可知是 庾子舆 的孝心让瞿塘峡水骤退的,引用人的话,侧面表现 庾子舆 的孝心。
故答案为: 乙文引用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渲染了秋天的凄凉冷落氛围;丙文引用从侧面表现了庚子舆的至孝之心。
13.由乙文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此段写夏天江水湍急迅猛,故 可暑假来观三峡水的湍急迅猛;
由乙文句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此段写春冬之水的和缓、清澈,山间飞瀑、怪柏,清荣峻茂。故可寒假来。
两个答案都可以。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推荐小语暑假去观赏三峡,因为夏季江水湍急迅猛,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示例二:我推荐小语寒假去观赏三峡,因为春冬时节的三峡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给人以和缓舒畅之感。)
五、现代文阅读(共8题;共27分)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2024年7月5日下午,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从太空返回两月后,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见面会上,神舟十七号乘组分享了在轨期间的经历和体会。
②2023年10月26日,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在轨飞行187天期间,神舟十七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开展了84项空间科学在轨实(试)验,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2024年4月30日安全返回。
③指令长汤洪波曾经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2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④航天员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不到34岁就实现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成为有着“敦煌飞天”神话传说的甘肃省首位航天员。
⑤航天员江新林曾经驾驶过坦克,开过战斗机,如今又驾乘过飞船进入太空。网友说他从“贝塔”变成“舒克”,又变成航天员。
⑥神舟十七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驻留187天,刷新了乘组在轨时间的纪录,被网友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⑦神舟十七号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了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目前,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乘组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官网2024年7月5日)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5日下午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正式与媒体和公众见面。
航天员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疗养恢复、恢复观察三个阶段。在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3名航天员目前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身心状态良好,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太空,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7天,于2024年4月30日平安返回,被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指令长汤洪波曾亲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也是重返“天宫”的第一人。这位刷新了我国在轨驻留时长纪录的航天员说:“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能够有幸见证、参与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感到自豪。”
首次飞天的航天员唐胜杰在太空中度过了自己34岁的生日,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航天员。他说:“天地可测,飞天不止。后续,我将一边按照计划进行身体的恢复,一边认真总结飞行经验,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后续训练任务,争取早日重返‘天宫’。”
神十七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从操纵坦克到驾驶战机,再到搭乘飞船进入太空,不断刷新人生高度的航天员江新林说:“只有准备到位,才能干得明白。出舱当天,我按照之前训练了多次的动作逐项进行操作,过程很顺利。”
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见面会上,神十七航天员乘组表示,他们时刻准备再次接受挑选,争取再上太空、再立新功。
(新华网2024年7月5日)
14.(2分)【新闻标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报道内容相似。请你为这两则新闻拟一个共同的标题,让读者一看标题就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左右)。
15.(2分)【新闻语言】新闻报道必须符合事实,语言必须要确切。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
  在轨飞行187天期间,神舟十七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6.(6分)【新闻采访】学校小记者团准备采访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请你结合材料二中引述的航天员的话,设计一份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11月12日,校学术报告厅
采访对象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①   ②   ③请问航天员江新林叔叔,2024年3月2日凌晨,神舟十七号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也是你个人的“太空首秀”。首次进行舱外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呢?
17.(3分)【新闻立场】新闻中往往蕴含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即新闻立场。说说两则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立场的。(可以从点明事件的意义、一系列的数据、富含感情的用词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来分析)
【答案】14.示例:神十七航天员乘组太空归来后正式亮相
15.示例一:运用准确的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如“先后”一词准确说明2次出舱活动不是同时进行的。 示例二:运用准确的数据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如“187天”“2次”,都是确数,具体准确地报道了神舟十七号的相关信息。
16.示例:采访目的:了解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空间站后的感想和返回后的今后的计划想法等。;请问指令长汤洪波,作为首位重返空间站的航天员,您有什么感受?;请问航天员唐胜杰,第一次逐梦“天宫”后,你有哪些后续计划?
17.示例一:直接点明事件意义,表明新闻立场。如材料一中,“时隔2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指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该报道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肯定。 示例二: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数据,体现新闻立场。如材料一、二列举了在轨天数等数据,突出神舟十七号任务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体现出对神舟十七号乘组航天员的赞美。 示例三:通过富含感情的用词,体现新闻立场。如材料二中,“我国目前最年轻”、“不断刷新人生高度”等词,流露出对神舟十七号乘组航天员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概括。答题思路:先找出材料的主体对象,然后按照“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思路整理得出基本答案,最后再根据字数等具体要求对修饰性成分进行添加、删减或对语意进行精练化概括。
(3)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
(4)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围绕话题确定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理由要充分、合情理,表达要流畅。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的拟定能力。①两则新闻材料都围绕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展开,核心事件是他们在太空返回一段时间后正式与媒体和公众见面。所以在拟定标题时,要突出“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这一主体,以及“返回后正式亮相”这一关键行为。②标题需要简洁明了且在20字左右,要能准确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看标题就能大致了解新闻所讲述的核心事件。
故答案为:示例:神十七航天员乘组太空归来后正式亮相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语言准确性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运用准确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新闻中“先后”一词的使用十分精准。“先后”表明了2次出舱活动是有先后顺序的,并非同时进行,这种对时间顺序的精确描述,符合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要求,让读者能清晰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②运用准确的数据:“187天”明确指出了神舟十七号乘组在轨飞行的时间长度,“2次”则准确说明了出舱活动的次数。这些具体的数据为新闻内容提供了精确的信息支撑,使读者能够准确知晓神舟十七号乘组在轨任务的相关情况,体现了新闻语言在数据方面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示例一:运用准确的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如“先后”一词准确说明2次出舱活动不是同时进行的。
示例二:运用准确的数据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如“187天”“2次”,都是确数,具体准确地报道了神舟十七号的相关信息。
16.本题考查学生设计采访提纲的能力。①采访目的:采访目的要围绕对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的采访来设定。结合材料内容,可以从了解他们在空间站的任务经历、返回后的身心感受、对未来工作的计划等方面考虑。例如了解他们入驻空间站后的感想以及返回后的后续计划想法等,这样能全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②采访问题:设计采访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中航天员的具体经历和话语。比如针对指令长汤洪波,可围绕他作为首位重返空间站的航天员这一特殊身份提问,询问他的感受;对于航天员唐胜杰,可结合他第一次逐梦“天宫”以及后续的计划来设计问题。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能让航天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故答案为:①示例:采访目的:了解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空间站后的感想和返回后的今后的计划想法等。②请问指令长汤洪波,作为首位重返空间站的航天员,您有什么感受?③请问航天员唐胜杰,第一次逐梦“天宫”后,你有哪些后续计划?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立场的分析能力。①直接点明事件意义:材料一中“时隔2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直接阐述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成就,通过这种表述,体现了新闻报道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肯定态度,表明了新闻的立场。②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数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列举的在轨天数、出舱活动次数等数据,这些具体的数据突出了神舟十七号任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侧面反映出航天员们的辛勤付出和伟大贡献,从而体现出对神舟十七号乘组航天员的赞美,这也是新闻立场的一种体现。③通过富含感情的用词:材料二中“我国目前最年轻”“不断刷新人生高度”等词语,带有明显的赞美情感色彩,流露出对神舟十七号乘组航天员的钦佩和赞赏,通过这些用词可以感受到新闻报道所蕴含的积极态度和立场。
故答案为:示例一:直接点明事件意义,表明新闻立场。如材料一中,“时隔2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指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该报道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肯定。
示例二: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数据,体现新闻立场。如材料一、二列举了在轨天数等数据,突出神舟十七号任务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体现出对神舟十七号乘组航天员的赞美。
示例三:通过富含感情的用词,体现新闻立场。如材料二中,“我国目前最年轻”、“不断刷新人生高度”等词,流露出对神舟十七号乘组航天员的赞美。
【弘扬传统文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②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节选自《光明日报-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有删减)
【材料二】
①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②春节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6日03版)》)
【材料三】
①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申遗项目的副标题——“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其中的关键词。在获奖介绍词中也有表述:“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
②春节并不只是单纯标在历法上的一个特殊日期,它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在实践中塑造出来的文化综合体。人们通过种种仪式、习俗、文化创作,为它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展现着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心理结构。
③比如年集、春联、贴福、守岁、舞狮、年夜饭、拜年问候等,都是在历史进程里不断产生、增添、演变出的春节习俗。地域不同,过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区别。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实践”——春节,是真正扎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会贴合生活的纹理发生种种嬗变。
(节选自《澎湃新闻》)
【材料四】
①11月29日,距离央视春晚直播还有60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标识“乙巳”图案,同时公布蛇年春晚将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农历新年。
②“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承古拓今,饱含深意。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而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则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双巳合璧,事事如意,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③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则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整体造型参考甲骨文中的“巳”字,憨态可掬又富有古意。结合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巳升升”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节选自《扬子晚报》有删减)
18.(2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B.春节申遗成功之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C.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是因为地域不同产生的差别。
D.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华传统文化。
19.(4分)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春节申遗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
20.(4分)请结合材料四,分析“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蕴含的意思。
21.(4分)春节的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再一次得到世界承认,“文化自信”更加彰显。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提升,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应该如何更好的传承?
【答案】18.B
19.①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②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③春节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④春节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①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②两个“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③双巳合璧,事事如意,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21.①加强对与春节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②重视传统习俗,了解习俗背后的意义,亲身参与,增强对春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举办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在活动中感受和传承春节文化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材料中信息的筛选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分析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可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思考作者有无使用表现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18.A:由材料一第1段句子: ,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可知:春节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理解分析正确;
B:由材料二第1段句子: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应是加上“春节”是44个。故:春节申遗成功之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理解分析不正确;
C:由材料三第3段句子:地域不同,过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区别。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等等。可知: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是因为地域不同产生的差别,理解分析正确;
D:由材料四第3段句子: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则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整体造型参考甲骨文中的“巳”字,憨态可掬又富有古意。结合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巳升升”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可知: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理解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B
19.由材料二第2段句子: 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知: 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共4个作用。
故答案为: ①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②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③春节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④春节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由材料四第2段句子: 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 可知“巳”的含义:即: 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
由材料四第2段句子:而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则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可知:两个“巳”对称摆放的含义。即:而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
由材料四第2段句子: 双巳合璧,事事如意,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可知:双巳合璧,事事如意,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故答案为:①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②两个“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③双巳合璧,事事如意,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21.由材料二句子: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可知:要加强对与春节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由材料三第2段句子: 春节并不只是单纯标在历法上的一个特殊日期,它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在实践中塑造出来的文化综合体。人们通过种种仪式、习俗、文化创作,为它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展现着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心理结构。 可知:要视传统习俗,了解习俗背后的意义;
由材料三第3段句子:比如年集、春联、贴福、守岁、舞狮、年夜饭、拜年问候等,都是在历史进程里不断产生、增添、演变出的春节习俗。地域不同,过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区别。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等等。可知要了解习俗背后的意义,亲身参与;
有材料三第1段句子:“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可知:要亲身参与,增强对春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材料四第1段句子:11月29日,距离央视春晚直播还有60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标识“乙巳”图案,同时公布蛇年春晚将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农历新年。可知:要:举办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在活动中感受和传承春节文化。
故答案为: ①加强对与春节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②重视传统习俗,了解习俗背后的意义,亲身参与,增强对春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举办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在活动中感受和传承春节文化
六、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22.(50分)【绽放思想之花】写作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⑴我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青春激情飞扬。请你就学校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则新闻。
作文⑵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亚冬会作为亚洲规模盛大的综合性冬季体育盛会,汇聚了亚洲各国的顶尖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挑战极限,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竞技水平,更诠释了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同时,亚冬会也是亚洲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同国家的特色服饰、音乐、美食在赛事周边碰撞交融。此外,从充满科技感的赛事设备,到智能化的赛事管理系统,亚冬会也处处彰显着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作文要求:⑴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500字。
⑷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⑸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答案】例文1:
我校男篮女篮勇创佳绩
本社8月22日电8月21日上午,从本市中小学篮球联赛上传来喜讯,代表我校参加初中组决赛的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经过一番鏖战,分获初中组篮球联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决赛现场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参赛双方的比分始终交替上升,不分伯仲,两队都打进了加时赛。加时赛中的最后几分钟,男子篮球队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毫不气馁,沉着应战,打出了4:0的小高潮,最终以两分的优势反超,让对手臣服马下,获得初中组男子篮球赛冠军。女队则在最后的加时赛中,由于体力不支,客场败于对手。
此次篮球比赛是对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一次检阅,队员们在比赛中为集体的荣誉而战,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顽强拼搏,表现了我校师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了阳光学子的精神风貌。
例文2:
科技为翼,冰雪筑桥
当亚冬会开幕式上的冰雪五环在科技光影中缓缓升起,亚洲各国的目光在此刻汇聚。这场冰雪盛会,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舞台,更是科技赋能体育、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缩影。
科技为竞技插上翅膀,让极限被不断突破。速滑赛场上,运动员身着的减阻速滑服运用航空动力学原理,将空气阻力降至最低;跳台滑雪的助滑道上,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风速与坡度,为运动员提供最精准的参数参考。这些科技的加持,让运动员得以在冰天雪地中挑战人体极限,每一次加速、每一次跳跃都凝聚着科技与汗水的结晶。正如那位连续三次参加亚冬会的老将,借助新研发的冰刀技术,终于在家乡赛场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科技让坚持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文化因冰雪结缘,在交流中绽放异彩。赛事村的文化广场上,日本的和服与韩国的韩服在冰雪映衬下相映成趣,中国的剪纸艺术展台前围满了好奇的外国友人,哈萨克斯坦的民族音乐与中国的传统民乐奏响和谐乐章。运动员们在赛场下互换徽章、分享美食,不同的语言在欢笑中相通,不同的文化在理解中共鸣。一位来自东南亚的运动员在体验了中国的冰雕艺术后,激动地表示要把这份冰雪奇缘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人感受冰雪运动与东方文化的魅力。
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更让亚冬会成为连接亚洲的桥梁。智能翻译设备让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无障碍交流,VR技术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体验各国文化展示。当来自西亚的运动员通过AR技术“穿越”到中国的雪乡,当中国的观众通过智能系统了解到中亚国家的冰雪运动传统,科技打破了地域与语言的界限,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亚冬会的冰雪尚未消融,科技的力量与文化的温情已在每个人心中留下印记。它告诉我们,体育不止于竞技,更是科技进步的见证、文化交流的纽带。在这片冰雪舞台上,科技为翼,让体育精神飞得更高;冰雪筑桥,让亚洲各国的心贴得更近。未来,当科技与体育、文化继续深度融合,人类必将在团结与奋进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解析】作文(1)本题考查新闻稿的拟写。写作时注意:①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②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③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④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最后,解答此题,还需注意字数的要求。
作文(2)本题材料作文的写作。①审题立意:材料围绕亚冬会展开,核心要素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交流、科技与体育融合。可任选一角度深入,也可综合多角度写作。若聚焦体育精神,可强调拼搏、坚持、超越;若写文化交流,可突出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共生;若选科技与体育,可探讨科技对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②选材构思: 写体育精神:可选取运动员在赛场上克服困难、挑战极限的具体事例,如某运动员带伤参赛、团队协作取得胜利等,展现坚韧不拔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写文化交流:可描述赛事周边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展示,如服饰展览、美食节、音乐表演等场景,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与交融之美。 写科技与体育:可列举科技在赛事中的具体应用,如智能计时系统、高科技运动装备、赛事管理APP等,说明科技如何提升赛事水平和体验。 ③结构安排: 开头:可通过亚冬会的盛大场景引入,点明文章主题。;中间:围绕所选角度,结合具体事例或场景展开论述,可采用分论点形式,使层次清晰;结尾:总结升华,强调亚冬会的意义或对未来的启示。
作文(1)这则新闻格式规范,开篇以电头明确时间、事件,核心信息清晰明了。主体部分聚焦决赛过程,通过“一波三折”“交替上升”“加时赛反超”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男篮夺冠的激烈与女队拼搏的遗憾,情节具体可感。结尾紧扣比赛意义,提炼出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升华了新闻主题,既报道了赛事结果,也传递了积极的价值导向,符合校园新闻的写作特点。
作文(2)这篇作文以“科技为翼,冰雪筑桥”为题,精准呼应亚冬会科技、文化、体育融合的核心内涵,立意鲜明。开篇以开幕式冰雪五环的科技光影场景切入,自然引出主题,入题简洁而有画面感。主体部分采用“科技助力竞技突破—文化因冰雪交融—科技与文化共筑桥梁”的递进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谨。选材上,既有减阻速滑服、智能传感器等科技应用的具体实例,又有服饰映衬、音乐共鸣等文化交流的鲜活场景,事例典型且具细节感,让论述充实可信。语言生动流畅,“科技为翼”“冰雪筑桥”的比喻贯穿全文,结尾升华主题,点明亚冬会作为科技见证与文化纽带的意义,余韵悠长,展现了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与清晰的写作思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