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04 21: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2.教材特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乘法”的重要内容,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上的拓展。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算一算、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注重笔算与估算结合,为后续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3.知识结构: 基础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拓展层:乘法估算→积的变化规律→综合运用乘法解决稍复杂问题。 4.资源开发:结合生活中的购物、行程等场景,补充“常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等素材,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学情 学生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更多,容易在进位、数位对齐等方面出错。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迁移旧知学习新知,但对“积的变化规律”等抽象规律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实例,且在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时,易混淆不同数量关系的适用场景。
单元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能运用乘法解决“路程、总价”等实际问题,掌握“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常见数量关系。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实施 共4课时: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第4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综合应用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本单元的基础,为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计算方法支撑。 2.核心素养:通过探究笔算方法,发展运算能力;通过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培养推理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后续: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知道“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重点引导。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算理。 2.通过迁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计算的价值,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如23×45),让学生笔算并说说计算方法。提问:“如果把23改成123,变成123×45,该怎么计算呢?”引出本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笔算并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思路。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迁移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教师活动1:出示问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学生活动1: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算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145×12。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可先估算,再探究笔算方法。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重点讲解:先用12个位上的2乘145,得290;再用12十位上的1乘145,得1450(强调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的积相加,得1740。 学生活动2:先估算145×12的积(如150×10=1500),再尝试用竖式计算,小组交流计算过程,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活动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让学生经历从估算到笔算的过程,理解笔算的算理和方法。 环节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练习题(如243×13、352×24),让学生独立笔算,巡视指导,选取典型错误进行订正。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同桌互相检查,针对错误进行分析和改正。 活动意图: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环节四: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数位对齐、进位等)。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活动意图:梳理本节课知识,强化对笔算方法的掌握。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例:145×12=1740 2.计算方法: (1)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做一做”中的笔算题,确保计算正确。 2.拓展作业:编一道用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3.实践作业:调查家里每月的电费单价和用电量,计算每月的电费(单价×用电量=总价)。
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延伸,简化了特殊情况下的计算步骤,为提高计算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便利。 2.核心素养:通过探究简便计算方法,发展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分析计算过程,培养推理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续:积的变化规律及乘法的综合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仍按一般方法计算,不懂得简便计算,或在简便计算时忽略0的处理,如末尾有0时忘记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通过对比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培养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3.体验数学的简洁性,感受简便计算的优势,提高计算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因数末尾有0时,积的末尾添0的个数与因数末尾0的总个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引出特殊情况。 教师活动:出示计算题(如203×12、160×30),让学生用上节课的方法笔算。提问:“这些算式与上节课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活动:笔算后观察算式特点,发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思考简便计算方法。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引出特殊情况,激发学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师活动1:以“160×30”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简便计算方法。展示两种方法:一种是按一般方法计算,另一种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16×3=48),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2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得4800。对比两种方法,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优势。 学生活动1: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比较哪种更简便,理解简便方法的算理。 教师活动2:出示练习“250×40”,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强调积的末尾0的个数要等于两个因数末尾0的总个数。 学生活动2: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环节三:探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师活动1:以“203×12”为例,引导学生计算。强调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时,要乘到因数中间的0,不能漏乘。 学生活动1:尝试计算,交流计算过程,明确因数中间有0时的计算要点。 教师活动2:出示练习“305×27”,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指导,针对漏乘0的情况进行订正。 学生活动2:独立完成练习,小组内交流计算心得。 活动意图:通过实例探究,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环节四:巩固练习,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出示混合练习(如108×30、402×25),让学生区分不同情况并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总结计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活动意图:通过混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灵活运用方法的能力。
板书设计 1.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例:160×30=4800 160×304800(简便方法:先算16×3=48,再添2个0) 2.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例:203×12=2436 203×1240620302436(注意:用12的十位1乘203时,要乘到中间的0)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练习题中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2.拓展作业:比较“25×40”和“250×4”的积,说说它们的关系和计算时的异同。 3.实践作业:根据“一本书的单价是208元,买30本需要多少钱”,计算并记录过程。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对乘法计算规律的探究,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乘法运算,为后续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2.核心素养: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推理意识和探究能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发展运算能力。 3.关联内容:前导: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后续: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能计算不同因数的乘法算式,但对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关系缺乏系统认识。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但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才能从算式中发现规律,且在运用规律时,易忽略“一个因数不变”这一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的积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培养探究规律的能力和推理意识。 3.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简单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发猜想。 教师活动:出示两组算式: (1)6×2=12 6×20=120 6×200=1200 (2)20×4=80 10×4=40 5×4=20 提问:“观察这两组算式,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猜想?”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思考因数和积的变化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活动意图:通过具体算式,引发学生对因数和积变化关系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环节二:探究规律,验证猜想。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一个因数6不变,另一个因数2乘10得20,积12也乘10得120;另一个因数2乘100得200,积12也乘100得1200”,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交流发现,验证猜想的合理性。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20除以2得10,积80也除以2得40;另一个因数20除以4得5,积80也除以4得20”,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学生活动2:自主观察分析,总结规律,举例验证(如3×5=15,3×10=30,3×5÷5=3)。 活动意图:通过观察、分析、验证,让学生自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探究能力。 环节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1:出示题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5,积有什么变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运用规律回答。 学生活动1:根据规律快速回答,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2:出示计算题“25×40=1000,那么25×80=?25×20=?”让学生运用规律计算。 学生活动2:运用规律得出结果,交流计算思路。 活动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积的变化规律,提问:“如果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会怎样变化呢?”(如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积乘6)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收获,思考两个因数都变化时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意图:梳理规律,拓展学生思维,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第一组: 6×2=12 6×20=120(2×10,12×10) 6×200=1200(2×100,12×100) 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第二组: 20×4=80 10×4=40(20÷2,80÷2) 5×4=20(20÷4,80÷4) 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第4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综合应用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单元的总结提升课,整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及常见数量关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单元目标达成度。 2.核心素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联内容:整合本单元所学的笔算方法、简便计算、积的变化规律及“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数量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简单问题,但在复杂情境中(如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运用多个数量关系),易出现计算错误或思路不清晰的情况,需要通过综合练习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练运用“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数量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在复杂情境中准确提取信息,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构建网络。 教师活动:出示知识框架图(树干:三位数乘两位数;树枝:笔算方法、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常见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各知识点及联系。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善框架,举例说明每个知识点(如“123×45的笔算”“250×30的简便计算”)。 活动意图:梳理单元知识,形成体系,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环节二:情境实践,运用知识。 教师活动1:“行程问题”应用。出示:“一辆货车从A城开往B城,速度是65千米/时,行驶14小时后到达。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返回时速度提高到70千米/时,13小时能回到A城吗?” 学生活动1:第一步用“速度×时间=路程”计算距离(65×14=910千米);第二步估算返回路程(70×13=910千米),对比得出“能回到”,交流估算与精确计算的选择理由。 教师活动2:“购物问题”应用。出示:“学校图书馆计划购买28套《科学探秘》,每套135元。准备4000元够吗?若不够,还差多少?” 学生活动2:先估算(135×28≈140×30=4200元),判断“不够”;再精确计算(135×28=3780元),发现估算值偏大,实际够,修正思路,强调估算要合理。 活动意图: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体会估算与精确计算的价值。 环节三:拓展挑战,深化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一个长方形鱼塘,长200米,宽150米。如果每公顷鱼塘产鱼3吨,这个鱼塘一共能产鱼多少吨?”(提示:1公顷=10000平方米) 学生活动:先算面积(200×150=30000平方米=3公顷),再用“单产量×面积=总产量”计算(3×3=9吨),小组分析单位换算的关键作用。 活动意图:跨单元整合知识,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环节四:总结评价,回顾提升 教师活动:组织“解题小能手”评选(根据知识梳理清晰度、问题解决完整性、思路创新性),引导学生反思:“解决乘法实际问题时,关键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要点(看清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算法、关注单位),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活动意图:通过评价激励,明确提升方向,强化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步骤: ①找:找出已知量和数量关系 ②选: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 ③算:正确计算(注意单位) ④验:检验结果合理性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整理和复习”中的应用题,要求写出数量关系。 2.实践作业:“家庭消费调查”:记录家里一周的买菜花费(单价、数量),计算总价;估算每月买菜费用,与家长核实。 3.拓展作业:编一道“用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行程问题”,包含估算和精确计算步骤,与同学交换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