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4 09: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郑振铎笔下那只优郁懒堕的猫,因为主人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被认为是“畏罪潜逃”,遭到伤害,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令人怅然。我不禁想为这只被冤往的动物辩诉。
1、请确认加点字的读音。(填序号)
畏罪潜逃(A.qián B.qiǎn)(  )
怅然(A.chàng B.zhàng)(  )
妄下断语(A.wàng B.wáng)(  )
2、语段中有错别字,请将正确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优郁______ 懒堕______ 冤往______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盗版软件。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德发”机械公司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一次Zoo Walk,可以是一段与动物同行的奇妙之旅。②漫步动物园,你可以看到猩猩端坐一旁凝神“思考”,长颈鹿闲庭信步,“打工豹”矫健地爬树□ ③似乎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小心思”。④Zoo Walk在人与动物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系。⑤我们在Zoo Walk中________目睹了生物的灵动多姿,________理解了生命之间的平等真诚。
4、第①句中加点词“一次”的词性是____________。
5、第②句□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___________。
6、请在第⑤句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7.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激发出令人难以预想的向上动力和发展活力
②在40年的时间里奋起追赶、拥抱现代化
③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
④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
⑤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
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A.④②③①⑥⑤B.④②①③⑥⑤
C.②①③④⑥⑤D.②④①⑥⑤③
8.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病死
9.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猫(节选)
①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②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③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④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⑤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⑥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远”了,我以为。
⑦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⑧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⑨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⑩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能更好地抒发真情实感,引起读者共鸣。
B.“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句中的“永”字,表现作者的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C.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上表达了“我”的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内容上。照应文章开头。
D.从作者养猫的经历,特别是从第三只猫的悲剧,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心存偏见,主观臆断,否则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也会给自己带来无法原谅的错误。
11.选文第 段画线句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2.有同学读完课文后,在第 段与 段之间加入下面一段描写,你认为这段话加得好不好,为什么?
我静静地来到它常躺着晒太阳的露台板上,又到了一年的寒冬时节,天上压着一大块一大块的乌云,匆匆的冷风划过我的面肤,风儿在露台板上打着旋,卷起几片枯叶……凛冽中,我仿佛又看见了一年前的寒冬中它蜷伏在我家门口的样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与“技艺”融为一体。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不时重返自然山水,可以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纵观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现象,那就是作为中国艺术美的主要创造者——文人士大夫,较之于其它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群体的人更易于游乐山水、寄情山水、隐逸山水,因而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这一特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空间和价值取向。大致说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几乎概括了中国古代士人全部的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达则进,入仕,在政治上一展抱负;穷则退,归隐,在自然山水中徜徉适性。因此,隐逸便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进与退、仕与隐两者之间进行痛苦选择的结果。由于深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从汉季开始,隐逸总是与雅好山水、玩物审美结伴而行。这样一来,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进与退、仕与隐,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积淀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上了!
那么,作为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又有什么关联呢?这得从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入手。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固然在生活内容上有“独善其身”、隐逸山水的一面,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却是贯串其一生的,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既然政治上不能大行其道、兼济天下,那就退而求其次,以文学创作等精神生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立功”之路受阻,就“立言”以求不朽。对这一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司马迁以“发愤著书”这个对后来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括:在政治事功上“终不可用”,便“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对此,章学诚的说法更为简明:“贤者不得志于时,发愤著书以自表现也。”
既然“发愤著书”源于文人士大夫的“不得志于时”,而山水之好,正如钱钟书所言,“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远致闲情,而为不得已之慰藉。达官失意、宦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老,遂开风气耳。”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
(摘编自刘绍瑾《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
1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山水的外形寄寓着它的内在精神。与山水相处日久的人,会在内心接受山水的影响,将其转化为人的自然本性。
B. 关注人精神世界是山水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文明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离不开山水对人的滋养。
C. 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这主要是得力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群体。
D. 从汉末开始,文人入世还是出世,日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有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
1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山水对人精神世界影响,材料二阐释山水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关系。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
B. 如今,有些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这与现代商业生活将释放贪欲合理化及欲望的全面释放有很大关系。
C. “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部分;隐逸于自然山水并能徜徉适性,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结果。
D. 按照钱钟书先生的理解,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并不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兴趣与情致。仕途失意时,文人士大夫常借山水聊以慰藉。
15. 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庐山景区的放映厅里,常年循环放映电影《庐山恋》,这部故事片,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爱情电影。
B.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布祖国大半河山,经30年考察撰写了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C. 北宋画家文同为了画好竹子,常年不断地在竹林里头钻来钻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做到了胸有成竹。
D. 静峙万载的群山,日夜东流的大江……赤壁山水,让苏轼卸落了心灵的沉重,获得了回归生命本源的平和与安然。
16. “山水”对中国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7.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请结合李白的诗作《独坐敬亭山》,分析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怎样的关联。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①金三在盈水村开了一家烧饼店。
②金三手巧,学什么都快,他会开拖拉机、做过木匠,在街上烧饼店学了半个月,就回来自己开店了。金三和妻子每天总要在店里和好面,很晚才回家,第二天公鸡一打鸣,就又去忙活。金三把和好的面用擀面杖擀开,妻子把面撕成一块块面团,金三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一个个长条形或圆形的饼坯。
③金三的烧饼店在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上,村民隔三岔五就要从这里经过。盈水村的人习惯早起,都是一早就去田里干活儿。待太阳照头的时候,就陆陆续续推着推车回家了。这时候还没到吃中饭的时间,经过金三的烧饼店,就有人要买一两个烧饼填填肚子。
④金三做的烧饼有长的、有圆的,长的是咸烧饼,圆的是甜烧饼和实心烧饼。金三的烧饼好吃,可以拿钱买,也可以用粮食来换。村里人有钱习惯存定期,不到期都舍不得拿出来用。一个烧饼两毛五,一块钱能买四个,可即便如此,村里人还是习惯拿粮食来换。还有的人索性就赊账,金三找了个本子,记上名字和日期,后面写上“欠甜烧饼三个、欠咸烧饼五个、欠实心烧饼十个”。
⑤金三的账本上写满了欠账信息。但他平时很少催人还钱,到过年的时候,才会去收账。有的人会把钱还上,有的人还不上,金三也就作罢。妻子为此有些生气,金三就笑笑说,人家家里真没钱,算了算了,明年再要吧。妻子见他年年如此,有一年气得跑回了娘家,金三也不管。别人笑他,人财两空。金三笑笑说,账收不回来,人还是会回来的。果不其然,过了两天,妻子就回来了。村里人知道,他妻子是舍不得金三一个人起早贪黑的呢。
⑥村里有个叫吕四的,他的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吕四一边带儿子阿毛,一边种地,没钱买烧饼,可孩子要吃,就偶尔赊账买一个哄哄他。
⑦烧饼店旁有条小河,河上有座小拱桥,村里的小孩们喜欢在这里一边啃烧饼,一边钻桥洞。阿毛看到别的孩子拿着烧饼,就追着直流口水。有人看到了,跟金三开玩笑说,你看吕四家这么可怜,你也不送一个烧饼给他孩子吃。金三听了,笑笑不说话。
⑧有一天,阿毛跟一个小孩在桥洞里抢烧饼吃,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吕四不会水,急得大喊救命。金三一个猛子扎进河里,三下两下,把阿毛救了上来。上岸的时候,金三手上还拿着擀面杖呢。金三用毛巾擦了擦身子,顺手递给阿毛一个甜烧饼。阿毛一边抽泣,一边啃着烧饼。
⑨日子过得不急不慢,金三的生意不好也不坏。儿子大学毕业留在了省城,让他和老伴儿进城带孙女。临行前,金三在烧饼店里里外外走了好几趟,他从墙上取下账本,看见还有不少村民的烧饼钱没还清呢,他翻到吕四的名字,足足记了两页纸。金三想了想,突然站起身,点燃烧饼炉,拿起账本扔了进去。账本在炉火中一页一页地变成灰烬。
⑩时光荏苒,金三的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有一年春节,已是盈水村养殖大户的阿毛来省城看望金三,阿毛说,一直记得金三烧饼的味道。阿毛还说,前几年县上派来的驻村干部带领大家修公路、搞养殖、种果树,村里的楼房渐渐多了起来。金三听得有一些入神。
阿毛走后,金三特意去了一趟附近的烧饼店,站在火炉前,金三说想看一下炭火,师傅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他,算是默许。金三把头凑近炭炉,那火烧得正旺,白白的烧饼坯在炭火的烘烤下慢慢变成金黄色。
金三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烧饼店。
(选自《天池小小说》2025年第7期,有删改,作者彭雨生)
18.这篇小说围绕金三写了哪些事?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情节。
学做烧饼→开店卖烧饼、赊账收账→① →② →进城带孙女→听阿毛讲变化→③
19.简要概括金三的形象特点。
20.理解第11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那火烧得正旺,白白的烧饼坯在炭火的烘烤下慢慢变成金黄色。
21.从《金三烧饼》和《金三烧饼店》中选一个作本文的题目,你喜欢哪个?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答案
A A A 2.忧郁 懒惰 冤枉 3.A 4.数量词 5.…… 6.不但 而且 7.B
8.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抱来 门口捡的流浪猫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是花白的,不好看,很瘦
性情 活泼可爱 活泼,会爬树、捉鼠 忧郁,懒惰
在家中的地位 招人喜爱 全家人都喜爱它 大家都不喜欢它;若有若无
结局 病死 被路人抱走 死亡
9.(1).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3).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4).比喻。将“我”的暴怒和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10、B
11、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我”对第三只猫的虐待比作“针”,生动地表现了“我”对冤枉了第三只猫的悔恨(内疚)与自责。
12.示例一:我认为加得好。这段话运用了环境描写,衬托出此刻“我”知道它亡失后内心的悲凉、自责、悔恨之情。
示例二:我认为加得不好。选文结尾几段多次直接抒发了“我”内心的自责、悔恨、悲伤之情,不需要再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此时“我”内心的情感。
C 14.A 15.D
16. ①使我们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获生命动力与生命的智慧。
②使我们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③调适失序的精神,重新打开我们的精神视域。
④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 ①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不得志。不得志使得文人隐逸山水、发愤著书(立言)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这又源于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②李白被逐出长安,政治失意时写了很多寄情山水之作,《独坐敬亭山》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山与人相依之情,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18. 救落水的阿毛 烧毁账本 在烧饼店前回忆(或“观看烧饼制作”) 19.勤劳能干、善良宽容、乐于助人、重情重义。 20.表面描写烧饼制作过程,实则象征金三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他对烧饼店生活的深厚感。 21.示例:喜欢《金三烧饼》。理由:烧饼贯穿全文,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故事核心是表现金三个人勤劳与善良的性格,表现对平凡劳动者品格的赞美。文章着重描写的是金三这个人而非烧饼店本身;题目更简洁,突出人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