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考 | 英语学科
期中检测卷(一)(含答案解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2.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
A. 170万年 B. 70万—20万年 C. 3万年 D. 6000年
3. 下列关于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磨制石器 B. 学会人工取火 C. 过群居生活 D. 种植粟
4.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的技术是( )
A. 打制石器 B. 磨光和钻孔技术 C. 制作彩陶 D. 种植水稻
5. 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 农作物种植 B. 家畜饲养 C. 城市出现 D. 磨制石器发展
6. 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7.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
A. 水稻 B. 粟 C. 小麦 D. 玉米
8. 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鱼纹彩陶盆的原始居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9. 导致河姆渡人与半坡人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 B. 生活习惯 C. 生产工具 D. 劳动技术
10. 炎帝和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 )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珠江流域 D. 辽河流域
11.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的战役是( )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巨鹿之战
12. 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 尧和舜 B. 舜和禹 C. 炎帝和黄帝 D. 黄帝和蚩尤
13. 传说中发明船只、建造宫室的是( )
A. 炎帝 B. 黄帝 C. 尧 D. 禹
14. 原始社会末期,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15.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16. 夏朝的建立者是( )
A. 启 B. 禹 C. 桀 D. 汤
17.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始于( )
A. 禹传位给启 B. 尧传位给舜 C. 舜传位给禹 D. 纣王继位
18. 商朝多次迁都,最终定都于殷的商王是( )
A. 汤 B. 桀 C. 盘庚 D. 纣
19. 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20.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2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与蒲松龄的这副励志自勉对联中“破釜沉舟”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项羽 B.勾践 C.刘邦 D.陈胜
22.“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23.汉朝初期,因秦末战乱,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景象,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这表明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修建水利工程 B.缓和民族矛盾 C.化解阶级矛盾 D.恢复发展生产
24.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25.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 )
A.建筑用途广泛 B.史料价值突出 C.艺术价值较高 D.材料来源丰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法治思想的突破,针对的是夏、商、西周的“礼乐传统”,由“礼乐传统”的德治、仁治、礼治变为“法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程燎原《中国法治政体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孔子的治国思想。(5分)
材料二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中医入门、剪纸、春节、太极拳等,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高远《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意义。(4分)
材料三 到战国末期,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贾权忠主编《图文版中国通史(第一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在政治上创立的什么制度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地方上又实行什么制度 (4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5分)
材料三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摘编自《史记》
在我看来,嬴政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他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请仔细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28.(11分)思想理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摘编自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学派繁茁”的局面是什么 (2分)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他在教育上的什么举措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5分)
材料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孟子》
(3)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根据材料三概括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为维系社会秩序,同时期的荀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4分)
29.(11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躲避)风雨。
—摘编自《周易》
(1)材料一体现人类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推动人类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红铜又称纯铜,是自然生成的天然铜。在纯铜中加入锡、铅等可冶炼出青铜。红铜熔点高、硬度差,铸造过程中流动性不好,冷却时收缩性较大。但加入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得到改善:可提高硬度,降低熔点,改善铸器时的铜液流动性,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商代除铜铅合金和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
(2)据材料二归纳铜铅锡三元合金相对于纯铜有哪些优点 经过长期实践总结,青铜冶炼、锻造技术于何时有了新的飞跃 (4分)
材料三 商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四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
(3)综合分析比较材料三、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生产工具的改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分)
答案解析
1. A 2. B 3. C 4. B 5. C 6. C 7. B 8. C 9. A 10. A
2. B 12. C 13. B 14. C 15. A 16. B 17. A 18. C 19. C 20. B
21.A 22.A 23.D 24.A 25.C
26.(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以法治国”。治国思想:以德治国。(5分)
(2)促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或增强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或促进世界和谐,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或提升汉语影响力)等。(4分)
(3)变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贫富分化加剧。原因: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分)
27.(1)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郡县制。(4分)
(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文化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统一。(5分)
(3)观点一: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理由: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所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观点二:秦始皇是暴君。
理由: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法律严苛。在位期间北筑长城,南征五岭,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禁锢思想。秦朝的暴政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导致其灭亡。所以秦始皇是暴君。(言之有理即可,4分)
28.(1)百家争鸣。(2分)
(2)学派:儒家。举措:创办私学。政治主张:以德治国。(5分)
(3)根本条件: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荀子的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4分)
29.(1)变化:走出穴居,盖房定居。主要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4分)
(2)优点:硬度高、熔点低、流动性好、便于铸造、外观美丽(任答三点即可)。时期:商朝。(4分)
(3)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战国时期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2分)
(4)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农业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