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检测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检测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4 10:1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考 | 英语学科
期中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五一期间,小明在北京周口店参观了一处距今大约70万—20万年的早期人类遗址。由此可以推断,他参观的这处早期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2.“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面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诗句描写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一次战争,其交战双方是(  )
A.黄帝、蚩尤对炎帝 B.黄帝、炎帝对蚩尤 C.蚩尤、炎帝对黄帝 D.黄帝、大禹对炎帝
5.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他”是 (  )
A.黄帝 B.禹 C.舜 D.启
6.“以酒为池尽作乐,炮烙之刑极淫威。”这副对联描绘的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的暴政,他是(  )
A.桀 B.纣 C.汤 D.周武王
7.《诗经》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8.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兵马俑 D.敦煌莫高窟
9.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的文字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0.我国的历史学家一般通过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研究历史,你能否告诉历史学家下面哪段的历史能通过文献进行研究(  )
A.黄帝 B.尧舜禹 C.夏朝 D.商朝
11.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12.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变化的是(  )
①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 ②青铜工具的发明与应用 ③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 ④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14.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15.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商鞅变法 ④平王东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16.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17.秦朝开始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制的本质是(  )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18.《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C.确立行省制 D.推行郡国并行制
19.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框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20.下列关于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C.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 D.发生于秦始皇在位时期
21.秦王嬴政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从“秦王”到“秦始皇”称呼的变化,说明( )
A.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 B.经济制度实现了转型 C.思想文化受到了控制 D.普通百姓习惯了改变
22.秦朝前后仅存在十几年,二世而亡,教训极为深刻。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二世昏聩无能 B.施行暴政 C.项羽骁勇善战 D.陈胜、吴广起义
23.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这次“起义军”的领导人是( )
A.蒙恬 B.陈胜 C.项羽 D.刘邦
24.睡虎地秦简是研究秦朝社会的重要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睡虎地秦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有“定杀”“生埋’“弃市”“戮”等。据此可知,秦朝( )
A.刑罚非常残酷 B.皇权至上 C.法律体系健全 D.赋税徭役繁重
25.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期“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朝( )
A.重视发展教育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重视发展商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4分)改革与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当时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二 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卿大夫为臣,卿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摘编自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可知,西周贵族的等级分为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3分)
材料三 经过变法,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孝公去世后,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商君虽死,秦法未亡”,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民心。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谈谈你对“商君虽死,秦法未亡”的理解。(5分)
材料四 周天子对天下的控制要经由“封国”,而非由周天子直属……秦始皇以郡县制的方式将“治权”集中于皇帝……增强国君对土地与人口直接治理的能力。
(4)根据材料四,概括从周到秦统治者对“天下”治理方式的变化。(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争霸的利弊。(4分)
材料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2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中国”“大一统”“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6分)
28.(14分)历代中央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管理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的言论针对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制度。他认为这一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上之无上成绩。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2)材料二中“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有何影响 (4分)
(3)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4分)
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摘编自《汉书·文帝纪》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重要思想 (2分)
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予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中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点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4分)
材料三 汉初,百姓无业可居,大闹饥荒,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为此,汉高祖简化法令,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下一年,又免除了租税。过了十三年,至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制征收一半的租税,税率三十税一。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经济迅速发展,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3)阅读材料三,提炼一个观点,自拟标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B 
2.D 【解析】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故选D项。
3.D 【解析】观察图片并结合文字提示“黄河”“半地穴”“粟”等信息,可以判断该文化遗址是半坡遗址。
4.B 【解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涿鹿”“轩辕”“破蚩尤”“四五千年前”等,可判断这是发生在炎帝和黄帝组成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
5.B 6.B
7.B 【解析】题干材料的含义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联系所学知识,周天子把京畿以外的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宗亲、功臣,建立诸侯国。诸侯听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可知选B项。
8.B 【解析】A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C项属于雕塑方面的成就,D项属于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代表,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9.A
10.D 【解析】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11.C 12.B 13.A
14.A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所以A项不符合史实。
15.C 16.B
17.A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注意题干中材料的含义:天下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取决于皇帝的决断,即皇权专制。故选A项。
18.B
19.D 【解析】题干中的图示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的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对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故选D项。
20.A21.A22.B 23.D 24.A
25.C【解析】根据题干“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文景时期‘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残破荒凉,而到了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故选C项。
26.(1)“家”: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1分)变化: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1分)
(2)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分)积极作用:分封制巩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2分)
(3)措施: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2分)理解: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分)
(4)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2分)
(5)社会变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有创新精神等。(2分)
27.(1)利: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局部统一。(2分)弊: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2分)
(2)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民族具有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2分)
(3)历史影响: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3分)做法: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3分)
28.(1)制度:分封制。弊端:易造成诸侯国割据混战;王室衰微(中央政权受到威胁)。(6分)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并沿用数千年。(4分)
(3)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4分)
29.(1)重农思想。(2分)
(2)令地方官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扶助贫民,赈济灾民。(4分)
(3)示例:
观点:适当的政策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论述:秦朝初期,法律严苛,刑罚残酷,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秦朝只存在十几年便被推翻。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稳定了社会局势;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生产,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结论:制定并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至关重要,对则兴国,错则亡国。(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