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石屏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石屏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4 10:1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石屏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自从大运河沟通南北两大流域以后,运河开到哪里,经济就发展到哪里、唐玄宗时期,江淮一带出现一系列商业大城市,和北方黄河流域的大城市并驾齐驱,地位越来越重要。由此推断,大运河的开凿(  )
A. 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B. 使政治重心南移
C. 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 促进了民族融合
2.对如图b到c阶段经济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B. 武则天执政时期经济萧条,社会混乱
C. 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前期都重视发展生产
D. 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
3.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唐朝爆发了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  )
A. 因藩镇割据局面引发 B. 引发了黄巢起义
C. 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 直接导致唐朝灭亡
4.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位于今天云南地区的是(  )
A. 吐蕃 B. 突厥 C. 回鹊 D. 南诏
5.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大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故有“诗史”之称,它被誉为“诗圣”,这个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杜牧
6.如图内容反映出(  )
A. 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 B. 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C. 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 D. 政府机构重叠
7.考古工作者对某座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雕版印刷品等文物。由此可知,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8.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统治者采取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是(  )
①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杜绝了武将跋庭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封建统治 B. 增加财政收入 C. 削弱地方势力 D. 改革科举制度
10.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杨家将故事年画《四郎探母》 B. 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北宋卤薄钟
C. 电视剧《精忠岳飞》 D. 史书《资治通鉴》
11.从下列图A到图B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 从短暂开放到全面封闭 B. 从民族政权并立、对峙走向大一统
C. 从藩镇割据到中央集权重建 D. 从门阀政治到中央集权强化
12.“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该材料反映出澶渊之盟(  )
A. 消除了宋辽之间的隔阂 B. 使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C. 加剧了宋辽的民族矛盾 D. 使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3.岳飞《满江红》中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指哪一少数民族(  )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蒙古族
14.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这一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始于(  )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元朝
15.下列一组图片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  )
A. 手工业的发展 B. 陶瓷生产技术 C. 商业的繁荣 D. 农业生产的发展
16.北宋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
A. 早市 B. 夜市 C. 草市 D. 瓦子
17.如图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图中①处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时期,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18.海关总署2025年4月9日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相关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使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下列我国古代政府机构的职能类似于海关总署的是(  )
A. 宣政院 B. 锦衣卫 C. 军机处 D. 市舶司
19.明朝中期,《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一些海防著作开始出现,数量上达到空前的密集度,内容上则构建出相当完备的海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下列能反映这一历史时期海防思想的史实是(  )
A. 戚继光抗倭 B. 雅克萨之战 C. 隆庆和议 D. 郾城大捷
20.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进程中,农民起义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次次冲击着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成为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塑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与发展轨迹。下列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朝末年的是(  )
A. 黄巾起义 B. 黄巢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陈胜吴广起义
21.2024年8月24日清晨,在台湾台南老城区的延平郡王祠,台湾各界百余人聚集于此,一同纪念某历史人物诞生400周年。2024年8月27日,两岸专家学者、宗亲团体、青年学生等200余人齐集北京,共同缅怀他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材料中人们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
A. 文天祥 B. 戚继光 C. 岳飞 D. 郑成功
22.明朝推翻元朝后,北方的蒙古贵族后裔及东北的女真族,犹如悬在明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边境安全。为了巩固北方边防,明朝(  )
A. 设立丞相 B. 设立三司 C. 采取“削藩措施” D. 修筑长城
23.下列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兴盛的朝代、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唐朝——诗歌——李白——《将进酒》
B. 宋朝——词——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C. 元朝——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D. 明清——小说——吴承恩——《红楼梦》
24.我国古代,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家是(  )
A. 王守仁 B. 韩愈 C. 黄宗羲 D. 王夫之
25.杰出人物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下列对杰出人物的描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唐太宗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比喻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
B. 赵匡胤经陈桥兵变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
C. 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D. 康熙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了西北边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宋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朝、明朝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楚,不少于120字)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冲突异常尖锐,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但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朝实行“和亲”政策的史实。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举一例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史实。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A、B、C三处任选一处说说该区域的名称和清朝前期对该区域的管辖措施。
(4) 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之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材料四: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我国出口商品,管理外国商人。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图中两位历史人物对外交流的史实。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到宋、元我国对外交通的变化。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事件路线图?说说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4) 根据材料四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9.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重要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相关的两个成就并说明创新成果的价值(要求:史论结合,说清例子与作用;表述清楚,不少于120字)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推动我国古代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因素。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A
20.【答案】C
21.【答案】D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A
25.【答案】D
26.【答案】观点:科举制的利与弊。
论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其创立、发展和演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平民子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提高了社会流动性。选拔了一批有学识、有能力的官员,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社会重视教育,进一步刺激了读书风气。明清时期,考试内容僵化,导致知识分子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它的兴衰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对后世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7.【答案】【小题1】文成公主入藏
【小题2】特点: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史实: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西夏文字;北宋与辽、西夏通过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元朝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小题3】A:新疆。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
【小题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和传统
28.【答案】【小题1】图A: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如佛教、医药、文学、书法、建筑和绘画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图B: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口述并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小题2】变化;两汉至唐,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宋朝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元朝陆路和海陆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小题3】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小题4】政策:闭关政策;影响:这种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9.【答案】【小题1】选取活字印刷术和司南。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可灵活排版、重复使用活字,大大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利于知识传播,促进文化繁荣。司南是古代辨别方向的工具,战国时出现。在航海等活动中,能帮助人们确定方位,为后来指南针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了中外交流与航海事业发展。这两者的出现,都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小题2】因素:政府政策的引导;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安定等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