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程标准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思维导图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气温的变化
1. 气温是指__________的温度。
2.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__________(表4-2-1):
表4-2-1
空气
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
一天中最低气温
午后__________时左右 __________前后
气温__________=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 2
日出
日较差
3.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__________(表4-2-2):
表4-2-2
年变化
项目 北半球 南半球 最高月平均气温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________月 _______月 _________月 ________月
最低月平均气温 ________月 _______月 _________月 _________月
气温___________=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一年内最低月平均气温 7
8
1
2
1
2
7
8
年较差
自主探究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图4-2-1)。
(1)纵坐标表示气温,单位是摄氏度(℃);横坐标表示时间,单位是月份。例如,图中3月的气温约是__________℃。
4
(2)根据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可计算气温的年较差。例如,该图的最高月平均气温约是__________℃(出现在__________月),最低月平均气温约是__________℃(出现在__________月),气温年较差是_________℃。
16
7
1
1
15
(3)判断气温年变化的大小主要看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大小。弯曲程度小,表示气温年变化__________;弯曲程度大,表示气温年变化__________。
小
大
课堂反馈
图4-2-2示意某中学地理气象兴趣小组观测一天中2:00、8:00、14:00、20:00四次气温状况。读图并完成1~2题。
1. 图中能正确反映14:00气温状况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2. 该市当天日平均气温约是( )
A. 10 ℃ B. 12 ℃
C. 15 ℃ D. 8 ℃
A
读图4-2-3,完成3~4题。
3. 下列有关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最高气温出现在约12时
B. 最低气温出现在约22时
C. 气温日较差约是5 ℃
D. 表示的是气温日变化曲
线图
D
4. 下列有关乙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B. 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C. 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 D. 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气温年变化
B
(2023·江苏苏州)图4-2-4为一位苏州的中学生记录的自然观察笔记。读图并完成5~6题。
5. 该学生观察的月份可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D
6. 下列有关观察时段的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北风3级
B. 多云转小雨
C. 空气能见度低
D. 处于一天中的最高气温
A
7.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读北极地区多年平均各月海冰面积变化曲线图(图4-2-5),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小的月份是( )
图4-2-5
A. 1月 B. 5月
C. 8月 D. 12月
C
小明、小军、小力和小华来自热带、温带和寒带,喜爱地理的他们在网上一起交流了各自家乡的气温特征。据此读他们家乡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图4-2-6),完成8~10题。
8. 家乡位于南半球的是( )
A. 小明 B. 小军 C. 小力 D. 小华
D
9. 下列关于四地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家乡的气温最高,位于热带
B. 小军家乡的气温年变化最小
C. 小力家乡的气温年变化最大
D. 小华家乡的气温最低,位于寒带
A
10. 7月中旬你要到他们家乡去旅游,行囊中应准备的物品是( )
A. 去小明家乡——棉衣、防蚊虫叮咬的药品等
B. 去小军家乡——伞、短袖衫和防晒油等
C. 去小力家乡——伞、羽绒服和防水服等
D. 去小华家乡——羽绒服、毛织手套等
D
二、非选择题
11. 某学校开展地理气象观测研学活动,请你帮忙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目的:通过对气温的观测记录,了解本地气温的变化。
实验用品:百叶箱、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手电筒、数据记录表及绘图工具等。
实验材料:
材料一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距离地面1. 5米处的气温。观测仪器要放置在百叶箱中,并在固定的时间观测。读取数据时对温度计要轻拿轻放,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
材料二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观测记录过程示意图(图4-2-7)。
材料三 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统计表(表4-2-3)。
(1)材料二中的图甲、乙、丙分别示意该地不同时段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乙图应命名为“该地______________曲线图”。
(2)根据材料二图甲,该地气温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时,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时,气温日较差较约__________℃。
气温月变化
14
4
8
(3)根据材料三数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图4-2-8)。
(4)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可以认识一个地区气温的年变化。观察图4-2-8最高月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可得出该地气温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素养强化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气温的分布
1. 阅读__________图,可以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气温的分布规律。通常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判断气温变化的_______;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分析气温差异的__________;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可以判断_________中心或者__________中心的分布。
等温线
方向
大小
高温
低温
2.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图4-2-9),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海洋上等温线相比,陆地上等温线更加__________,还有若干_________中心。
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曲折
低温
自主探究
某地理小组把一盆沙石和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15分钟,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记录下来,再把沙石和水同时移到空调室中约15分钟,再次测量其温度,并记录下来,两次测量数据如表4-2-4所示。结合图表材料,完成下列实验。
(1)第一次实验说明:同时升温,沙石比水升温__________。
(2)第二次实验说明:同时降温,沙石比水降温__________。
快
快
(3)结合实验结论,推测世界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__________,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__________。
高
低
(4)结合实验结论,分析图4-2-11中所处的半球是_________半球,时间是__________(填“1月”或“7月”)。
南
1月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读某地等温线示意图(图4-2-12),完成1~2题。
1. 图中四地属于低温中心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C
2. 下列关于图中等温线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区域最大温差在18—22 ℃
B. 甲地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
C. 该区域气温均低于0 ℃
D. 等温线大致呈东西向延伸
C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图4-2-13),完成3~5题。
3. 一般而言,北温带同纬度的1月平均气温( )
A. 陆地高于海洋
B. 荒漠高于森林
C. 高原高于平原
D. 海洋高于陆地
D
4. 1月平均气温( )
A. 北京、悉尼相同
B. 悉尼高于北京
C. 北京高于悉尼
D. 无法判断
B
5. 从全球范围看,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
A. 从北向南递减
B. 从内陆向沿海递减
C.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D. 从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
C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候鸟为了觅食、繁殖、越冬等而进行迁徙。一只编号为ATZ的翻石鹬(yù)被志愿者记录下行踪。图4-2-14为这只翻石鹬2016年的迁徙线路示意图。读图并完成6~7题。
6. 翻石鹬离开繁殖地时,澳大利亚
正值(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D
7.在翻石鹬北迁过程中,沿途地区的气温变化大致是( )
B
8. 读欧洲部分城市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图4-2-15),下列关于图中城市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越往东,气温越高
B. 越往东,气温越低
C. 越往东,气温年较差越大
D. 越往东,气温年较差越小
C
读图4-2-16,完成9~10题。
9. 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相比( )
A. 冬季陆地气温高
B. 海洋冬夏气温都低
C. 一年四季陆地气温高
D. 夏季陆地气温高
D
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示的是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
B. 表示的是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
C. 表示的是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
D. 表示的是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
D
二、非选择题
11.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及竹子分布示意图(图4-2-17),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知,竹子主要分布地的气温大致在__________℃以上,主要位于__________带和__________带,据此推测竹子生长喜__________(填“寒冷”或“温暖”)的环境。
20
热
温
温暖
(2)竹子分布地区大多等温线较__________(填“密集”或“稀疏”),温差较__________。
稀疏
小
(3)竹子没有分布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甲地竹子分布密集,同纬度的乙地没有竹子分布,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
南极洲
这两大洲纬度较高
乙地气温低,不适宜竹子生长
2022年,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了我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黑龙江省漠河市莲花湖(53°N,122°E)冰泡景观成功入选。
湖底腐殖质(植物等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丰富,微生物将湖底的有机物分解,并释放出甲烷。甲烷属于气体,不溶于水,气泡向上飘浮,并在冰层下不断堆积起来,随着气温持续降低,冰层越来越厚,就把这些空腔的气泡冻结在冰层里,形成一串串奇特的“冰冻气泡”。人们把出现这种景观的湖称为“冰泡湖”。世界上有三个地方能看到典型的冰
素养强化
泡湖,分别是中国的赛里木湖(44°N,81°E)、加拿大的亚伯拉罕湖(52°N,116°W)和俄罗斯的贝加尔湖(51°N~ 55°N,103°E~110°E)。图4-2-18示意莲花湖冰泡景观和冰泡形成原理。
结合图文材料,写出“冰泡”形成的基础条件。
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湖水能结冰;②降温速度快;
③湖底有水草等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