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五年级信息科技 第13课 让计算机会数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义务教育版(2024)五年级信息科技 第13课 让计算机会数数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义务教育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10-04 18:4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3课 让计算机会数数
授课人:曾老师
第四单元 发挥算法的优势
学习目标
通过描述让计算机从1数到100的算法,了解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时的重复过程。
1
了解循环结构与计算机工作特点的关系,体会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情境思考
课堂导入
人类从1数到100,需要花多长时间呢?
如果从1数到10000呢?
情境思考
课堂导入
要让计算机“从1数到100”,应该怎样描述算法步骤呢? 
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处理有什么优势?
学习活动
一 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三 感受计算机运算处理的优势
二 验证“从1数到100”的算法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1. 缩小问题规模
为了便于理解,先把问题规模缩小,分析从 1 数到 10 的过程。
3
4
5
6
7
8
9
1
2
10
我们数数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1,2,3,4,5,6,7,8,9,10。
除了输出的数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的,是重复的操作。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1. 缩小问题规模
为了便于理解,先把问题规模缩小,分析从 1 数到 10 的过程。
3
4
5
6
7
8
9
1
2
10
数完一个数后,怎么数下一个数?
数完1,该数2,在1的基础上加1,以此类推。
从中发现的规律是每个数依次加 1。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1. 缩小问题规模
为了便于理解,先把问题规模缩小,分析从 1 数到 10 的过程。
3
4
5
6
7
8
9
1
2
10
如何让计算机数数?
人在数数的过程很简单,一个数一个数地数下去。如果这个任务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也需要进行同样的过程。
可以把重复的操作通过循环结构来描述。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让计算机直接数数不好体现,可以选择用输出这些数来表示,用流程图表示如右图。
观察流程图:
除了输出的数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的,是重复的操作。
从中发现的规律是每个数依次加1。
可以把重复的操作通过循环结构来描述。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2. 回顾学习过的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是一种基本的控制结构,用于重复执行循环体中的语句,直到满足循环条件为止。
循环体指循环结构中需要重复执行的语句,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语句。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2. 回顾学习过的循环结构
执行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1. 如果循环条件成立,则做一遍循环体指定的操作;
2. 再检查循环条件,如果成立,则再做一遍循环体指定的操作;
3. 以此类推,重复执行,直到循环条件不再成立。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3. 还原问题,描述算法
初始时:这个数为 1
结束时:这个数为 101
第 1 次:输出这个数,然后把这个数加 1。
(判断这个数是否小于等于 100,此时条件满足,继续循环)
……
第 2 次:输出这个数,然后把这个数加 1。
(判断这个数是否小于等于 100,此时条件仍然满足,继续循环)
第 100 次:输出这个数,然后把这个数加 1。
(判断这个数是否小于等于 100,此时条件不满足,结束循环)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循环的条件判断
循环体
初始化
循环的三要素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进一步探究:描述让计算机“从 1 数到 100”,只数其中的奇数。
初始时:这个数为 1
结束时:这个数为 101
第 1 次:输出这个数,然后把这个数加 2。
(判断这个数是否小于 100,此时条件满足,继续循环)
……
第 2 次:输出这个数,然后把这个数加 2。
(判断这个数是否小于 100,此时条件仍然满足,就继续循环)
第 50 次:输出这个数,然后把这个数加 2。
(判断这个数是否小于 100,此时条件不满足,结束循环)
学习活动1:描述“从1数到100”的算法
学习活动二:验证“从1数到100”的算法
学习活动2:验证“从1数到100”的算法
第 1 步:在 Python 中打开并运行以下参考程序,查看运行结果,了解程序执行的过程,观察 while 循环结构。
# 设置计数变量的初值
c = 1
# 用循环控制从1数到100
while c <= 100:
print(c) # 输出当前的数
c = c + 1 # 计数变量加1
while 表达式后面的冒号不能省略
循环体中语句前面的缩进不能省略
学习活动2:验证“从1数到100”的算法
Python中的循环结构 —— while循环
while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如下。
while 循环条件:
循环体
当循环条件成立时,执行循环体指定的操作;
当循环条件不成立时,退出循环。
学习活动2:验证“从1数到100”的算法
while循环不需要计算循环多少次,而是使用判断条件来确定循环的终止。
# 设置计数变量的初值
c = 1
# 用循环控制从1数到100
while c <= 100:
print(c) # 输出当前的数
c = c + 1 # 计数变量加1
循环控制变量:使用一个变量c作为计数器,初始值为1。在每次输出该数后,在该数基础上加1。
程序分析
学习活动2:验证“从1数到100”的算法
程序分析
# 设置计数变量的初值
c = 1
# 用循环控制从1数到100
while c <= 100:
print(c) # 输出当前的数
c = c + 1 # 计数变量加1
条件判断c<=100,用来控制循环的终止。
当c的值小于等于100时,重复执行循环体中的语句:输出变量c的当前值,每次输出后在原数基础上加1。
当c的值大于100时,终止循环。
学习活动2:验证“从1数到100”的算法
程序分析
# 设置计数变量的初值
c = 1
# 用循环控制从1数到100
while c <= 100:
print(c) # 输出当前的数
c = c + 1 # 计数变量加1
c = c + 1 是赋值语句,将变量c的数值加1,然后把计算结果存储到变量c。
然后把计算结果再存储到 c 中,从而实现 c 值的变化,达成计数器的功能。
学习活动2:验证“从1数到100”的算法
第 2 步:修改程序。
输入一个自然数 n,输出 1 至 n 之间的所有偶数。
# 设置计数变量的初值
c = 1
# 用循环控制从1数到100
while c <= 100:
print(c) # 输出当前的数
c = c + 1 # 计数变量加1
n = int(input('请输入自然数n:'))
c = 2
while c <= n:
print(c)
c = c + 2
学习活动三:感受计算机运算处理的优势
学习活动3:感受计算机运算处理的优势
人类进行翻书页、数物品个数、排队报数等操作时,每秒最多也就能翻几页书、数几个物体、报几个数。
用计算机处理问题时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快速的处理能力,也就是强大的算力。
学习活动3:感受计算机运算处理的优势
第1步:打开Python的编程窗口。
第2步:打开配套资源中的“数数.py”程序,观察并运行,体会编程进行计算的速度。
1秒大约进行________ 次数数,即加法运算。
第3步:打开配套资源中的“数数并输出.py”程序,观察并运行。
1秒大约进行________次数数(加法运算)和_______次输出。
编程让计算机完成加法运算时,可以充分发挥算法的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相对于加法运算来说,输出操作也要占用不少时间。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2.用循环结构寻找问题的答案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在计算机强大的算力面前,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循环结构来解决。循环操作符合计算机的工作特点,能体现利用计算速度和存储能力来解决问题的优势。
1.简单的数数问题,从本质上体现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循环结构能够实现有规律的重复操作。
好 好 学 习
天 天 向 上
授课人:曾老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