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一语文第一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一语文第一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8 17: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学习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a)知道诗人艾青的文史常识。
b)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a)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b)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c)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b)树立“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杜绝当下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突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情感延伸:
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文章脉络 全诗12节:
第1、2节交待了贯穿全诗的总背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风凛冽。
第3、4节描绘了“马夫苦行”这幅画面,诗人不但见证痛苦,还感同身受,亲自经历。 第5节第一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6、7节描绘了“若妻失护”、“老母流离”两幅画面。
第8节第二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9节描绘了“耕者乞援”这幅画面。
第10节总结中国的苦难。
第11节第三次复现诗歌背景,与第1节构成回环。
第12节直接展现了诗人一片赤子情怀。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分析全诗自主探究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
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具体人物形象中国的农夫 少妇 、年老的母亲 (中国的妇女)土地的垦殖者 (中国的人民)压迫蹂躏剥削雪(寒冷)情感载体象征义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没有灯光的晚上”和“温暖”分别指什么?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勇气和力量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5.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全诗通过描写大雪飞扬下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乌篷船中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以及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等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了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合作探究一、这首诗中有几个画面?各自蕴涵着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提示 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反复咏叹的主旋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该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这里,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写作特点

(1)精心选用意象:
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2)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
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课堂训练三、近义辨析
1.绝望·失望
二者都有丧失了希望和信心的意思。“失望”表示希望落 了空,失去了信心;作形容词时,表示希望没有实现的懊 丧。“绝望”表示毫无希望,断了希望的念头,比“失 望”程度深,语意重。
例句:①拥挤在生活的________的污巷里。
②这场球踢得那么差,大家都感到非常________。
答案 ①绝望 ②失望2.暴戾·暴力
“暴戾”,形容词,指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暴力”, 名词,①强制的力量、武力;②特指国家的强制力。
例句:①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________的 敌人烧毁了。
②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________。
答案 ①暴戾 ②暴力四、词语解释
1.絮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暴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饥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絮叨。
2.粗暴乖张,残酷凶恶。
3.饥荒。 诗歌中反复的作用
反复是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简言之,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情感、突出某个重点,特意地重复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格。高考考点解析作用或效果:反复的主要功能是渲染气氛,强调句意。如果是间隔反复,还可以起到线索作用,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三、诗中有不少句子由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等,其中蕴涵什么意味?提示 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自然物以意象化的表现,而且这意象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彩。风像老妇的指爪在拉扯行人的衣襟,大地会伸出颤抖的两臂乞援,这些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这种意象浮雕一样呈现在人们脑际,使诗的语言力度极大地增强,成为扣击人们心灵的重锤。在那样一个沉闷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悲惨的岁月,是需要这样的重锤才能震撼某些麻木的灵魂的。一、文本审美
1.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评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阔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审美写作2.可感可触的意象
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人民、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二、写作迁移
我们已经学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两首诗,通过学习我们对艾青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写一段文字,谈一下对艾青这位诗人的理解。
示例:他播种着,也收获着。他的诗和他自己,愈来愈像是他曾经含泪讴歌的那一片土地了。他总是说得不多。他的眼睛因为多年害病,视力锐减,他总希望能仔细地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人生,看看千变万化的生活,看得稍稍清楚一点以后再说。他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诚的——虽然,未必都是动听的。有时,他反应敏捷;有时,他大智若愚。
他自甘寂寞,他不怕寂寞。他十分明白,对于一个诗人来说,真正的沉默乃是没有诗。
没有灵感,没有思索,没有美的探求,没有想象的翅膀,没有风骨的支撑——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沉默——无异于死亡的沉默。
艾青还在写诗。虽然,他的那一双捕捉了半个世纪的诗的形象的眼睛,并没有因为他的诗的光彩而永远炯炯有神;但,他要把剩下的那一点视力全部用到诗的创造中去——从古罗马的斗技场,到生活之海的浪尖上,在渴望着光明的孩子的瞳仁里,在期冀着发现的海边的鱼化石身上,甚至在捷克的女汉学家、艾青的亡友丹娜的灵魂上,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都会惊喜地看见:“呀!这就是艾青的眼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