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一语文(上)《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课件(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一语文(上)《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课件(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8 17: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里柯克学习目标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2、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3、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
说明: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中最浅显的一篇,起到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同文中的孩子一样习惯了母亲无微不至、润物无声的照顾和无休止的牺牲,本文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学生真实的家庭生活状态,所以,这篇文章是本单元中最贴近学生实际,也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而细节是生活真实的再现,细心体会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母亲的内心活动是丰富的,但是孩子往往会忽略母亲的感受。所以,引导学生想象各个人物的心理,尤其是母亲的心理活动,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形式使学生领悟母亲的牺牲精神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里柯克的作品是以幽默见长的,本文的幽默是通过母亲与父亲、孩子之间不断的对比表现的,这种对比使人在笑声中领悟亲情的份量,更加感受到母爱的无以为报。学习重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
说明:
细节是最能够打动人,也最难编造的东西,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够养成捕捉细节,品味细节内涵的习惯,就能更好地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所以,指导学生品味细节的内涵是准确把握文章情感的重点。
母爱是一个深刻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母亲的无私、牺牲,往往令人落泪,而作为著名幽默文学作家的里柯克,选择了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深沉的情感,这恐怕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本文的障碍点。面对幽默的文字,除了笑,我们还应该有怎样的思考?本文幽默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展现的,所以,思考可以从此处入手,利用各种形式的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到幽默背后的深情,体会到笑与泪交融的力量。作者简介 里柯克(1869―1944),生于英国汉普夏郡农村.幼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安大略省锡姆科湖畔,以垦荒为生,家境贫困.多伦多大学毕业后,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讲师,教授等职.里柯克十分推崇狄更斯和马克.吐温,他的创作深受他们的影响.里柯克认为幽默来源于生活,由于美好的理想与渺小的现实发生矛盾而产生,并且经常是眼泪和微笑的混合.著有《我在英国的发现》,《繁杂的高等教育》等二十几本幽默随笔以及长篇小说《小镇艳阳录》等.母亲节的由来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 法定的母亲节。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情景导入母爱、亲情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与生俱来的,它也必然会无限延续,成为永恒的话题。   作为一位幽默大师,里柯克又将以一种什么方式带我们去解读母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作一次探究之旅。 初读课文1.读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里柯克(kē) 点缀(zhuì) 圣诞节(dàn) 雇佣(gù) 游逛(guàng) 鱼篓(lǒu) 折腾(zhē teng) 瞅(chǒu) 拽(zhuài) 筵席(yán) 2.解释词语:
成年累月:整年整月,形容时间长
点缀: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报偿:报答和补偿。 母亲不但没有出外休息,也没有在家里安静,却更加操劳了一天非但没有感到这种矛盾,而且心安理得;也没有感到任何异常母亲父亲
孩子们结果打算意味 故事品味过母亲节要让母亲休息,报答她的操劳。朗读课文,整体理解1.我们为什么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的庆祝?
我们体会到: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2.从体裁上看,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较强情节性的散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的?
—— —— —— ——
—— ——决定过节准备过节意料之外的安排出现波折解决波折游逛钓鱼晚归盛宴3、作者一家原打算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明确: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把这一天过得像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让母亲兜车享受。
4.我们全家为报答母亲成年累月的操劳,是怎样准备过母亲节的?
父亲、姐姐、我、妹妹、弟弟请假回来。
用鲜花点缀房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
两个姑娘都买了新帽子,父亲为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新丝带。5、但实际上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同桌合作完成事件统计,交流统计结果及感受。明确:
我们:什么也没有为母亲做。
母亲:为我们准备晚饭;伺候父亲;帮忙上菜;洗碗块。
6、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课堂交流:通过对比显示母亲的伟大,同时以一种对比来显示反讽,显示父亲和孩子的自私,也从反面显示出母亲的无私。
研读课文,品位细节仔细研读课文细节,反复品读相关段落,思考:
1、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过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结合感触最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当初决定父亲留下,父亲说了一大堆他留下来的好处,其中又说到大家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这回事,还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句是真话还是反话,有无言外之意?
思考,明确:父亲说的两句话当是反话。三年的时间和一次假日都没有真正过过,这在对比上是非常悬殊的,说“用不着顾虑”,其实就是提醒大家要考虑、要顾及。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这已经近乎发牢骚、表抱怨。这些都是他话里的言外之意。
(2)最后决定母亲留下,父亲又说出免得她着凉等一大堆好处,这些话是真诚的吗?
讨论明确:决定母亲留下了,又要说免得她外出着凉,这是自己得了好处不承认,别人没得到实惠还要硬给她安上“得了好处”的虚名。表面上是宽慰别人,实质上是替自己解脱;表面上是替别人着想,实际上仍然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这些话是不真诚的。
写父亲突出他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自私,他的言内和言外之意的矛盾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这里运用反语的手法。
(3)全文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的理由,这与庆祝母亲节,“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有无矛盾?如有矛盾,作者不厌其烦地细写是要表达对父亲及孩子们态度的同情还是有点嘲笑意味?或者主要是歌颂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
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与“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显然是有矛盾的。其他人留在家里的理由都是为了戴帽子之类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父亲所谓三年来没过过一个真正的节日的理由与操劳一生的母亲,又适逢母亲节这个特殊日子相比都是应当让路的。所以作者不厌其烦细写这一切包含了对父亲及孩子们的嘲笑。同时,文章这样写,更是歌颂了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因为文中表现出,母亲对这一切“理由”似乎乐于接受或者至少是并不关注,她关注的是孩子们、亲人们过得愉愉快快,她能为这些提供她的服务就是她的最大快乐,就是她的节日。就象《养母》的母亲看着亲人们吃好吃的饭菜,自己一口不吃却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慈母情深》的母亲辛苦挣来钱不许替她买罐头,而给儿子买书却感到挺高兴。父爱也一样,真正的父爱也是以牺牲为乐的,就像《背影》里的父亲,不顾年龄、身体、尊严,为二十岁的儿子忙这忙那,挑这拣那,忙得心甘情愿,做得心满意足。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1.带母亲兜逛的计划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为母亲着想吗?
因为父亲想钓鱼,且买了新鱼杆。不是为母亲着想。
2.当车上只能坐5人时,我们都找了什么理由说自己留下不合适?你觉得这些理由成立吗?
父亲说自己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且留在家里我们知道他一定会闯祸;姐妹俩认为不展示一下新帽子未免太遗憾;我们在准备饭菜上帮不上忙。3.在这一天,我们去做了什么?母亲又做了什么?我们去随父亲钓鱼。
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装饰新帽子、为我们收拾出行的所有东西、在家准备午饭、在吃饭时帮着上菜、收盘、饭后擦桌子、洗碗碟。4父亲说,他出去钓鱼主要是让母亲安静的休息,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只要在家里,就没有让母亲安静过。
5母亲为什么眼里含着泪水,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乐的一天”?
以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哪怕自己只有辛苦付出而没有享受也在所不计,这正是真正的母爱的表现。
6.文中除了表现母亲对家庭无私的爱之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和自己自私虚伪、生活中习惯于被母亲照顾,却不愿意为母亲付出的暗讽。如那位“父亲”,当因为车挤他不得已决定留下来时,紧接着便是一番自我表白、自我夸耀;当本来最应该郊游的母亲决定代替他留下来后,他便找出种种好理由说明母亲不去的合理性、正当性(怕着凉、需要安静),来哄人和平抚自己良心的不安。这些“行状”便暴露了“父亲”既要面子、显得肯为别人牺牲,而实际上又不肯为别人牺牲的虚伪。这是一种连他本人也不自知或不愿意认识到的浅度的虚伪。这种虚伪更反衬出母亲任劳任怨、茹苦含辛的奉献、牺牲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租一辆汽车让母亲到乡下兜游,享受母亲说自己更喜欢旧的女儿就说:母亲戴旧帽子更加合适 父亲提议,与其出游不如钓鱼为母亲买一顶新帽子汽车太小,容纳不下全家人,必须有一个人留在家里 父亲留下来不合适于是……喜剧性情节孩子留下来也不合适 深长的意味表面上实际上“隆重”.庆祝母亲节为着让母亲开心的一切举措一个又一个被否决对母亲节的一再强调为了母亲漫不经心为了自己 为了自己质疑探究这家人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他们的爱表现在哪里,这爱与母亲对家人的爱相比如何?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母亲节”这天“我们”全家庆祝的过程,从准备到出游,都是以母亲享受为由,结果母亲不但没得到享受,而且还比平时更劳累,但毫无怨言,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告诉人们:尊重母亲,提高妇女的地位不应挂在嘴上,而应该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看着母亲一丝一丝的白发/一条一条逐日渐深的皱纹/多年含辛茹苦/哺育我成人的母亲/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请接受我对您最深切得祝愿:节日快乐,永远年轻!
也许我很任性,固执,令您操心,惹您生气;也许我总爱自作主张,自作聪明,把您的话当成罗嗦.但是,在我的心里,妈妈,我其实很爱您!
祝福天下母亲拓展延伸1、我们有没有像文中的人物,让自己的母亲过这样的母亲节?2、我给母亲说的话:课堂训练一、语言描写是对人物进行塑造的一个重要方法。课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文中,母亲无疑该是主角,但文中却是父亲在喋喋不休,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合适么,为什么?
答:合适。因为父亲的喋喋不休正反衬了母亲总是尽心尽力、默默无闻地为家人服务。二、探究《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的结尾部分,回答问题。
这顿饭吃了好长的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
1、这里的“迁就”这个词用得妥当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迁就”用得非常幽默。明明是母亲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却被说成是造就她,好像不是孩子不懂得体贴母亲,而母亲有什么古怪脾气似的。2、最后母亲“眼里含着泪水”,有人说,是因为这一天母亲太辛苦,也太受委屈了;也有人说,母亲一天的辛劳得到了回报——家人的快乐,所以,这泪水是欣慰与幸福的。你赞成哪种观点?或者,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妨谈谈吧!
答: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