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04 19:2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除了与地球的宇宙环境有关之外,还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要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就要了解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注重基础性,要求课程内容“宽而浅”,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要求选择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不追求全面性。 学生学什么: ①通过实践和阅读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周期,方向。 ②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学到什么程度: ①通过实践活动来“说出”地理自转或公转的方向、周期,这是地理教学中传统和经典的内容,要注意的是对初中学生只讲平均状态,不宜加深。 ②是通过实例来“说出”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重在地球运动产生的结果(自然现象)是什么,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而对原理性的内容要求(为什么)进行淡化处理。 教师怎么教: ①建议第一次由教师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具、学具数量充足的学校,教师演示后,应让学生亲自进行演示或分小组进行演示,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 ②地球运动本身较为宏观抽象,但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关键在于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教学情境,如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或不同地区时间的差异等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课堂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开始,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激发其学习兴趣,由此进入地球自转运动内容的学习。这同时也是对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作铺垫。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学习这节课为学生解释生活中最常见的地理现象提供理论依据,为学生探索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本节课承接“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意义非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也为《地球的公转》和“地球的表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课中,已经对自转这个现象有了解了。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现象的观察能力还非常欠缺。鉴于本节课非常抽象,要求学生在立体和平面图像之间建立联系,这也提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直观手段辅助。
学习 目标 1、通过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现象,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培养同学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探究,能够解释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昼夜更替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3、通过图片、动画和生活案例展示,学生认识地球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
评估 任务 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估要点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 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 新课讲授 - 地球自转基本特征 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 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 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 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 新课讲授 - 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 ①白昼,昼半球 ②黑夜,夜半球 ③晨昏线 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教师利用手电筒光模拟太阳光,地球仪模拟地球。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会有什么现象? 假设地球静止不动 ①被照亮的地球部分我们称为 , ②背对太阳的地球部分我们称为 , ③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_________ ④地球有昼夜之分的原因是什么? 过渡:事实上,地球是自西向东不断自转的 教师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观察昼、夜半球的变化。(教师要找一个地点作为参照物演示,效果会更明显) 小结:不透明、不发光的地球,不停地进行自转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师利用动图讲解晨线和昏线的区别和判断方法。 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演示和课本文本材料的提示,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能够根据教师的演示,自己复述一遍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过程。
环节四 新课讲授 - 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 时间的差异 和 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 学生看图说出,乙地先迎来日出 预设: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会先看到太阳,时间比较早。 学生说出林林和妈妈所在的两个地方经度差异大,林林在昼半球,姑妈在夜半球。 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地球自转对自己的影响 (预设:白天上学,晚上睡觉) 过渡:那地球自转还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师出示地图,提问:读下图,甲、乙两点,谁先迎来日出,请说出你的理由并总结规律。 教师总结规律: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 在同一时刻,林林和正在国外出差的妈妈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因此你会用这个原理,解释巴黎奥运会中看比赛都在深夜吗? 地球的自转还会产生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教师出示动画展示,还可以用地球仪模拟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一天中,人们的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我国古人很早就总结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反映出人们在顺应与遵循着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 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都与地球的自转现象息息相关。 最后播放人类认识地球自转的过程视频,让学生感受认识地球科学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 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学会判断谁的时间早晚。并尝试总结规律。 学生学会原理之后,通过真实情境的练习,能够说出理由。 学生观看动画,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现象还有太阳的东升西落。 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自己的生活有何影响。 能够说出对生产的影响。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生尝试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板书,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环节六 课堂巩固 学生利用2-3分钟思考,并独立写答案,并尝试说出该选项原因。 教师课件上展示题目 及时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 必做题 1、《课时作业》:练习册上对应的相关习题 B类 选做题 《课时作业》的能力提升部分 背诵: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三个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这一节课相对简单,主要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这节课关键要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观察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动画、演示、视频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可能活动的设计会对某些没有教过地理的老师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可以根据学情和自身教学情况,利用动画展示即可。 不足之处:①没有很好解释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只出示了一个从地球的视角上看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子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会认为是太阳在动) ②三个现象之间的过渡没有很好的方法去处理,只能生硬描述。 ③更多的不足要等上课之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适当的修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