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液体的压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液体的压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04 18: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口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口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在本章的位置:液体的压强是对压强概念进一步的延伸,将压强的概念从固体扩展到了液体。本节课的知识也是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和“连通器”三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由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特点。物质的存在状态不同,压强表现的特点也不相同。压强的概念应该包含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本节从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受重力作用出发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它是在学习了密度、力、平衡力和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又为后面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科书引导学生在通过实验定性研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建立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出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定量关系。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物理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猜想、推测的感性认识阶段,因此他们对于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有很大的难度。虽然生活中有许多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实例,但学生还是喜欢从力的角度进行思考,无法把这些实例与液体压强联系起来。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希望在课堂中得到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展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2科学探究.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教学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特点和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辅助支持
微小压强计、水、大量筒、侧面扎孔的水瓶、塑料袋、有颜色的盐水、学习任务单、多媒体设备。
6.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
新课引入 活动1:让学生为伊敏河设计大坝。 展示学生设计方案。 提问:家里洗菜池中没有水时,要提起池底排水口的橡皮塞很容易;洗菜池装满水时,要提起橡皮塞就比较费力,这说明了什么? 液体内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吗? 活动2:邀请同学感受水对各个方向都具有压强。 活动3:在装满水的水瓶一侧,扎两个高度不同的孔。 学生任务 发挥想象,设计大坝。 思考并回答:说明水对池底的橡皮塞有向下的压力,水对橡皮塞有压强。 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慢慢浸入液体,感受液体对手的各个方向上都具有压强 。 观察水喷出的远近程度,推断压强有大小之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验,创设丰富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构建液体内部有压强的认识。 让学生体会转换的物理思想。
新课教学 一、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介绍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微小压强计。 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原理(用两次大小不同的力轻击橡皮膜,观察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及方法。 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保证装置气密性良好。2.待液面稳定后再进行读数。 展示小组实验数据。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公式,并解读公式。 P:液体在任一深度的压强 (Pa) ρ:液体的密度 () g:常数= 9.8N/kg h:深度,液体内部某一位置到上面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m) 由公式可知: 液体的压强除了与液体的深度有关,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对深度进行练习。 认识微小压强计是由探头、橡皮管和U型管组成。 分析现象得出实验原理:根据液柱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压强大小,由此得出本实验用到转换法。 猜想:液体压强与方向、深度、液体密度有关,进而得出实验的另一个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根据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对数据进行收集。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朝各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朝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4.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评估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思考并推导:在面积为s,深度为h的液面所受的压力等于上方水的重力F=G,根据之前学过的重力计算公式:G=mg, 固体压强公式 液体压强公式: 对某一点的深度进行判断。 引导学生体会转化法,了解U型管压强计的工作原理。 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切入点,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的关系。 巧妙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压强、液体密度、深度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想模型法的意义。
课堂小结 对学生所分享的进行补充。 分享本堂课的收获:1.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2.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液体压强的公式:
随堂练习 有人说,“设想你在7 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压力的大小相当于1 500个人所受的重力!”海水压力真有这么大吗?请通过估算加以说明。那潜水时应注意什么? 如图所示,一个盛水的试管由竖直方向逐渐倾斜,在水未从试管流出前,水对管底的压强将( ) 逐渐变大 B、逐渐减小 C、不发生变化 D、先变大后变小 3.为什么深海鱼类被捕捞上岸后会死亡? 4.课前自己设计的大坝合不合理?应该怎样设计? 思考并作答。 1.计算,穿潜水服。 2.B 3.带鱼等深海鱼类长期生活在深海当中,内脏器官适应了深海中巨大的压强。一旦离开海洋,由于外界压强的忽然降低,内脏器官会爆裂而导致死亡。 4.应该设计下宽上窄的。
7.板书设计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学生设计大坝方案应用投影技术。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式、启发式、探究式、互助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从而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推导液体压强公式的方法。教学中,先通过实验为学生建立对液体内部压强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假想液柱法逐步进行推导,让学生看到推导得到的公式与实验结论相符,从理论角度完善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认知。 我的教学也存在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口语化较多;今后我会修炼课堂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努力钻研课标、教材,不断创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