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4 19:1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以少年 “我” 的视角,讲述了于勒叔叔的故事。于勒年轻时挥霍家产,被家人视为坏蛋、流氓、无赖,打发到美洲。后来他写信说自己发财了,要赔偿父亲的损失,于是成为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菲利普夫妇热切盼望他归来。然而,在去哲尔赛岛旅游时,他们意外发现于勒竟成了穷困潦倒、老无可依的水手,便立刻态度转变,对他避之唯恐不及。从 “我” 的视角观察成人世界的冷酷和功利,更凸显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同时 “我” 的存在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情和希望,让读者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尚未完全泯灭。情节跌宕起伏,从盼于勒、赞于勒到遇于勒、躲于勒,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吸引读者深入思考。 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描写,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那个社会里,亲情被金钱所左右,人性被扭曲,人们只看重利益,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对人性的腐蚀。
2.学习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接触过简单的小说阅读,能梳理基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对 “人物形象”“情节冲突” 等概念有初步认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 “亲情”“道德” 有朴素且理想化的认知(如认为家人应无条件关爱),对 “金钱异化人际关系” 的复杂现实缺乏直接体验,易对菲利普夫妇的行为产生单纯的道德批判。对 19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阶层固化)缺乏了解,难以将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关联。对 “社会批判” 等抽象主题兴趣较弱,需通过具体细节引导。需引导他们区分 “批判人物行为” 与 “理解作品对社会的反思”—— 作品的矛头并非指向个人,而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3.学习目标确定
1. 通过情景模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心理,分析小说的讽刺艺术。 2. 探讨金钱与人性的关系,体会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3. 培养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合作探究精神。
4.学习重点难点
1. 通过情景模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心理,分析小说的讽刺艺术。 2. 探讨金钱与人性的关系,体会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情景导入:穿越19世纪法国海港。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穿越到1870年的法国哈佛尔港。这里是法国西北部的重要港口,无数底层家庭靠航海贸易为生。菲利普一家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拮据却爱面子,唯一的希望是‘发了财’的叔叔于勒……”学生活动1 分享对19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的认识。 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法国积极拓展海外贸易与殖民事业。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非洲、亚洲抢占殖民地(如阿尔及利亚、印度支那),同时与美洲(尤其是美国)的贸易频繁 —— 这正是小说中于勒 “去美洲做生意” 的背景。当时的法国社会普遍认为,美洲是 “淘金热土”,许多底层或破产者试图通过海外贸易、投机(如小说中于勒 “做海产生意”)改变命运。 小资产阶级作为 “中间阶层”,既渴望挤入资产阶级行列,又恐惧跌落至无产阶级,因此对 “体面” 的追求近乎偏执。他们会刻意模仿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如菲利普一家 “每个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却又因经济实力不足而处处暴露窘迫(如 “买牡砺要小心翼翼,怕被女婿看出家境贫寒”)。活动意图说明: 19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却也催生了拜金主义的毒瘤。莫泊桑正是通过这种 “小人物的悲剧”,撕开了 19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繁荣表象下的道德裂痕,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环节二:预习检测教师活动2 1.走进作者 【教师活动】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莫泊桑? 【教师活动】补充相应的作者简介及背景知识。 2.字词检测 拮据(jié jū)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ǚ) 撬开(qiào kāi) 嘟囔(dū nang) 别墅(bié shù) 阔绰(kuò chuò) 衣冠(yī guān) 赔偿(péi cháng) 哆嗦(duō suo) 狼狈(láng bèi) 学生活动2 【学生回答】 居伊 德 莫泊桑(1850-1893)是 19 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欧 亨利并称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作品以精准的观察、冷峻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著称。 【学生活动】 认读字词 积累字词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作家的生平及背景的介绍,初步感知莫泊桑作文的风格,有助于文本的解读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环节三:了解人物教师活动3 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情景一:期待中的“富翁叔叔”来信为什么会让全家如此兴奋?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 对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变化(“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贼”),分析金钱如何异化亲情。 3.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及根本原因学生活动3 1.于勒的信能让全家陷入极度兴奋,本质上是因为这封信承载了他们对改善生活、摆脱贫困的全部幻想;而这种近乎狂热的反应,也深刻暴露了这个家庭被金钱绑架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观。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变化,本质是一场 “金钱主导的亲情审判”:当于勒符合 “有钱” 的标准时,他被纳入 “亲人” 的范畴。莫泊桑对资本主义社会 “金钱异化人性” 的深刻批判 —— 当金钱成为衡量亲情的唯一标尺,亲情便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利益的战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3.朝思暮想、望眼欲穿——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改乘他船、以免再见 不变的本质———虚伪、自私、冷酷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活动意图说明:把握人物特点,了解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崇拜。菲利普一家本身是底层小人物,生活拮据,对金钱的渴望更为迫切。更容易被 “金钱改变命运” 的幻想裹挟,最终让亲情成为利益的牺牲品。环节四:主题拓展教师活动4 这篇小说不仅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给我们多方面启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角度:小人物生活辛酸、浪荡子警世录、保持赤子之心。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里金钱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批判 。 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对待弱者应该多点爱心、同情心,做到“与人为善”。 学生活动4 学生通过对人物分析,体会作者对金钱与人性关系的观点,体会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与复杂性,而非仅以地位、财富衡量其价值。无论社会如何功利,保持对他人的基本同情与尊重,是人性最珍贵的防线。 活动意图说明:学习作者敢于揭露了 19 世纪法国社会拜金风气和对人性永恒拷问的勇气。在物质与利益面前,守住内心的善良与温度、对他人的共情、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人性底线的坚守。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必做题: 1.课后字词抄写一行 2.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课后第一题) 选做题: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片段,字数不限。(课后第五题)
9.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以 19 世纪社会背景情景导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主题拓展为主要环节展开教学。 在 19 世纪社会背景情景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当时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图片、讲述相关社会状况,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时代有了初步认知。这样的导入能帮助学生理解菲利普夫妇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但也存在不足,导入时间稍长,且多为我单向讲解,学生参与度不高。可缩短导入时间,增加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根据展示的资料猜测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分析人物形象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时期的态度变化入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对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的形象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我也让学生关注若瑟夫这一角色,通过他的视角感受亲情与金钱的冲突。菲利普夫妇的行为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后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人物,让他们明白人性的复杂性。 结合主题拓展环节,我将小说主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讨论身边存在的亲情与利益冲突的现象,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学生们踊跃发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历,课堂氛围活跃。但拓展的深度还不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讨论,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金钱对亲情的侵蚀。下次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或辩论赛,让他们在思辨中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