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4 20:4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三国鼎立》 学时 1
课表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大多都能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有关三国的故事,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从名著《三国演义》或影视作品而来,个别学生知道《三国志》,但多数同学对正史史料知之甚少, 全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辨别故事的真伪。总体而言学生对三国故事耳熟能详,但缺乏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列表梳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比较分析两场战役的不同结果和影响,描述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概况。认识到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大背景下的一次局部统一,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利用表格中找出关于赤壁之战,教科书的史事与《三国演义》情节的不同之处,提高史料实证的素养。
教学重点 描述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教学难点 认识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政权分离是短期的,统一是必然趋势;认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教法学法 材料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你知三国有多少”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语: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大家做一个抢答的小游戏,同学们都听说过哪些有关于“三国”的故事? 预设: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 追问:你的“三国”故事来自于我国的那一部名著?? 预设:《三国演义》 过渡:《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里面的故事能等同于历史吗?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新课教学 过渡:我们先注意本课的标题,三国指的是哪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预设: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孙吴,(提示:注意观察三足鼎有什么样的特点)鼎立指的是这三个政权像鼎的三足一样力量相当。 过渡:同学们说的不错,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之后出现的局部统一,这种鼎立局面是如何产生的呢?和咱们接下来所要了解东汉末年两场重要战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节一 官渡之战 背景铺设:上节课咱们学到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黑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军阀割据一方,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军阀之间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曹操描述了当时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 (材料出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节选) 提问:假如你生逢这乱世之中,你会怎么做? 预设:会逃跑,躲起来避难;会趁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点评: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多数人的想法,但另一方面也正如同学们所说,时势造英雄。当时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逐渐壮大。 预设:曹操迎汉献帝到许,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招揽各种人才;进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总结的不错,那么曹操在扩充实力之时他最大的对手是谁? 预设:袁绍 过渡:没错,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与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统一北方。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爆发决战,史称官渡之战。我们结合教材,利用《官渡之战示意图》回顾这场战役。 指导:看到这张示意图,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重要的信息呢?首先我们要注意示意图所展示的地域,从“河水”这一参照物来看,这场战役爆发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其次我们还要注意袁绍和曹操的行军路线,图中以各种不同颜色、线条的箭头标示了出来。最后我们要注意双方交战的主要地点,图中也做了明显的标注。 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
利用《示意图》讲解战役的过程,学生利用表格归纳官渡之战的史实。 提问: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曹操战胜袁绍的关键是偷袭了袁绍囤积粮草的乌巢。 追问:曹操为何知道袁绍囤粮于乌巢呢? 预设: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告诉曹操袁绍的囤粮地点。 过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史书是怎样记载的。 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 ——《三国志·裴松之注》 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后汉书》 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 ——《三国志·裴松之注》 点拨:教师结合史书记载讲述许攸投曹的故事,提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分别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袁绍刚愎自用,不能采纳别人的建议;而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环节二:赤壁之战 过渡:官渡之战曹操决策有方,指挥得当,以弱胜强,袁绍战败后一病不起,两年后忧愤而死,曹操随后用七年时间击败了袁绍三个儿子的势力,扫平了北方,可以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了北方袁绍残余势力,回师途中踌躇满志,面对波澜浩瀚的渤海,作诗曰: (出示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节选) 提问:此时曹操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预设:南下,统一中国。 过渡:但是曹操南方的对手也并不简单,一边割据江东的孙权文有张昭,武有周瑜,另一边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斡旋之下,孙刘双方决定联合抗曹,公元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与5万孙刘联军对峙于赤壁,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利用地图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学生利用表格归纳赤壁之战的史实。 时间公元208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
提问:孙刘联军战胜曹操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概括。 预设: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并且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曹操骄傲轻敌;周瑜抓住曹军船只铁索连环的弱点,采用火攻。 过渡:关于孙刘战胜曹操的原因,小说家和文学家的看法却不同。 (出示材料) 《赤壁怀古》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问:唐代诗人杜牧认为赤壁战争当晚的东南风是周瑜能够实现火攻战胜曹操的关键。 那么这场东风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是从何而来的呢? 预设:诸葛亮借东风借来的。 点评:若真如《三国演义》所说,那诸葛亮简直太过于神奇了,但是“借东风”的故事正史并无记载,属于虚构,但我们今天可以用科学来解释这场东风。 (出示材料)视频短片《赤壁之战东风来源》 提问:由此可见,关于周瑜与诸葛亮对于赤壁之战的贡献,《三国演义》与正史记载有何区别? 预设:《三国演义》夸张了诸葛亮的作用,赤壁之战的主导者实际上是周瑜。 过渡:同学们的点评很精彩,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过度神化,但是在历史上,他确实也是一位经天纬地的人才。刘备“三顾茅庐”时,请教诸葛亮天下大势,诸葛亮为其规划了夺取湖北湖南以及四川云贵等地区,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三分天下的目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局势真如诸葛亮预测的方向发展吗? (展示材料)《赤壁之战后形势图》 提问:局势的发展果真如诸葛亮预料一般,在这个势力范围基础上,三方虽互有攻守,但总体形式并无大的变动。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赤壁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预设: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 三国鼎立 过渡: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刘备以及孙权分别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建立政权。请同学们利用表格梳理三国建立时间、都城、称帝者和治国举措。 国家建立时间都城称帝者治国举措(曹)魏220年洛阳曹丕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 221年 成都 刘备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地区(孙)吴229年建业孙权开发江东,派人抵达台湾
点拨:注意两个易混淆的点。1、魏国的建立者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虽是曹魏的奠基者,但并未称帝,换言之曹操并没有经历过“三国”时代,而是一直生活在东汉末年。2、刘备称帝后国号为汉,史称蜀汉。 过渡: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我们从演义中知晓的更多的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这些以蜀汉为中心的故事,但从教科书而知实际上这一时期三国发展各有特色。国家虽然没有统一,但局部的统一也使百姓免遭于“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 小结:三国的历史前后只有短短的45年,《三国演义》使这段历史家喻户晓,但是研究历史要以史料为依据,求真务实。有趣的是三国期间一个诸葛家族同时为三个政权服务:诸葛亮是蜀汉的肱股,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是吴国大臣,诸葛亮的族弟是魏国大将。政权的分立并不阻碍人们的往来,更无法割裂人们的亲情与乡情,分裂只是暂时,统一是大势所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既有政权的并立又有空前的民族融合,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经济也进入了更繁荣的时期,为后来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利用同学们熟悉的三国故事作为导入,采用自由回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情分析上看,本课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既有经验与教学知识的混淆和冲突,通过“真伪”之辨,使学生树立起史料实证的意识,引发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历史有哪些区别。 通过承接上课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情况做好背景的铺设,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的线索与脉络。同时通过问题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豪强并起的历史情境,为下面曹操的崛起和曹袁对决做铺垫。 介绍历史上的曹操,与故事中的“白脸曹操”产生碰撞,为学生客观评价曹操做好铺垫。 补充设计: 许攸何许人也,与袁绍和曹操是何关系?教师结束突出袁绍第刚愎自用和曹操的广纳人才,突出三国是一个群英荟萃,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也是三国得以鼎立的因素之一。 这个学习活动以战争示意图与表格为材料,在指导学生使用地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地图和表格里的信息结合起来,完整地叙述战役的过程。并利用史书与《三国演义》内容的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区别。 此环节可以删掉,不必评价曹操 介绍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立场,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历史要有意识地辨别作者的立场和观念。 不建议过渡“英人之杰”“英雄之器” 诗词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通过吟诵曹操的诗词,有助于学生全面立体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 设计一个动态地图,教师结合地图生动地讲述赤壁之战 …赤壁大战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十五六万以泰山压顶之势,荡平串原,席卷荆州,顺江而下,虎视江东。为了抗衡曹操,孙权、刘备结同盟,委都督周瑜统军五万,溯江西上,雄踞江南赤壁,迫曹军屯兵守乌林,隔江相峙。联军虽弱,但众志成城,且占地利,兼有周瑜、程普、孔明、鲁肃、黄盖、庞统等-批文武良才运筹帷幄。“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赤壁,由此而闻名遐迩,千古传颂。 选一个有史实基础的故事讲生动突出趣味性,突出三国时期文官武将人才济济,突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当时的人才布局与人才均势这个因素有很大关系 本环节重点探究的是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通过正史与小说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战争成败的因素实际上是存在主客观多方面的,要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地分析战争。 利用赤壁之战后三方势力发展趋势的史实说明赤壁之战的影响。 这一子母内容历史信息较多,并且分属三个政权,可利用表格进行梳理,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你知三国有多少”调查问卷
班级: 姓名:
你知道哪些有关于三国的故事?
你对三国故事的了解来自哪些渠道?
你知道《三国志》、《后汉书》、《三国志注》等有关三国历史的史料吗?
你能辨别出你所知道的三国故事哪些是史书记载的,哪些是虚构的吗?如果能,请举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