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学儒家经典,品君子人格——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同时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以“百家争鸣”为人文主题,围绕文化之根展开设计,共三课六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为三篇儒家散文,分别选自《论语》、《礼记》和《孟子》,前两篇体现了儒家立身处世原则,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阅读诸子的著作,要让学生整体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思考儒、道两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追求的意义。说出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与不同的表达风格。本节课意在通过学习,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作为诸子散文,文字理解上具有很大难度,所以, 理解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活动设计了学习语言的学习、文本的梳理。本课时重在分类梳理整合,探究成为“君子”途径。整体把握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2.学习者分析
先秦诸子散文相对于其他文言篇章来说,语言理解难度较大,其次就是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是难点。虽然学生接触过《论语》的一些篇章,对孔子有所了解,但阅读起来仍有一定难度。主要原因是面上理解,无法挖掘出文章深意,所以怎样带孩子们读懂是首要的学习任务。通过对《<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初步解读,了解了三个语段的内容以及儒家的思想,但对于三篇文章内在的联系还需要精读来深度学习。
3.学习目标确定
1.品读探究文本,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2.分类梳理整合,探究成为“君子”途径。3.整体把握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4.学习重点难点
1.分类梳理整合,探究成为“君子”途径。2.整体把握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5.学习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能主动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能够整理重点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创造性的制作文言实词卡片。(100%学生掌握)(2)针对目标2: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能独立准确梳理文本逻辑关系,能积极参与交流、有自己的见解。(90%的学生掌握)(3)针对目标3:结合以往所学内教材内容,能联系文本,能积极参与交流、有自己的见解。(90%的学生掌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学校文学社团和校刊《塞外风》为先秦诸子散文开辟了专刊——“先秦诸子风采”“先秦诸子经典推荐”“诸子散文浸润心灵”。“孔子成仁,孟子取义”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的思想学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因而常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孔孟之道就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今天我们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生活动1聆听教师讲述。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情景化的导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体验儒家的智慧,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自我成长的养分。环节二:梳理文本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适时点拨。学生活动2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的归纳“成为君子”的途径。研读《<论语>十二章》,整合语段,梳理语段逻辑何谓君子?——君子之本——何以修身?研读《大学之道》,梳理文本逻辑研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梳理语段逻辑人性本善的“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人——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四心”——“四端”活动意图说明: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文章,理清文本逻辑,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主动的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全身心体验知识的丰富复杂内涵与意义。产生思维碰撞,在相互依赖、信任、竞争、合作中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深入理解文意,培养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理解文意,分析儒家“君子品格”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增强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引导学生梳理三篇课文所讲的君子人格的特征、如何成为君子以及君子的担当。环节三:品儒家君子人格教师活动3历史长河和现实生活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君子,列举古今具有君子风范的人物,从中选择一位你仰慕的君子,用一段抒情性文字告白君子,以颂君子之德,扬君子之风。支架:感情真挚,词句优美,修辞点亮文采。学生展示作品。学生活动3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寻找教材和现实中的事例,形成“君子群像”,并用一段抒情性文字告白君子,以颂君子之德,扬君子之风。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微写作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形成独到见解,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作探讨作品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环节四:悟立身之本教师活动4设计“我的理想人格” 座右铭,要求把所学思想内化吸收,转为处事原则、人生信条,争做“少年君子”。学生活动4拟写设计“我的理想人格” 座右铭,并展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写作训练和拟写自己的人生信条,复习反思学习内容,建构语言经验,进一步落实“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单元学习目标。
7.板书设计
学儒家经典,品君子人格 ——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纲八目 君子之道 学以成人扩充“四端”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一篇以“君子魅力”为话题的作文,踊跃向校刊投稿。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课件、白板,智课堂平板电脑等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文言文教学总有“文”与“言”的争论,容易走向两大极端——或脱离语言的学习,大谈文中思想,忽视“言”的学习与积累,使文本学习成了空中楼阁;或字字落实,死于章句,拘泥于一词一句,致使课堂僵硬沉闷干瘪枯涩,忽视“文”的功能。文以载道,文章的主旨、古人的思想认识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课教学力求避免以上弊端。既要使学生理解儒家的思想,学习先贤的智慧,又要学习、欣赏精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积累语言知识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总之,努力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同时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力求处处渗透,落实到位。新教材新教法,要有学习评价的体现和思维的显现,落地在课堂的设计中就是要有评价量表,还要有思维导图等有思维的显现。但在设计的时候是要有考量的,比如,评价量表要紧扣课堂教授内容、条理清晰还要简洁凝练,太冗杂就会耽误课堂时间,不方便操作。我的评价量表少且不太规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