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系列精品专辑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梳理与探究 对点训练 本节精练
唯物史观 理解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论证辽夏金元时期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辽夏金元时期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突出元代国家统一,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甘肃·多民族政权并立 重庆·契丹融入女真
浙江·大运河“裁弯取直”
陕晋宁青·元代多元文化的融汇
2024 黑吉辽·元上都市场的繁荣
广东·元朝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
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
北京·辽的城与都 甘肃·辽夏金职官制度
2023 山东·北宋地方权力
湖北·土地兼并 湖南·御史与谏官
浙江·门第观念淡化(辽夏金元)
2022 【乙】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天津·辽朝建立和南北面官制
江苏·元朝行省制 辽宁·金朝入主中原
浙江·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
2021 【Ⅰ】宋代科举制 河北·辽代“一国两制”,建立和南北面官制
【时空定位】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政治上: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高潮;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辽宋夏金元。
总特征: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阶段特征】
白塔寺,是妙应寺的俗称,始建于元朝,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让我们“穿越时空”,感悟历史!
四、知识梳理与探究
导入新课
白塔寺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一统
政权 辽 西夏 金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与宋关系 灭亡于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表格内容。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一统
政权 辽 西夏 金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与宋关系 灭亡于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
契丹族
916-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038-1227
1115-1234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上京/中都
金
蒙古
蒙古
长期对峙、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表格内容。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一统
(二)政权并立形势
局部统一
多民族政权并存
大一统
(元)
分裂割据
(五代)
二、制度的互鉴与创新
(一)辽朝:南北面官制度
官署位置 官吏来源 依据 职务
北面官 皇帝牙帐之北 契丹人为主,穿国服 契丹旧制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南面官 皇帝牙帐之南 多为汉人也有契丹人穿汉服 汉制(唐宋) 汉人为主的民族事务
材料1 契丹……官分南、北,以
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思考1:根据材料分析辽朝职官设置
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意义:第一,区别对待各民族,让其保留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第二,大量汉人进入契丹,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明在契丹腹心地区广泛传播,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三,加快了民族交融。辽境内分布着契丹、汉、渤海、女真等民族,交错杂居,汉语成为北方各族人民的通行语言,民族通婚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形式。
二、制度的互鉴与创新
(二)西夏:一制二称
材料2 在地方设立州郡和藩落两套不同的行政机构。州郡原为汉地,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吏进行治理;藩落为原党项人聚居的广大地区,仍根据传统习惯进行松散的统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汉号 番号
皇帝 乌珠、兀卒
太后 乌尼
枢密 领卢
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②保留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
(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③入主中原: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对峙。
(三)金的制度
史料阅读,了解女真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习俗的特点。
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会编》卷3这样记载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特点:女真人过着定居生活,有农业,住木板房,房中用火炕取暖,这都是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明显不同之处。但他们擅长骑射,富于忍耐力和尚武精神,这些又与游牧民族十分接近。
1.辽国没有宰相群体,而是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三师府官员皆有实权,常以同姓王、异姓王任之。金朝海陵王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由此可知
A.政权更替引发局势动荡 B.国家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C.民族交融推动制度沿革 D.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
2.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法制“一依本朝旧制”。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后,“所用刑法皆从律文”,同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制定新律《皇统制》,颁行中外。以上变化说明金朝
A.全面摒弃传统的政治体制
B.逐步认同中原治理模式
C.社会发展与宋朝渐趋一致
D.法治建设达到先进水平
对点训练
C
A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蒙古国先后灭西辽、西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
*铁木真死后,汗位落到孙子忽必烈手中,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立了元朝。
*元朝越来越强大,最终南下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一)元的概况
*成吉思汗将帝国划分为四大汗国,分个了自己的四个儿子。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元朝以前的中国,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在变成了“大中国”。
(二)中央制度:中书省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材料3 元朝的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组成,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宜。这与秦汉至唐宋的政治体制是相衔接的。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4 元代宰相每天在中书省共同议事,拟定初步的决策方案;宰相也可召集主持百官集议,集中群臣意见。然后再将这些初步的决策方案和群臣意见上奏皇帝。供后者决策参考。
——张帆《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三)地方制度 行省制
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概念解读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行省有藩镇之重,
为什么没有形成
藩镇之势?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行政区划
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山川形便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地方制度 行省制
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犬牙交错
南 岭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地方制度 行省制
材料5 元代……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集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附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1.有人在描述某项制度时说道:“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由此可知,该项制度
A.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阻碍了区域的民族融合
2.元朝行中书省的长官一人兼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路府州县虽与行省有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但更多的是体现在公务上的来往,而事关他们前途命运的任免权却操之于中央。这样的规定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
C.激化了民族矛盾 D.降低了行政效率
对点训练
C
A
(三)地方制度 驿站制度
元代急递铺令牌
蒙古征服欧亚广大地区之后,为实现对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统一,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
概念解读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地方制度 边疆政策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西域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吐蕃地区
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台湾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自主学习2:学生结合地图,了解元朝的边疆政策,培养时空观念。
1.元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积极修建孔庙,兴办学校。至正七年(1347年),诸暨人杨维桢说甘肃已由西戎地变为“冠带之区”,云南中庆路(今昆明市〉民众“兴于礼让而修其孝弟忠信”。这反映出元朝
A.边疆治理成效突出 B.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C.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2.有学者认为: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了元朝“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元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A.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B.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C.设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
D.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管理河西走廊
A
B
对点训练
(一)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
蒙古族: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
融入其中。
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
民族长期相处,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
汉人、南人不为正官。——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影响,建国之后,为了表明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自称“炎黄子孙”,开始以“中国”自居。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他们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到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后期又自称“正统”。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继续称宋朝是“中国”。
金人进入中原后,亦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理论,自称“中国”,也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时期,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辽人、金人的“中国观”。
【探究拓展】 何谓“中国”与何以“中国”
10—13世纪,辽、金与两宋、西夏等政权并存,政权间有战有和。受自身历史传统及民族交融的影响,为宣示政权合法性和重要地位,辽人自称“炎黄子孙”,辽人、金人都认为“懂礼即中国”(文化标准),金人还认为“中原即中国”(地域标准),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是“正统”。 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丰富了“中国观”的内涵,有了“大中国”的意识;加速了契丹族、女真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有利于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五、本节精练
D
B
3.(2024广东)《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2024黑吉辽)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A
A
5.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即安排官员修撰全国性地理总志《元一统志》,命秘书监“(要)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书成后又让人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该地理志的修撰
A.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B.提高了元朝的基层治理能力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服务于国家认同的现实需要
6.有学者认为,由于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身份关系,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在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由此出现“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的现象。该学者在此强调,元朝政治制度
A.继承了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B.具有“家天下”的基本特征
C.基本原则为后世王朝所继承 D.推动元朝大一统政局的形成
D
B
7.《元志七》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载:“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行省事务须呈报中书省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8.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命大臣制定辽法。其中,《决狱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适用于汉族的《律令》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由此可得知,辽法
A.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C.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
D.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C
B
郝老师系列精品资料,包括新授课件、复习课件、导学案、近五年高考试题分解和考试审题技术汇总等历史作品,高效实用,件件精品,欢迎访问平台的本人专辑。
扫码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