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首医大附中
陈丽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并且熟读了课文,也对文意进行了疏通。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来探讨、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历程……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 研习一、二段
教师提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开始时心情是如何的?
明确:“乐甚”。
提问:是因为什么而乐呢?
板书:乐
学生回答:美景
教师:请你将描写美景的句子读出来。
板书:风、水、月
点拨:注意“清”“徐”“徘徊”“横”等词的妙用。
出示:月夜赤壁的画面,让学生小声吟咏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意境。
教师点拨提问:在这“清风明月,水天一色”的美景中,苏子与客是如何陶醉(乐)的呢?
明确:“浩浩乎……”
问:“浩浩乎”与“飘飘乎”有什么区别?
教师点拨:“浩浩乎”是辽远,是空间的大;“飘飘乎”是高,是超越、超脱。
教师:请学生描述一下这句话。
点拨:结合背景,这里的“苏子”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苏轼自己呢?
教师总结过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饱受忧患的苏轼回忆刚刚过去的不幸。他要排解,他要倾诉,他要超越,他以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于是,“我”要饮酒,“我”要唱歌,我要追随那茫茫江面闪动的月光,到达一个属于自己的纯净的世界。
请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诵读此段。
教师提问:第二段中,客吹洞箫,洞箫声听起来是乐是悲呢?
明确:悲
板书:悲
学生讨论:“我”歌唱着还挺乐的,为什么和歌的箫声却挺悲,这个乐到悲的变化是否突兀?悲从何来?PPT
板书:乐到悲
(此问有一定难度,箫声是和歌的,先从歌声中找原因,让学生关注歌词的内容)
学生交流、回答
点拨、引导、提问:
月色中,他们正划着船,自然就唱到“桂棹兮兰奖,击空明兮溯流光”了 。
那后两句又怎么来看? “美人”,这里大概是苏轼还想回到朝廷为国效力的想法。毕竟他是被贬的。 也就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身在异地,苏轼的歌唱既有触景生情的因素,更有袒露内心的成分。
作为一道来的客人,这个“客”是翻译成“客人”好还是“朋友”好? “朋友”好,不仅是朋友,而且还很知心。
苏轼这位知音,用音乐演绎苏轼的悲伤,连那洞箫的余音,缠绵不去,悲恻动人。即使是潜藏在深谷的蛟龙也无法抵挡而起舞,连那孤舟“嫠妇”,也不停抽泣。
PPT描写洞箫声的句子
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描写洞箫声的句子。
(二)研习第三段
箫声为何而悲呢?客还有自己的解释。
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客的回答中:
一、为什么要引述曹操的事例?
二、“知不可乎骤得”,到底客人想得到什么? PPT
学生交流
学情预设:
(1)写曹操是英雄是为了和“吾与子”对比,英雄消失了,我们又算什么,所以写出了悲伤。
(2)曹操是客人心中的榜样,写榜样的失败,更能表达客人的悲伤。
(3)因为是十六晚上游玩了,他们看到了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诗,而曹操也写过《短》,“月明星稀”与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4)这两句是说,人才都流失到刘备、孙权那去了,曹操内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苏轼写这两句话,大概市说自己也是人才,没人赏识吧。跟第二段中引用的诗句作用差
不多。
“固一世之雄也”,文段中写出了曹操英雄盖世之气,
请一位男同学朗读“方其……固一世英雄”一节
教师点拨:在客的眼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还是霸气的英雄,何尝不“浪淘尽”呢?巨大的失败也罢,辉煌的胜利也罢,都烟消云散,“而今安在哉?”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叹啊!也是客语气的落脚点,正所谓人生无常啊!
问:“不可乎骤得”,客又想得到什么呢?为什么?
明确:PPT面对着无穷的长江与长终的明月(板书:景生情),客活着就希望与仙人一起遨游天地,自由自在;死也要心中长存明月。因为“渺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那种永远与永恒的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没法实现,这组人与物在时间长度上矛盾,导致客生发了新的理想,而理想与现实又是矛盾了。
所以他只能“托遗响于”什么?
生:悲风。
板书:情归景
请一位同学朗读“况吾与子……”后的“悲”。
教师提问:客之悲从哪儿来?PPT
学生总结,教师明确:
清风明月之下,从歌声中来,悲政治失意;从历史人物中来,悲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悲渺小短暂。
板书:景生悲
教师提问过渡: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道出了苏轼自己的心境?
教师点拨: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
否矛盾?
文中潜在的“我”的不同的情感侧面。且看,如何从悲情中走出。
预设:如果学生回答不是,认为客就是客,教师保留学生看法不必否定。(那苏子又是如何劝解客的呢?)
(三)研习第四段
针对上段中客的想法,苏子是如何劝解的?
1、提问:从文中找出苏轼对水、月、人看法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板书:变与不变
PPT
教师设问关于人的无尽怎样理解?
点拨:代代相承、精神永存
2、学生讨论: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学生交流)PPT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悲观:羡)
苏轼:物与人都是无尽
(乐观:何羡?)
教师点拨提问:苏子说,天地万物,我们不但不用羡慕他们。对待它们,还可以怎样?
学生朗读原文回答:“天地之间,物各……共适”。
板书:取与不取
共适
板书:共适,回归景物
教师总结: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点拨:以坦然、达观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共适自然宝藏,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一学生朗读此段
最后,客“喜而笑”,相与枕籍,直到东方既白!与第一段中的陶醉与欢乐之情形成呼应。
板书:喜
(四)总结,板书
总观全文,苏轼遭遇政治不幸后,游赤壁之下,陶醉于清风明月、水天一色的美景中,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接着,感怀历史人物,悲叹个人境遇,在水天之下,因景生情,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最后,仍然又在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间感悟出“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人生哲理,因此而走出了悲情,以理解情。在这样的历程中,苏轼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而我们也见到了“达观”之苏轼。
(五)结合实际,评价苏轼的人生态度
交流课前写作感悟
教师总结:面对挫折,苏轼在自然美景中自我化解和自我超越了。这种独立的人格和旷达的情怀,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三、作业:
《愚溪诗序》中柳宗元有“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莫我知”的感叹,请与《赤壁赋》中苏轼的人生态度加以比较,谈体会。(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