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素养目标
借助《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的识读,识别并明确我国古人类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时掌握其分布特征。
通过对化石等史料的探究,理解并把握古人类在生产活动、日常生活方面的特点,以及不同古人类在自身演化过程中展现的独特特征。
理解考古工作是认识原始社会的关键依据,在此基础上树立证据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概况)
直 立 人:元谋人、郧县人、北京人、蓝田人、和县人
早期智人:丁村人、南京人、金牛山人、长阳人、马坝人
晚期智人:左镇人、山顶洞人
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大河流域。
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概况)
观察左图,归纳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特点一: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特点二:数量众多
原 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容易获取食物。
地 位: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人类化石及其生活遗迹。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 资料。
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人,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影视资料
史料分类
按载体分为:
实物史料(遗留物件)
文献史料(文字材料)
口述史料(口头讲述)
按价值分为:
第一手史料(当时当世)
第二手史料(后人研究)
观察左侧3幅图,并结合课本说一 说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掌握了哪些生存技能
技能:
元谋人、 郧县人、蓝田人
能制作和使用工具。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距今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属于直立人。
生产工具:会制造并使用工具。
火的使用:知道使用火,会用火烤制食物。
地位/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①:粗糙的石器 ②:炭屑和烧骨
观察①、②图片,说一说元谋人掌握了哪些生存技能?
元谋人
影视资料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北京人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遗址最先于哪一年被发现: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3颗人类牙齿化石,命名为“北京直立人”,简称“北京人”。
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哪一年被谁发现?1929年,斐文中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少年?约70万-20万年
北
京
人
裴文中先生(1904.1.19~1982.9.18)
北京猿人复原头盖骨
影视资料
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的头部还保留着许多古猿的特征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前额低平 眉脊粗大 颧骨突出
鼻骨扁平 嘴部前伸 脑容量少
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下肢较上肢略长 能直立行走
生产工具
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的木棒(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3:1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生存环境恶劣,过群居生活
生存环境 生活方式
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上层灰烬很厚,最厚深达六米……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产工具
01
生存环境 生活方式
02
火的使用
03
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着群居生活呢?
材料一:周口店采集到的化石有犀牛、野猪、鹿、水牛、剑齿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鸟类、食虫类小动物化石。
——1923年《亚洲之第三纪 人周口店之发现》
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存环境的险恶
火的使用及意义:
防寒
驱赶野兽
烧烤食物,增强了原始人的体质;
火能照明,改善了居住条件。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使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
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北京人遗址灰烬层
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
烧骨
煤的自燃
雷电生火
偶然碰撞生火
森林自燃生火
北京人的历史意义
为人类起源的
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03
是世界上最重要
的原始人类之一
01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02
材料一:“北京人”的发现,解决了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最材料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中国网《“北京人”遗址》遗产价值
材料二:“北京人”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直接证据,而且还将人类演化的历史记录向前推进了大约40万年。
——光明日版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 遗址与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一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
山顶洞人生活的发掘时间和地点
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使用的生产工具及生活条件
山顶洞人
03
北京人生活的发掘时间和地点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火的使用和意义
北京人
02
元谋人、郧阳人、蓝田人发掘时间和地点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之一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01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精准标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10 处以上遗址位置,明确 “集中于黄河 / 长江流域、兼顾珠江流域” 的分布规律。
2、熟记三大古人类的关键信息(距今时间、发现地点、体质特征、生产生活技能),并能区分 “直立人”(元谋人、北京人)与 “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演化差异。
3、掌握 “实物史料 / 文献史料”“第一手史料 / 第二手史料” 的分类标准,能独立判断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韩非子》记载”“古人类复原图” 的史料类型及价值。
4、理解 “旧石器时代” 的定义(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能举例说明元谋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 “地图识读 — 小组竞赛”“史料辨析 — 角色扮演”“实验模拟 — 合作探究” 等活动,提升读图分析、逻辑推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 “‘证据 — 结论’推导法”:如通过 “北京人遗址灰烬层” 推导 “会保存火种”,通过 “打制石器” 推导 “生产力低下”,培养历史学科的实证思维。
尝试跨学科思考:结合地理知识分析 “河流与古人类生存的关系”,结合生物知识理解 “火的使用对人类脑容量演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人类遗址的数量与分布,认识到 “中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源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 “黄河 / 长江母亲河” 的文化认同。
通过讲述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贾兰坡研究灰烬层的故事,感受考古学家的科学精神,树立 “尊重证据、严谨治学” 的态度。
结合周口店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 的身份,讨论 “如何保护古人类遗址”(如避免过度开发、加强数字化存档),培养珍视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大古人类的核心差异:
体质演化:北京人(保留古猿特征)→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基本一致);
技能进步:元谋人(会用火)→北京人(保存火种)→山顶洞人(磨光钻孔技术);
社会组织:北京人(群居)→山顶洞人(氏族公社)。
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地理成因(河流、气候、资源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抽象概念理解:如何通过 “打制石器的粗糙程度”“灰烬层的厚度” 等具体遗存,推导远古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如 “厚达 6 米的灰烬层” 说明 “长期保存火种”,而非偶然用火)。
逻辑关系梳理:“生产力水平(工具简陋)→生存环境(禽兽众多)→生活方式(群居)” 的因果链,理解 “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演化阶段的重要标志”。
史料价值判断:区分 “原始遗存(如化石)”“后人复原(如影视片段)”“文献记载(如《韩非子》)” 的可信度差异,避免将 “艺术想象” 等同于 “历史事实”。
【教学方法与资源准备】
(一)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运用动态地图(标注古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3D 复原模型(北京人头盖骨与现代人颅骨对比)、考古现场照片(周口店遗址灰烬层、石器发掘现场)。
情境模拟法:设计 “考古学家工作室” 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 “考古队员”,根据给定 “遗存材料”(石器复制品、炭屑样本、动物化石图片)撰写 “考古报告”。
实验探究法:开展 “火的作用小实验”(对比生食与熟食的咀嚼难度、模拟 “用树枝驱赶玩具野兽”),直观感受火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比较分析法:制作 “古人类演化对比表”“史料类型判断表”,通过横向(不同古人类)、纵向(同一遗址不同层位)对比,强化差异认知。
(二)资源准备
教具:《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大幅挂图,可标注河流、地形)、打制石器复制品(元谋人石器、北京人石器)、山顶洞人钻孔骨针模型、“古猿 — 北京人 — 现代人” 头部轮廓图(可粘贴对比)。
多媒体:
视频:《周口店遗址考古发掘纪实》(5 分钟,含裴文中发现头盖骨的片段)、《人类演化:从猿到人的关键一步》(3 分钟,聚焦火的使用);
图片:元谋人遗址炭屑照片、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山顶洞人装饰品(钻孔兽牙)图片;
史料卡片:打印《韩非子》记载、贾兰坡《“北京人” 的故居》选段、周口店遗址世界遗产评价文本。
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 1:《古人类遗址地图识读表》(含遗址名称、对应河流、距今时间);
任务单 2:《考古报告撰写模板》(含 “遗存名称、发现位置、推测用途、历史结论” 栏目);
任务单 3:《史料价值判断练习》(列出 10 种材料,让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悬念,激活认知(5 分钟)
视频导入:播放《周口店遗址考古现场》短视频(聚焦 “1929 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 的瞬间),提问:“1929 年的这个冬天,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岩层中,发现了一个距今约 50 万年的头盖骨。这个发现为什么能震惊世界?它能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中国人祖先’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沿着考古学家的足迹,探索远古人类的生活。”
实物展示:拿出 “古猿头骨模型” 和 “现代人头骨模型”,让学生触摸对比(前额坡度、眉脊突出程度),初步感知 “人类演化的痕迹”,自然过渡到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二)新课讲授:分模块深研,多维度突破(32 分钟)
模块 1:读地图,探分布 —— 我国古人类遗址的 “生存密码”(8 分钟)
自主识读:发放《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任务单 1,给学生 5 分钟独立完成:
用红笔圈出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丁村人、马坝人” 遗址;
用蓝笔标注遗址附近的河流(黄河、长江、珠江);
思考:“为什么这些遗址大多靠近河流?如果让你选择远古居住地,你会优先考虑哪些条件?”
小组竞赛:开展 “遗址速找” 竞赛 —— 教师说出古人类名称(如 “郧县人”),各组派代表在挂图上指出位置,最快且准确的小组得分,强化 “时空观念”。
教师精讲:
总结分布特点:① 流域集中:90% 以上遗址位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② 数量密集:已发现超过 200 处,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③ 时空延续:从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到 3 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无明显断层。
地理成因分析(结合初一地理知识):
水源:河流提供饮用水和灌溉(虽未农耕,但便于采集河边植物);
资源:河流两岸土地肥沃,动植物丰富(考古发现北京人遗址有鹿、野猪化石,说明猎物充足);
气候:东亚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存(对比同期非洲草原、欧洲冰川,突出我国地理优势)。
模块 2:辨遗存,析特征 —— 三大古人类的 “演化阶梯”(15 分钟)
采用 “‘考古工作室’情境 + 分层探究” 模式,分三步突破:
第一步:聚焦 “最早人类”—— 元谋人(3 分钟)
材料呈现:展示元谋人遗址照片(含牙齿化石、石器、炭屑层),发放史料卡片:
“1965 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两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距今约 170 万年。同时发现的还有粗糙的石器、大量炭屑和烧骨。”(引自《中国考古学通论》)
问题链引导:
“牙齿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判断人类物种、距今时间)”
“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的工具水平如何?(打制石器,技术简单)”
“炭屑和烧骨是偶然产生的,还是元谋人主动用火的证据?(大量炭屑集中分布,说明主动用火)”
结论总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其 “会制造工具” 和 “知道用火” 的特征,标志着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不会制造工具)。
第二步:深入 “核心代表”—— 北京人(8 分钟)
这是本课重点,分 “体质特征、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火的使用” 四维度探究:
探究维度 材料呈现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
体质特征 北京人头盖骨复原图、古猿 / 北京人 / 现代人头部对比图(标注 “前额、眉脊、脑容量” 数据:北京人脑容量约 1088ml,古猿约 500ml,现代人约 1400ml) 小组合作:对比三者差异,填写 “体质特征对比表”,思考 “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说明什么?(会使用工具,劳动促进演化)” 北京人保留古猿特征(如眉脊粗大),但已能直立行走、使用工具,体现 “从猿到人的过渡特征”,印证 “劳动创造人本身” 的理论
生产工具 北京人打制石器复制品(砍砸器、刮削器)、现代斧头模型 学生触摸对比:感受打制石器的粗糙(边缘不规则),讨论 “用这样的石器能做什么?(砍树、砸骨头、割肉)效率如何?(低,需多人协作)” 北京人使用 “打制石器”,处于 “旧石器时代”;工具简陋导致生产力低下,是其过群居生活的重要原因
生活方式 材料 1:“周口店遗址发现犀牛、剑齿虎、野猪化石”(1923 年考古报告);材料 2:“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五蠹》)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 “北京人狩猎”——1 人持 “石器”,1 人持 “木棒”,对抗 “玩具野兽”,体验 “单人难以生存,需集体协作” 生存环境险恶(猛兽多)+ 工具简陋→必须过群居生活(共同狩猎、防御野兽),形成早期 “原始人群”
火的使用 北京人遗址灰烬层照片(标注 “厚度 6 米,含烧骨、烧石”)、“火的作用” 实验材料(生肉 / 熟肉、玩具野兽、手电筒) 实验探究:1. 对比咀嚼生肉和熟肉的难度(说明 “烧烤食物增强体质”);2. 用手电筒模拟 “火的照明”,用树枝驱赶 “野兽”(说明 “防寒、御兽”) 北京人会长期保存火种(非偶然用火),火的使用是 “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① 改善营养,促进脑发育;② 扩大活动范围(寒冬、黑夜可活动);③ 增强防御能力
第三步:对比 “晚期智人”—— 山顶洞人(4 分钟)
材料对比:展示山顶洞人钻孔骨针、兽牙装饰品图片,与北京人打制石器对比,提问:“山顶洞人的工具与北京人有什么不同?(磨光、钻孔,更精细)这说明什么?(技能进步,生产力提升)”
社会组织:补充史料:“山顶洞人遗址发现 3 具完整骨架,分属老人、中年人和小孩,随葬有装饰品”(引自《考古学报》),引导学生推断:“同一洞穴、有随葬品,说明他们可能以什么关系聚居?(血缘关系,即氏族公社)”
总结差异:山顶洞人在体质(与现代人一致)、技能(磨光钻孔)、社会组织(氏族)上均比北京人进步,是我国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
模块 3:明史料,懂方法 —— 考古是 “打开远古历史的钥匙”(9 分钟)
史料分类教学:
播放 “史料分类” 微视频(3 分钟,讲解 “实物 / 文献 / 口述”“第一手 / 第二手” 的定义);
发放任务单 3(列出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韩非子》记载、古人类狩猎想象图、考古学家访谈录” 等 10 种材料),学生分组分类并说明理由,教师点评:
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化石、石器、灰烬层(原始遗存);
第二手史料(需考证):文献记载、想象图、访谈录(后人加工)。
考古意义深化:
讲述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流失与寻找” 故事(1941 年战乱中失踪,至今未完全找回),提问:“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古人类化石的保护?”
展示周口店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 证书照片,朗读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周口店遗址为研究人类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证据,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引导学生讨论 “作为中学生,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如参观博物馆不触摸展品、传播考古知识、反对文物走私)”。
(三)巩固练习:分层检测,深化理解(5 分钟)
基础题(全员必做):填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______(元谋人),生活在______(云南元谋县);北京人会使用______(打制石器),并能______(保存火种)。
提升题(小组合作):材料分析:“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一枚骨针,针身光滑,针尖尖锐,针眼用尖状器钻出。”问题:① 这枚骨针属于什么史料类型?② 从骨针能推断山顶洞人掌握了哪些技能?③ 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生产力有何进步?
拓展题(选做):开放设问:“如果未来你成为考古学家,你最想发掘我国哪个地区的古人类遗址?为什么?(提示:结合地理环境、已有遗址分布)”
(四)课堂小结:思维导图 + 情感升华(2 分钟)
脉络梳理:用板书呈现 “时间轴 + 思维导图” 结合的总结框架:
远古人类活动(170万年前-3万年前)
一、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地理优势:水、资源、气候)
二、演化:元谋人(最早,会用火)→北京人(群居,保火种)→山顶洞人(氏族,磨光钻孔)
三、证据:考古实物(第一手史料)→史料实证→文化遗产保护
情感升华:“从元谋人的火种到北京人的群居,从山顶洞人的骨针到遍布全国的遗址,这些远古遗存不仅是‘祖先的足迹’,更是中华文明延续不绝的证明。作为中国人,我们既要为‘人类文明发源地’的身份自豪,更要以科学的态度保护、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作业布置:实践 + 拓展,分层落实(1 分钟)
基础作业:完善课堂上的 “古人类演化对比表”,并背诵三大古人类的关键信息(次日抽查)。
实践作业:用黏土、树枝等材料制作 “北京人打制石器模型” 或 “山顶洞人骨针模型”,下节课展示并说明制作思路。
拓展作业:观看纪录片《中国考古大会 周口店特辑》(30 分钟),撰写 500 字观后感,重点谈 “考古发现如何改变你对‘远古人类’的认知”。
【板书设计】
左侧:时间轴 + 核心特征 中间:主题板书 右侧:史料与方法
170 万年前:元谋人 云南 会用火 最早古人类之一 第 1 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遗址分布→ 流域:黄 / 长 / 珠江→ 特点:多、集中→ 成因:水、资源、气候二、主要古人类(表格:见教学过程)三、考古与遗产→ 史料:实物(第一手)→ 意义:证人类演化→ 保护:世界遗产 1. 史料分类 第一手:化石、石器 第二手:文献、想象图2. 学习方法 地图识读 史料辨析 比较分析3. 情感启示 民族自豪 遗产保护
70 万 - 20 万年前:北京人 周口店 群居、保火种 旧石器时代
3 万年前:山顶洞人 周口店 氏族、磨光钻孔 晚期智人
【教学反思】
预设亮点:
情境化活动(考古工作室、狩猎模拟)能激发学生兴趣,解决 “远古历史抽象” 的问题;
跨学科整合(地理、生物、美术)能帮助学生构建 “立体认知”,而非孤立记忆知识点;
分层设计(作业、练习)能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确保全员参与。
可能不足与改进:
小组讨论时可能出现 “少数人主导” 的情况,需提前明确 “分工表”(记录员、发言人、材料员),并要求各组汇报时 “每人至少说 1 句话”;
学生对 “史料价值” 的判断可能不够准确(如将 “影视复原” 归为第一手史料),需在课前准备更多案例,课中通过 “错误辨析” 强化认知;
实践作业(制作模型)可能存在 “敷衍完成” 的情况,可提供 “模型参考图” 和 “评分标准”(如 “石器边缘是否体现‘打制痕迹’”),并在下节课设置 “最佳模型评选”,提升参与质量。
后续延伸:可结合下一课 “原始农耕生活”,对比 “采集狩猎(远古人类)” 与 “农耕定居(半坡、河姆渡)” 的差异,为 “生产力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的主线做铺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