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5 07: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8分。
1.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中国人民(  )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实现了全境解放 D. 完成了统一大业
2.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南充籍志愿军战士周全弟,16岁时参与了长津湖战役。卧雪三日冻掉四肢。却仍盼冲锋杀敌。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是(  )
A.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B. 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C.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D.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3.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4.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下)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5年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大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一汽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 工业门类齐全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地区分布均衡 D. 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5.1956年,太原市政府批准益源庆进行公私合营,将其与老陈醋生产企业大兴号、德合长合并到新星食品酿造厂制醋车间,益源庆正式步入国营时代。这说明(  )
A. 益源庆是山西最大的制醋企业 B. 益源庆品牌的形成过程
C. 益源庆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D. 益源庆企业的百年兴衰
6.如图所反映的会议于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  )
A. 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决定撤销过去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
C.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 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7.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说明(  )
A. 特区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示范 B. 改革开放呈现“点线面体”的格局
C.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
8.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改造再到农村改革三部曲。这一系列自我调整是为了(  )
A. 摧毁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 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9.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 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 中共十二大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中共十三大
10.某同学梳理教材重点内容(如图)进行复习,据此判断他复习的是(  )
中国梦宏伟蓝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开启新征程
A. 伟大的历史转折 B. 经济体制改革
C.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D. 开启对外开放
11.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马英九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C. 实现两岸“三通”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八年级(1)班同学以“新中国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为主题收集了如下图文信息表,请据此完成各小题。
项目 相关内容(部分)
国防建设 外交成就
重要事件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交付使用 ③万隆会议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重要政策 科技强军战略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相关人物
12.以上重要事件中标志着我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加强了国防力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关于新中国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只是为了展示国家的武力 B.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相得益彰
C. 国防建设滞后于外交成就的发展 D. 外交成就对国防建设没有影响
14.如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数据统计表,这一数据的取得从根本上得益于(  )
年份 小学入学率 初中入学率 高校在校生数
1978年 94% 61% 228万
2020年 99.96% 102.5% 4183万
A. 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的助推 B. 国家政策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善及
C.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团结奋进 D.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15.春节晚会从最初的录播到1983年首次电视直播,再到如今的8K超高清与三维菁彩声,还通过云技术助力全球转播。春晚呈现形式的不断变化突出反映了(  )
A.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B. 传统节日与时俱进
C. 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D. 艺术文化不断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16.寻迹新中国 展望新时代八年级(3)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畅游国博,探寻共和国的成长足迹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认识历史文物,感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项目任务】
任务一第一组同学以“文物证史 时代缩影”为主题,整理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部分文物信息,准备布展。
主题 人民政权 民主政治 国家统一 融入世界
历史文物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使用的投票箱
③中葡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时的国旗摆件
④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时用的文具
文物物语 入选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该印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是研究新中国史重要的实物史料。 入选理由:▲ ______ 入选理由:▲ ______ 入选理由:它见证了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历史性时刻,是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关键见证物。
问题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为②、③文物写出入选理由。
任务二第二组同学围绕“时代印记 历史伟业”搜集了下面文物资料设计展板。
①邱少云烈士遗体下残留的棉军衣碎片②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准本底稿③湖南省湘西十八洞村贫困户脱贫评估表和退出确认书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⑤青藏铁路建设者用的压力锅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采集的第001号月球样品
问题2:请将上面备选文物的序号填入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并据此写出你感受到的时代变化。
前言
新中国的历史是筚路蓝缕、成就辉煌的历史,是探索中收获成功、转折中开创新局的历史。 展板一新中国:站起来(1949-1978)
▲ ______ 展板二新阶段:富起来(1978-2012)
▲ ______ 展板三新时代:强起来(2012年至今)
▲ ______
时代变化: ______
17.音乐魅力 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注:《英雄赞歌》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
——《英雄赞歌》歌词(节选)
(1) 材料一中的人民战士指的是哪支队伍?简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编自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1年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背景,并解读“希望”的具体内涵。
材料三: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决胜疆场。
——《强军战歌》歌词(节选)
(3) 根据材料三,列举一例21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防科技或军事装备领域的重大成就,并简述新时代强军之路的意义。
18.辉煌外交 凝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在会议上,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二:新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外交高潮。新中国的第一次外交高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5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宣布与中国建交。到195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第二次外交高潮……20世纪90年代是新中国第三次外交高潮。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北京冬奥盛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架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和人民联系、沟通的桥梁,为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
——摘编自人民网《展现中华文化的底蕴与格局》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有美国的记者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根据材料二,列举两例中国第二次外交高潮的史实,并分析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意义。
(3) 材料三中,北京冬奥盛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体现了什么理念?简述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努力。
19.大国之道 顺势而为时势是一个时代的潮流和趋向。在历史发展的大转折时期,新旧潮流往往交织并存,共同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体制转型 开辟新局】
(1) 根据下面示意图,简述①②③处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概括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时代功勋 勇立潮头】
(2) 从下面两组图片中任选一组,简述他们是如何在各自领域中铸就功勋的。
第一组 第二组
【重大会议 指引征程】
(3) 请从下面表格中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时间 会议
1956年 中共八大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2022年 中共二十大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D
12~13.【答案】A、B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该投票箱见证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们行使权力,它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彰显了我国民主政治的真实性与广泛性。③:中葡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一事件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该国旗摆件是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关键见证物。
,展板一:①⑤;展板二:②④;展板三:③⑥。时代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从国际舞台边缘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性跨越
17.【答案】【小题1】队伍:中国人民志愿军。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小题2】创作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希望”的具体内涵:指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更加美好,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小题3】成就: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或201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歼-20战机正式列装空军作战部队等)。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战略支撑
18.【答案】【小题1】万隆会议上,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攻击共产主义,会议陷入僵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一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的广泛认同,促使会议克服了困难,朝着团结反帝反殖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小题2】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与更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小题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应对气候变化、贫困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多边外交,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19.【答案】【小题1】内在联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随着改革的深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不断深化。
【小题2】示例一(第一组):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他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示例二(第二组):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小题3】观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论述: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综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一次次重要会议,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回应时代需求,推动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进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