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我们的校园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
二单元《地球家园》
校园里有房屋和操场,还有
大树、小草、小鸟.......
提出和聚焦问题
校园是地球家园的
一部分,怎样用"观察
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导入新课
柳 树
你认识它吗?
叶子
我们可以
怎样观察它?
校园里的植物
你认识它吗?
叶子
新知讲解
银杏叶
校园里的植物
我们要做哪些
准备呢?如何
观察和记录?。
我们要准备
笔,记录本
带什么工具观察呢?
观察笔记应该记录什么?
确定观察日期,
记录在笔记开头
要亲自观察
只记自然现象
选定校园一个小区域,
比如花坛或大树下
仔细观察所选区域
里的植物、小昆
在校园中选一个区域,观察
并记录这个区域的自然现象
用简单文字和图片
记录下看到的现象
如何观察和记录?
从不同角
怎样观察 ?
按照顺序
整体
局部
不拔起,不采摘
不伤害植物
如何观察和记录
看一看
闻一闻
摸一摸
当我们想要将物体局部的特征观察时
可以借助放大镜
展示我们的观察笔记
向同学介绍自己
观察到的植物
整理我们的记录
展示我们的观察笔记
校园里有哪些自然现象?
校园里的自然现象
植物相关
校园的花朵
小草的生长
动物相关
树叶的颜色变化
校园里的松鼠
蚂蚁搬家
小鸟鸣叫
天气相关
下雨时雨滴的样子
晴天时太阳的光芒
刮风树枝摇动
我们观察到的校园植物
为什么要在观察笔记上注明日期?
确定观察日期,
记录在笔记开头
小朋友们,标注日期能帮我
们知道是哪天观察的方便以后
对比看自然现象有没有变化哦。
我们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几类?
植物类:像刚才说的树叶、
花朵、小草的变化等都属
于植物类的自然现象。
动物类:小蚂蚁、蝴蝶、
小鸟的活动等属于动物
类的自然现象。
天气类:下雨、
晴天、刮风等
属于天气类。
修订完善自己的记录卡
修订完善自己的记录卡
比较大家的记录有什么
不同,比较之后,再去
观察一次,并修订、
完善自己的记录。
修订完善自己的记录卡
回家和爸爸妈妈
一起修订、完善
自己的记录。
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自然现象:
植物相关:比如树叶的颜色变化(像秋天枫叶变红)、
花朵的开放和凋谢、小草的生长等。
动物相关:小蚂蚁搬家、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小鸟在树上唱歌等。
天气相关:下雨时雨滴的样子、晴天时太阳的光芒、
刮风时树枝的摇动等。
布置作业
同学们观察记录
你们自己的小区
里的自然现象都
有什么!教科版二年级2.1《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的校园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地球家园”单元的第二课,承接上一课对地球家园的整体认知,聚焦“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记录笔记等方式,发现校园中的自然事物与现象。教材以“观察—记录—研讨”为主线,强调工具使用(放大镜、记录本)和观察方法,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研讨自然现象的分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符合2022年新课标“注重探究实践、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校园里有自然事物(植物、小昆虫等)和人造设施(房屋、操场等),能区分校园中的自然现象(如树叶生长、蚂蚁搬家)。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记录,初步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校园中的自然现象 (植物类、动物类、天气类)。 科学实践:学会使用放大镜、记录本等工具进行观察, 能按步骤完成“校园观察笔记”(记录日期、区域、所见现象) 责任态度:感受校园自然环境的美好,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习惯, 增强爱护校园的意识。
重点 学习校园观察的方法(带工具、定区域、记笔记),发现校园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难点 区分校园中的自然现象与人造事物,理解观察笔记中“如实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一)课堂导入:聊聊我们的校园 出示PPT中“校园教学楼、操场、植物、小动物、师生”的图片,提问:“每天生活的校园里,你都见过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屋、大树、小草、小鸟、老师同学等)。 聚焦问题:“校园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它,看看能发现什么秘密!” 通过学生说出校园里的 自然景物,聚焦到新课 怎样观察记录校园 学生思考说出校园观察中笔记本和放大镜有什么用处? 孩子们学会从地图上找到我国的位置。 学生要记住观察步骤和 注意事项! 学生写出笔记里的日期 看到小草,昆虫要画出来或简单描述写出来 可以结合观察记录文字资料回答 学生学会对校园里的自然景物分类 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小区域,按照观察步骤校园里的自然现象。 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尝试描述自己观察到的 校园自然现象。 学生研讨为什么观察笔记要注明日期?思考 如果忘记写日期,会有 什么麻烦?
讲授新课 (二)知识探究:学习校园观察的方法(20分钟) 1. 讨论:观察校园需要带什么? 出示PPT中的“放大镜、记录本和笔”图片,提问:“这些工具能帮我们做什么?”(放大镜看细节,记录本记发现)。 小结:观察时要带好工具,方便我们看清、记下看到的事物。 2. 学习观察步骤 结合PPT讲解观察步骤: 确定观察日期,写在笔记开头; 选一个小区域(如花坛、大树下); 仔细看植物、小昆虫等;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只记自己亲眼看到的,不写听来的。 强调注意事项:“观察时要安静、仔细,还要注意安全,不触摸陌生小昆虫哦! 3. 示范“观察笔记” 展示PPT中的“观察笔记”示例,引导学生说:“笔记里有日期、看到的小草(画出来)、蚂蚁(简单写下来)……” 发放记录本,让学生试着填写“日期”栏,明确记录要求。 (三)实践与研讨:校园观察与分享(15分钟) 1. 分组观察校园小区域 分组前往预设区域(如花坛、大树下),按步骤观察: 用放大镜看叶片纹理、泥土里的小昆虫; 在记录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如“看到3只小蚂蚁”“叶子是绿色的”)。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只记亲眼所见”。 2. 展示观察记录 各组选代表展示“观察笔记”,说说“在哪个区域,看到了什么”。 结合PPT中的优秀观察笔记示例,表扬“画得清楚、记得真实”的同学。 (四)研讨:校园里的自然现象(7分钟) 1. 研讨1:什么是校园里的自然现象? 出示PPT中的分类示例,提问:“观察到的事物中,哪些是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区分: 植物类:树叶变色、花开凋谢、小草生长; 动物类:蚂蚁搬家、蝴蝶飞舞、小鸟唱歌; 天气类:晴天的阳光、刮风时树枝摇、下雨时雨滴落。 强调:“自然现象是大自然本来就有的,不是人类做的(如桌椅、滑梯是人造的,不算自然现象)。” 2. 研讨2:为什么观察笔记要注明日期? 结合PPT提问:“如果忘记写日期,会有什么麻烦?” 小结:“日期能帮我们记住什么时候观察的,方便以后对比,比如‘3月的小草是绿的,11月可能变黄了’。” (五)拓展提升:完善观察笔记(3分钟) 提出任务:“对比大家的记录,看看自己有没有漏记的。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修订笔记,明天带来分享。” 提醒:“下次观察可以换个区域,说不定有新发现哦!” 八、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带工具—学步骤—实地观察”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做中学”的特点;用PPT示例和示范笔记,降低了记录难度,多数学生能完成简单记录。 不足:部分学生在户外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易追逐打闹;对“自然现象”与“人造物”的区分仍有混淆(如把“滑梯”算成自然现象)。 改进:下次可提前划分更小的观察区域,安排“小组安全员”;增加“自然现象vs人造物”的分类游戏(贴图片到对应区域),强化概念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