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年中考英语长难句核心突破策略100问(通用版)
目录
一、句子特征相关(30 问) 2
二、内涵特征相关(30 问) 38
三、理解方法相关(40 问) 91
一、句子特征相关(30 问)
问题 1: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复杂句式结构有哪些?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复杂句式结构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并列句,由并列连词(如 and、but、or、so 等)连接两个或多个简单句构成,例如 “I like apples and my sister likes bananas.”。第二类是复合句,包含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从句又分为宾语从句(如 “H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定语从句(如 “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is interesting.”)、状语从句(如 “When it rains, I usually stay at home.”)。第三类是含有非谓语动词的句子,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to do)、动名词(doing)和过去分词(done),如 “She wants to go to the park.”“Reading books is my hobby.”“The window broken by Tom has been repaired.”。
【知识拓展】
在分析复杂句式结构时,可先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或主系表),再逐步分析修饰成分或从句。比如对于复合句,先确定主句,再看从句在主句中充当的成分,从而理清句子逻辑。
问题 2:长难句中常常出现的插入语有什么特点?如何准确识别?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的插入语具有以下特点:它通常与句子的其他部分没有语法上的紧密联系,去掉后句子的基本结构和意思仍然完整;插入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常见的插入语形式有单词(如 however、therefore、maybe 等)、短语(如 in fact、for example、on the other hand 等)和句子(如 I think、I believe、as far as I know 等)。准确识别插入语的方法:首先观察句子中是否有与前后语法关系不紧密的成分,其次看该成分是否能被去掉而不影响句子主干意思,若满足这两点,大概率就是插入语。例如 “He, however, didn't agree with us.” 中,“however” 就是插入语,去掉后 “He didn't agree with us.” 句子依然完整。
【知识拓展】
插入语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说明、表达观点、转折、举例等,它能使句子表达更丰富,但也会干扰对句子主干的判断,所以在理解长难句时,可先暂时忽略插入语,理清主干后再分析插入语的含义。
问题 3:初中英语长难句中,主谓一致的特殊情况有哪些?容易造成理解误区的地方是什么?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主谓一致的特殊情况主要有:第一,集合名词(如 family、class、team 等)作主语时,若表示整体,谓语动词用单数;若表示成员,谓语动词用复数,例如 “My family is a big one.”(整体),“My family are watching TV.”(成员)。第二,“neither...nor...”“either...or...”“not only...but also...” 连接两个主语时,谓语动词遵循 “就近原则”,即与靠近谓语的主语保持一致,如 “Neither you nor he is right.”。第三,“a number of + 复数名词” 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the number of + 复数名词” 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例如 “A number of students are playing football.”,“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ur class is 50.”。容易造成理解误区的地方是:看到集合名词就默认用单数或复数;忽略 “就近原则” 的适用场景;混淆 “a number of” 和 “the number of” 后面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从而错误理解句子主语所指代的数量关系。
【知识拓展】
在判断主谓一致时,首先要明确句子的主语是什么,然后根据主语的性质(如单数、复数、集合名词等)以及相关的语法规则来确定谓语动词的形式,尤其要注意特殊情况的记忆和区分。
问题 4:长难句中的定语从句,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如何避免混淆?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定语从句关系代词(who、whom、which、that、whose)和关系副词(when、where、why)的选择依据主要是它们在定语从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如果从句中缺少主语、宾语、定语,就用关系代词;如果从句中缺少状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就用关系副词。例如 “The girl who is wearing a red dress is my friend.” 中,从句 “is wearing a red dress” 缺少主语,所以用关系代词 “who”;“This is the place where I was born.” 中,从句 “I was born” 缺少地点状语,所以用关系副词 “where”。避免混淆的方法:首先分析定语从句的句子结构,看缺少什么成分,若缺少主语、宾语或定语,就从关系代词中选择;若缺少状语,就从关系副词中选择。同时,要记住常见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各自的用法和适用场景,通过大量例句练习加深理解。
【知识拓展】
关系代词 “that” 不能用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也不能用于介词后面;而 “which” 可以用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介词后面。例如 “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 which),“This is the house in which he lived.”(介词后面用 which)。
问题 5:长难句中的状语从句,不同类型(时间、地点、原因等)的引导词有什么区别?如何准确判断状语从句的类型?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不同类型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明显区别:时间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when、while、as、before、after、until、since 等,例如 “When I got up, it was already 8 o'clock.”;地点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where、wherever 等,如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原因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because、since、as、for 等,例如 “I didn't go to school because I was ill.”;条件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if、unless、as long as 等,如 “If it rains tomorrow, we will stay at home.”;让步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though、although、even if、even though 等,例如 “Though he is young, he knows a lot.”。准确判断状语从句类型的方法:首先看引导词,不同类型的状语从句有其特定的引导词,这是判断的重要依据;其次分析从句在整个句子中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时间、地点、原因、条件、让步等),结合引导词和逻辑关系就能准确判断状语从句的类型。
【知识拓展】
有些引导词可以引导多种类型的状语从句,例如 “as” 可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As he walked, he sang.”)、原因状语从句(“As he was ill, he didn't come.”)和让步状语从句(“Young as he is, he is very brave.”,此时要用倒装结构),所以在判断时,不能只看引导词,还要结合句子的语境和逻辑关系。
问题 6:长难句中出现多个并列成分时,如何判断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有哪些标志词?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出现多个并列成分时,判断它们之间并列关系的方法主要是看是否有并列标志词,以及并列成分的词性、结构是否一致。常见的并列标志词有:表示并列关系的 “and”“both...and...”;表示选择关系的 “or”“either...or...”;表示转折关系的 “but”“while”;表示对比关系的 “not...but...” 等。例如 “She bought apples, bananas and oranges.” 中,“apples”“bananas”“oranges” 是并列的名词,用 “and” 连接;“He can either sing or dance.” 中,“sing” 和 “dance” 是并列的动词,用 “either...or...” 连接。此外,并列成分的结构通常是一致的,如都是名词、动词原形、形容词等,这也有助于判断并列关系。
【知识拓展】
当并列成分较多时,为了使句子结构清晰,通常会在最后一个并列成分前加上并列标志词,这种用法称为 “牛津逗号”(Oxford comma),例如 “I like reading, writing, and painting.”,使用牛津逗号可以避免歧义,使句子意思更明确。
问题 7:长难句中的倒装句有哪些常见类型?其结构特点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倒装句类型有:第一,完全倒装,即把整个谓语动词提到主语前面,常见于以 here、there、out、in、up、down 等副词开头的句子,且主语是名词时,例如 “Here comes the bus.”(正常语序:The bus comes here.);第二,部分倒装,即把助动词、情态动词或 be 动词提到主语前面,常见于以下情况:以否定副词(如 never、hardly、seldom、not 等)开头的句子,例如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beautiful place.”(正常语序: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beautiful place.);以 “only + 状语” 开头的句子,例如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solve the problem.”(正常语序:You can solve the problem only in this way.);在 “so...that...”“such...that...” 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中,当 “so” 或 “such” 位于句首时,主句用部分倒装,例如 “So beautiful is the girl that everyone likes her.”(正常语序:The girl is so beautiful that everyone likes her.)。正确理解倒装句含义的方法:首先识别出句子是倒装句,然后将其还原为正常语序,再按照正常语序的句子去理解含义,这样就能避免因语序颠倒而造成的理解困难。
【知识拓展】
倒装句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个部分(如状语、谓语等),使句子表达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在阅读长难句时,要注意识别倒装结构,还原语序后再进行理解。
问题 8:长难句中常见的否定结构有哪些?容易导致理解错误的否定形式是什么?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否定结构有:第一,直接否定,用 “not”“no”“never”“hardly”“seldom”“scarcely” 等否定词直接否定谓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I don't like coffee.”“He has no money.”;第二,半否定,用 “barely”“hardly”“scarcely”“seldom” 等词,表示 “几乎不”“很少”,例如 “She scarcely goes out alone.”;第三,双重否定,用两个否定词表示肯定含义,例如 “There is no one who doesn't know him.”(没有人不认识他,即所有人都认识他);第四,否定转移,即否定词 “not” 在形式上否定主句的谓语,但实际上否定从句的谓语,常见于 “I think”“I believe”“I suppose” 等词引导的宾语从句中,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我认为他不会来,而不是 “我不认为他会来”)。容易导致理解错误的否定形式是双重否定和否定转移。对于双重否定,容易因忽略其中一个否定词而理解为否定含义;对于否定转移,容易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否定主句,而实际上是否定从句。
【知识拓展】
在理解否定结构的长难句时,要仔细分析句子中的否定词数量和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否定转移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将句子翻译成中文,通过中文的表达习惯来验证理解是否正确。
问题 9:长难句中的名词性从句(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从句)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都由连接词(that、whether、if、who、whom、whose、what、which、when、where、why、how 等)引导;从句内部的语序都是陈述语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例如 “What he said is true.”(主语从句,陈述语序),“I don't know where he is.”(宾语从句,陈述语序)。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它们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和位置上:主语从句充当句子的主语,通常位于句首,有时为了避免句子头重脚轻,会用 “it” 作形式主语,将真正的主语从句放在句末,例如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真正的主语从句是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宾语从句充当句子的宾语,位于及物动词、介词或某些形容词后面,例如 “He told me that he would leave.”(位于及物动词 “told” 后面),“I'm interested in what he said.”(位于介词 “in” 后面);表语从句充当句子的表语,位于系动词(如 be、look、seem、become 等)后面,例如 “The problem is how we can solve it.”(位于系动词 “is” 后面);同位语从句用于解释说明前面名词(通常是抽象名词,如 fact、news、idea、truth、suggestion 等)的具体内容,位于该名词后面,例如 “We heard 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解释说明 “news” 的内容)。
【知识拓展】
在判断名词性从句的类型时,关键是看从句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结合其位置和前面的词语(如及物动词、介词、系动词、抽象名词等)来确定。同时,要注意不同连接词的用法,例如 “if” 不能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只能引导宾语从句;“that” 在宾语从句中有时可以省略,但在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中不能省略。
问题 10:长难句中常见的固定搭配有什么特点?如何快速识别并理解其在句中的含义?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常见的固定搭配具有结构相对固定、词义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固定搭配通常由 “动词 + 介词”“动词 + 副词”“形容词 + 介词”“名词 + 介词” 等构成,例如 “look forward to”(期待)、“give up”(放弃)、“be interested in”(对…… 感兴趣)、“make a decision”(做决定)等,它们的含义往往不能通过单个词的含义简单叠加得出,而是具有特定的意思。快速识别并理解固定搭配在句中含义的方法:首先,平时要积累常见的固定搭配,记住它们的结构和含义;其次,在阅读长难句时,注意观察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等与介词或副词的组合,看是否是已经积累过的固定搭配;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固定搭配,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测,或者查阅词典确认其含义。例如 “He is looking forward to visiting Beijing.” 中,“looking forward to” 是固定搭配,结合语境 “visiting Beijing” 可以推测出其含义是 “期待”。
【知识拓展】
固定搭配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大量的固定搭配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积累固定搭配时,要注意它们的用法和搭配对象,例如 “arrive” 后面接大地点用 “in”,接小地点用 “at”(arrive in Beijing,arrive at the station);“depend on” 后面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depend on you),不能接从句。
问题 11:长难句中,当出现多个修饰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修饰同一个中心词时,修饰语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多个修饰语修饰同一个中心词时,修饰语的排列顺序有一定规律,尤其是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遵循以下顺序:限定词(冠词、指示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数词等)+ 描绘性形容词(如 beautiful、interesting、big、small 等)+ 表示大小、长短、高低的形容词 + 表示形状的形容词 + 表示年龄、新旧的形容词 + 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 表示国籍、地区、出处的形容词 + 表示物质、材料的形容词 + 名词性定语(即名词作定语,如 apple tree 中的 apple)+ 中心词。例如 “a beautiful big red Chinese silk dress”(一件漂亮的红色中国丝绸连衣裙),其中 “a” 是限定词,“beautiful” 是描绘性形容词,“big” 是表示大小的形容词,“red” 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Chinese” 是表示国籍的形容词,“silk” 是表示材料的形容词,“dress” 是中心词。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通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例如 “very beautiful”(very 修饰 beautiful)、“run very fast”(very 修饰 fast);介词短语作定语修饰名词时,通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例如 “the book on the desk”(on the desk 修饰 book)。
【知识拓展】
虽然修饰语的排列顺序有规律可循,但在实际运用中,有时为了强调某个修饰语,也会改变其正常顺序。不过在初中英语阶段,主要掌握常见的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排列顺序即可,遇到复杂的修饰语排列时,可先找出中心词,再逐一分析各个修饰语的类型,按照规律确定其顺序,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含义。
问题 12:长难句中的被动语态有哪些常见结构?与主动语态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被动语态的常见结构有: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am/is/are + 过去分词”,例如 “The letter is written by her.”;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was/were + 过去分词”,如 “The house was built last year.”;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will be + 过去分词” 或 “am/is/are going to be + 过去分词”,例如 “The work will be finished tomorrow.”;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am/is/are being + 过去分词”,如 “The bridge is being built now.”;过去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was/were being + 过去分词”,例如 “The report was being written at that time.”;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have/has been + 过去分词”,如 “The homework has been done.”。
与主动语态相比,被动语态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体现在:主动语态强调 “谁做了某事”,即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强调 “某事被谁做”,更突出动作的承受者或动作本身。例如主动语态 “Tom cleaned the room.”(强调 Tom 做了打扫房间这件事),被动语态 “The room was cleaned by Tom.”(强调房间被打扫了,突出房间这个动作承受者)。当动作执行者不明确、不需要提及或需要强调动作承受者时,使用被动语态更合适,如 “Many trees are planted every year.”(不强调谁种树,只强调种树这个动作)。
【知识拓展】
在被动语态中,“by + 动作执行者” 可以省略,但如果需要明确动作是谁做的,则必须保留。另外,有些动词(如 break、write、open 等)的主动语态可以表示被动含义,例如 “The pen writes well.”(这支笔好写,不能理解为 “笔自己写”,而是 “笔被使用时写起来好”),这类情况需要结合语境判断,避免与被动语态混淆。
问题 13:长难句中由 “how”“what”“why” 等特殊疑问词引导的从句,在句子中通常充当什么成分?如何区分它们引导的是不同类型的从句?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由 “how”“what”“why” 等特殊疑问词引导的从句,在句子中通常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等成分,即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部分疑问词(如 “where”“when”)还可以引导状语从句。
区分它们引导的是不同类型从句的方法:首先看从句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前面的词语。如果从句位于句首且充当句子主语,就是主语从句,例如 “What he did surprised everyone.”(“What he did” 位于句首,是主语从句);如果从句位于及物动词、介词或某些形容词后面,就是宾语从句,如 “I don't know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位于及物动词 “know” 后面,是宾语从句),“We are talking about why he was late.”(“why he was late” 位于介词 “about” 后面,是宾语从句);如果从句位于系动词后面,就是表语从句,例如 “The question is what we should do next.”(“what we should do next” 位于系动词 “is” 后面,是表语从句);如果从句用于解释说明前面的抽象名词(如 idea、question、fact 等),就是同位语从句,如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why we should change the plan.”(“why we should change the plan” 解释说明 “idea”,是同位语从句);如果从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逻辑关系,且前面没有需要解释的抽象名词,就是状语从句,例如 “I don't know when he will come.”(此处 “when he will come” 是宾语从句),“I will call you when he comes.”(“when he comes” 表示时间,是时间状语从句,前面没有抽象名词)。
【知识拓展】
特殊疑问词引导从句时,从句内部要用陈述语序,不能用疑问语序。例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his name is ”(正确,陈述语序),不能说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his name ”(错误,疑问语序)。同时,“what” 在从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而 “how” 通常在从句中充当方式状语,“why” 充当原因状语,“when” 充当时间状语,“where” 充当地点状语,这也能帮助区分从句类型。
问题 14:长难句中常见的省略现象有哪些?省略的部分如何准确还原?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省略现象主要有:第一,并列句中的省略,当两个或多个并列分句的结构相同时,后面分句中与前面分句相同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可以省略,例如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and she (likes playing) tennis.”(省略了 “likes playing”);第二,状语从句中的省略,当状语从句的主语与主句主语一致,且从句谓语中含有 “be” 动词时,可以省略从句的主语和 “be” 动词,例如 “When (he 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 he met an old friend.”(省略了 “he was”),“If (it is) necessary, you can ask for help.”(省略了 “it is”);第三,宾语从句中的省略,当宾语从句的引导词 “that” 在从句中不充当成分,且从句位于及物动词后面时,“that” 可以省略,例如 “H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省略了 “that”);第四,不定式中的省略,当不定式后面的内容与前面重复时,通常省略不定式符号后面的动词,只保留 “to”,例如 “I want to go shopping, but my mother doesn't want to (go shopping).”(省略了 “go shopping”)。
准确还原省略部分的方法: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境,找出与省略部分相关的上下文信息,尤其是并列句中前面分句的结构、状语从句中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宾语从句中引导词的作用等;然后根据语法规则和句子逻辑,推断出省略的成分。例如对于 “He is taller than I (am).”,根据比较级的语法规则,than 后面的从句主语是 “I”,谓语与前面主句的 “is” 对应,所以省略的是 “am”,还原后为 “He is taller than I am.”。
【知识拓展】
省略现象的目的是使句子表达更简洁,但也可能给理解带来困难,尤其是在长难句中。在还原省略部分时,要确保还原后的句子语法正确、逻辑通顺,同时不能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问题 15:长难句中 “it” 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情况有什么特点?如何识别 “it” 所指代的真正成分?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it” 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情况具有以下特点:当句子的真正主语(通常是主语从句、不定式或动名词短语)较长时,为了避免句子头重脚轻,会用 “it” 作形式主语,将真正的主语放在句末;当句子的真正宾语(通常是宾语从句、不定式或动名词短语)较长,且后面还有宾语补足语时,会用 “it” 作形式宾语,将真正的宾语放在宾语补足语后面。
识别 “it” 所指代的真正成分的方法:首先看 “it” 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果 “it” 位于句首,后面接系动词(如 is、was 等),且系动词后面是形容词或名词(如 important、necessary、a pity 等),那么 “it” 很可能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通常在句末,以 “that” 引导的从句、“to do” 不定式或 “doing” 动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例如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hard.”(“it” 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 “to study hard”),“It is a pity that he didn't come.”(“it” 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 “that he didn't come”);如果 “it” 位于及物动词后面,且 “it” 后面还有形容词或名词作宾语补足语(如 find it easy、make it a rule 等),那么 “it” 很可能是形式宾语,真正的宾语通常在宾语补足语后面,例如 “I find it easy to learn English.”(“it” 是形式宾语,真正的宾语是 “to learn English”),“We make it a rule that we read English every morning.”(“it” 是形式宾语,真正的宾语是 “that we read English every morning”)。
【知识拓展】
“it” 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时,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平衡句子结构的作用。在理解这类长难句时,找到 “it” 所指代的真正主语或宾语后,可以将真正的成分还原到原来的位置,这样更便于理解句子含义,例如将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hard.” 还原为 “To study hard is important.”,将 “I find it easy to learn English.” 还原为 “I find to learn English easy.”。
问题 16:长难句中常见的比较级结构有哪些?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是什么?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比较级结构有:第一,“as + 形容词 / 副词原级 + as”,表示 “和…… 一样……”,例如 “He is as tall as his father.”(他和他爸爸一样高),“She runs as fast as me.”(她跑得和我一样快);第二,“not as/so + 形容词 / 副词原级 + as”,表示 “不如……”,如 “He is not as tall as his father.”(他不如他爸爸高);第三,“形容词 / 副词比较级 + than”,表示 “比…… 更……”,例如 “She is younger than me.”(她比我年轻),“He runs faster than his brother.”(他跑得比他哥哥快);第四,“the + 形容词比较级,the + 形容词比较级”,表示 “越……,越……”,如 “The more you study, the more you know.”(你学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多);第五,“形容词比较级 + and + 形容词比较级”,表示 “越来越……”,例如 “The weather is getting colder and colder.”(天气变得越来越冷)。
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是:第一,在 “as + 原级 + as” 结构中,忽略 “as” 的对称性,错误使用比较级或最高级,例如误说 “He is as taller as his father.”(正确应为 “as tall as”);第二,在 “比较级 + than” 结构中,比较的对象不一致,例如 “He likes reading more than his brother.”(可能理解为 “他比他哥哥更喜欢阅读”,也可能理解为 “他喜欢阅读胜过喜欢他哥哥”,此时需要根据语境明确比较对象,可改为 “He likes reading more than his brother does.” 来避免歧义);第三,混淆 “the + 比较级,the + 比较级” 和 “比较级 + and + 比较级” 的含义,前者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者表示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第四,对 “no + 比较级 + than” 结构的理解错误,“no + 比较级 + than” 表示 “和…… 一样不……”,是否定两者,而不是 “不比…… 更……”,例如 “He is no taller than me.”(他和我一样矮,而不是 “他不比我高”)。
【知识拓展】
在使用比较级结构时,要确保比较的对象性质一致,且符合语法规则。对于容易产生歧义的比较级句子,可通过补充完整比较的内容(如补充助动词)来使句子意思更明确。同时,要注意部分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是不规则变化,如 “good/well” 的比较级是 “better”,“bad/badly” 的比较级是 “worse”,需要特殊记忆。
问题 17:长难句中的虚拟语气有哪些常见类型?其结构特点是什么?如何与真实语气区分?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虚拟语气类型有:第一,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通常用于非真实条件句中,结构为 “if + 主语 + 动词过去式(be 动词用 were),主语 + would/could/should/might + 动词原形”,例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study hard.”(如果我是你,我会努力学习,实际上 “我不是你”);第二,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结构为 “if + 主语 + had + 过去分词,主语 + would/could/should/might+have + 过去分词”,如 “If he had studied hard, he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如果他当初努力学习,他就通过考试了,实际上 “他当初没努力,也没通过考试”);第三,表示与将来事实相反或实现可能性很小的虚拟语气,结构为 “if + 主语 + 动词过去式 /should + 动词原形 /were to + 动词原形,主语 + would/could/should/might + 动词原形”,例如 “If it rained tomorrow, we would stay at home.”(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待在家里,明天是否下雨还不确定,且实现可能性小);第四,用于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等含义的宾语从句中,从句结构为 “主语 + should + 动词原形”(should 可以省略),常见的引导这类宾语从句的动词有 suggest、advise、order、command、request、require 等,例如 “He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go there by bus.”(他建议我们坐公交车去那里)。
虚拟语气与真实语气的区分方法:首先看句子是否表达的是真实的情况或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是,就是真实语气;如果表达的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或实现可能性极小的假设,就是虚拟语气。其次看句子的结构,虚拟语气有其特定的动词形式变化(如过去式、had + 过去分词、would + 动词原形等),而真实语气则根据实际的时间和语境使用相应的时态(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例如 “If it rains tomorrow, we will stay at home.”(真实语气,明天有可能下雨,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主句用一般将来时),而 “If it rained tomorrow, we would stay at home.”(虚拟语气,明天下雨可能性小,if 从句用动词过去式,主句用 would + 动词原形)。
【知识拓展】
虚拟语气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假设、建议等,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理解虚拟语气的长难句时,要结合句子的语境和结构,判断其表示的是与哪个时间的事实相反,从而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问题 18:长难句中常见的 “there be” 句型的变体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在句中的含义?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 “there be” 句型的变体有:第一,“there be” 句型与情态动词结合,结构为 “there + 情态动词(can、may、must、should 等)+be”,表示 “某地可能 / 一定 / 应该有某物”,例如 “There may be a book on the desk.”(桌子上可能有一本书),“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machine.”(这台机器一定有问题);第二,“there be” 句型与 “used to” 结合,结构为 “there used to be”,表示 “过去某地有某物,而现在没有了”,如 “There used to be a park here.”(这里过去有一个公园,现在没有了);第三,“there be” 句型与 “seem to”“happen to” 结合,结构为 “there seems to be”“there happens to be”,分别表示 “某地似乎有某物”“某地碰巧有某物”,例如 “There seems to be a lot of people in the hall.”(大厅里似乎有很多人),“There happens to be a bus stop near my home.”(我家附近碰巧有一个公交车站);第四,“there be” 句型的进行时形式,结构为 “there is/are being + 名词”,表示 “某地正在有某物产生或出现”,如 “There is being a new building built in our school.”(我们学校正在建一栋新楼);第五,“there be” 句型的完成时形式,结构为 “there has/have been”,表示 “某地已经有某物”,例如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in our city in the past ten years.”(过去十年我们城市发生了很多变化,即 “已经有了很多变化”)。
理解这些变体在句中含义的方法:首先明确 “there be” 句型的核心含义是 “某地有某物”,然后结合变体中的情态动词、“used to”“seem to” 等结构的含义,以及时态(进行时、完成时)来理解句子的具体意思。例如 “there may be” 就是 “某地可能有某物”,“there used to be” 就是 “某地过去有某物(现在没有)”,“there has been” 就是 “某地已经有某物(从过去持续到现在)”。同时,要注意句子中的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信息,它们能帮助更准确地理解句子含义,例如 “in the past ten years” 提示 “there have been” 表示从过去十年到现在的情况。
【知识拓展】
“there be” 句型的主语是后面的名词,所以谓语动词 “be” 的单复数形式要根据后面名词的单复数来确定,即 “就近原则”,例如 “There is a book and two pens on the desk.”(后面第一个名词 “a book” 是单数,所以用 “is”),“There are two pens and a book on the desk.”(后面第一个名词 “two pens” 是复数,所以用 “are”)。即使是 “there be” 句型的变体,也遵循这一原则,例如 “There seem to be a lot of people.”(“a lot of people” 是复数,所以 “seem” 用原形),“There has been a lot of rain this month.”(“a lot of rain” 是不可数名词,视为单数,所以用 “has been”)。此外,“there be” 句型还可以与 “be going to” 结合,结构为 “there is/are going to be”,表示 “某地将要出现某物”,例如 “There is going to be a concert next week.”(下周将有一场音乐会),这也是初中阶段常见的变体形式,理解时结合 “be going to” 表将来的含义即可。
问题 19:长难句中的强调句型(It is/was + 被强调部分 + that/who...)有什么结构特点?如何与 “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区分?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强调句型的结构特点主要有:第一,基本结构固定为 “It is/was + 被强调部分 + that/who + 句子其余部分”,其中 “it is” 用于强调现在或将来的情况,“it was” 用于强调过去的情况;第二,被强调部分可以是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但不能是谓语动词;第三,若被强调部分是人,引导词可用 “who” 或 “that”;若被强调部分是物或状语,引导词只能用 “that”;第四,去掉 “It is/was” 和 “that/who” 后,剩余部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是判断是否为强调句型的关键。例如强调主语:“It is Tom who/that helped me yesterday.”(去掉强调结构后为 “Tom helped me yesterday.”,句子完整);强调宾语:“It is this book that I want to read.”(去掉后为 “I want to read this book.”,句子完整);强调时间状语:“It was last week that we had a meeting.”(去掉后为 “We had a meeting last week.”,句子完整)。
与 “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区分的方法:首先看去掉 “It is/was” 和引导词(that/who)后,剩余部分是否能构成完整句子。若是强调句型,剩余部分一定是完整句子;而 “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去掉 “It is/was” 后,剩余部分通常不完整,需要结合句末的真正主语(如主语从句、不定式等)才能构成完整句子。例如强调句型 “It is Tom who helped me.”,去掉 “It is” 和 “who” 后,“Tom helped me.” 完整;“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hard.”,去掉 “It is” 后,“important to study hard.” 不完整,需加上真正主语 “to study hard” 的逻辑关系(“To study hard is important.”)才完整。其次看被强调部分的性质:强调句型的被强调部分是句子原有成分(主语、宾语、状语),而 “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中,“it” 后通常是形容词或名词(如 important、a pity),并非句子原有成分。
【知识拓展】
强调句型的疑问句形式是将 “is/was” 提前,例如 “Is it Tom who helped you ”(一般疑问句)、“When was it that you had a meeting ”(特殊疑问句);其否定形式是在 “is/was” 后加 “not”,例如 “It is not Tom who helped me.”。在长难句中遇到强调句型时,可先通过 “去掉强调结构看句子是否完整” 的方法识别,再分析被强调部分,从而准确理解句子重点。
问题 20:长难句中出现多个从句嵌套时(如定语从句嵌套宾语从句),如何理清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多个从句嵌套时,理清层次关系的方法可分三步:第一步,先找句子主干,即主句的主谓宾(或主系表)结构,忽略修饰成分,确定主句的核心框架。例如句子 “The teacher who told us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is very kind.”,先找主干:“The teacher...is very kind.”,其中 “...who told us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是修饰 “teacher” 的成分,属于从句部分。第二步,识别第一层从句,判断其类型及修饰对象 / 充当的成分。在上述例子中,“who told us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紧跟在先行词 “teacher” 后,且 “who” 在从句中作主语,因此是定语从句,属于第一层从句,修饰 “teacher”。第三步,分析嵌套的内层从句,判断其在第一层从句中的作用。在第一层定语从句 “who told us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中,“told us” 后面缺少宾语,“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补充了 “told us” 的内容,因此是宾语从句,属于嵌套的内层从句,充当定语从句的宾语。
再如复杂例句 “He said that the girl who is wearing a red dress is his sister.”,第一步找主干:“He said that...”,主句是主谓宾结构,“that...” 是宾语从句(第一层从句);第二步分析第一层宾语从句 “the girl who is wearing a red dress is his sister”,其主干是 “the girl...is his sister”,“who is wearing a red dress” 是修饰 “girl” 的定语从句(内层从句),充当宾语从句中的定语。通过 “先找主干→析第一层从句→挖内层从句” 的步骤,就能清晰梳理嵌套从句的层次。
【知识拓展】
在分析嵌套从句时,可借助 “标记法”—— 用不同符号标注不同层次的从句(如用 “[]” 标主句,“()” 标第一层从句,“<>” 标内层从句),例如 “He said (that the girl is his sister).”。同时,要注意从句引导词的作用:引导词不仅连接从句与主句 / 上层从句,还在从句中充当成分(如主语、宾语、状语),通过分析引导词的成分,也能辅助判断从句类型和层次,例如 “who” 在从句中作主语 / 宾语,通常引导定语从句或宾语从句;“that” 在从句中不充当成分时,可能引导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等。
问题 21:长难句中常见的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过去分词)作定语时,在用法和位置上有什么区别?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非谓语动词作定语时,用法和位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不定式(to do)作定语:用法上,通常表示 “将要发生的动作” 或 “动作的目的”,修饰名词(多为抽象名词,如 plan、way、chance,或被序数词、最高级修饰的名词);位置上,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的后面。例如 “He has a plan to visit Beijing next month.”(“to visit Beijing” 表示 “将要发生的动作”,修饰 “plan”,位于名词后);“She is the first student to finish the homework.”(“to finish the homework” 修饰被序数词 “first” 限定的 “student”,位于名词后)。
第二,动名词(doing)作定语:用法上,通常表示 “事物的性质、用途” 或 “正在发生的动作”,修饰名词(多为无生命的名词);位置上,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的前面,相当于形容词。例如 “This is a reading room.”(“reading” 表示 “用途”,即 “用于阅读的房间”,修饰 “room”,位于名词前);“The man standing at the door is my father.”(“standing at the door” 表示 “正在发生的动作”,修饰 “man”,位于名词后,此时动名词短语作定语需后置)。
第三,过去分词(done)作定语:用法上,通常表示 “被动的动作” 或 “动作已经完成”,修饰名词(可指人或物);位置上,单个过去分词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前面,过去分词短语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后面。例如 “This is a broken cup.”(“broken” 表示 “被动且完成的动作”,修饰 “cup”,位于名词前);“The letter written by my friend arrived yesterday.”(“written by my friend” 是过去分词短语,表 “被动”,修饰 “letter”,位于名词后)。
总结来说:从位置看,单个动名词、过去分词多前置,不定式、动名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多后置;从含义看,不定式表 “将来 / 目的”,动名词表 “性质 / 用途 / 主动进行”,过去分词表 “被动 / 完成”。例如通过位置和含义可区分:“a running man”(动名词前置,表 “主动进行”,“正在跑步的人”)和 “a man run by a dog”(过去分词短语后置,表 “被动”,“被狗追赶的人”)。
【知识拓展】
当多个非谓语动词作定语修饰同一名词时,需根据动作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排列。例如 “The girl to be invited to the party is my classmate.”(“to be invited” 表 “将来被动”,修饰 “girl”),若改为 “The girl invited to the party yesterday is my classmate.”(“invited” 表 “过去被动”),含义因非谓语动词形式不同而变化。在长难句中遇到非谓语动词作定语时,可通过位置判断类型,结合含义理解修饰关系,避免与从句混淆(非谓语动词无引导词,从句有引导词)。
问题 22:长难句中 “情态动词 + have done” 结构有哪些含义?容易混淆的用法是什么?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 “情态动词 + have done” 结构的常见含义有四种:第一,“must have done”,表示 “对过去事情的肯定推测”,意为 “一定做过某事”,只能用于肯定句,例如 “He must have finished his homework, because he is playing now.”(他现在在玩,所以一定完成了作业);第二,“can't/couldn't have done”,表示 “对过去事情的否定推测”,意为 “不可能做过某事”,例如 “She couldn't have stolen the money, because she was with me all the time.”(她一直和我在一起,不可能偷了钱);第三,“may/might have done”,表示 “对过去事情的可能性推测”,意为 “可能做过某事”,语气比 “must have done” 弱,可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否定式为 “may not/might not have done”,表 “可能没做过”),例如 “He may have forgotten the meeting.”(他可能忘了会议);第四,“should have done”,表示 “本应该做某事但实际没做”,含有 “责备、遗憾” 的语气,其否定式 “shouldn't have done” 表示 “本不应该做某事但实际做了”,例如 “You should have studied hard for the exam.”(你本应该为考试努力学习,但实际没做),“He shouldn't have lied to his parents.”(他本不应该对父母撒谎,但实际说了谎)。
容易混淆的用法主要有两组:第一,“must have done” 与 “may have done” 的混淆 —— 前者是 “肯定推测”,语气坚决,后者是 “可能性推测”,语气不确定,例如 “He must have seen the film.”(一定看过,有明确依据) vs “He may have seen the film.”(可能看过,无明确依据);第二,“could have done” 的双重含义混淆 ——“could have done” 既可以表示 “对过去的可能性推测”(意为 “可能做过”,与 “may have done” 类似),也可以表示 “本能够做某事但实际没做”(含 “遗憾” 语气),需结合语境判断,例如 “It could have rained last night, because the ground is wet.”(表推测,“昨晚可能下过雨”) vs “You c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if you had studied harder.”(表 “本能够通过但没通过”)。
【知识拓展】
“need have done” 也是初中阶段偶尔出现的结构,意为 “本需要做某事但实际没做”,否定式 “needn't have done” 表示 “本不需要做某事但实际做了”,例如 “You needn't have bought so much food.”(本不需要买这么多食物,但实际买了)。在理解 “情态动词 + have done” 结构时,需结合句子语境(如是否有时间状语 “last night”“yesterday”,是否有表依据的信息 “the ground is wet”)和语气(肯定、否定、遗憾),避免仅凭结构字面意思判断。
问题 23:长难句中常见的并列连词(and, but, or, so, for)在连接分句时,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什么不同?如何准确判断?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并列连词连接分句时,逻辑关系及判断方法如下:
第一,and:表 “并列、顺承、递进” 关系,连接的分句在含义上是并列的(无主次)、时间上顺承的(动作先后发生)或程度上递进的(含义更进一层)。判断方法:分句间无转折、选择、因果等关系,且含义一致或有先后 / 递进逻辑。例如 “Tom cleaned the room and Mary washed the clothes.”(并列关系,两个动作同时进行);“He got up early and then went to school.”(顺承关系,动作先后发生);“She is not only kind but also helpful.”(递进关系,“helpful” 比 “kind” 含义更进一层,此处 “not only...but also...” 是 and 的递进变形)。
第二,but:表 “转折” 关系,连接的分句在含义上相反或相对,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进行转折。判断方法:分句间有明显的含义对比,常用 “but” 连接,且后一分句通常是句子强调的重点。例如 “He is rich but he is not happy.”(“rich” 与 “not happy” 含义相反,表转折);“I tried my best, but I still failed the exam.”(“努力” 与 “失败” 相对,表转折)。
第三,or:表 “选择” 或 “否定条件” 关系。表 “选择” 时,意为 “或者……,或者……”,分句间是选择关系;表 “否定条件” 时,意为 “否则”,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不实现的结果。判断方法:表选择时,分句间有 “二选一” 或 “多选一” 的逻辑,常用 “or” 连接;表否定条件时,前一分句是建议 / 要求,后一分句是反面结果。例如 “You can go by bus or you can walk there.”(选择关系,“坐公交” 或 “步行” 二选一);“Hurry up, or you will miss the train.”(否定条件,“不快点” 的结果是 “错过火车”)。
第四,so:表 “因果” 关系,连接的分句中,前一分句是原因,后一分句是结果,即 “因为……,所以……”。判断方法: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直接结果,且分句间无其他逻辑关系。例如 “He was ill, so he didn't go to school.”(“生病” 是原因,“没上学” 是结果);“The weather was bad, so we canceled the picnic.”(“天气差” 是原因,“取消野餐” 是结果)。
第五,for:表 “补充说明的原因”,连接的分句中,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原因解释,语气比 “so” 弱,且通常放在主句后面,并用逗号隔开。判断方法:分句间是因果关系,但原因是补充说明的,而非直接结果,且 “for” 不可置于句首(区别于 “because”)。例如 “He must be at home, for the light is on.”(“灯亮着” 是补充说明 “他在家” 的原因,而非直接结果);“She cried, for she was very sad.”(“难过” 是补充说明 “哭” 的原因)。
容易混淆的是 “so” 与 “for” 的因果关系:“so” 是 “原因→结果”,后句是直接结果,逻辑紧密;“for” 是 “结果→补充原因”,后句是间接解释,逻辑较松散。例如 “He rained, so the ground is wet.”(so,直接因果) vs “The ground is wet, for it rained.”(for,补充原因)。
【知识拓展】
并列连词连接的分句称为 “并列分句”,各分句地位平等,不可用逗号直接连接两个独立分句(需用并列连词或分号),例如错误表达 “He is tall, he is strong.”,正确表达 “He is tall and he is strong.”。在长难句中,若出现多个并列分句,可通过并列连词的类型判断逻辑关系,再按 “分句顺序 + 逻辑” 理解句子整体含义,避免因逻辑混淆导致理解偏差。
问题 24:长难句中 “with” 复合结构(with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有哪些常见形式?在句中通常充当什么成分?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 “with” 复合结构的常见形式有四种,核心是 “with + 宾语(名词 / 代词) + 宾语补足语(形容词 / 副词 / 介词短语 / 非谓语动词)”,具体形式及示例如下:
第一,with + 宾语 + 形容词:宾语补足语是形容词,描述宾语的状态,例如 “He sat with his eyes closed.”(“closed” 是形容词,描述 “eyes” 的状态);“The room with the door open is mine.”(“open” 是形容词,描述 “door” 的状态)。
第二,with + 宾语 + 副词:宾语补足语是副词,描述宾语的动作或状态,例如 “She left with the light on.”(“on” 是副词,描述 “light” 的状态);“He walked with his head down.”(“down” 是副词,描述 “head” 的状态)。
第三,with + 宾语 + 介词短语:宾语补足语是介词短语,说明宾语的位置或所处的环境,例如 “The teacher came in with a book in his hand.”(“in his hand” 是介词短语,说明 “a book” 的位置);“They live in a house with many trees around it.”(“around it” 是介词短语,说明 “many trees” 相对于 “house” 的位置)。
第四,with + 宾语 + 非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包括现在分词(doing)、过去分词(done)和不定式(to do),具体用法不同:① 现在分词(doing)表 “主动、进行”,即宾语与补足语动作是主动关系,且动作正在发生,例如 “We walked along the street with the sun shining brightly.”(“sun” 与 “shine” 是主动关系,且 “shine” 动作正在进行);② 过去分词(done)表 “被动、完成”,即宾语与补足语动作是被动关系,且动作已完成,例如 “He sat there with his homework finished.”(“homework” 与 “finish” 是被动关系,且 “finish” 动作已完成);③ 不定式(to do)表 “将来”,即补足语动作尚未发生,例如 “With a lot of work to do, he can't go out.”(“work” 与 “do” 是被动关系,且 “do” 动作尚未发生)。
“with” 复合结构在句中通常充当状语或定语:充当状语时,可表伴随、原因、时间、条件等逻辑关系,其中表 “伴随” 最为常见,例如 “She studied with the radio on.”(伴随状语,表 “学习时收音机开着”);充当定语时,用于修饰前面的名词,说明名词的特征或状态,例如 “This is a photo with my family in it.”(定语,修饰 “photo”,说明 “照片里有家人”)。判断其成分的方法:若结构位于句首或句末,且修饰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通常是状语;若结构紧跟在名词后,且修饰该名词,通常是定语。
【知识拓展】
“with” 复合结构与 “独立主格结构”(如 “The sun shining brightly, we walked along the street.”)功能相似,均能表伴随、原因等,但 “with” 复合结构有 “with” 连接,独立主格结构无连接词,且逻辑主语与主句主语不同。在长难句中遇到 “with” 复合结构时,可先拆分 “宾语” 与 “宾语补足语”,明确两者关系(主动 / 被动、状态 / 动作),再结合位置判断其成分,避免与从句混淆(复合结构无谓语动词,从句有完整主谓)。
问题 25:长难句中,当主句与从句时态不一致时(如主句一般过去时,从句过去进行时),遵循什么时态呼应规则?容易出错的场景是什么?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主句与从句的时态呼应,核心遵循 “主从时态一致” 原则,即从句时态需根据主句时态调整,具体规则及示例如下:
第一,主句为现在时(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时,从句时态不受主句限制,根据实际语境选择(可表过去、现在、将来),例如:① 主句一般现在时,从句一般过去时:“He knows that she went to Beijing yesterday.”(“她去北京” 是过去的事,从句用一般过去时);② 主句现在完成时,从句一般将来时:“I have heard that they will come tomorrow.”(“他们来” 是将来的事,从句用一般将来时)。
第二,主句为过去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等)时,从句时态需 “向过去靠拢”,具体分为:① 从句表 “过去的过去”,用过去完成时,例如 “He said that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完成作业” 发生在 “说” 之前,表过去的过去,用过去完成时);② 从句表 “过去的同时”,用过去进行时,例如 “She saw that he was reading a book.”(“看书” 与 “看见” 同时发生,用过去进行时);③ 从句表 “过去的将来”,用过去将来时,例如 “He told me that he would go to Shanghai.”(“去上海” 是 “告诉” 时计划的将来,用过去将来时);④ 从句表 “客观真理、永恒事实”,仍用一般现在时,不受主句过去时限制,例如 “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地球绕太阳转” 是客观真理,用一般现在时)。
容易出错的场景主要有两个:一是忽略 “客观真理例外”,误将客观真理的从句改为过去时,例如错误表达 “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earth went around the sun.”(正确应为 “goes”);二是混淆 “过去完成时” 与 “一般过去时” 的使用场景,当从句动作发生在主句动作之前时,需用过去完成时,若误用一般过去时,会导致时间逻辑混乱,例如错误表达 “He said that he finished his homework.”(“完成” 在 “说” 之前,正确应为 “had finished”)。
【知识拓展】
当从句是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或 “when”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且主句为过去将来时,从句常用一般过去时表 “过去的将来条件 / 时间”,例如 “He said that if it rained, he would stay at home.”(“下雨” 是 “说” 时计划的将来条件,从句用一般过去时,主句用过去将来时)。在分析时态不一致的长难句时,可先确定主句时态,再根据 “动作发生时间关系”(同时 / 之前 / 之后)和 “是否为客观真理” 调整从句时态,避免单纯机械套用规则。
问题 26:长难句中常见的 “疑问词 + 不定式” 结构(如 how to do)在句中通常充当什么成分?如何与宾语从句区分?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疑问词 + 不定式” 结构(疑问词如 how, what, when, where, which, who,不定式为 to do),本质是 “名词性结构”,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成分,具体示例如下:
第一,充当主语:位于句首,表示 “做某事的方式 / 内容等”,例如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是主语,表 “解决问题的方式”);“What to buy for her birthday is a big question.”(“给她买什么生日礼物” 是主语,表 “买的内容”)。
第二,充当宾语: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补充动词 / 介词的内容,例如 “He doesn't know how to get to the station.”(“how to get to the station” 位于动词 “know” 后,作宾语);“We are talking about where to have dinner.”(“where to have dinner” 位于介词 “about” 后,作宾语)。
第三,充当表语:位于系动词后,说明主语的内容或性质,例如 “The problem is what to do next.”(“what to do next” 位于系动词 “is” 后,作表语,说明 “问题是接下来做什么”);“My question is when to start.”(“when to start” 作表语,说明 “我的问题是何时开始”)。
第四,充当定语:位于名词后,修饰名词,说明 “名词的相关方式 / 内容”,例如 “He has no idea how to answer the question.”(“how to answer the question” 修饰 “idea”,说明 “想法是如何回答问题”);“I need a pen with which to write.”(此处 “with which to write” 是 “疑问词 + 不定式” 的变形,修饰 “pen”,表 “用来写字的笔”)。
与宾语从句的区分方法主要有两点:第一,结构不同 ——“疑问词 + 不定式” 无主语和谓语动词(只有不定式,非谓语),而宾语从句有完整的主谓结构(如 “how he will do it”,“he will do” 是主谓),例如 “he knows how to do it”(疑问词 + 不定式,无主谓) vs “he knows how he will do it”(宾语从句,有主谓 “he will do”);第二,时态不同 ——“疑问词 + 不定式” 无时态变化(不定式始终是 “to do”),而宾语从句需根据主句时态调整(如主句过去时,从句用过去相关时态),例如 “he knows what to buy”(无时态变化) vs “he said what he would buy”(从句用过去将来时,呼应主句过去时)。
【知识拓展】
“疑问词 + 不定式” 结构可与 “疑问词引导的宾语从句” 互换,互换时需补充从句主语(通常与主句主语一致)并调整时态,例如 “He doesn't know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可换为 “He doesn't know how he can solve the problem.”。在长难句中,该结构能使句子更简洁,避免从句的复杂结构,理解时可通过 “补充主语和谓语” 将其还原为宾语从句,降低理解难度。
问题 27:长难句中,当名词后面既接定语从句又接同位语从句时,如何区分两者的作用?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名词后同时接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时,区分两者的核心是 “从句与名词的关系”—— 定语从句是 “修饰限定”,即说明名词的 “特征、属性”;同位语从句是 “解释说明”,即说明名词的 “具体内容”,具体区分方法及示例如下:
第一,看先行词(被修饰 / 说明的名词)的类型: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可指人、物、时间、地点等(如 man, book, time, place),无特殊限制;同位语从句的先行词通常是 “抽象名词”,且能表达 “内容、事实、观点” 等(如 fact, news, idea, truth, suggestion, question),例如:① 名词 “the news” 后接定语从句:“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is very exciting.”(“he told me” 修饰 “news”,说明 “他告诉我的那个消息”,是限定);② 名词 “the news” 后接同位语从句:“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 is very exciting.”(“our team won” 解释 “news” 的内容,即 “消息是我们队赢了”,是说明)。
第二,看引导词 “that” 的作用:定语从句中的 “that” 是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可省略(当 “that” 作宾语时);同位语从句中的 “that” 是连接词,在从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仅起连接作用,不可省略,例如:① 定语从句:“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interesting.”(“that” 作 “bought” 的宾语,可省略);② 同位语从句:“I have an idea that we should go hiking.”(“that” 不充当成分,不可省略)。
第三,看从句的功能:若去掉从句后,剩余部分仍能明确名词所指(只是缺少修饰),则是定语从句;若去掉从句后,名词的 “具体内容不明确”,则是同位语从句,例如:① 定语从句:“The girl who is wearing red is my sister.”(去掉 “who is wearing red”,“The girl is my sister” 仍明确,只是缺少 “穿红衣服” 的限定);② 同位语从句:“We received the message that the meeting would be delayed.”(去掉 “that the meeting would be delayed”,“We received the message” 中 “message” 的内容不明确,因此是同位语从句)。
【知识拓展】
当名词后接 “why”“how”“when” 等引导的从句时,区分方法类似 —— 若从句说明名词的 “原因、方式、时间” 等 “内容”,则是同位语从句(如 “The question why he was late is still unknown.”,“why he was late” 解释 “question” 的内容);若从句修饰名词的 “原因、方式、时间” 等 “特征”,则是定语从句(如 “The reason why he was late is clear.”,“why he was late” 修饰 “reason”,说明 “他迟到的那个原因”)。在长难句中遇到此类结构时,可通过 “先行词类型 + 引导词作用 + 从句功能” 三步法区分,避免混淆两者的逻辑关系。
问题 28:长难句中常见的 “as” 引导的从句有哪些类型?在用法和含义上有什么区别?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 “as” 引导的从句主要有四种类型,用法和含义区别显著,具体如下:
第一,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含义为 “当…… 时候”“随着……”,强调主句与从句动作 “同时发生” 或 “从句动作伴随主句动作进行”,从句谓语多为延续性动词。用法上,“as” 可与 “when”“while” 互换(但 “while” 从句谓语需为延续性动词,“when” 无限制),例如:① “As he walked, he sang.”(当他走路时,他在唱歌,动作同时发生,可换为 “When/While he walked...”);② “As time goes by, we grow up.”(随着时间流逝,我们长大,表 “伴随变化”,不可换为 “while”)。
第二,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含义为 “因为……”“由于……”,语气比 “because” 弱,通常位于句首,说明 “显而易见的原因”,主句表结果。用法上,“as” 引导的原因从句不可用于回答 “why” 提问(“because” 可),例如:① “As it was raining, we stayed at home.”(因为下雨,我们待在家里,原因显而易见);② 回答 “Why did you stay at home ” 时,需用 “Because it was raining.”,不可用 “As it was raining.”。
第三,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含义为 “尽管……”“虽然……”,需用 “倒装结构”,即 “形容词 / 副词 / 名词(不加冠词)+ as + 主语 + 谓语”,主句表转折。用法上,“as” 不可置于句首(倒装后表语 / 状语置于句首),且语气比 “though”“although” 强,例如:① “Young as he is, he knows a lot.”(尽管他年轻,但他懂得多,形容词 “young” 置于句首倒装);② “Hard as he works, he still can't catch up.”(尽管他努力学习,但仍赶不上,副词 “hard” 置于句首倒装)。
第四,引导方式状语从句:含义为 “像…… 一样”“按照…… 方式”,说明主句动作的 “方式或方法”,从句常省略与主句重复的成分。用法上,可与 “just as” 连用表强调,例如:① “Do as I told you.”(按照我告诉你的做,表 “方式”);② “He speaks English just as his teacher does.”(他说英语像他老师一样,省略从句重复的 “speaks English”)。
区分 “as” 引导的从句类型,可通过 “位置 + 含义 + 结构” 判断:位于句首且表 “时间 / 原因”,通常是时间 / 原因状语从句;表语 / 状语置于句首且表 “让步”,是让步状语从句;位于动词后且表 “方式”,是方式状语从句。例如:① “As she is ill, she can't come.”(句首 + 原因,原因状语从句);② “Fast as he runs, he can't win.”(副词置于句首 + 让步,让步状语从句);③ “I do everything as you said.”(动词后 + 方式,方式状语从句)。
【知识拓展】
“as” 还可引导定语从句(如 “As we all know, the earth is round.”,“as” 指代整个主句内容,意为 “正如”),但初中阶段较少见。在长难句中遇到 “as” 引导的从句时,可先翻译从句含义,结合主句逻辑关系(时间 / 原因 / 让步 / 方式)确定类型,避免因 “as” 多义导致理解偏差。
问题 29:长难句中,当多个形容词或副词修饰同一名词或动词时,如何判断它们的修饰顺序是否正确?有什么简单的记忆方法?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名词时,需遵循 “限定词→描绘性形容词→特征形容词(大小 / 长短 / 高低→形状→年龄 / 新旧→颜色)→来源 / 国籍→材料→用途→名词” 的顺序,具体示例及判断方法如下:
第一,限定词(冠词、物主代词、数词等):位于最前,限定名词的 “所属、数量”,例如 “a(冠词) beautiful(描绘) big(大小) round(形状) old(年龄) red(颜色) Chinese(国籍) wooden(材料) table(名词)”(一张漂亮的红色中国木制圆桌)。判断时,若限定词(如 a, my, three)不在最前,顺序则错误,例如错误表达 “beautiful a table”(正确应为 “a beautiful table”)。
第二,描绘性形容词(如 beautiful, interesting, lovely):位于限定词后,描述名词的 “主观感受或外观特征”,例如 “a lovely small cat”(一只可爱的小猫),若描绘性形容词在特征形容词后,顺序错误,例如错误表达 “a small lovely cat”(虽口语中常见,但语法上 “lovely” 应在 “small” 前)。
第三,特征形容词:按 “大小→形状→年龄 / 新旧→颜色” 的顺序排列,这是因为此类形容词描述的是名词的 “客观属性”,且按 “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 的逻辑递进。例如 “a big round old red box”(一个又大又圆的红色旧盒子),若顺序颠倒为 “a red old round big box”,则不符合语法逻辑。判断时,可通过 “是否描述客观属性” 区分特征形容词与描绘性形容词,避免顺序混淆。
第四,来源 / 国籍、材料、用途类形容词:依次位于特征形容词后,其中 “用途类形容词” 通常由名词转化而来(如 “coffee cup” 中的 “coffee”),直接修饰名词表功能。例如 “a beautiful old Chinese silk dress”(一件漂亮的中国丝绸旧连衣裙),“Chinese”(国籍)、“silk”(材料)均在特征形容词 “old” 之后;“a new plastic toy car”(一辆新的塑料玩具车),“plastic”(材料)、“toy”(用途)在特征形容词 “new” 之后。
多个副词修饰同一名词或动词时,顺序规则相对简单:修饰动词时,按 “程度副词(如 very, quite)→方式副词(如 quickly, carefully)→地点副词(如 here, there)→时间副词(如 today, now)” 排列,例如 “She very carefully finished her homework here yesterday.”(程度→方式→地点→时间);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程度副词需置于被修饰词前,例如 “very beautiful”(正确)、“quite fast”(正确),不可颠倒为 “beautiful very”。
简单的记忆方法:对于形容词修饰名词,可借助口诀 “限描大形旧颜国材用”(限 = 限定词,描 = 描绘性形容词,大 = 大小,形 = 形状,旧 = 年龄 / 新旧,颜 = 颜色,国 = 国籍,材 = 材料,用 = 用途);对于副词修饰动词,可记忆 “程方地时”(程 = 程度,方 = 方式,地 = 地点,时 = 时间)。通过口诀简化复杂规则,结合例句反复练习,能快速判断修饰顺序是否正确。
【知识拓展】
当多个形容词中包含 “own”“same”“other” 等限定词时,需将其置于普通限定词(如 a, my)之后、描绘性形容词之前,例如 “my own new car”(正确)、“the same old book”(正确)。在长难句中,若遇到复杂的多形容词 / 副词修饰结构,可先按口诀拆分类型,再逐一核对顺序,避免因修饰顺序混乱导致理解偏差(如误将 “a Chinese old silk dress” 理解为 “一件旧的中国丝绸连衣裙”,实际正确顺序应为 “a old Chinese silk dress”)。
问题 30:长难句中常见的 “rather than”“instead of” 引导的比较结构,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准确理解句子表达的对比关系?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rather than” 和 “instead of” 均引导比较结构,表 “对比选择”,但含义和用法存在明显区别,具体如下:
第一,含义区别:“rather than” 表 “宁愿…… 而不愿……”“是…… 而不是……”,强调 “主观选择前者,否定后者”,语气更侧重 “偏好”;“instead of” 表 “代替……”“而不是……”,强调 “用前者替代后者”,语气更侧重 “客观替代”。例如:① “She chose to stay at home rather than go out.”(她宁愿待在家也不愿出去,主观偏好);② “She stayed at home instead of going out.”(她待在家,而不是出去,客观替代)。
第二,用法区别:① 词性搭配:“rather than” 可连接名词、动词原形、形容词等,连接动词时需用原形(即使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He walks rather than runs.”(正确,动词原形);“instead of” 是介词短语,后接名词、动名词(doing)或代词,不可接动词原形,例如 “He walks instead of running.”(正确,动名词)、“I want tea instead of coffee.”(正确,名词),错误表达 “I want tea instead of drink coffee.”;② 句子位置:“rather than” 可位于句中或句首(位于句首时,主句需用倒装),例如 “Rather than give up, he tried again.”(句首,主句用原形动词 “tried”,无需倒装,初中阶段较少见句首用法);“instead of” 通常位于句中,不可位于句首,例如 “ He went to school instead of staying at home.”(句中,正确),错误表达 “Instead of staying at home, he went to school.”(虽语法可接受,但初中阶段更常用 “instead” 置于句末替代,如 “He went to school. Instead, he stayed at home.”)。
准确理解对比关系的方法:首先识别引导词是 “rather than” 还是 “instead of”,根据含义判断是 “主观偏好” 还是 “客观替代”;其次分析连接的前后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明确 “对比的对象”;最后结合语境判断 “否定的是后者,肯定的是前者”。例如:① “He is brave rather than foolish.”(对比 “brave” 和 “foolish”,肯定 “勇敢”,否定 “愚蠢”,主观评价);② “She used a pen instead of a pencil.”(对比 “pen” 和 “pencil”,用 “钢笔” 替代 “铅笔”,客观工具替代)。
【知识拓展】
当 “rather than” 连接两个动词时,若前面动词用 “to do” 形式,后面动词可省略 “to”,例如 “She wants to read rather than (to) watch TV.”(正确);“instead of” 后接代词时,需用宾格形式,例如 “Call me instead of him.”(正确,“him” 是宾格)。在长难句中,若遇到此类比较结构,可先拆分 “对比的前后成分”,再根据引导词的含义和用法,确定句子强调的是 “偏好” 还是 “替代”,避免混淆两者的对比逻辑(如误将 “rather than” 理解为 “替代”,导致把 “She works hard rather than lazy.” 翻译成 “她努力工作代替懒惰”,实际应为 “她努力工作,而不是懒惰”)。
二、内涵特征相关(30 问)
问题 31:长难句中通过 “时态差异” 暗示的时间逻辑(如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对比),如何准确解读句子传递的隐含信息?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时态差异” 是传递时间逻辑和隐含信息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过去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对比,核心区别在于 “是否与现在有联系”,具体解读方法及示例如下:
第一,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对比:一般过去时表 “过去某个具体时间发生的动作,且动作已结束,与现在无联系”,常搭配具体时间状语(如 yesterday, last week);现在完成时表 “过去发生的动作持续到现在,或对现在产生影响 / 留下结果”,常搭配模糊时间状语(如 already, yet, since, for)。通过时态差异,可解读隐含的 “时间跨度” 和 “影响关系”。例如:① “He lived in Beijing last year.”(一般过去时,仅说明 “去年住北京”,现在是否住不确定,无现在联系);② “He has lived in Beijing for 5 years.”(现在完成时,隐含 “从过去持续到现在,现在仍住北京” 的信息)。
第二,过去进行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对比:过去进行时表 “过去某个时间点 / 时间段正在进行的动作,与现在无联系”;现在完成进行时表 “从过去开始,持续到现在仍在进行的动作”,隐含 “动作未结束,仍在持续” 的信息。例如:① “He was reading a book at 8 last night.”(过去进行时,仅说明 “昨晚 8 点在看书”,现在是否看不确定);② “He has been reading a book for 2 hours.”(现在完成进行时,隐含 “从 2 小时前开始看书,现在仍在看” 的信息)。
准确解读隐含信息的方法:首先识别句子中的时态类型,标注时间状语(若有);其次分析 “动作是否与现在有联系”—— 无联系则侧重 “过去事实”,有联系则侧重 “现在状态 / 影响”;最后结合语境补充隐含信息。例如句子 “She has lost her key.”(现在完成时,无具体时间状语),隐含 “她现在没有钥匙,可能无法开门” 的结果;句子 “She lost her key yesterday.”(一般过去时,有具体时间),仅说明 “昨天丢了钥匙”,隐含 “现在是否找到不确定”。
【知识拓展】
当长难句中同时出现多种时态(如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时,需通过 “时态链条” 梳理时间逻辑,例如 “He worked in a factory for 3 years, and now he has a new job.”(过去时表 “过去工作经历”,现在时表 “现在状态”,隐含 “过去经历对现在无直接影响,已切换新状态”)。在解读时,不可孤立看待单个时态,需结合前后句时态关联,才能完整捕捉句子传递的时间逻辑和隐含信息。
问题 32:长难句中通过 “被动语态” 隐藏的动作执行者,如何根据上下文推断其身份?推断时需注意什么?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被动语态常省略 “by + 动作执行者”,此时需通过上下文的 “逻辑关联”“常识判断”“细节提示” 推断执行者身份,具体方法及示例如下:
第一,通过 “逻辑关联” 推断:根据句子主语的性质、动作的特征,结合前后句提到的人物 / 事物,推断可能的执行者。例如:① 句子 “The window was broken last night.”,若前句提到 “He played football near the window.”,则可推断执行者是 “he”(逻辑上 “踢足球” 可能导致 “窗户破”);② 句子 “The report was written carefully.”,若后句提到 “She is good at writing reports.”,则可推断执行者是 “she”(逻辑上 “擅长写报告” 的人可能是作者)。
第二,通过 “常识判断” 推断: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学科知识等,推断符合动作特征的执行者。例如:① 句子 “The streets are cleaned every morning.”,结合常识 “清洁街道的是清洁工”,可推断执行者是 “cleaners”;② 句子 “The plants are watered regularly.”,结合常识 “浇水的是照顾植物的人(如主人、园丁)”,可推断执行者是 “the owner” 或 “gardeners”。
第三,通过 “细节提示” 推断:注意句子中的定语、状语、同位语等细节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隐含执行者线索。例如:① 句子 “The book written for children is popular.”,定语 “for children” 提示 “书是为儿童写的”,结合常识可推断执行者是 “writers who focus on children's books”;② 句子 “The letter sent from Beijing arrived today.”,状语 “from Beijing” 提示 “信从北京寄出”,可推断执行者是 “someone in Beijing”。
推断时需注意两点:一是 “避免过度推断”,不可添加上下文未提及或无逻辑关联的信息,例如句子 “The door was opened.”,若上下文未提到任何人,不可随意推断为 “he opened it”,需保持 “执行者未知,但可通过后续信息补充” 的客观态度;二是 “注意多可能性”,部分句子可能存在多个合理的执行者,例如 “The room was tidied.”,执行者可能是 “the owner”“the cleaner”“the child” 等,需结合更多上下文细节进一步确定,不可武断下结论。
【知识拓展】
当被动语态句子中出现 “by someone/somebody”“by people” 等模糊表述时,说明执行者身份不重要或未知,此时无需强行推断,重点理解 “动作本身和主语状态” 即可(如 “The work was done by someone.”,重点是 “工作已完成”,而非 “谁做的”)。在长难句中,推断隐藏的执行者是为了更完整理解句子逻辑(如 “谁做了什么对主语的影响”),但需以 “上下文为依据,常识为辅助”,避免主观臆断导致理解偏差。
问题 33:长难句中通过 “情态动词”(如 can, may, must, should)表达的语气(肯定、推测、建议等),如何准确区分和理解?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情态动词的语气需结合 “语境”“搭配”“句式” 综合判断,不同情态动词表达的语气类型及区分方法如下:
第一,表 “能力”:常用 “can”(现在时)、“could”(过去时),语气客观,强调 “具备做某事的能力”,可通过 “能否做某事” 的逻辑判断。例如:① “He can speak English fluently.”(现在能力,肯定语气,客观说明 “他会说英语”);② “She could swim when she was 5.”(过去能力,肯定语气,客观说明 “她 5 岁时会游泳”)。区分标志:句子通常包含 “speak”“swim”“solve” 等表 “技能 / 能力” 的动词,无 “推测”“建议” 等主观含义。
第二,表 “推测”:常用 “may”“might”“must”“can't”,语气主观,强调 “对事情可能性的判断”,可通过 “是否有依据” 和 “可能性程度” 区分:① “may/might” 表 “可能”,可能性中等,无明确依据,例如 “He may come tomorrow.”(可能来,无依据);② “must” 表 “一定”,可能性极高,有明确依据,例如 “The light is on, so he must be at home.”(灯亮着,有依据,一定在家);③ “can't” 表 “不可能”,可能性为零,有明确依据,例如 “He can't be in Beijing, because I saw him here just now.”(刚看到他,有依据,不可能在北京)。区分标志:句子通常包含 “because”“so” 等表依据的连词,或 “maybe”“perhaps” 等表推测的副词。
第三,表 “建议 / 命令”:常用 “should”“can”“may”,语气主观,强调 “提出意见或允许”:① “should” 表 “建议”,语气委婉,意为 “应该”,例如 “You should eat more vegetables.”(建议多吃蔬菜);② “can/may” 表 “允许”,语气较正式,意为 “可以”,例如 “You can use my pen.”(允许用钢笔)、“May I go out ”(请求允许出去)。区分标志:句子主语多为第二人称(you),或包含 “please” 等表请求的词,语境多为 “建议、请求、命令” 场景。
第四,表 “义务 / 必要”:常用 “must”“have to”,语气较强,强调 “必须做某事”,“must” 侧重 “主观义务”,“have to” 侧重 “客观必要”,例如:①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first.”(主观要求,必须完成);② “It's raining, so I have to stay at home.”(客观情况,不得不待在家)。区分标志:“must” 无过去时(过去时用 “had to”),“have to” 有人称和时态变化,可通过 “主观要求还是客观情况” 判断。
准确理解的方法:首先确定情态动词的基本含义(能力、推测、建议等);其次分析句子语境(场景、依据、逻辑关系);最后结合 “搭配和句式” 验证,例如看到 “light is on”“just now” 等依据,优先考虑 “推测” 语气;看到 “you”“eat more” 等,优先考虑 “建议” 语气。
【知识拓展】
“could”“might” 除表 “过去能力”“过去推测” 外,还可表 “委婉语气”(现在时),例如 “Could you help me ”(比 “Can you help me ” 更委婉)、“Might I borrow your book ”(比 “May I...” 更委婉),此时需通过 “礼貌场景” 判断,而非 “过去时”。在长难句中,同一情态动词可能表达多种语气,需避免 “一刀切” 理解(如误将 “He may be late.” 理解为 “他可以迟到”,实际是 “他可能迟到”,表推测),需结合多维度信息综合判断。
问题 34:长难句中通过 “否定转移”(如 I don't think...)表达的真实否定对象,如何准确识别?容易误解的原因是什么?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否定转移” 是指 “否定词 not 在形式上否定主句谓语,实际上否定从句谓语”,核心结构为 “主语 + don't/doesn't/didn't + think/believe/suppose/expect/imagine + 宾语从句”,准确识别真实否定对象的方法及示例如下:
第一,识别核心结构:首先看主句谓语是否为 “think”“believe” 等特定动词,否定词是否在主句(如 “don't think”),若符合,则大概率存在否定转移。例如:① “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核心结构 “don't think + 从句”,存在否定转移);② “She doesn't believe he is honest.”(核心结构 “doesn't believe + 从句”,存在否定转移)。
第二,还原真实否定对象:将 “not” 从主句转移到从句,即 “主句肯定,从句否定”,从而明确真实否定对象是从句谓语。例如:① 原句 “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 还原为 “I think he will not come.”,真实否定对象是从句的 “will come”,句子含义为 “我认为他不会来”,而非 “我不认为他会来”;② 原句 “She doesn't believe he is honest.” 还原为 “She believes he is not honest.”,真实否定对象是从句的 “is honest”,含义为 “她认为他不诚实”,而非 “她不相信他诚实”。
第三,通过句式验证:否定转移结构的反义疑问句需 “与从句保持一致”(即否定词随从句变化),这也可作为识别依据。例如原句 “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 的反义疑问句是 “will he ”(而非 “do I ”),因为真实否定对象在从句,反义疑问句需呼应从句的 “will come”;若不存在否定转移(如 “I don't know he will come.”),反义疑问句则为 “do I ”(呼应主句的 “don't know”)。
容易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 “语法结构与语义表达不一致”,否定词在主句但语义否定从句,不符合 “否定词就近否定” 的常规逻辑,导致按字面结构理解为 “否定主句动作”(如误将 “I don't think” 理解为 “我不思考”);二是 “中文表达习惯差异”,中文中无 “否定转移” 结构,需直译为 “我认为他不会来”,而若按英文结构逐字翻译为 “我不认为他会来”,虽语法正确,但不符合中文日常表达逻辑,易造成语义偏差。
【知识拓展】
并非所有 “主语 + don't+think/believe + 从句” 结构都存在否定转移,当 “think”“believe” 等动词前有 “never”“seldom” 等否定词,或从句中有 “no”“not” 等否定词时,否定转移不成立,例如 “I never think he will come.”(无否定转移,含义为 “我从未认为他会来”)、“I think he will not come.”(无否定转移,直接否定从句,含义与否定转移结构一致,但语法上不常用)。在长难句中识别否定转移时,需严格对照 “核心结构”,结合反义疑问句验证,避免仅凭动词类型判断。
问题 35:长难句中通过 “比较级 + than” 结构隐含的 “比较范围”(如比较对象是否包含自身),如何准确判断?容易忽略的细节是什么?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比较级 + than” 结构的比较范围需通过 “比较对象的属性”“句子语境”“标志性词汇” 判断,核心是明确 “比较的是哪两类事物 / 人,是否存在包含关系”,具体方法及示例如下:
第一,判断比较对象是否包含自身:若比较对象是 “主语所在的群体”,需用 “any other + 单数名词”(表 “排除自身的群体内比较”);若比较对象是 “非主语所在群体”,则用 “any + 单数名词”(表 “包含自身的跨群体比较”)。例如:① “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his class.”(比目录
一、句子特征相关(30问) .................................................................................................................................2
二、内涵特征相关(30问) ...............................................................................................................................38
三、理解方法相关(40问) ...............................................................................................................................91
1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一、句子特征相关(30问)
问题 1: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复杂句式结构有哪些?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复杂句式结构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并列句,由
并列连词(如 and、but、or、so 等)连接两个或多个简单句构成,例如 “I like apples
and my sister likes bananas.”。第二类是复合句,包含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从
句又分为宾语从句(如 “H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定语从句(如 “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is interesting.”)、状语从句(如 “When it rains, I usually stay at
home.”)。第三类是含有非谓语动词的句子,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to do)、动名
词(doing)和过去分词(done),如 “She wants to go to the park.”“Reading books is my
hobby.”“The window broken by Tom has been repaired.”。
【知识拓展】
在分析复杂句式结构时,可先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或主系表),再逐步
分析修饰成分或从句。比如对于复合句,先确定主句,再看从句在主句中充当的成
分,从而理清句子逻辑。
问题 2:长难句中常常出现的插入语有什么特点?如何准确识别?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的插入语具有以下特点:它通常与句子的其他部分没有语法上的紧
密联系,去掉后句子的基本结构和意思仍然完整;插入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放在
句首、句中或句末;常见的插入语形式有单词(如 however、therefore、maybe等)、
短语(如 in fact、for example、on the other hand等)和句子(如 I think、I believe、as
far as I know等)。准确识别插入语的方法:首先观察句子中是否有与前后语法关系不
2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紧密的成分,其次看该成分是否能被去掉而不影响句子主干意思,若满足这两点,大
概率就是插入语。例如 “He, however, didn't agree with us.” 中,“however” 就是插入
语,去掉后 “He didn't agree with us.”句子依然完整。
【知识拓展】
插入语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说明、表达观点、转折、举例等,它能使句子表达
更丰富,但也会干扰对句子主干的判断,所以在理解长难句时,可先暂时忽略插入
语,理清主干后再分析插入语的含义。
问题 3:初中英语长难句中,主谓一致的特殊情况有哪些?容易造成理解误区的
地方是什么?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主谓一致的特殊情况主要有:第一,集合名词(如
family、class、team等)作主语时,若表示整体,谓语动词用单数;若表示成员,谓
语动词用复数,例如 “My family is a big one.”(整体),“My family are watching TV.”
(成员)。第二,“neither...nor...”“either...or...”“not only...but also...” 连接两个主语时,
谓语动词遵循 “就近原则”,即与靠近谓语的主语保持一致,如 “Neither you nor he is
right.”。第三,“a number of +复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the number of +
复数名词 ” 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例如 “A number of students are playing
football.”,“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ur class is 50.”。容易造成理解误区的地方是:看
到集合名词就默认用单数或复数;忽略 “就近原则”的适用场景;混淆 “a number of”和
“the number of”后面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从而错误理解句子主语所指代的数量关
系。
【知识拓展】
3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在判断主谓一致时,首先要明确句子的主语是什么,然后根据主语的性质
(如单数、复数、集合名词等)以及相关的语法规则来确定谓语动词的形式,尤其要
注意特殊情况的记忆和区分。
问题 4:长难句中的定语从句,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如何避
免混淆?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定语从句关系代词(who、whom、which、that、whose)和关系副
词(when、where、why)的选择依据主要是它们在定语从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如
果从句中缺少主语、宾语、定语,就用关系代词;如果从句中缺少状语(时间状语、
地点状语、原因状语),就用关系副词。例如 “The girl who is wearing a red dress is my
friend.” 中,从句 “is wearing a red dress” 缺少主语,所以用关系代词 “who”;“This is
the place where I was born.” 中,从句 “I was born” 缺少地点状语,所以用关系副词
“where”。避免混淆的方法:首先分析定语从句的句子结构,看缺少什么成分,若缺少
主语、宾语或定语,就从关系代词中选择;若缺少状语,就从关系副词中选择。同
时,要记住常见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各自的用法和适用场景,通过大量例句练习加
深理解。
【知识拓展】
关系代词 “that” 不能用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也不能用于介词后面;而
“which” 可以用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介词后面。例如 “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 which),“This is the house in
which he lived.”(介词后面用 which)。
问题 5:长难句中的状语从句,不同类型(时间、地点、原因等)的引导词有什
4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么区别?如何准确判断状语从句的类型?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不同类型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明显区别:时间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when、while、as、before、after、until、since等,例如 “When I got up, it was already 8
o'clock.”;地点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where、wherever 等,如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原因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because、since、as、for 等,例如 “I didn't
go to school because I was ill.”;条件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if、unless、as long as等,如
“If it rains tomorrow, we will stay at home.”;让步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 though、
although、even if、even though等,例如 “Though he is young, he knows a lot.”。准确判
断状语从句类型的方法:首先看引导词,不同类型的状语从句有其特定的引导词,这
是判断的重要依据;其次分析从句在整个句子中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时间、地点、原
因、条件、让步等),结合引导词和逻辑关系就能准确判断状语从句的类型。
【知识拓展】
有些引导词可以引导多种类型的状语从句,例如 “as”可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As he walked, he sang.”)、原因状语从句(“As he was ill, he didn't come.”)和让步
状语从句(“Young as he is, he is very brave.”,此时要用倒装结构),所以在判断时,
不能只看引导词,还要结合句子的语境和逻辑关系。
问题 6:长难句中出现多个并列成分时,如何判断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有哪些
标志词?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出现多个并列成分时,判断它们之间并列关系的方法主要是看是否
有并列标志词,以及并列成分的词性、结构是否一致。常见的并列标志词有:表示并
5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列关系的 “and”“both...and...”;表示选择关系的 “or”“either...or...”;表示转折关系的
“but”“while”;表示对比关系的 “not...but...” 等。例如 “She bought apples, bananas and
oranges.”中,“apples”“bananas”“oranges”是并列的名词,用 “and”连接;“He can either
sing or dance.”中,“sing”和 “dance” 是并列的动词,用 “either...or...”连接。此外,并
列成分的结构通常是一致的,如都是名词、动词原形、形容词等,这也有助于判断并
列关系。
【知识拓展】
当并列成分较多时,为了使句子结构清晰,通常会在最后一个并列成分前加
上并列标志词,这种用法称为 “牛津逗号”(Oxford comma),例如 “I like reading,
writing, and painting.”,使用牛津逗号可以避免歧义,使句子意思更明确。
问题 7:长难句中的倒装句有哪些常见类型?其结构特点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
句子含义?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倒装句类型有:第一,完全倒装,即把整个谓语动
词提到主语前面,常见于以 here、there、out、in、up、down等副词开头的句子,且主
语是名词时,例如 “Here comes the bus.”(正常语序:The bus comes here.);第二,部
分倒装,即把助动词、情态动词或 be动词提到主语前面,常见于以下情况:以否定副
词(如 never、hardly、seldom、not 等)开头的句子,例如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beautiful place.”(正常语序: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beautiful place.);以 “only + 状
语” 开头的句子,例如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solve the problem.”(正常语序:You
can solve the problem only in this way.);在 “so...that...”“such...that...” 引导的结果状语
从句中,当 “so”或 “such”位于句首时,主句用部分倒装,例如 “So beautiful is the girl
6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that everyone likes her.”(正常语序:The girl is so beautiful that everyone likes her.)。正
确理解倒装句含义的方法:首先识别出句子是倒装句,然后将其还原为正常语序,再
按照正常语序的句子去理解含义,这样就能避免因语序颠倒而造成的理解困难。
【知识拓展】
倒装句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个部分(如状语、谓语等),使句子
表达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在阅读长难句时,要注意识别倒装结构,还原语序后再进
行理解。
问题 8:长难句中常见的否定结构有哪些?容易导致理解错误的否定形式是什
么?
【释疑解答】
初 中 英 语 长 难 句 中 常 见 的 否 定 结 构 有 : 第 一 , 直 接 否 定 , 用
“not”“no”“never”“hardly”“seldom”“scarcely” 等否定词直接否定谓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I don't like coffee.”“He has no money.” ; 第 二 , 半 否 定 , 用
“barely”“hardly”“scarcely”“seldom” 等词,表示 “几乎不”“很少”,例如 “She scarcely
goes out alone.”;第三,双重否定,用两个否定词表示肯定含义,例如 “There is no one
who doesn't know him.”(没有人不认识他,即所有人都认识他);第四,否定转移,
即否定词 “not” 在形式上否定主句的谓语,但实际上否定从句的谓语,常见于 “I
think”“I believe”“I suppose” 等词引导的宾语从句中,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
(我认为他不会来,而不是 “我不认为他会来”)。容易导致理解错误的否定形式是双
重否定和否定转移。对于双重否定,容易因忽略其中一个否定词而理解为否定含义;
对于否定转移,容易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否定主句,而实际上是否定从句。
【知识拓展】
7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在理解否定结构的长难句时,要仔细分析句子中的否定词数量和位置,以及
是否存在否定转移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将句子翻译成中文,通过中文的表达习惯来验
证理解是否正确。
问题 9:长难句中的名词性从句(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从句)在结构上有
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在结
构上的共同点是:都由连接词( that、whether、 if、who、whom、whose、what、
which、when、where、why、how 等)引导;从句内部的语序都是陈述语序(即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例如 “What he said is true.”(主语从句,陈述语序),“I don't
know where he is.”(宾语从句,陈述语序)。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它们在句子中所充当
的成分和位置上:主语从句充当句子的主语,通常位于句首,有时为了避免句子头重
脚轻,会用 “it”作形式主语,将真正的主语从句放在句末,例如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真正的主语从句是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宾语从句充当句
子的宾语,位于及物动词、介词或某些形容词后面,例如 “He told me that he would
leave.”(位于及物动词 “told” 后面),“I'm interested in what he said.”(位于介词 “in”
后面);表语从句充当句子的表语,位于系动词(如 be、look、seem、become等)后
面,例如 “The problem is how we can solve it.”(位于系动词 “is”后面);同位语从句
用于解释说明前面名词(通常是抽象名词,如 fact、news、idea、truth、suggestion
等)的具体内容,位于该名词后面,例如 “We heard 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解释
说明 “news”的内容)。
【知识拓展】
8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在判断名词性从句的类型时,关键是看从句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结合其
位置和前面的词语(如及物动词、介词、系动词、抽象名词等)来确定。同时,要注
意不同连接词的用法,例如 “if”不能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只能引
导宾语从句;“that”在宾语从句中有时可以省略,但在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
从句中不能省略。
问题 10:长难句中常见的固定搭配有什么特点?如何快速识别并理解其在句中的
含义?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常见的固定搭配具有结构相对固定、词义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固定
搭配通常由 “动词 +介词”“动词 + 副词”“形容词 +介词”“名词 + 介词” 等构成,例如
“look forward to”(期待)、“give up”(放弃)、“be interested in”(对……感兴趣)、
“make a decision”(做决定)等,它们的含义往往不能通过单个词的含义简单叠加得
出,而是具有特定的意思。快速识别并理解固定搭配在句中含义的方法:首先,平时
要积累常见的固定搭配,记住它们的结构和含义;其次,在阅读长难句时,注意观察
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等与介词或副词的组合,看是否是已经积累过的固定搭
配;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固定搭配,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测,或者查阅词典确认
其含义。例如 “He is looking forward to visiting Beijing.”中,“looking forward to”是固定
搭配,结合语境 “visiting Beijing”可以推测出其含义是 “期待”。
【知识拓展】
固定搭配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大量的固定搭配有助于提高阅读
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积累固定搭配时,要注意它们的用法和搭配对象,例如
“arrive” 后面接大地点用 “in”,接小地点用 “at”( arrive in Beijing, arrive at the
9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station);“depend on”后面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depend on you),不能接从句。
问题 11:长难句中,当出现多个修饰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修饰同一
个中心词时,修饰语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多个修饰语修饰同一个中心词时,修饰语的排列顺序有一定规
律,尤其是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遵循以下顺序:限定词(冠词、指示代词、形容
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数词等)+ 描绘性形容词(如 beautiful、interesting、
big、small等)+表示大小、长短、高低的形容词 +表示形状的形容词 + 表示年龄、
新旧的形容词 +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表示国籍、地区、出处的形容词 +表示物质、材
料的形容词 +名词性定语(即名词作定语,如 apple tree中的 apple)+中心词。例如
“a beautiful big red Chinese silk dress”(一件漂亮的红色中国丝绸连衣裙),其中 “a”是
限定词,“beautiful”是描绘性形容词,“big”是表示大小的形容词,“red”是表示颜色的
形容词,“Chinese”是表示国籍的形容词,“silk”是表示材料的形容词,“dress”是中心
词。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通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例如 “very beautiful”(very
修饰 beautiful)、“run very fast”(very修饰 fast);介词短语作定语修饰名词时,通常
放在名词的后面,例如 “the book on the desk”(on the desk修饰 book)。
【知识拓展】
虽然修饰语的排列顺序有规律可循,但在实际运用中,有时为了强调某个修
饰语,也会改变其正常顺序。不过在初中英语阶段,主要掌握常见的形容词修饰名词
的排列顺序即可,遇到复杂的修饰语排列时,可先找出中心词,再逐一分析各个修饰
语的类型,按照规律确定其顺序,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含义。
问题 12:长难句中的被动语态有哪些常见结构?与主动语态相比,在表达上有什
10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么不同效果?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被动语态的常见结构有: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am/is/are
+ 过去分词”,例如 “The letter is written by her.”;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was/were +
过去分词”,如 “The house was built last year.”;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will be +过去
分词 ” 或 “am/is/are going to be + 过去分词 ”,例如 “The work will be finished
tomorrow.”;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am/is/are being + 过去分词”,如 “The bridge is
being built now.”;过去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was/were being + 过去分词”,例如 “The
report was being written at that time.”;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have/has been + 过去分
词”,如 “The homework has been done.”。
与主动语态相比,被动语态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体现在:主动语态强调 “谁做了
某事”,即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强调 “某事被谁做”,更突出动作的承受者或动作
本身。例如主动语态 “Tom cleaned the room.”(强调 Tom做了打扫房间这件事),被
动语态 “The room was cleaned by Tom.”(强调房间被打扫了,突出房间这个动作承受
者)。当动作执行者不明确、不需要提及或需要强调动作承受者时,使用被动语态更
合适,如 “Many trees are planted every year.”(不强调谁种树,只强调种树这个动
作)。
【知识拓展】
在被动语态中,“by + 动作执行者” 可以省略,但如果需要明确动作是谁做
的,则必须保留。另外,有些动词(如 break、write、open等)的主动语态可以表示
被动含义,例如 “The pen writes well.”(这支笔好写,不能理解为 “笔自己写”,而是
“笔被使用时写起来好”),这类情况需要结合语境判断,避免与被动语态混淆。
11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问题 13:长难句中由 “how”“what”“why” 等特殊疑问词引导的从句,在句子中通
常充当什么成分?如何区分它们引导的是不同类型的从句?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由 “how”“what”“why”等特殊疑问词引导的从句,在句子中通常可以
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等成分,即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
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部分疑问词(如 “where”“when”)还可以引导状语从
句。
区分它们引导的是不同类型从句的方法:首先看从句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前面的词
语。如果从句位于句首且充当句子主语,就是主语从句,例如 “What he did surprised
everyone.”(“What he did”位于句首,是主语从句);如果从句位于及物动词、介词或
某些形容词后面,就是宾语从句,如 “I don't know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位于及物动词 “know” 后面,是宾语从句),“We are talking about
why he was late.”(“why he was late”位于介词 “about”后面,是宾语从句);如果从句
位于系动词后面,就是表语从句,例如 “The question is what we should do next.”
(“what we should do next” 位于系动词 “is” 后面,是表语从句);如果从句用于解释
说明前面的抽象名词(如 idea、question、fact 等),就是同位语从句,如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why we should change the plan.”(“why we should change the plan” 解释
说明 “idea”,是同位语从句);如果从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逻辑关系,且前面
没有需要解释的抽象名词,就是状语从句,例如 “I don't know when he will come.”(此
处 “when he will come” 是宾语从句),“I will call you when he comes.”(“when he
comes”表示时间,是时间状语从句,前面没有抽象名词)。
【知识拓展】
12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特殊疑问词引导从句时,从句内部要用陈述语序,不能用疑问语序。例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his name is ”(正确,陈述语序),不能说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his name ”(错误,疑问语序)。同时,“what” 在从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表
语,而 “how”通常在从句中充当方式状语,“why”充当原因状语,“when”充当时间状
语,“where”充当地点状语,这也能帮助区分从句类型。
问题 14:长难句中常见的省略现象有哪些?省略的部分如何准确还原?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省略现象主要有:第一,并列句中的省略,当两个
或多个并列分句的结构相同时,后面分句中与前面分句相同的成分(如主语、谓语、
宾语等)可以省略,例如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and she (likes playing) tennis.”(省
略了 “likes playing”);第二,状语从句中的省略,当状语从句的主语与主句主语一
致,且从句谓语中含有 “be”动词时,可以省略从句的主语和 “be”动词,例如 “When
(he 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 he met an old friend.”(省略了 “he was”), “If (it is)
necessary, you can ask for help.”(省略了 “it is”);第三,宾语从句中的省略,当宾语
从句的引导词 “that”在从句中不充当成分,且从句位于及物动词后面时,“that”可以省
略,例如 “H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省略了 “that”);第四,不定式中的省略,
当不定式后面的内容与前面重复时,通常省略不定式符号后面的动词,只保留 “to”,
例如 “I want to go shopping, but my mother doesn't want to (go shopping).”(省略了 “go
shopping”)。
准确还原省略部分的方法: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境,找出与省略部分相关的
上下文信息,尤其是并列句中前面分句的结构、状语从句中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宾语
从句中引导词的作用等;然后根据语法规则和句子逻辑,推断出省略的成分。例如对
13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于 “He is taller than I (am).”,根据比较级的语法规则,than 后面的从句主语是 “I”,谓
语与前面主句的 “is”对应,所以省略的是 “am”,还原后为 “He is taller than I am.”。
【知识拓展】
省略现象的目的是使句子表达更简洁,但也可能给理解带来困难,尤其是在
长难句中。在还原省略部分时,要确保还原后的句子语法正确、逻辑通顺,同时不能
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问题 15:长难句中 “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情况有什么特点?如何识别 “it”
所指代的真正成分?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情况具有以下特点:当句子的真正主
语(通常是主语从句、不定式或动名词短语)较长时,为了避免句子头重脚轻,会用
“it”作形式主语,将真正的主语放在句末;当句子的真正宾语(通常是宾语从句、不
定式或动名词短语)较长,且后面还有宾语补足语时,会用 “it”作形式宾语,将真正
的宾语放在宾语补足语后面。
识别 “it”所指代的真正成分的方法:首先看 “it”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果 “it”位于
句首,后面接系动词(如 is、was 等),且系动词后面是形容词或名词(如
important、necessary、a pity等),那么 “it”很可能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通常在句
末,以 “that”引导的从句、“to do”不定式或 “doing”动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例如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hard.”(“it” 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 “to study hard”),“It is a
pity that he didn't come.”(“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 “that he didn't come”);如果
“it”位于及物动词后面,且 “it”后面还有形容词或名词作宾语补足语(如 find it easy、
make it a rule 等),那么 “it” 很可能是形式宾语,真正的宾语通常在宾语补足语后
14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面,例如 “I find it easy to learn English.”(“it” 是形式宾语,真正的宾语是 “to learn
English”),“We make it a rule that we read English every morning.”(“it”是形式宾语,
真正的宾语是 “that we read English every morning”)。
【知识拓展】
“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时,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平衡句子结构
的作用。在理解这类长难句时,找到 “it”所指代的真正主语或宾语后,可以将真正的
成分还原到原来的位置,这样更便于理解句子含义,例如将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hard.” 还原为 “To study hard is important.”,将 “I find it easy to learn English.”还原为 “I
find to learn English easy.”。
问题 16:长难句中常见的比较级结构有哪些?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是什么?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比较级结构有:第一,“as + 形容词 / 副词原级 +
as”,表示 “和…… 一样……”,例如 “He is as tall as his father.”(他和他爸爸一样
高),“She runs as fast as me.”(她跑得和我一样快);第二,“not as/so +形容词 / 副
词原级 + as”,表示 “不如……”,如 “He is not as tall as his father.”(他不如他爸爸
高);第三,“形容词 / 副词比较级 + than”,表示 “比…… 更……”,例如 “She is
younger than me.”(她比我年轻),“He runs faster than his brother.”(他跑得比他哥哥
快);第四,“the +形容词比较级,the +形容词比较级”,表示 “越……,越……”,如
“The more you study, the more you know.”(你学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多);第五,“形
容词比较级 + and +形容词比较级”,表示 “越来越……”,例如 “The weather is getting
colder and colder.”(天气变得越来越冷)。
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是:第一,在 “as +原级 + as”结构中,忽略 “as”的对称
15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性,错误使用比较级或最高级,例如误说 “He is as taller as his father.”(正确应为 “as
tall as”);第二,在 “比较级 + than” 结构中,比较的对象不一致,例如 “He likes
reading more than his brother.”(可能理解为 “他比他哥哥更喜欢阅读”,也可能理解为
“他喜欢阅读胜过喜欢他哥哥”,此时需要根据语境明确比较对象,可改为 “He likes
reading more than his brother does.”来避免歧义);第三,混淆 “the +比较级,the +比
较级”和 “比较级 + and +比较级”的含义,前者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者
表示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第四,对 “no +比较级 + than”结构的理解错误,“no +比
较级 + than”表示 “和……一样不……”,是否定两者,而不是 “不比……更……”,例
如 “He is no taller than me.”(他和我一样矮,而不是 “他不比我高”)。
【知识拓展】
在使用比较级结构时,要确保比较的对象性质一致,且符合语法规则。对于
容易产生歧义的比较级句子,可通过补充完整比较的内容(如补充助动词)来使句子
意思更明确。同时,要注意部分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是不规则变化,如 “good/well”
的比较级是 “better”,“bad/badly”的比较级是 “worse”,需要特殊记忆。
问题 17:长难句中的虚拟语气有哪些常见类型?其结构特点是什么?如何与真实
语气区分?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虚拟语气类型有:第一,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虚
拟语气,通常用于非真实条件句中,结构为 “if + 主语 + 动词过去式(be 动词用
were),主语 + would/could/should/might + 动词原形”,例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study hard.”(如果我是你,我会努力学习,实际上 “我不是你”);第二,表示与过去
事 实 相 反 的 虚 拟 语 气 , 结 构 为 “if + 主 语 + had + 过 去 分 词 , 主 语 +
16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would/could/should/might+have + 过去分词”,如 “If he had studied hard, he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如果他当初努力学习,他就通过考试了,实际上 “他当初没努力,
也没通过考试”);第三,表示与将来事实相反或实现可能性很小的虚拟语气,结构为
“if + 主语 + 动词过去式 /should + 动词原形 /were to + 动词原形,主语 +
would/could/should/might + 动词原形”,例如 “If it rained tomorrow, we would stay at
home.”(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待在家里,明天是否下雨还不确定,且实现可能性
小);第四,用于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等含义的宾语从句中,从句结构为 “主语 +
should +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常见的引导这类宾语从句的动词有 suggest、
advise、order、command、request、require 等,例如 “He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go
there by bus.”(他建议我们坐公交车去那里)。
虚拟语气与真实语气的区分方法:首先看句子是否表达的是真实的情况或有可能
实现的事情,如果是,就是真实语气;如果表达的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不可能实现
的愿望或实现可能性极小的假设,就是虚拟语气。其次看句子的结构,虚拟语气有其
特定的动词形式变化(如过去式、had +过去分词、would +动词原形等),而真实语
气则根据实际的时间和语境使用相应的时态(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
时等)。例如 “If it rains tomorrow, we will stay at home.”(真实语气,明天有可能下
雨,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主句用一般将来时),而 “If it rained tomorrow, we would
stay at home.”(虚拟语气,明天下雨可能性小,if从句用动词过去式,主句用 would +
动词原形)。
【知识拓展】
虚拟语气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假设、建议等,不表示
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理解虚拟语气的长难句时,要结合句子的语境和结构,判断其表
17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示的是与哪个时间的事实相反,从而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问题 18:长难句中常见的 “there be”句型的变体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在句中的
含义?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常见的 “there be”句型的变体有:第一,“there be”句型与
情态动词结合,结构为 “there + 情态动词(can、may、must、should 等)+be”,表示
“某地可能 /一定 /应该有某物”,例如 “There may be a book on the desk.”(桌子上可能
有一本书),“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machine.”(这台机器一定有问
题);第二,“there be”句型与 “used to”结合,结构为 “there used to be”,表示 “过去
某地有某物,而现在没有了”,如 “There used to be a park here.”(这里过去有一个公
园,现在没有了);第三,“there be”句型与 “seem to”“happen to”结合,结构为 “there
seems to be”“there happens to be”,分别表示 “某地似乎有某物”“某地碰巧有某物”,例
如 “There seems to be a lot of people in the hall.”(大厅里似乎有很多人),“There
happens to be a bus stop near my home.”(我家附近碰巧有一个公交车站);第四,
“there be”句型的进行时形式,结构为 “there is/are being +名词”,表示 “某地正在有某
物产生或出现”,如 “There is being a new building built in our school.”(我们学校正在建
一栋新楼);第五,“there be”句型的完成时形式,结构为 “there has/have been”,表示
“某地已经有某物”,例如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in our city in the past ten years.”
(过去十年我们城市发生了很多变化,即 “已经有了很多变化”)。
理解这些变体在句中含义的方法:首先明确 “there be”句型的核心含义是 “某地有
某物”,然后结合变体中的情态动词、“used to”“seem to”等结构的含义,以及时态(进
行时、完成时)来理解句子的具体意思。例如 “there may be” 就是 “某地可能有某
18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物”,“there used to be”就是 “某地过去有某物(现在没有)”,“there has been”就是 “某
地已经有某物(从过去持续到现在)”。同时,要注意句子中的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
信息,它们能帮助更准确地理解句子含义,例如 “in the past ten years”提示 “there have
been”表示从过去十年到现在的情况。
【知识拓展】
“there be”句型的主语是后面的名词,所以谓语动词 “be”的单复数形式要根
据后面名词的单复数来确定,即 “就近原则”,例如 “There is a book and two pens on the
desk.”(后面第一个名词 “a book” 是单数,所以用 “is”),“There are two pens and a
book on the desk.”(后面第一个名词 “two pens”是复数,所以用 “are”)。即使是 “there
be” 句型的变体,也遵循这一原则,例如 “There seem to be a lot of people.”(“a lot of
people”是复数,所以 “seem”用原形),“There has been a lot of rain this month.”(“a lot
of rain”是不可数名词,视为单数,所以用 “has been”)。此外,“there be”句型还可以
与 “be going to”结合,结构为 “there is/are going to be”,表示 “某地将要出现某物”,例
如 “There is going to be a concert next week.”(下周将有一场音乐会),这也是初中阶段
常见的变体形式,理解时结合 “be going to”表将来的含义即可。
问题 19:长难句中的强调句型(It is/was +被强调部分 + that/who...)有什么结构
特点?如何与 “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区分?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强调句型的结构特点主要有:第一,基本结构固定为 “It is/was +被
强调部分 + that/who + 句子其余部分”,其中 “it is” 用于强调现在或将来的情况,“it
was”用于强调过去的情况;第二,被强调部分可以是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时间
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但不能是谓语动词;第三,若被强调部分是人,引
19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导词可用 “who”或 “that”;若被强调部分是物或状语,引导词只能用 “that”;第四,去
掉 “It is/was”和 “that/who”后,剩余部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是判断是否为强
调句型的关键。例如强调主语:“It is Tom who/that helped me yesterday.”(去掉强调结
构后为 “Tom helped me yesterday.”,句子完整);强调宾语:“It is this book that I want
to read.”(去掉后为 “I want to read this book.”,句子完整);强调时间状语:“It was
last week that we had a meeting.”(去掉后为 “We had a meeting last week.”,句子完
整)。
与 “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区分的方法:首先看去掉 “It is/was” 和引导词
(that/who)后,剩余部分是否能构成完整句子。若是强调句型,剩余部分一定是完整
句子;而 “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去掉 “It is/was”后,剩余部分通常不完整,需要结
合句末的真正主语(如主语从句、不定式等)才能构成完整句子。例如强调句型 “It is
Tom who helped me.”,去掉 “It is”和 “who”后,“Tom helped me.”完整;“it”作形式主
语的句子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hard.”,去掉 “It is”后,“important to study hard.”不完
整,需加上真正主语 “to study hard” 的逻辑关系(“To study hard is important.”)才完
整。其次看被强调部分的性质:强调句型的被强调部分是句子原有成分(主语、宾
语、状语),而 “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中, “it” 后通常是形容词或名词(如
important、a pity),并非句子原有成分。
【知识拓展】
强调句型的疑问句形式是将 “is/was” 提前,例如 “Is it Tom who helped you ”
(一般疑问句)、“When was it that you had a meeting ”(特殊疑问句);其否定形式
是在 “is/was”后加 “not”,例如 “It is not Tom who helped me.”。在长难句中遇到强调句
型时,可先通过 “去掉强调结构看句子是否完整”的方法识别,再分析被强调部分,从
20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而准确理解句子重点。
问题 20:长难句中出现多个从句嵌套时(如定语从句嵌套宾语从句),如何理清
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多个从句嵌套时,理清层次关系的方法可分三步:第一步,先找句
子主干,即主句的主谓宾(或主系表)结构,忽略修饰成分,确定主句的核心框架。
例如句子 “The teacher who told us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is very kind.”,先找主干:
“The teacher...is very kind.”,其中 “...who told us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是修饰
“teacher”的成分,属于从句部分。第二步,识别第一层从句,判断其类型及修饰对象 /
充当的成分。在上述例子中,“who told us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紧跟在先行词
“teacher” 后,且 “who” 在从句中作主语,因此是定语从句,属于第一层从句,修饰
“teacher”。第三步,分析嵌套的内层从句,判断其在第一层从句中的作用。在第一层
定语从句 “who told us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中,“told us” 后面缺少宾语,“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补充了 “told us”的内容,因此是宾语从句,属于嵌套的内层从句,
充当定语从句的宾语。
再如复杂例句 “He said that the girl who is wearing a red dress is his sister.”,第一步
找主干:“He said that...”,主句是主谓宾结构,“that...”是宾语从句(第一层从句);
第二步分析第一层宾语从句 “the girl who is wearing a red dress is his sister”,其主干是
“the girl...is his sister”,“who is wearing a red dress” 是修饰 “girl” 的定语从句(内层从
句),充当宾语从句中的定语。通过 “先找主干→析第一层从句→挖内层从句”的步
骤,就能清晰梳理嵌套从句的层次。
【知识拓展】
21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在分析嵌套从句时,可借助 “标记法”—— 用不同符号标注不同层次的从句
(如用 “[]” 标主句,“()” 标第一层从句,“<>” 标内层从句),例如 “He said (that the
girl is his sister).”。同时,要注意从句引导词的作用:引导词不仅连接从句与主句 /上
层从句,还在从句中充当成分(如主语、宾语、状语),通过分析引导词的成分,也
能辅助判断从句类型和层次,例如 “who”在从句中作主语 /宾语,通常引导定语从句
或宾语从句;“that”在从句中不充当成分时,可能引导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等。
问题 21:长难句中常见的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过去分词)作定语时,
在用法和位置上有什么区别?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非谓语动词作定语时,用法和位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不定式(to do)作定语:用法上,通常表示 “将要发生的动作”或 “动作的
目的”,修饰名词(多为抽象名词,如 plan、way、chance,或被序数词、最高级修饰
的名词);位置上,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的后面。例如 “He has a plan to visit Beijing
next month.”(“to visit Beijing”表示 “将要发生的动作”,修饰 “plan”,位于名词后);
“She is the first student to finish the homework.”(“to finish the homework”修饰被序数词
“first”限定的 “student”,位于名词后)。
第二,动名词(doing)作定语:用法上,通常表示 “事物的性质、用途”或 “正在
发生的动作”,修饰名词(多为无生命的名词);位置上,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的前
面,相当于形容词。例如 “This is a reading room.”(“reading”表示 “用途”,即 “用于阅
读的房间”,修饰 “room”,位于名词前);“The man standing at the door is my father.”
(“standing at the door”表示 “正在发生的动作”,修饰 “man”,位于名词后,此时动名
词短语作定语需后置)。
22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第三,过去分词(done)作定语:用法上,通常表示 “被动的动作”或 “动作已经
完成”,修饰名词(可指人或物);位置上,单个过去分词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前面,
过去分词短语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后面。例如 “This is a broken cup.”(“broken” 表示
“被动且完成的动作”,修饰 “cup”,位于名词前);“The letter written by my friend
arrived yesterday.”(“written by my friend”是过去分词短语,表 “被动”,修饰 “letter”,
位于名词后)。
总结来说:从位置看,单个动名词、过去分词多前置,不定式、动名词短语、过
去分词短语多后置;从含义看,不定式表 “将来 /目的”,动名词表 “性质 /用途 /主动
进行”,过去分词表 “被动 /完成”。例如通过位置和含义可区分:“a running man”(动
名词前置,表 “主动进行”,“正在跑步的人”)和 “a man run by a dog”(过去分词短语
后置,表 “被动”,“被狗追赶的人”)。
【知识拓展】
当多个非谓语动词作定语修饰同一名词时,需根据动作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
序排列。例如 “The girl to be invited to the party is my classmate.”(“to be invited”表 “将
来被动”,修饰 “girl”),若改为 “The girl invited to the party yesterday is my classmate.”
(“invited”表 “过去被动”),含义因非谓语动词形式不同而变化。在长难句中遇到非
谓语动词作定语时,可通过位置判断类型,结合含义理解修饰关系,避免与从句混淆
(非谓语动词无引导词,从句有引导词)。
问题 22:长难句中 “情态动词 + have done”结构有哪些含义?容易混淆的用法是
什么?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 “情态动词 + have done” 结构的常见含义有四种:第一,
23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must have done”,表示 “对过去事情的肯定推测”,意为 “一定做过某事”,只能用于肯
定句,例如 “He must have finished his homework, because he is playing now.”(他现在在
玩,所以一定完成了作业);第二,“can't/couldn't have done”,表示 “对过去事情的否
定推测”,意为 “不可能做过某事”,例如 “She couldn't have stolen the money, because
she was with me all the time.”(她一直和我在一起,不可能偷了钱);第三,
“may/might have done”,表示 “对过去事情的可能性推测”,意为 “可能做过某事”,语
气比 “must have done”弱,可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否定式为 “may not/might not have
done”,表 “可能没做过”),例如 “He may have forgotten the meeting.”(他可能忘了会
议);第四,“should have done”,表示 “本应该做某事但实际没做”,含有 “责备、遗
憾”的语气,其否定式 “shouldn't have done”表示 “本不应该做某事但实际做了”,例如
“You should have studied hard for the exam.”(你本应该为考试努力学习,但实际没
做),“He shouldn't have lied to his parents.”(他本不应该对父母撒谎,但实际说了
谎)。
容易混淆的用法主要有两组:第一,“must have done”与 “may have done” 的混淆
—— 前者是 “肯定推测”,语气坚决,后者是 “可能性推测”,语气不确定,例如 “He
must have seen the film.”(一定看过,有明确依据) vs “He may have seen the film.”(可
能看过,无明确依据);第二,“could have done” 的双重含义混淆 ——“could have
done” 既可以表示 “对过去的可能性推测”(意为 “可能做过”,与 “may have done” 类
似),也可以表示 “本能够做某事但实际没做”(含 “遗憾”语气),需结合语境判断,
例如 “It could have rained last night, because the ground is wet.”(表推测,“昨晚可能下过
雨”) vs “You c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if you had studied harder.”(表 “本能够通过但
没通过”)。
24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知识拓展】
“need have done”也是初中阶段偶尔出现的结构,意为 “本需要做某事但实际
没做”,否定式 “needn't have done” 表示 “本不需要做某事但实际做了”,例如 “You
needn't have bought so much food.”(本不需要买这么多食物,但实际买了)。在理解
“情态动词 + have done” 结构时,需结合句子语境(如是否有时间状语 “last
night”“yesterday”,是否有表依据的信息 “the ground is wet”)和语气(肯定、否定、遗
憾),避免仅凭结构字面意思判断。
问题 23:长难句中常见的并列连词(and, but, or, so, for)在连接分句时,各分句
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什么不同?如何准确判断?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并列连词连接分句时,逻辑关系及判断方法如下:
第一,and:表 “并列、顺承、递进”关系,连接的分句在含义上是并列的(无主
次)、时间上顺承的(动作先后发生)或程度上递进的(含义更进一层)。判断方
法:分句间无转折、选择、因果等关系,且含义一致或有先后 /递进逻辑。例如 “Tom
cleaned the room and Mary washed the clothes.”(并列关系,两个动作同时进行);“He
got up early and then went to school.”(顺承关系,动作先后发生);“She is not only
kind but also helpful.”(递进关系, “helpful” 比 “kind” 含义更进一层,此处 “not
only...but also...”是 and的递进变形)。
第二,but:表 “转折”关系,连接的分句在含义上相反或相对,后一分句对前一
分句进行转折。判断方法:分句间有明显的含义对比,常用 “but”连接,且后一分句
通常是句子强调的重点。例如 “He is rich but he is not happy.”(“rich”与 “not happy”含
义相反,表转折);“I tried my best, but I still failed the exam.”(“努力” 与 “失败” 相
25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对,表转折)。
第三,or:表 “选择” 或 “否定条件” 关系。表 “选择” 时,意为 “或者……,或
者……”,分句间是选择关系;表 “否定条件”时,意为 “否则”,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
不实现的结果。判断方法:表选择时,分句间有 “二选一”或 “多选一”的逻辑,常用
“or”连接;表否定条件时,前一分句是建议 /要求,后一分句是反面结果。例如 “You
can go by bus or you can walk there.”(选择关系,“坐公交”或 “步行”二选一);“Hurry
up, or you will miss the train.”(否定条件,“不快点”的结果是 “错过火车”)。
第四,so:表 “因果”关系,连接的分句中,前一分句是原因,后一分句是结果,
即 “因为……,所以……”。判断方法: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直接结果,且分句间无
其他逻辑关系。例如 “He was ill, so he didn't go to school.”(“生病” 是原因,“没上学”
是结果);“The weather was bad, so we canceled the picnic.”(“天气差”是原因,“取消
野餐”是结果)。
第五,for:表 “补充说明的原因”,连接的分句中,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原因
解释,语气比 “so”弱,且通常放在主句后面,并用逗号隔开。判断方法:分句间是因
果关系,但原因是补充说明的,而非直接结果,且 “for” 不可置于句首(区别于
“because”)。例如 “He must be at home, for the light is on.”(“灯亮着” 是补充说明 “他
在家”的原因,而非直接结果);“She cried, for she was very sad.”(“难过”是补充说明
“哭”的原因)。
容易混淆的是 “so” 与 “for” 的因果关系:“so” 是 “原因→结果”,后句是直接结
果,逻辑紧密;“for”是 “结果→补充原因”,后句是间接解释,逻辑较松散。例如 “He
rained, so the ground is wet.”( so,直接因果) vs “The ground is wet, for it rained.”
(for,补充原因)。
26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知识拓展】
并列连词连接的分句称为 “并列分句”,各分句地位平等,不可用逗号直接连
接两个独立分句(需用并列连词或分号),例如错误表达 “He is tall, he is strong.”,正
确表达 “He is tall and he is strong.”。在长难句中,若出现多个并列分句,可通过并列连
词的类型判断逻辑关系,再按 “分句顺序 +逻辑”理解句子整体含义,避免因逻辑混淆
导致理解偏差。
问题 24:长难句中 “with” 复合结构(with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有哪些常见形
式?在句中通常充当什么成分?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 “with” 复合结构的常见形式有四种,核心是 “with + 宾语
(名词 /代词) +宾语补足语(形容词 /副词 /介词短语 /非谓语动词)”,具体形式
及示例如下:
第一,with +宾语 +形容词:宾语补足语是形容词,描述宾语的状态,例如 “He
sat with his eyes closed.”(“closed” 是形容词,描述 “eyes” 的状态);“The room with
the door open is mine.”(“open”是形容词,描述 “door”的状态)。
第二,with + 宾语 + 副词:宾语补足语是副词,描述宾语的动作或状态,例如
“She left with the light on.”(“on” 是副词,描述 “light” 的状态);“He walked with his
head down.”(“down”是副词,描述 “head”的状态)。
第三,with +宾语 +介词短语:宾语补足语是介词短语,说明宾语的位置或所处
的环境,例如 “The teacher came in with a book in his hand.”(“in his hand”是介词短语,
说明 “a book”的位置);“They live in a house with many trees around it.”(“around it”是
介词短语,说明 “many trees”相对于 “house”的位置)。
27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第四,with +宾语 +非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包括现在分词(doing)、过去分词
(done)和不定式(to do),具体用法不同:① 现在分词(doing)表 “主动、进
行”,即宾语与补足语动作是主动关系,且动作正在发生,例如 “We walked along the
street with the sun shining brightly.”(“sun”与 “shine”是主动关系,且 “shine”动作正在
进行);② 过去分词(done)表 “被动、完成”,即宾语与补足语动作是被动关系,且
动作已完成,例如 “He sat there with his homework finished.”(“homework” 与 “finish”
是被动关系,且 “finish”动作已完成);③ 不定式(to do)表 “将来”,即补足语动作
尚未发生,例如 “With a lot of work to do, he can't go out.”(“work” 与 “do” 是被动关
系,且 “do”动作尚未发生)。
“with”复合结构在句中通常充当状语或定语:充当状语时,可表伴随、原因、时
间、条件等逻辑关系,其中表 “伴随” 最为常见,例如 “She studied with the radio on.”
(伴随状语,表 “学习时收音机开着”);充当定语时,用于修饰前面的名词,说明名
词的特征或状态,例如 “This is a photo with my family in it.”(定语,修饰 “photo”,说
明 “照片里有家人”)。判断其成分的方法:若结构位于句首或句末,且修饰整个句子
的谓语动词,通常是状语;若结构紧跟在名词后,且修饰该名词,通常是定语。
【知识拓展】
“with” 复合结构与 “独立主格结构”(如 “The sun shining brightly, we walked
along the street.”)功能相似,均能表伴随、原因等,但 “with” 复合结构有 “with” 连
接,独立主格结构无连接词,且逻辑主语与主句主语不同。在长难句中遇到 “with”复
合结构时,可先拆分 “宾语”与 “宾语补足语”,明确两者关系(主动 /被动、状态 /动
作),再结合位置判断其成分,避免与从句混淆(复合结构无谓语动词,从句有完整
主谓)。
28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问题 25:长难句中,当主句与从句时态不一致时(如主句一般过去时,从句过去
进行时),遵循什么时态呼应规则?容易出错的场景是什么?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主句与从句的时态呼应,核心遵循 “主从时态一致”原则,即从句时
态需根据主句时态调整,具体规则及示例如下:
第一,主句为现在时(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时,从句时态
不受主句限制,根据实际语境选择(可表过去、现在、将来),例如:① 主句一般现
在时,从句一般过去时:“He knows that she went to Beijing yesterday.”(“她去北京”是
过去的事,从句用一般过去时);② 主句现在完成时,从句一般将来时:“I have
heard that they will come tomorrow.”(“他们来”是将来的事,从句用一般将来时)。
第二,主句为过去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等)时,从句时态需 “向过去靠
拢”,具体分为:① 从句表 “过去的过去”,用过去完成时,例如 “He said that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完成作业” 发生在 “说” 之前,表过去的过去,用过去完成
时);② 从句表 “过去的同时”,用过去进行时,例如 “She saw that he was reading a
book.”(“看书”与 “看见”同时发生,用过去进行时);③ 从句表 “过去的将来”,用过
去将来时,例如 “He told me that he would go to Shanghai.”(“去上海”是 “告诉”时计划
的将来,用过去将来时);④ 从句表 “客观真理、永恒事实”,仍用一般现在时,不受
主句过去时限制,例如 “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地球绕太
阳转”是客观真理,用一般现在时)。
容易出错的场景主要有两个:一是忽略 “客观真理例外”,误将客观真理的从句改
为过去时,例如错误表达 “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earth went around the sun.”(正确应
为 “goes”);二是混淆 “过去完成时”与 “一般过去时”的使用场景,当从句动作发生
29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在主句动作之前时,需用过去完成时,若误用一般过去时,会导致时间逻辑混乱,例
如错误表达 “He said that he finished his homework.”(“完成” 在 “说” 之前,正确应为
“had finished”)。
【知识拓展】
当从句是 “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或 “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且主句为
过去将来时,从句常用一般过去时表 “过去的将来条件 /时间”,例如 “He said that if it
rained, he would stay at home.”(“下雨” 是 “说” 时计划的将来条件,从句用一般过去
时,主句用过去将来时)。在分析时态不一致的长难句时,可先确定主句时态,再根
据 “动作发生时间关系”(同时 /之前 /之后)和 “是否为客观真理”调整从句时态,避
免单纯机械套用规则。
问题 26:长难句中常见的 “疑问词 +不定式”结构(如 how to do)在句中通常充
当什么成分?如何与宾语从句区分?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疑问词 + 不定式” 结构(疑问词如 how, what, when, where, which,
who,不定式为 to do),本质是 “名词性结构”,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
语等成分,具体示例如下:
第一,充当主语:位于句首,表示 “做某事的方式 /内容等”,例如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是主语,表 “解决问题的方
式”);“What to buy for her birthday is a big question.”(“给她买什么生日礼物” 是主
语,表 “买的内容”)。
第二,充当宾语: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补充动词 / 介词的内容,例如 “He
doesn't know how to get to the station.”(“how to get to the station”位于动词 “know”后,
30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作宾语);“We are talking about where to have dinner.”(“where to have dinner” 位于介
词 “about”后,作宾语)。
第三,充当表语:位于系动词后,说明主语的内容或性质,例如 “The problem is
what to do next.”(“what to do next”位于系动词 “is”后,作表语,说明 “问题是接下来
做什么”);“My question is when to start.”(“when to start”作表语,说明 “我的问题是
何时开始”)。
第四,充当定语:位于名词后,修饰名词,说明 “名词的相关方式 /内容”,例如
“He has no idea how to answer the question.”(“how to answer the question”修饰 “idea”,
说明 “想法是如何回答问题”);“I need a pen with which to write.”(此处 “with which to
write”是 “疑问词 +不定式”的变形,修饰 “pen”,表 “用来写字的笔”)。
与宾语从句的区分方法主要有两点:第一,结构不同——“疑问词 +不定式”无主
语和谓语动词(只有不定式,非谓语),而宾语从句有完整的主谓结构(如 “how he
will do it”,“he will do”是主谓),例如 “he knows how to do it”(疑问词 +不定式,无
主谓) vs “he knows how he will do it”(宾语从句,有主谓 “he will do”);第二,时态
不同 ——“疑问词 +不定式”无时态变化(不定式始终是 “to do”),而宾语从句需根
据主句时态调整(如主句过去时,从句用过去相关时态),例如 “he knows what to
buy”(无时态变化) vs “he said what he would buy”(从句用过去将来时,呼应主句过
去时)。
【知识拓展】
“疑问词 +不定式”结构可与 “疑问词引导的宾语从句”互换,互换时需补充从
句主语(通常与主句主语一致)并调整时态,例如 “He doesn't know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可换为 “He doesn't know how he can solve the problem.”。在长难句中,该结构
31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能使句子更简洁,避免从句的复杂结构,理解时可通过 “补充主语和谓语”将其还原为
宾语从句,降低理解难度。
问题 27:长难句中,当名词后面既接定语从句又接同位语从句时,如何区分两者
的作用?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名词后同时接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时,区分两者的核心是 “从句
与名词的关系”——定语从句是 “修饰限定”,即说明名词的 “特征、属性”;同位语从
句是 “解释说明”,即说明名词的 “具体内容”,具体区分方法及示例如下:
第一,看先行词(被修饰 / 说明的名词)的类型: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可指人、
物、时间、地点等(如 man, book, time, place),无特殊限制;同位语从句的先行词通
常是 “抽象名词”,且能表达 “内容、事实、观点” 等(如 fact, news, idea, truth,
suggestion, question),例如:① 名词 “the news”后接定语从句:“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is very exciting.”(“he told me” 修饰 “news”,说明 “他告诉我的那个消息”,是限
定);② 名词 “the news” 后接同位语从句: “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 is very
exciting.”(“our team won”解释 “news”的内容,即 “消息是我们队赢了”,是说明)。
第二,看引导词 “that”的作用:定语从句中的 “that”是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充当
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可省略(当 “that”作宾语时);同位语从句中的 “that”是
连接词,在从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仅起连接作用,不可省略,例如:① 定语从句:
“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interesting.”(“that” 作 “bought” 的宾语,可省
略);② 同位语从句:“I have an idea that we should go hiking.”(“that” 不充当成分,
不可省略)。
第三,看从句的功能:若去掉从句后,剩余部分仍能明确名词所指(只是缺少修
32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饰),则是定语从句;若去掉从句后,名词的 “具体内容不明确”,则是同位语从句,
例如:① 定语从句:“The girl who is wearing red is my sister.”(去掉 “who is wearing
red”,“The girl is my sister”仍明确,只是缺少 “穿红衣服”的限定);② 同位语从句:
“We received the message that the meeting would be delayed.”(去掉 “that the meeting
would be delayed”,“We received the message”中 “message”的内容不明确,因此是同位
语从句)。
【知识拓展】
当名词后接 “why”“how”“when”等引导的从句时,区分方法类似 ——若从句
说明名词的 “原因、方式、时间”等 “内容”,则是同位语从句(如 “The question why he
was late is still unknown.”,“why he was late”解释 “question”的内容);若从句修饰名
词的 “原因、方式、时间”等 “特征”,则是定语从句(如 “The reason why he was late is
clear.”,“why he was late”修饰 “reason”,说明 “他迟到的那个原因”)。在长难句中遇
到此类结构时,可通过 “先行词类型 +引导词作用 +从句功能”三步法区分,避免混淆
两者的逻辑关系。
问题 28:长难句中常见的 “as”引导的从句有哪些类型?在用法和含义上有什么区
别?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长难句中 “as”引导的从句主要有四种类型,用法和含义区别显著,
具体如下:
第一,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含义为 “当……时候”“随着……”,强调主句与从句动
作 “同时发生”或 “从句动作伴随主句动作进行”,从句谓语多为延续性动词。用法上,
“as” 可与 “when”“while” 互换(但 “while” 从句谓语需为延续性动词,“when” 无限
33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制),例如:① “As he walked, he sang.”(当他走路时,他在唱歌,动作同时发生,可
换为 “When/While he walked...”);② “As time goes by, we grow up.”(随着时间流逝,
我们长大,表 “伴随变化”,不可换为 “while”)。
第二,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含义为 “因为……”“由于……”,语气比 “because”弱,
通常位于句首,说明 “显而易见的原因”,主句表结果。用法上,“as”引导的原因从句
不可用于回答 “why” 提问(“because” 可),例如:① “As it was raining, we stayed at
home.”(因为下雨,我们待在家里,原因显而易见);② 回答 “Why did you stay at
home ”时,需用 “Because it was raining.”,不可用 “As it was raining.”。
第三,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含义为 “尽管……”“虽然……”,需用 “倒装结构”,即
“形容词 /副词 /名词(不加冠词)+ as +主语 +谓语”,主句表转折。用法上,“as”不
可置于句首(倒装后表语 /状语置于句首),且语气比 “though”“although”强,例如:
① “Young as he is, he knows a lot.”(尽管他年轻,但他懂得多,形容词 “young”置于句
首倒装);② “Hard as he works, he still can't catch up.”(尽管他努力学习,但仍赶不
上,副词 “hard”置于句首倒装)。
第四,引导方式状语从句:含义为 “像……一样”“按照……方式”,说明主句动作
的 “方式或方法”,从句常省略与主句重复的成分。用法上,可与 “just as” 连用表强
调,例如:① “Do as I told you.”(按照我告诉你的做,表 “方式”);② “He speaks
English just as his teacher does.”(他说英语像他老师一样,省略从句重复的 “speaks
English”)。
区分 “as”引导的从句类型,可通过 “位置 +含义 +结构”判断:位于句首且表 “时
间 /原因”,通常是时间 /原因状语从句;表语 /状语置于句首且表 “让步”,是让步状
语从句;位于动词后且表 “方式”,是方式状语从句。例如:① “As she is ill, she can't
34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come.”(句首 +原因,原因状语从句);② “Fast as he runs, he can't win.”(副词置于句
首 +让步,让步状语从句);③ “I do everything as you said.”(动词后 +方式,方式状
语从句)。
【知识拓展】
“as”还可引导定语从句(如 “As we all know, the earth is round.”,“as”指代整
个主句内容,意为 “正如”),但初中阶段较少见。在长难句中遇到 “as” 引导的从句
时,可先翻译从句含义,结合主句逻辑关系(时间 /原因 /让步 /方式)确定类型,避
免因 “as”多义导致理解偏差。
问题 29:长难句中,当多个形容词或副词修饰同一名词或动词时,如何判断它们
的修饰顺序是否正确?有什么简单的记忆方法?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名词时,需遵循 “限定词→描绘性形容词→特
征形容词(大小 /长短 /高低→形状→年龄 /新旧→颜色)→来源 /国籍→材料→用途
→名词”的顺序,具体示例及判断方法如下:
第一,限定词(冠词、物主代词、数词等):位于最前,限定名词的 “所属、数
量”,例如 “a(冠词) beautiful(描绘) big(大小) round(形状) old(年龄) red
(颜色) Chinese(国籍) wooden(材料) table(名词)”(一张漂亮的红色中国木制
圆桌)。判断时,若限定词(如 a, my, three)不在最前,顺序则错误,例如错误表达
“beautiful a table”(正确应为 “a beautiful table”)。
第二,描绘性形容词(如 beautiful, interesting, lovely):位于限定词后,描述名词
的 “主观感受或外观特征”,例如 “a lovely small cat”(一只可爱的小猫),若描绘性形
容词在特征形容词后,顺序错误,例如错误表达 “a small lovely cat”(虽口语中常见,
35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但语法上 “lovely”应在 “small”前)。
第三,特征形容词:按 “大小→形状→年龄 /新旧→颜色”的顺序排列,这是因为
此类形容词描述的是名词的 “客观属性”,且按 “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
递进。例如 “a big round old red box”(一个又大又圆的红色旧盒子),若顺序颠倒为
“a red old round big box”,则不符合语法逻辑。判断时,可通过 “是否描述客观属性”
区分特征形容词与描绘性形容词,避免顺序混淆。
第四,来源 /国籍、材料、用途类形容词:依次位于特征形容词后,其中 “用途类
形容词” 通常由名词转化而来(如 “coffee cup” 中的 “coffee”),直接修饰名词表功
能。例如 “a beautiful old Chinese silk dress”(一件漂亮的中国丝绸旧连衣裙),
“Chinese”(国籍)、“silk”(材料)均在特征形容词 “old”之后;“a new plastic toy car”
(一辆新的塑料玩具车),“plastic”(材料)、“toy”(用途)在特征形容词 “new” 之
后。
多个副词修饰同一名词或动词时,顺序规则相对简单:修饰动词时,按 “程度副
词(如 very, quite)→方式副词(如 quickly, carefully)→地点副词(如 here, there)→
时间副词(如 today, now)”排列,例如 “She very carefully finished her homework here
yesterday.”(程度→方式→地点→时间);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程度副词需置于被修
饰词前,例如 “very beautiful”(正确)、“quite fast”(正确),不可颠倒为 “beautiful
very”。
简单的记忆方法:对于形容词修饰名词,可借助口诀 “限描大形旧颜国材用”(限
=限定词,描 =描绘性形容词,大 =大小,形 =形状,旧 =年龄 /新旧,颜 =颜色,
国 =国籍,材 =材料,用 =用途);对于副词修饰动词,可记忆 “程方地时”(程 =程
度,方 = 方式,地 = 地点,时 = 时间)。通过口诀简化复杂规则,结合例句反复练
36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习,能快速判断修饰顺序是否正确。
【知识拓展】
当多个形容词中包含 “own”“same”“other”等限定词时,需将其置于普通限定
词(如 a, my)之后、描绘性形容词之前,例如 “my own new car”(正确)、“the same
old book”(正确)。在长难句中,若遇到复杂的多形容词 /副词修饰结构,可先按口
诀拆分类型,再逐一核对顺序,避免因修饰顺序混乱导致理解偏差(如误将 “a
Chinese old silk dress” 理解为 “一件旧的中国丝绸连衣裙”,实际正确顺序应为 “a old
Chinese silk dress”)。
问题 30:长难句中常见的 “rather than”“instead of”引导的比较结构,在含义和用
法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准确理解句子表达的对比关系?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rather than”和 “instead of”均引导比较结构,表 “对比选择”,但含
义和用法存在明显区别,具体如下:
第一,含义区别:“rather than”表 “宁愿…… 而不愿……”“是……而不是……”,
强调 “主观选择前者,否定后者”,语气更侧重 “偏好”;“instead of”表 “代替……”“而
不是……”,强调 “用前者替代后者”,语气更侧重 “客观替代”。例如:① “She chose to
stay at home rather than go out.”(她宁愿待在家也不愿出去,主观偏好);② “She
stayed at home instead of going out.”(她待在家,而不是出去,客观替代)。
第二,用法区别:① 词性搭配:“rather than” 可连接名词、动词原形、形容词
等,连接动词时需用原形(即使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He walks rather than
runs.”(正确,动词原形);“instead of”是介词短语,后接名词、动名词(doing)或
代词,不可接动词原形,例如 “He walks instead of running.”(正确,动名词)、“I
37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want tea instead of coffee.”(正确,名词),错误表达 “I want tea instead of drink
coffee.”;② 句子位置:“rather than” 可位于句中或句首(位于句首时,主句需用倒
装),例如 “Rather than give up, he tried again.”(句首,主句用原形动词 “tried”,无需
倒装,初中阶段较少见句首用法);“instead of”通常位于句中,不可位于句首,例如
“ He went to school instead of staying at home.”(句中,正确),错误表达 “Instead of
staying at home, he went to school.”(虽语法可接受,但初中阶段更常用 “instead”置于
句末替代,如 “He went to school. Instead, he stayed at home.”)。
准确理解对比关系的方法:首先识别引导词是 “rather than”还是 “instead of”,根
据含义判断是 “主观偏好” 还是 “客观替代”;其次分析连接的前后成分(如名词、动
词、形容词),明确 “对比的对象”;最后结合语境判断 “否定的是后者,肯定的是前
者”。例如:① “He is brave rather than foolish.”(对比 “brave” 和 “foolish”,肯定 “勇
敢”,否定 “愚蠢”,主观评价);② “She used a pen instead of a pencil.”(对比 “pen”和
“pencil”,用 “钢笔”替代 “铅笔”,客观工具替代)。
【知识拓展】
当 “rather than”连接两个动词时,若前面动词用 “to do”形式,后面动词可省
略 “to”,例如 “She wants to read rather than (to) watch TV.”(正确);“instead of” 后接
代词时,需用宾格形式,例如 “Call me instead of him.”(正确,“him”是宾格)。在长
难句中,若遇到此类比较结构,可先拆分 “对比的前后成分”,再根据引导词的含义和
用法,确定句子强调的是 “偏好” 还是 “替代”,避免混淆两者的对比逻辑(如误将
“rather than”理解为 “替代”,导致把 “She works hard rather than lazy.”翻译成 “她努力工
作代替懒惰”,实际应为 “她努力工作,而不是懒惰”)。
二、内涵特征相关(30问)
38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问题 31:长难句中通过 “时态差异”暗示的时间逻辑(如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对
比),如何准确解读句子传递的隐含信息?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 “时态差异”是传递时间逻辑和隐含信息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对比,核心区别在于 “是否与现在有联
系”,具体解读方法及示例如下:
第一,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对比:一般过去时表 “过去某个具体时间发生的
动作,且动作已结束,与现在无联系”,常搭配具体时间状语(如 yesterday, last
week);现在完成时表 “过去发生的动作持续到现在,或对现在产生影响 / 留下结
果”,常搭配模糊时间状语(如 already, yet, since, for)。通过时态差异,可解读隐含的
“时间跨度”和 “影响关系”。例如:① “He lived in Beijing last year.”(一般过去时,仅
说明 “去年住北京”,现在是否住不确定,无现在联系);② “He has lived in Beijing for
5 years.”(现在完成时,隐含 “从过去持续到现在,现在仍住北京”的信息)。
第二,过去进行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对比:过去进行时表 “过去某个时间点 /时间
段正在进行的动作,与现在无联系”;现在完成进行时表 “从过去开始,持续到现在仍
在进行的动作”,隐含 “动作未结束,仍在持续” 的信息。例如:① “He was reading a
book at 8 last night.”(过去进行时,仅说明 “昨晚 8点在看书”,现在是否看不确定);
② “He has been reading a book for 2 hours.”(现在完成进行时,隐含 “从 2 小时前开始
看书,现在仍在看”的信息)。
准确解读隐含信息的方法:首先识别句子中的时态类型,标注时间状语(若
有);其次分析 “动作是否与现在有联系”——无联系则侧重 “过去事实”,有联系则侧
重 “现在状态 / 影响”;最后结合语境补充隐含信息。例如句子 “She has lost her key.”
39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现在完成时,无具体时间状语),隐含 “她现在没有钥匙,可能无法开门”的结果;
句子 “She lost her key yesterday.”(一般过去时,有具体时间),仅说明 “昨天丢了钥
匙”,隐含 “现在是否找到不确定”。
【知识拓展】
当长难句中同时出现多种时态(如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
时,需通过 “时态链条” 梳理时间逻辑,例如 “He worked in a factory for 3 years, and
now he has a new job.”(过去时表 “过去工作经历”,现在时表 “现在状态”,隐含 “过去
经历对现在无直接影响,已切换新状态”)。在解读时,不可孤立看待单个时态,需结
合前后句时态关联,才能完整捕捉句子传递的时间逻辑和隐含信息。
问题 32:长难句中通过 “被动语态”隐藏的动作执行者,如何根据上下文推断其
身份?推断时需注意什么?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被动语态常省略 “by +动作执行者”,此时需通过上下文的 “逻辑关
联”“常识判断”“细节提示”推断执行者身份,具体方法及示例如下:
第一,通过 “逻辑关联”推断:根据句子主语的性质、动作的特征,结合前后句提
到的人物 / 事物,推断可能的执行者。例如:① 句子 “The window was broken last
night.”,若前句提到 “He played football near the window.”,则可推断执行者是 “he”(逻
辑上 “踢足球”可能导致 “窗户破”);② 句子 “The report was written carefully.”,若后
句提到 “She is good at writing reports.”,则可推断执行者是 “she”(逻辑上 “擅长写报
告”的人可能是作者)。
第二,通过 “常识判断”推断: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学科知识等,推断符合动作特
征的执行者。例如:① 句子 “The streets are cleaned every morning.”,结合常识 “清洁街
40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道的是清洁工 ”,可推断执行者是 “cleaners”;② 句子 “The plants are watered
regularly.”,结合常识 “浇水的是照顾植物的人(如主人、园丁)”,可推断执行者是
“the owner”或 “gardeners”。
第三,通过 “细节提示”推断:注意句子中的定语、状语、同位语等细节信息,这
些信息可能隐含执行者线索。例如: ① 句子 “The book written for children is
popular.”,定语 “for children” 提示 “书是为儿童写的”,结合常识可推断执行者是
“writers who focus on children's books”;② 句子 “The letter sent from Beijing arrived
today.”,状语 “from Beijing” 提示 “信从北京寄出”,可推断执行者是 “someone in
Beijing”。
推断时需注意两点:一是 “避免过度推断”,不可添加上下文未提及或无逻辑关联
的信息,例如句子 “The door was opened.”,若上下文未提到任何人,不可随意推断为
“he opened it”,需保持 “执行者未知,但可通过后续信息补充”的客观态度;二是 “注
意多可能性”,部分句子可能存在多个合理的执行者,例如 “The room was tidied.”,执
行者可能是 “the owner”“the cleaner”“the child” 等,需结合更多上下文细节进一步确
定,不可武断下结论。
【知识拓展】
当被动语态句子中出现 “by someone/somebody”“by people”等模糊表述时,说
明执行者身份不重要或未知,此时无需强行推断,重点理解 “动作本身和主语状态”即
可(如 “The work was done by someone.”,重点是 “工作已完成”,而非 “谁做的”)。在
长难句中,推断隐藏的执行者是为了更完整理解句子逻辑(如 “谁做了什么对主语的
影响”),但需以 “上下文为依据,常识为辅助”,避免主观臆断导致理解偏差。
问题 33:长难句中通过 “情态动词”(如 can, may, must, should)表达的语气(肯
41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定、推测、建议等),如何准确区分和理解?
【释疑解答】
长难句中情态动词的语气需结合 “语境”“搭配”“句式”综合判断,不同情态动
词表达的语气类型及区分方法如下:
第一,表 “能力”:常用 “can”(现在时)、“could”(过去时),语气客观,强调
“具备做某事的能力”,可通过 “能否做某事” 的逻辑判断。例如:① “He can speak
English fluently.”(现在能力,肯定语气,客观说明 “他会说英语”);② “She could
swim when she was 5.”(过去能力,肯定语气,客观说明 “她 5岁时会游泳”)。区分标
志:句子通常包含 “speak”“swim”“solve”等表 “技能 /能力”的动词,无 “推测”“建议”
等主观含义。
第二,表 “推测”:常用 “may”“might”“must”“can't”,语气主观,强调 “对事情可能
性的判断”,可通过 “是否有依据”和 “可能性程度”区分:① “may/might”表 “可能”,
可能性中等,无明确依据,例如 “He may come tomorrow.”(可能来,无依据);②
“must” 表 “一定”,可能性极高,有明确依据,例如 “The light is on, so he must be at
home.”(灯亮着,有依据,一定在家);③ “can't”表 “不可能”,可能性为零,有明确
依据,例如 “He can't be in Beijing, because I saw him here just now.”(刚看到他,有依
据,不可能在北京)。区分标志:句子通常包含 “because”“so” 等表依据的连词,或
“maybe”“perhaps”等表推测的副词。
第三,表 “建议 /命令”:常用 “should”“can”“may”,语气主观,强调 “提出意见或
允许”:① “should” 表 “建议”,语气委婉,意为 “应该”,例如 “You should eat more
vegetables.”(建议多吃蔬菜);② “can/may”表 “允许”,语气较正式,意为 “可以”,
例如 “You can use my pen.”(允许用钢笔)、“May I go out ”(请求允许出去)。区分
42 / 177
{#{QQABSYC4xgC4kIbACB5qEUU2CAqQkJEiLaoEAQCZKAwKCZNABAA=}#}
标志:句子主语多为第二人称(you),或包含 “please”等表请求的词,语境多为 “建
议、请求、命令”场景。
第四,表 “义务 /必要”:常用 “must”“have to”,语气较强,强调 “必须做某事”,
“must”侧重 “主观义务”,“have to” 侧重 “客观必要”,例如:①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first.”(主观要求,必须完成);② “It's raining, so I have to stay at home.”
(客观情况,不得不待在家)。区分标志:“must” 无过去时(过去时用 “had to”),
“have to”有人称和时态变化,可通过 “主观要求还是客观情况”判断。
准确理解的方法:首先确定情态动词的基本含义(能力、推测、建议等);其次
分析句子语境(场景、依据、逻辑关系);最后结合 “搭配和句式” 验证,例如看到
“light is on”“just now”等依据,优先考虑 “推测”语气;看到 “you”“eat more”等,优先
考虑 “建议”语气。
【知识拓展】
“could”“might” 除表 “过去能力”“过去推测” 外,还可表 “委婉语气”(现在
时),例如 “Could you help me ”(比 “Can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