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知识点梳理
一、感觉世界
1. 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有:皮肤的_ _______觉、鼻的________觉、舌的________觉、眼的________觉和耳的________觉。
2. 感觉的形成过程:环境刺激 → ________ → 传入神经 → ________(形成感觉)。
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嗅觉的________性。感冒时吃东西没味道,说明嗅觉和________觉相互影响。
4.味觉主要有 、 、 、 和鲜味。
5. 会影响人的感觉和反应快慢,有些 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触觉、痛
嗅
味
视
听
感觉器官
大脑
适应
酸味
甜味
味
苦味
咸味
酒精
药物
练一练
1.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此刺激的感受器的存在部位和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指尖伤处的真皮和表皮
C.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伤处附近
C
2.吃完糖后马上开始吃橘子,你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没有甜味,下列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
A.吃了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了
B.吃了糖后对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
C.橘子汁不能碰到舌上感受甜味的区域
D.橘子汁本来就没有甜味
B
练一练
3.皮肤的冷热觉感受器究竟能感受到环境中的温度刺激还是温度变化的刺激
(1)作出假设:能感受到环境中的温度变化。
(2)设计实验方案: ,
。
(3)按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你的结论是 。
手分别浸入冷水.热水盆中,一段时间后,将双手同时浸入温水盆中
取3个盆,分别装冷水、温水和热水,先将自己的左、右
冷热觉感受器并非直接感受温度,而是感受皮肤周围温度的变化
知识点梳理
二、声与听觉
1. 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振动停止,________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它可以是 、 也可以是气体,且在 传播最快,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 和 有关,温度每升高10C,声速约增加 。
4. 人耳结构中,收集声波的是________,产生振动的是________,将振动传导并放大的是________,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是________。
5. 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 → 耳廓 → 外耳道 → ________ → 听小骨 → ________ → 听觉神经 → 大脑听觉中枢。
0.6m/s
振动
声音
介质
固体
液体
固体
真空
介质
温度
耳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鼓膜
耳蜗
练一练
4.下列有关“鸟语花香”这一成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鲜花很香的感觉形成于鼻
B.鸟鸣声是气流的运动使绷紧的鸣膜振动产生的
C.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是相同的
D.人和动物对“花香”的敏感程度是一样的
B
5.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的
D.饼干太干了
C
知识点梳理
1. 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 和 。
2. 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_,由声源振动的________决定,单位是________。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_。
3. 响度指声音的________,由声源振动的________决定,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 有关。
4.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Hz到________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________,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________。
5.控制噪声的措施:控制 、阻断 、防止 。
三、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音调
响度
音色
高低
频率
赫兹
高
强弱
幅度
远近
20
20000
超声波
次声波
噪声产生
噪声传播
噪声入耳
练一练
6.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圆球形的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结石粉碎,这主要是利用( )
A.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波具有巨大的能量
C.声音传播得快 D.声源的振动
B
7.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dB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D
知识点梳理
四、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射到物体的表面时会发生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光发生了 。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_____两侧;_______角等于________角。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 。
3. 平行光射到光滑表面,反射光也平行,这种反射叫________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叫________反射。我们能看见书本上的字,是因为光在纸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
反射
反射
同一
法线
反射
入射
可逆的
镜面
漫
漫
练一练
8.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D
9.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 光正对着平面
镜和白纸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
知识点梳理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_____立的、 的______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
5.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______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物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等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 的。
6.水中的倒影是光的 ,塘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 ,猴子捞月中的月是光的 。
等大
倒
虚
垂直
光的反射
斜
小于
大于
可逆
反射
折射
反射
练一练
10.如图所示,在平静湖面的上空,一只鸟正冲向水面捕食。当鸟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下列关于鸟在湖水中所成的像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虚像,大小不变 B.虚像,逐渐变大
C.实像,逐渐变大 D.虚像,逐渐变小
A
11.如图所示,从长方体水槽右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水槽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下列操作可使光斑O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和射入角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笔位置和射入角度不变,缓缓放出一些水
C.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的入射角减小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逆时针转动
C
知识点梳理
7.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 ,其实质是光的 。
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形成红、 、黄、 、 靛、 的彩色光带。
8.白光是 光, 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称为光的 。
9.在红光的外侧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 ,具有 。太阳的热主要是以 的形式辐射到地球上的。在紫光的外侧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 ,常用来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常用于验钞机。
色散
折射
橙
绿
蓝
紫
复色
红、绿、蓝
三原色
红外线
热效应
红外线
紫外线
杀菌消毒
练一练
12.雨后天晴,天空中出现一道亮丽的彩虹,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彩虹这一光学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彩虹是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彩虹是一条彩色光带,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C.悬浮在空中的细小水珠为彩虹形成提供了条件
D.太阳光被分解形成彩虹时,不同色光的折射角不同
A
知识点梳理
五、透镜和视觉
1. 透镜分为 和 。凸透镜是 的透镜,比如老花镜,近视眼镜是 。
2.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
F
F
F
F
物距(u)与焦距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关系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缩小 实像 f<v<2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倒立
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
练一练
13.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会聚到一点
B.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变
C.放在凹透镜焦点上的点光源,它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D.凸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凹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B
知识点梳理
3. 眼球结构中,相当于凸透镜能折射光线的是________;相当于光屏,能形成物像的是________。
4. 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 → 角膜 → 瞳孔 → ________ → 玻璃体 → ________ → 视神经 → 大脑视觉中枢。
5. 近视是因为晶状体过________或眼球前后径过________,导致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需用________矫正。
6. 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________或眼球前后径过________,导致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需用________矫正。
晶状体
视网膜
晶状体
视网膜
凸
短
前
凹透镜
小
长
后
凸透镜
练一练
14.交通要道口的监控摄像头先后拍下违章行驶汽车的甲、乙两张照片(如图所示),则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成像原理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
B.拍摄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由此可以看出违章汽车此时在靠近摄像头
D.两次成像的物距均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对环境的察觉
必背知识点
一、感觉世界
1. 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有:皮肤的触觉痛觉冷热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眼的视觉和耳的听觉。
2. 感觉的形成过程:环境刺激 →感觉器官 → 传入神经 → 大脑(形成感觉)。
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嗅觉的适应性。感冒时吃东西没味道,说明嗅觉和味觉相互影响。
4.味觉主要有酸味、甜味、苦味、咸味和鲜味。
5. 酒精会影响人的感觉和反应快慢,有些药物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二、声与听觉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且在固体传播最快,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温度每升高10C,声速约增加 0.6m/s 。
4. 人耳结构中,收集声波的是耳郭,产生振动的是鼓膜,将振动传导并放大的是听小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是耳蜗。
5. 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 → 耳郭 → 外耳道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听觉神经 → 大脑听觉中枢。
三、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1. 声音的三要素是指音调、响度和音色 。
2.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单位是赫兹。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4.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5.控制噪声的措施:控制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入耳。
四、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射到物体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光发生了反射 。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3. 平行光射到光滑表面,反射光也平行,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叫漫反射。我们能看见书本上的字,是因为光在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倒立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
5.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等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6.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 ,塘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猴子捞月中的月是光的反射 。
7.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
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形成红、橙、黄、绿 、蓝、 靛、紫的彩色光带。
8.白光是复色光,红、绿、蓝 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 。
9.在红光的外侧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到地球上的。在紫光的外侧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常用来消毒杀菌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常用于验钞机。
五、透镜和视觉
1. 透镜分为凸透镜 和凹透镜。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比如老花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2.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
物距(u)与焦距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关系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3. 眼球结构中,相当于凸透镜能折射光线的是晶状体;相当于光屏,能形成物像的是视网膜。
4. 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 → 角膜 → 瞳孔 → 晶状体 → 玻璃体 → 视网膜 → 视神经 → 大脑视觉中枢。
5. 近视是因为晶状体过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需用凹透镜矫正。
6. 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导致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需用凸透镜矫正。
F
F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练习
班级 姓名
1.球场上,同学们正在打篮球,他们个个生龙活虎,奋力拼抢,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主要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①排泄 ②保护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小明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店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的味道没有火锅的浓
3.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B. C. D.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4.用力敲铜锣,铜锣发出声音,停止敲击,铜锣余音未止,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手开始有点麻的感觉,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余音未止”是回声的现象
B.有余音说明停止敲击,铜锣仍在振动
C.手感到“麻”与锣鼓振动无关
D.锣声消失了,是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5.调查表明,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保证外耳道畅通,经常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
B.为避免影响他人,长时间戴上耳机听音乐
C.为避免药物产生副作用,患鼻炎后不治疗
D.为避免损伤鼓膜,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
6.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7.中华古诗词、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娓娓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山振动发出声音
C.“响彻云霄”指声音的响度很大
D.“掩耳盗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超声波的是( )
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 B.用声呐探测海深
C.用B超做体检 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9.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C.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镜面反射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D.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11.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由④到② B.由③到① C.由②到④ D.由①到③
12.手电筒发出的光竖直向下照射到一个空烧杯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图中虚线)。当再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如图中的( )
A. B. C. 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颜色的红光通过棱镜后也会发生色散现象
B.光的色散是光通过介质后发生了偏折,其中紫光偏折最小
C.白光色散后不可能再合成为白色光
D.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太阳光通过了充满水汽的大气
14.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15.在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透镜,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则( )
A.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B.甲、乙都为凸透镜
C.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D.甲、乙都为凹透镜
16.在“用点燃的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在草稿上记录了一次实验现象(漏画了光屏)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
A.l1是物距 B.l2是像距
C.实验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实验中,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17.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烛焰位于b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8.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19.市场上出售的“人参酒”,其瓶中浸着一支人参,人们看见的“人参”比实际的人参要大,是因为酒瓶和酒一起相当于(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平面镜
20.如图表示近视或远视的成像特点及其矫正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图①表示近视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B.图②表示近视的成像特点
C.图③表示可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D.图④表示配戴凸透镜后,远视眼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A B D C C D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D D A C C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