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件(21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件(21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06 21:07:53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
二单元《地球家园》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人类
和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
提出和聚焦问题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它还有什么特征?
收集空气
在校园里想办法
利用塑料袋收集
一些空气
空气都“藏”在哪里?找一找各处的空气。
教室
操场
校园树林
狭小的空间
里有空气吗?
收集空气实验
实验步骤
1、小组成员一同选取合适的
校园地点,如教室、操场。
3、快速将塑料袋口
折叠并紧紧系住,
完成空气收集。
2、一人撑开塑料袋,另一人拿着
袋子在选取地点兜动,让空气
进入袋中
怎么收集空气
塑料袋里收集空气步骤
1.袋口向下
迅速下落
2.扎紧袋口
记录空气的特征
用收集的空气,与水比一比
与水比一比,并
描述记录空气的
特征
记录空气的特征
怎样去实验呢?你能说一说实验步骤吗?
空 气 的 特 点
用感觉器官观察空气
同学们可以运用探究
水的方法对空气的特
点进行探究!
观察一下空气
空气跟水一样
也是无色的
空 气 的 特 点
用感觉器官观察空气
同学们可以运用探究
水的方法对空气的特
点进行探究!
闻一闻空气
空气跟水一样
也是无气味!
摸一摸 空气
用手挤压装空气的袋子
2
软软的
用手挤压装空气的
袋子,能变形,
得出空气 易压缩,
感受空气的流动
袋子里面的空气能否流动?
2
让小洞靠近脸
用牙签给口袋戳个小洞
实验表明:
空气无形,会流动
空 气 的 特 点
用感觉器官观察空气
同学们可以运用探究
水的方法对空气的特
点进行探究!
尝一尝空气
空气跟水一样
也是无味道!
与水相比空气的特征
看不见
摸不着
能流动
能流动
研讨1:与水相比,空气有什么不同?
空气和水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水 看得见,摸得着 能溶解盐、糖等
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
能流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
空气 看不见,摸不着
与小木块相比,空气又有什么不同?
小木块能看见、摸得着、不易压缩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易压缩。
我们除了在校园,还可以在哪里收集空气?
除了校园,还可以在
公园、小区、田野等
地方收集空气。
看看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看看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如果我们闻到异味有刺激感,空气就被污染了
说一说:哪些地方空
气新鲜?哪些地方的
空气被污染了?
看看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说一说:哪些地方空
气新鲜?哪些地方的
空气被污染了?
空气
板书设计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能流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
看不见,摸不着
布置作业
如果空气被污染了,
对人和动植物的生
存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科版二年级2.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的校园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地球家园”单元的第三课,聚焦“空气”这一地球家园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教材通过“黑盒摸物”游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收集空气—对比实验—研讨总结—拓展环保”的流程,认识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易压缩等),同时渗透空气污染的危害与保护意识。教学强调动手实验和合作探究,符合2022年新课标“以探究为核心,培养科学素养”的要求,为后续认识地球资源的重要性奠定基础。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具有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易压缩等特征;了解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空气与水、小木块),学会用观察、描述的方法 区分不同物质的特征,培养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科学实践: 能在校园中合作收集空气,使用简单工具(塑料袋、杯子)完成对比实验, 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责任态度: 感受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空气、防治污染的意识, 愿意参与环保行动。
重点 认识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能流动、易压缩),知道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需物质。
难点 通过对比实验,理解空气与水、小木块在“是否可见、是否易压缩”等方面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一)课堂导入:收集空气,发现空气 教师提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人类 和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 聚焦问题: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还有什么 特点? 通过让学生了解空气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 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怎样在校园里 收集空气? 孩子们小组合作选校园地点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学生要记住观察步骤和 注意事项! 学生探究对比实验设计 对比空气与水记录空气的特征。 可以结合观察记录文字资料回答 学生用观察空气,闻一闻空气记录空气的特征。 学生研讨空气与其他物质的区别,总结水和空气 和木块空气的特点 学生研讨空气的存在的 范围,思考哪里有 空气?哪里没有空气? 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要有保护我们的环境的意识。
讲授新课 (二)知识探究:收集空气与实验观察 1. 小任务:校园收集空气 提问:“怎样在校园里收集空气?”引导学生思考方法。 出示PPT中的实验步骤: 小组合作,选校园地点(教室、走廊、操场); 一人撑开塑料袋,另一人兜动袋子装空气; 快速系紧袋口,防止空气泄漏。 温馨提示(结合PPT):“袋子要完好,合作要互助,注意安全不打闹。” 学生分组到校园收集空气,返回教室。 2. 探究实验:对比空气与水,记录特征 出示实验材料(收集的空气袋、装水的杯子),提问:“怎样比较空气和水?” 讲解实验步骤(结合PPT): 观察:能看到水,看不到空气→空气无色透明; 闻气味:扇动空气袋和水杯,都没味道→空气无味; 挤压:空气袋易变形,水杯难变形→空气易压缩、能流动。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水:看得见、摸得着、不易压缩……”)。 (三)研讨总结:空气的特征与存在(10分钟) 1. 研讨1:空气与其他物质的区别 提问:“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和小木块呢?” 结合PPT总结: 空气vs水:空气看不见、易压缩;水看得见、不易压缩(都能流动、无味)。 空气vs小木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易压缩;小木块看得见、摸得着、不易压缩。 2. 研讨2:空气的存在范围 提问:“地球家园所有地方都有空气吗?还能在哪里收集空气?” 小结:“多数地方有空气(公园、田野等),但封闭的地下洞穴可能空气很少;我们离不开空气,要珍惜它。” (四)拓展提升:保护空气,爱家园(5分钟) 展示PPT中“空气污染”图片(工厂废气、汽车尾气、枯黄植物),提问:“空气被污染后有什么后果?”(引导学生说出“人会生病、动植物死亡”等)。 学唱儿歌《护空气,爱家园》(结合PPT),强化环保意识:“少开车、多种树,清新空气大家笑。” 倡议:“我们能为保护空气做什么?”(如“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摸黑盒—收集空气—对比实验”的连贯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认识空气的特征,符合低年级学生“做中学”的特点;儿歌和污染图片的结合,有效渗透了环保意识。 不足:部分学生在“挤压空气袋”时用力过大导致袋子破裂,影响实验效果;对“空气易压缩”的理解仍较模糊,需用更形象的比喻(如“空气像海绵,能变小”)强化。 改进:下次准备更厚实的塑料袋,增加“用针筒抽空气”的补充实验,让学生更清晰感受“空气可压缩”;课后布置“家庭空气观察”任务(如“开窗时窗帘动,是空气在流动”),巩固认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