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三单元复习讲义
一、重点字词梳理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窜(cuàn);①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犯。~扰。~逃。~踞。流~。抱头鼠~。
②放逐:~逐。 ③修改文字:~改。~定(删补改定)。点~(删减涂改)。
觅(mì):找,寻求:~食。~取。寻~。搜~。
跪(guì):两膝着地,腰和股都伸直。
拗:[ ǎo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 ào ]不顺,不顺从:~口。~口令。
[ niù ]固执,不驯顺:执~。~不过他。
确凿(què záo); 真实;确实(确凿:强调事实、证据真实可靠,如“证据确凿”。确切:突出所见所闻的切实,如“消息确切”;还指恰当,如“用字确切”。)
轻捷(qīng jié): 动作轻快敏捷。
云霄(yún xiāo): ①云块飘浮的高空 ②旧时比喻极高的地位
倘若(tǎng ruò):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多用于书面语。
鉴赏(jiàn shǎng):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啄食(zhuó shí):[指鸟] 用嘴取食。
和蔼(hé ǎi):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恭敬(gōng jìng):指严肃、端庄有礼貌。
质朴(zhì pǔ):朴素;淳朴。
博学(bó xué):知识渊博。
渊博(yuān bó):精深而广博。
倜傥(tì tǎng):形容洒脱;不拘束。
淋漓(lín lí):①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②形容痛快
盔甲(kuī jiǎ):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盔,头上戴的。甲,身上穿的。)
绅士(shēn shì):1旧时在地方上有财有势或得过一官半职的人,以地主和退职官僚居多。2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反义词:鸦雀无声)
●考考你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8分)
百草园虽然是一个人的足迹很少到达的荒园,里面确凿( )长了不少野草。然而,此地的风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相宜的。碧绿的菜哇,紫红的桑shèn( ),yōng( )肿的何首乌根,攒( )成珊瑚珠似的覆盆子,地下的蝉蜕( ),轻倢的云雀,长吟的蟋shuài( )……种种景致怎能不让孩子喜欢呢?
(1)请在语段中的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3)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代替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1分)
(4)请解释语段中“相宜”一词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záo 椹 臃 cuán tuì 蟀 (2)哇— 畦; 倢— 捷 (3)人迹罕至
(4)合适,符合
第10课 《往事依依》
徜徉【cháng yáng】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hào miǎo】水面辽阔无边。
非凡 【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雕镂【diāo lòu】雕刻。
寂寞【 jì mò】冷清孤单;清静。
谆谆【zhūn zhūn】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搜索枯肠【sōu suǒ kū cháng】形容动脑筋极力思索(多指写诗文)。
气象万千【 qì xiànɡ wàn qiān】形容景象千变万化,极为壮观。
鸦雀无声【 yā qiǎo wú shēnɡ】安静,无一点声息。
●考考你
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lòu ① 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②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 A (感慨万端 / 百感交集)。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 B (游刃有余 / 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1)给选文中①处根据拼音填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2分)
①雕lòu ②慷慨
(2)解释文中成语“油然而生”的意思:(2分)
(3)选文“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句中“培养”属于 词性。(1分)
(4)给选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下面。(2分)
A. B.
答案:(1)镂 kǎi(2)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3)动词(4)A.感慨万端 B.滚瓜烂熟
第11课 《再塑生命的人》
攫【jué】:抓。
衡量【héng liáng】:指量度物体的重量和容积。
绽放【zhàn fàng】:指花开放。也形容如花一样开放。
吞噬【tūn shì】:医学上指包围、破坏细菌或其他异物的现象。
稚气【zhì qì】:孩子,儿童的气质、神态。
搁置【gē zhì】:把东西放在一边不予过问或停止进行一件事。
不适【bù shì】:指不往;不至;身体不舒服。
沁凉【qìn liáng】:透出凉意。
阐释【chǎn shì】:阐明陈述并解释。
悔恨【huǐ hèn】:指对过去的事后悔怨恨。
★茫然无措【jié rán bù tóng】: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好。(也作“茫然失措”。)
★无休无止【wú xiū wú zhǐ】:没完没了。比喻不罢休,不停止,形容某种行为或状态持续不断,没有尽头。(也作“无止无休”。)
●考考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8分)
我的手指搓niǎn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zhàn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冀冀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搓niǎn( ) zhàn( )开 怦( )怦直跳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 ”,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 ”。(2分)
(3)“疲倦不堪”中“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 ________ 的修辞手法。(1分)
答案:(1) 捻 绽 pēng (2)小心冀冀 小心翼翼 (3)能忍受;能承受 (4)反复
●小试牛刀(9-11课)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窜向(cuàn) 拗断(ào) 雕缕(lòu) 人声鼎沸(dǐng)
B.感概(kǎi) 争执(zhì) 企盼(qǐ) 恍然大悟(huǎng)
C.确凿(záo) 盔甲(kuī) 拼凑(còu) 花团锦簇(cù)
D.和霭(ǎi) 渊博(yuān) 沉浸(qìn) 油然而生(yóu)
【答案与解析】 C 点拨:A.“拗”应读作ǎo,“缕”应写作“镂”;B.“概”应写作“慨”,“执”应读作zhí;D.“霭”应写作“蔼”,“浸”应读作jì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的山水非常美丽,那里旅客如云,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B.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有的朗读,有的讨论,教室里人声鼎沸。
C.考试结束了,他心里感到无比轻松,脚步也似乎分外轻捷。
D.登上山顶时,我们一个个累得大汗淋漓,心情却无比高兴。
【答案与解析】A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与前面的“旅客如云”相矛盾。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3.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快乐)
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为
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担任)
4.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文言句式。
6.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7.理解重点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小试牛刀
1.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 B.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
C.学而不思则罔 罔:疑惑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优点
3.请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 )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博学而笃志
4.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善者而改之 曲肱而枕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C.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D.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 B.吾日三省吾身 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旧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答案:1.C 2.C 3.D 4.A 5.D[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按时;B项,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6.A[解析] 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故选A。 7.C 8.A
二、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1.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898年离家到了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随后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于1905年入仙台,先入仙台医专学医。后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改革国民精神,挽救即将危亡的民族。1909年回国,1918年起合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活动,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时年55岁。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坟》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被誉为“民族魂”。
2.于漪
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
3.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一岁半时,因一场重病失去了视力、听力,从而无法正常说话。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后考入大学,还掌握了英文、法文、德文等五种语言。毕业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聋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并先后完成了十四部著作,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等。
4.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二)名著《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组成,原名“旧事重提”。
●小试牛刀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B.莎莉文老师用打比方的方式让海伦领悟到了“水”的含义。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D.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先师”。
【答案与解析】C A项,《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本文是一篇散文。B项,莎莉文老师是用让海伦亲自感受水的方式,使她领悟到了“水”的。 D项,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三、阅读重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维导图
思考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多么适合儿童心理发展,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摧残。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两部分内容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往事依依》思维导图
思考2.阅读《往事依依》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内容和语言。(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
相同点:老师读的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诵读时老师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至今还能背出它们,都对“我”爱上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同点: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的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一个是情满双眸。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思考3.文中写看画、读书、听课的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先记叙或描写后议论。
《再塑生命的人》思维导图
思考4.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
明确:课文开头写“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是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作者这样描述她到来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论语》十二章 思维导图
思考5.《论语》十二章 课文理解
(1)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很多观点,请在《〈论语〉十二章》中选择其中一条谈谈你的体会。
示例:温故而知新。我们学习知识要及时去复习,这样才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在复习过程中还要结合思考,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体会。有时候我学了某个知识点,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就没有及时复习,等到要考试时才发现对这些知识似懂非懂。由此可知复习的重要性。
(2)“温故”和“知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此处的“温故”强调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
【答案】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3)学”和“思”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小试牛刀
(北京中考)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1)~(4)题。(共11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词语中的“贵”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
【解析】“不义而富且贵”的“贵”是“富贵”的意思。A. 富贵。B. 价格高。C. 珍贵。D. 珍贵。
(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B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解析】“饭疏食”的意思是“吃粗粮”,“水”的意思是“冷水”,“曲肱而枕之”的意思是“弯着胳膊当枕头”。
(3)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情境化设问)小文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学习小组的六名成员都拉进群内,大家讨论起为群起名的话题。小文提议叫“三人行”,你认为这个群名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是多的意思,这个群名意味着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译文】材料一: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却不爱(也)不求取,却乐于贫,他的价值观念是怎样的?天地间有(比富贵)更珍贵更可爱、值得求取而(与富贵)完全不同的东西(超越富贵的东西,那就是道),见过大的就忘记了小的。见到它的大就会心境泰然,心境泰然就没有缺憾,没有缺憾富贵贫贱相处起来就一样了。
材料二:最初,范仲淹还未曾显达时,已经想要肩负天下的重任。(他)曾说:“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担忧别人的忧愁,想要免去别人的忧愁,让人们都快乐,然后同他们一起快乐。
四、语法知识
(一)认识同义词
1.什么叫同义词?
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就是所谓的同义词,又叫“等义词。例如“肥皂”又叫“胰子”,“衣服”又叫“衣裳”。
还有一些词意义相近,但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也称为同义词(严格来说,都只能说是近义词)。
2.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别。
同义词和近义词,在一般的解释中,是一个概念。但其实存在差别。
(1)同义词:指两个词的意思完全一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互换的词。
(2)近义词:指两个词之间意思基本或大致相同,但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使用的对象等有区别。如:"公然"和"公开"、"鼓动"和"鼓舞"、"信任"和"相信"、"交流"和"交换"等等,在大多数的句子中不能互换。
(二)辨析同义词
1.从感彩上进行辨析,也就是从词的褒贬义去辨析。
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从语意轻重上进行辨析。
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从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
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从具体与概括的不同进行辨析。
如“衣服”与“衬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从对象的不同去辨别。
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还可以从普通话和方言来辨别。
如“讨饭”与“乞丐”,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爸爸”与“父亲”,分别是旧词与新词;如“薪水”与“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如“盐”和“氯化钠”,分别是常用语和专业术语。
可以从词语搭配进行辨别。
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配合,后者常和“性格”配合。
缩减字数。
如“清华大学”和“清华”。
●小试牛刀
1.选词填空,并选择其中三个词写一段话。
居然 偶然 果然 竟然 固然 猛然
(1)老师叫小明站起来背书,小明( )不站起来。
(2)她说今天来陪我玩,今天早晨她( )来了。
(3)我想了很久都没有解开的难题,( )被同桌解开了。
(4)听了姐姐讲的道理,我( )醒悟。
(5)在学校,学习知识( )重要,但是良好的身体素质不可缺少的。
(6)一个( )的机会,使我认识了她。
2.读句子,给加下划线的词语换一种说法。
(1)一日,周瑜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 )
(2)周瑜对孔明说:“即日将与曹军交战,军中缺箭,烦请先生监造十万枝箭,这是公事,请勿推卸。( )
(3)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操兵一起出动,怎么办?”( )
(4)孔明说:“领军之人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明兵势,那是庸才。”
( )( )(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幻想,流露着凄惘和________的色彩,但也有一些作品内容健康,格调明朗。
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不幸于1928年________。
③黄鹤楼是登高远眺的最佳去处。我们登上五层的回廊,________,天光水色,一碧万顷,心中天地也________宽广起来。
A.神奇 遇难 果然/顿时 B.神奇 罹难 突然/立刻 C.神秘 罹难 果然/顿时 D.神秘 遇难 突然/立刻
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水为天地至柔之物,却________着不尽的力量,河中圆圆的鹅卵石就是明证。治水,不二法门是__________,不违其本性,不悖大自然的规律。同样是征服,鲧________以刚治之,终究大业未成,________送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禹以柔治之,最终降伏洪魔,造福苍生。
孕育 因地制宜 妄想 反而 B.蕴含 因势利导 希望 却
C.蕴含 因势利导 妄想 反而 D.孕育 因地制宜 希望 却
答案:
1.(1)居然(2)果然(3)竟然(4)猛然(5)固然(6)偶然
2.(1)欣然前往(2)推脱(3)如果(4)精通 知晓 明白
3.C (神秘:使人捉摸不透;高深莫测的。神奇:非常奇妙。①句当用“神秘”。罹难:被害。遇难:遭遇迫害或遇到意外而死亡。突然:在短促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材料相符。顿时:和“立刻”意义相同,“顿时”多用于书面语。)
4.C (蕴含:包含。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妄想:狂妄的打算。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某种情况。“反而”含有反面递进的意思,“却”仅仅是转折。)
五、阅读考点
考点一:内容理解
【答题提示】
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1)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文题出现的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可推断出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梳理《再塑生命的人》的写作思路。
明确:第1段:开篇明义,写莎莉文老师来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
第2~4段:回忆“我”与莎莉文老师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5~9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一步步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3)《往事依依》围绕往事,文章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在这些事情中作者分别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
(4)总结往事带给于漪的影响。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品千家诗、听国文课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
●小试牛刀
1.下列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百草园景物时,作者采取了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从动到静、先夏后冬的顺序,显得很有层次。
B.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但学生们仍玩得有滋有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为了反衬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C.“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句中提到的“眼光”是指“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
D.“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的含义是:因为心中不懂得什么是爱,没有爱,就对布娃娃没有感情,所以也就没有惭愧和悔恨的情感。
【答案】A
【解析】采取的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有层次的描述。
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往事依依》中间接引用《千家诗》的内容,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现出一幅四季风光图。
B.《往事依依》一文,字里行间充满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热爱老师、热爱献身的事业的深情。
C.《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以及学生时代的读书乐趣。
D.《往事依依》通过“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道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考点二:句段作用
1.开头段:
(1)结构作用:统领全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结尾/开头照应
(2)内容作用:直接表明写作对象;开篇点题,点明文章中心;渲染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故事开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开篇发问,引发读者思考;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环境描写开篇,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2.中间段/过渡段:
(1)结构作用: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前后照应
(2)内容作用:该段/句本身表达了…(有表现手法结合表现手法);点明文章中心;承接(或照应)上文…,引出(或照应)下文…;由…转为…(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由写物转为写人,由回忆转为现实);如果是插叙(结合插叙作用)
3.结尾段:
(1)结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
(2)内容作用:交代结局,使文章情节完整;点题(暗示、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旨等)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
4.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等。
●小试牛刀
关注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以下句段的作用。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段)
【答案】内容上: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我”对被送到书塾读书的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依恋和不舍。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②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 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再塑生命的人》结尾)
【答案】内容上:表现了“我”成长后的快乐、幸福和感激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
考点三:评价人物
【答题模式】
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摆出自己的依据。注意要辩证地去看待一个人。
●小试牛刀
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再塑生命的人》,分析老师对个人成长具有的重要意义。
示例:老师对于个人成长起着播种者、引路人、示范者的重要作用。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在海伦的心中种下了爱与求知的种子,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为人“极方正、质朴、博学”,对于学生要求严格,鲁迅的文章某些方面深受寿镜吾老先生的影响,老师以身为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考点四: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谈体会
【答题方式】
采用总分总的答题方式。一句话概括看法+两三句话谈理由+联系文章和亲身经历。
●小试牛刀
(1)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很多观点,请在《〈论语〉十二章》中选择其中一条谈谈你的体会。
示例:温故而知新。我们学习知识要及时去复习,这样才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在复习过程中还要结合思考,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体会。有时候我学了某个知识点,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就没有及时复习,等到要考试时才发现对这些知识似懂非懂。由此可知复习的重要性。
(2)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老师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呢
明确:海伦成为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这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从莎莉文老师身上,我懂得了要关心他人,充满爱心和耐心,要讲究教育方法,要善抓教育时机等。从海伦·凯勒身上,我懂得了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学会感恩等。
考点五:古诗文默写
(4)《〈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此为乐。
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4)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5)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课外古诗词诵读。
(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思的两句是: , 。
(6)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孤零的感慨的两句诗是: , 。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诗人无酒可饮,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以及内心的凄凉惆怅的句子是: ,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从听觉角度把思乡的暗流引向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
, 。
答案:(1)影入平羌江水流 (2)岐王宅里寻常见 (3)遥怜故园菊 (4)回乐烽前沙似雪 (5)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6)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7)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8)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9张PPT)
..................................................................................
七 年 级 上 册 第 三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窜( ) 觅 跪( )
拗( ) 确凿( ) 轻捷
云霄( ) 倘若( ) 鉴赏( )
啄食 和蔼( )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博( ) 倜傥( ) 淋漓( ) 盔甲( ) 绅士
人迹罕至( ) 人声鼎沸( )
cuàn
ɡuì
ǎo
záo
xiāo
tǎnɡ
jiàn
ǎi
tìtǎnɡ
lí
读读写写
yuān
kuī
hǎn
寻觅、觅食
跪拜
拗断
dǐnɡ
注意下方右边有两点。
指一种器物,与“顶点”的“顶”区别开。
纟
字词梳理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皂荚( ) 桑椹( ) 油蛉( )
蟋蟀 斑蝥( ) 攒( )
敛( ) 脑髓( ) 竹筛( )
秕谷( ) 书塾( ) 宿儒( )
蝉蜕( ) 狗窦( ) 锡箔( )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jiá
línɡ
shèn
máo
liǎn
suǐ
shāi
bǐ
shú
sù rú
tuì
dòu
bó
cuán
人头攒动
收敛、横征暴敛
只有suǐ一个读音。
窦:孔,洞。
【串句记忆法】 执拗(niù)的她一下子拗(ǎo)断了手中的树枝,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背下这段拗(ào)口的文字。
( )攒动
( )积攒
攒
cuán
zǎn
使弯曲,使断
多音字
不顺,不顺从
固执,不随和,不驯顺
鉴( )鉴赏
签( )签字
jiàn
qiān
形近字
倘( )倘若
徜( )徜徉
tǎnɡ
chánɡ
啄( )啄食
琢( )琢磨
zhuó
zhuó
蔼( )和蔼
霭( )雾霭
ǎi
ǎi
霄( )云霄
宵( )元宵
xiāo
xiāo
【串句记忆法】 今天是元宵(xiāo)节,渴望看灯会的她虽然人坐在教室里,心却早已飞到九霄(xiāo)云外去了。
夜(宵禁、通宵达旦)。
云,云气(云霄);天空(九霄云外)。
窜(cuàn);①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犯。~扰。~逃。~踞。流~。抱头鼠~。 ②放逐:~逐。 ③修改文字:~改。~定(删补改定)。点~(删减涂改)。
觅(mì):找,寻求:~食。~取。寻~。搜~。
跪(guì):两膝着地,腰和股都伸直。
拗:[ ǎo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 ào ]不顺,不顺从:~口。~口令。
[ niù ]固执,不驯顺:执~。~不过他。
★确凿(què záo); 真实;确实
轻捷(qīng jié): 动作轻快敏捷。
词语集注
确凿:强调事实、证据真实可靠,如“证据确凿”。
确切:突出所见所闻的切实,如“消息确切”;
还指恰当,如“用字确切”。
云霄(yún xiāo): ①云块飘浮的高空 ②旧时比喻极高的地位
倘若(tǎng ruò):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多用于书面语。
鉴赏(jiàn shǎng):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啄食(zhuó shí):[指鸟] 用嘴取食。
和蔼(hé ǎi):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恭敬(gōng jìng):指严肃、端庄有礼貌。
质朴(zhì pǔ):朴素;淳朴。
博学(bó xué):知识渊博。
渊博(yuān bó):精深而广博。
倜傥(tì tǎng):形容洒脱;不拘束。
淋漓(lín lí):①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②形容痛快
★盔甲(kuī jiǎ):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
绅士(shēn shì):①旧时在地方上有财有势或得过一官半职的人,以地主和退职官僚居多。②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反义词:鸦雀无声
盔,头上戴的。甲,身上穿的。
词语巧辨
鉴赏——欣赏 相同点
不同点
辨 析
都是动词,都有“以喜悦的心情去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之意。
“鉴赏”侧重于理性,指对艺术品、文物等进行鉴定和欣赏,不能用于人。
“欣赏”侧重于感性,另有“认为好,喜欢”之意。既可用于物,也可用于人。
因为( )他的演讲才华,我们全班同学都支持他参加此次全国青少年演讲比赛。
( )古诗词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
欣赏
鉴赏
考考你
合适,符合
záo
椹
臃
cuán
tuì
蟀
哇 畦
倢 捷
人迹罕至
徜 徉 浩 渺 非凡 雕 镂 寂寞 谆谆
搜索枯肠 气象万千 鸦雀无声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险峻 水泊 狼狈 逃窜 婵娟 绚丽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慷 慨 角色 镌刻
与水相关,故“渺”为“氵”旁。
读读写写
miǎo
lòu
chánɡ
yánɡ
zhūn
与“鹊”区别开。
jùn
pō
bèi
cuàn
kānɡ
chán
liáo
kǎi
jué
juān
注意读第一声。
第10课 《往事依依》
多音字
( )率领( )效率
率
shuài
lǜ
“泊”作动词用,读作bó,如“泊船、停泊”;作名词用,读作pō,如“梁山泊、湖泊”。
( )梁山泊、湖泊( )停泊、漂泊
泊
pō
bó
( )摇晃( )晃眼
晃
huànɡ
huǎnɡ
( )角色
( )角度
角
jué
jiǎo
窜( )逃窜
蹿( )蹿红
撺( )撺掇
渺( )浩渺
缈( )缥缈
miǎo
cuàn
形近字
miǎo
cuān
cuān
镌( )镌刻
携( )携带
juān
xié
向上或向前跳。
乱跑,乱逃;改动(文字)。
缭( )眼花缭乱
撩( )撩人心弦
瞭( )瞭望
liáo
liáo
liào
徜徉【cháng yáng】: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hào miǎo】:水面辽阔无边。
非凡 【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雕镂【diāo lòu】:雕刻。
寂寞【 jì mò】:冷清孤单;清静。
谆谆【zhūn zhūn】: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搜索枯肠【sōu suǒ kū cháng】:形容动脑筋极力思索(多指写诗文)。
气象万千【 qì xiànɡ wàn qiān】:形容景象千变万化,极为壮观。
鸦雀无声【 yā qiǎo wú shēnɡ】:安静,无一点声息。
词语集注
感慨万端 滚瓜烂熟
镂
kǎi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动词
考考你
攫 衡 量 绽 放 吞 噬 稚 气
搁置 不适 沁 凉 阐 释 悔恨
茫然无措 无休无止 覆盖 逮 到
称 作 模 糊 障碍 诞 生
攫取、攫为己有
读读写写
liánɡ
zhàn
shì
zhì
qìn
chǎn
dǎi
dàn
chēnɡ
mó
沁人心脾
jué
hu
第11课 《再塑生命的人》
多音字
( )逮到( )逮捕
逮
dǎi
dài
【字音巧记】 这孩子经常模( )仿大人说话,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 )样。
mú
mó
记少余多法:表示“捉”的意思时,只在“逮捕”一词中读dài,其余情况一般读dǎi;表示其他意思时,一般读dài。
( )衡量( )量体裁衣
量
liánɡ
liànɡ
绽( )绽开
锭( )银锭
淀( )沉淀
攫( )攫取
矍( )矍铄
jué
zhàn
形近字
jué
dìnɡ
diàn
稚( )稚气
雉( )雉鸡
zhì
zhì
措( )茫然无措
错( )错误
cuò
cuò
字音巧记:诲(huì)人不倦,心中后悔(huǐ)。
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如“精神矍铄”。
悔( )悔恨
诲( )教诲
huì
huǐ
攫【jué】:抓。
衡量【héng liáng】:指量度物体的重量和容积。
绽放【zhàn fàng】:指花开放。也形容如花一样开放。
吞噬【tūn shì】:医学上指包围、破坏细菌或其他异物的现象。
稚气【zhì qì】:孩子,儿童的气质、神态。
搁置【gē zhì】:把东西放在一边不予过问或停止进行一件事。
不适【bù shì】:指不往;不至;身体不舒服。
沁凉【qìn liáng】:透出凉意。
阐释【chǎn shì】:阐明陈述并解释。
悔恨【huǐ hèn】:指对过去的事后悔怨恨。
★茫然无措【jié rán bù tóng】: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好。
★无休无止【wú xiū wú zhǐ】:没完没了。比喻不罢休,不停止,形容某种行为或状态持续不断,没有尽头。
词语集注
也作“茫然失措”。
也作“无止无休”。
考考你
反复
捻
绽
pēng
小心冀冀 小心翼翼
能忍受;能承受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窜向(cuàn) 拗断(ào) 雕缕(lòu) 人声鼎沸(dǐng)
B.感概(kǎi) 争执(zhì) 企盼(qǐ) 恍然大悟(huǎng)
C.确凿(záo) 盔甲(kuī) 拼凑(còu) 花团锦簇(cù)
D.和霭(ǎi) 渊博(yuān) 沉浸(qìn) 油然而生(yóu)
【答案与解析】 C 点拨:A.“拗”应读作ǎo,“缕”应写作“镂”;B.“概”应写作“慨”,“执”应读作zhí;D.“霭”应写作“蔼”,“浸”应读作jìn。
●小试牛刀(9-11课)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窜向(cuàn) 拗断(ào) 雕缕(lòu) 人声鼎沸(dǐng)
B.感概(kǎi) 争执(zhì) 企盼(qǐ) 恍然大悟(huǎng)
C.确凿(záo) 盔甲(kuī) 拼凑(còu) 花团锦簇(cù)
D.和霭(ǎi) 渊博(yuān) 沉浸(qìn) 油然而生(yóu)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的山水非常美丽,那里旅客如云,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B.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有的朗读,有的讨论,教室里人声鼎沸。
C.考试结束了,他心里感到无比轻松,脚步也似乎分外轻捷。
D.登上山顶时,我们一个个累得大汗淋漓,心情却无比高兴。
【答案与解析】A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与前面的“旅客如云”相矛盾。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
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假字: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通用,假借。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君子乎
可以为师矣
饭疏食,饮水
饭疏食,饮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指有才德的人。
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表示可能,许可。
粗糙。
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冷水。
包括冷、热水。
改变。
强取,抢。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动词,了解)
(动词,得到)
而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
(连词,表转折,然而、却)
(连词,表顺承,然后)
一词多义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并列)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堪其忧
(代词,他们的)
(代词,那种)
(形容词,快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名词,喝的东西(水)]
(动词,喝)
(介词,替)
(动词,做、担任)
乐
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饮
一瓢饮
饭疏食,饮水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舍
不舍昼夜
太丘舍去
(动词,停止)
(动词,舍去)
公大笑乐(《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①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词类活用
②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可以为师矣
[省略介词“以”后面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动词“择”,即“(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
(“不亦……乎”,意为“不是……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成语积累
成语 意思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箪食瓢饮
乐在其中
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如“玩得不亦乐乎”)。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顺从意愿。现指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指清贫的生活。
指多次地反省检查自己。
人到三十岁,能立足于社会,开始有所成就。
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多形容自得其乐。
(续表)
成语 意思
富贵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匹夫不可夺志
博学笃志
视金钱和地位如浮云。也指功名利禄变幻莫测。
本指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后多形容勤奋努力,不分昼夜地工作或学习。
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地逝去。后用来感叹时光的流逝。
即使是普通人,也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指到处有老师,应善于向人学习,取长补短。
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广泛地学习并且立志不变。
重点句子理解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考考你
D
C
C
[解析] 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故选A。
A
D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按时;B项,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A
7.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C
1.文学常识(作品作者)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于漪(yī),人民教育家。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3)《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 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文学常识
2.名著《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
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12部组成,原名“旧事重提”。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B.莎莉文老师用打比方的方式让海伦领悟到了“水”的含义。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D.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先师”。
【答案与解析】C A项,《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本文是一篇散文。B项,莎莉文老师是用让海伦亲自感受水的方式,使她领悟到了“水”的。 D项,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小试牛刀
阅读重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维导图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多么适合儿童心理发展,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摧残。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两部分内容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往事依依》思维导图
2.阅读《往事依依》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内容和语言。(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
相同点 不同点
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的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一个是情满双眸。
老师读的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诵读时老师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至今还能背出它们,都对“我”爱上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3.文中写看画、读书、听课的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先记叙或描写后议论。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
海伦·凯勒
爱学生
爱教育
光明的使者
优秀的教育艺术家
《再塑生命的人》思维导图
4.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
课文开头写“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是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作者这样描述她到来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论语》十二章 思维导图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5.《论语》十二章 课文理解
(1)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
【答案】
①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方法)。
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态度)。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2)“温故”和“知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此处的“温故”强调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
(3)学”和“思”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北京中考)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1)~(4)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小试牛刀
(1)下列词语中的“贵”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
A
【解析】“不义而富且贵”的“贵”是“富贵”的意思。A. 富贵。
B. 价格高。C. 珍贵。D. 珍贵。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解析】“饭疏食”的意思是“吃粗粮”,“水”的意思是“冷水”,“曲肱而枕之”的意思是“弯着胳膊当枕头”。
B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3)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4)(情境化设问)小文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学习小组的六名成员都拉进群内,大家讨论起为群起名的话题。小文提议叫“三人行”,你认为这个群名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是多的意思,这个群名意味着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观点,1分;理由,2分。共3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参考译文】材料一: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却不爱(也)不求取,却乐于贫,他的价值观念是怎样的?天地间有(比富贵)更珍贵更可爱、值得求取而(与富贵)完全不同的东西(超越富贵的东西,那就是道),见过大的就忘记了小的。见到它的大就会心境泰然,心境泰然就没有缺憾,没有缺憾富贵贫贱相处起来就一样了。
材料二:最初,范仲淹还未曾显达时,已经想要肩负天下的重任。(他)曾说:“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担忧别人的忧愁,想要免去别人的忧愁,让人们都快乐,然后同他们一起快乐。
一、认识同义词
1.什么叫同义词?
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这就是所谓的同义词,又叫“等义词。例如“肥皂”又叫“胰子”,“衣服”又叫“衣裳”。
还有一些词意义相近,但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也称为同义词(严格来说,都只能说是近义词)。
语法知识
同义词和近义词,在一般的解释中,是一个概念。但其实存在差别。
(1)同义词:指两个词的意思完全一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互换的词。
(2)近义词:指两个词之间意思基本或大致相同,但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使用的对象等有区别。如:"公然"和"公开"、"鼓动"和"鼓舞"、"信任"和"相信"、"交流"和"交换"等等,在大多数的句子中不能互换。
2.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别。
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语意轻重
范围大小
对象不同
二、辨析同义词
感彩
也就是从词的褒贬义去辨析。
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如“讨饭”与“乞丐”,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爸爸”与“父亲”,分别是旧词与新词;“薪水”与“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盐”和“氯化钠”,分别是常用语和专业术语。
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配合,后者常和“性格”配合。
如“清华大学”和“清华”。
普通话和方言
词语搭配
缩减字数
具体与概括
如“衣服”与“衬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1.选词填空,并选择其中三个词写一段话。
居然 偶然 果然 竟然 固然 猛然
(1)老师叫小明站起来背书,小明( )不站起来。
(2)她说今天来陪我玩,今天早晨她( )来了。
(3)我想了很久都没有解开的难题,( )被同桌解开了。
(4)听了姐姐讲的道理,我( )醒悟。
(5)在学校,学习知识( )重要,但是良好的身体素质不可缺少的。
(6)一个( )的机会,使我认识了她。
居然
果然
竟然
猛然
固然
偶然
●小试牛刀
窗外阴沉沉的,我翻个身想继续睡,居然听到闹钟已响过三遍——这才惊觉要迟到了!胡乱抓起外套冲出门,冷风夹着雨点扑面而来,想起天气预报说清晨有暴雨,果然应验了。狂奔到路口时,一辆自行车猛然从拐角窜出,吓得我踉跄后退,伞骨“咔”地折进了水洼里……
2.读句子,给加下划线的词语换一种说法。
(1)一日,周瑜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 )
(2)周瑜对孔明说:“即日将与曹军交战,军中缺箭,烦请先生监造十万枝箭,这是公事,请勿推卸。( )
(3)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操兵一起出动,怎么办?”( )
(4)孔明说:“领军之人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明兵势,那是庸才。”
( )( )( )
明白
欣然前往
推脱
如果
精通
知晓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幻想,流露着凄惘和________的色彩,但也有一些作品内容健康,格调明朗。
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不幸于1928年________。
③黄鹤楼是登高远眺的最佳去处。我们登上五层的回廊,________,天光水色,一碧万顷,心中天地也________宽广起来。
A.神奇 遇难 果然/顿时
B.神奇 罹难 突然/立刻
C.神秘 罹难 果然/顿时
D.神秘 遇难 突然/立刻
C
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水为天地至柔之物,却________着不尽的力量,河中圆圆的鹅卵石就是明证。治水,不二法门是__________,不违其本性,不悖大自然的规律。同样是征服,鲧________以刚治之,终究大业未成,________送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禹以柔治之,最终降伏洪魔,造福苍生。
A.孕育 因地制宜 妄想 反而
B.蕴含 因势利导 希望 却
C.蕴含 因势利导 妄想 反而
D.孕育 因地制宜 希望 却
C
考点一:内容理解
【答题提示】
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阅读考点
(1)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的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可推断出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梳理《再塑生命的人》的写作思路。
第1段:开篇明义,写莎莉文老师来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
第2~4段:回忆“我”与莎莉文老师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5~9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一步步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3)《往事依依》围绕往事,文章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在这些事情中作者分别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
看图画
读诗歌
听讲课
聆教诲
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
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乐在其中,津津有味。
看图画
读诗歌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中的诗时,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老师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感受: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
聆教诲
(4)总结往事带给于漪的影响。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看图画
读诗歌
听讲课
聆教诲
热爱自然。
爱国、爱美、爱生活。
爱课外阅读。
热爱文学(对上文三件往事的总结和升华)。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品千家诗、听国文课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
1.下列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百草园景物时,作者采取了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从动到静、先夏后冬的顺序,显得很有层次。
B.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但学生们仍玩得有滋有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为了反衬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C.“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句中提到的“眼光”是指“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
D.“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的含义是:因为心中不懂得什么是爱,没有爱,就对布娃娃没有感情,所以也就没有惭愧和悔恨的情感。
【解析】采取的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有层次的描述。
●小试牛刀
A
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事依依》中间接引用《千家诗》的内容,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现出一幅四季风光图。
B.《往事依依》一文,字里行间充满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热爱老师、热爱献身的事业的深情。
C.《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以及学生时代的读书乐趣。
D.《往事依依》通过“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道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A
考点二:句段作用
1.开头段:
(1)结构作用:统领全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结尾/开头照应
(2)内容作用:直接表明写作对象;开篇点题,点明文章中心;渲染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故事开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开篇发问,引发读者思考;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环境描写开篇,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1)结构作用: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前后照应
(2)内容作用:该段/句本身表达了…(有表现手法结合表现手法);点明文章中心;承接(或照应)上文…,引出(或照应)下文…;由…转为…(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由写物转为写人,由回忆转为现实);如果是插叙(结合插叙作用)
2.中间段/过渡段:
3.结尾段:
(1)结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
(2)内容作用:交代结局,使文章情节完整;点题(暗示、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旨等)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
4.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等。
关注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以下句段的作用。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段)
内容上: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我”对被送到书塾读书的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依恋和不舍。
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②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 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再塑生命的人》结尾)
内容上:表现了“我”成长后的快乐、幸福和感激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总结全文。
●小试牛刀
考点三:评价人物
【答题模式】
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摆出自己的依据。注意要辩证地去看待一个人。
●小试牛刀
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再塑生命的人》,分析老师对个人成长具有的重要意义。
示例:老师对于个人成长起着播种者、引路人、示范者的重要作用。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在海伦的心中种下了爱与求知的种子,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为人“极方正、质朴、博学”,对于学生要求严格,鲁迅的文章某些方面深受寿镜吾老先生的影响,老师以身为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考点四: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谈体会
【答题方式】
采用总分总的答题方式。一句话概括看法+两三句话谈理由+联系文章和亲身经历。
●小试牛刀
(1)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很多观点,请在《〈论语〉十二章》中选择其中一条谈谈你的体会。
示例:温故而知新。我们学习知识要及时去复习,这样才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在复习过程中还要结合思考,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体会。有时候我学了某个知识点,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就没有及时复习,等到要考试时才发现对这些知识似懂非懂。由此可知复习的重要性。
(2)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老师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呢
海伦成为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这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从莎莉文老师身上,我懂得了要关心他人,充满爱心和耐心,要讲究教育方法,要善抓教育时机等。从海伦·凯勒身上,我懂得了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学会感恩等。
考点五:古诗文默写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此为乐。
(4)《〈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课外古诗词诵读
(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
歌》)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
年》)
(3)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
园》)
(4) ,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影入平羌江水流
岐王宅里寻常见
遥怜故园菊
回乐烽前沙似雪
(5)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的
情思的两句是: , 。
(6)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
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孤零的感慨的两句诗是:
, 。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诗人无酒可饮,表现出强烈的
无可奈何的情绪,以及内心的凄凉惆怅的句子是:
,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从听觉角度把思乡的暗流引向感情的洪
波的句子是: , 。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