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部分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端午的鸭蛋》选自X教版初中X年级X册第X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文章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风土民俗,还要让同学品味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蕴含的文化涵义。
二、说学情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说教学目标
第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习的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结合本单元与本课的特点,我将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为: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第二,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一种对话,是编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作者、文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复杂的对话。在这诸多的元素之中,文本是关键,它是架设在这四者之间的桥梁,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成为语文课最关注的焦点。而解读文本不应该脱离品悟语言。语言承载思想表达情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说话方式。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因此,我将第二个教学目标设计为: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而这一目标又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第三,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
( http: / / www.21cnjy.com )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将第三个教学目标设计为:
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学有所获。贯彻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言、图片、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思想产生共鸣。
说学法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理,这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具体如何实施,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想谈一下本文的教学程序。本文我将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能调动起来,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课前的准备,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基于学生课前准备,教师提问两个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吗?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常识性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记忆。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吗?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播放有关端午节的一些图片
通过提问创设情境,充分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由于课前搜集了一定的资料,因此一定会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思想得到共鸣。这时教师引出课题——《端午的鸭蛋》。以此作为新课的导入,介绍相关的民风民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1)。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默读课文,分别给第1段,第2、3段,第4—6段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三个层次。
此时教师可以从风俗入手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个问题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简单。对于学生查找不全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可能会在第二个问题上有疑问,教师可以换种问法“咸鸭蛋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这两个方面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三、研读赏析,品悟语言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两步。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自由读、个人读以及圈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勾画等学习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感受,同时教师加以点评。因为朗读是感悟文章表达情感的最好方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为教学的下一步打下基础。
第二步,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有所体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接着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自认为能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自读、互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品读赏析。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
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一句中的“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两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文白夹杂”颇具趣味。而“曾经沧海难为水”则是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再如表现吃鸭蛋的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快感,“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以此,教师可示范朗读,也可让学生朗读。
对于那些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语句,教师要适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引导,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运用了江浙方言。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汪曾祺的语言艺术特色:
a、口语色彩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富有韵味。
d、适当地运用方言体现淡淡的幽默。
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同时在品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这常见之物“小小的鸭蛋”的认识,体会到作者对儿时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之情。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文章语言,从而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解,完成教学目标(2)。
四、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从中西文化碰撞现实出发,指出我国的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当本土节日与洋节相遇,我们该何去何从?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
这样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拜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3)。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
( http: / / www.21cnjy.com )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本文读来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通过对文章的总结,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周记。
要求语言平淡朴实、有一定的思想情感。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汪曾祺这种语言特色,同时也唤起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端
(1)
端午的风俗
午
童真之趣
的
(2-3)
家乡的鸭蛋
鸭
乡情之美
蛋
(4-6)
端午的鸭蛋
语言特色:平淡自然、幽默、口语方言、古语词
教学设计后记:
本说课稿在针对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前提下,注重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方面得到较好的落实,同时三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一解决。教学过程的设计贯彻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板书设计能将本节课内容简洁明了的呈现,易于学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