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新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沪教新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05 19: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沪教新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
总分栏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
1、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 ∠A=∠C,∠B=∠D
B. AB∥CD,AB=CD
C. AB=CD,AD∥BC
D. AB∥CD,AD∥BC
2、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a(a-b+1)=a2-ab+a
B. a2-a-2=a(a-1)-2
C. a2-b2=(a+b)(a-b)
D. a2-4a-5=(a-2)2-9
3、下列根式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4、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是(  )
A. 扇形统计图
B. 频数分布表
C. 折线统计图
D. 条形统计图
5、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如图,在斜坡的顶部有一铁塔AB,B是CD的中点,CD是水平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塔影DE留在坡面上.已知铁塔底座宽CD=12 m,塔影长DE=18 m,小明和小华的身高都是1.6m,同一时刻,小明站在点E处,影子在坡面上,小华站在平地上,影子也在平地上,两人的影长分别为2m和1m,那么塔高AB为(  )
A. 24m
B. 22m
C. 20m
D. 18m
评卷人 得 分
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
7、已知,则=____.
8、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点____ 和____的____.
9、一次函数y=2x-1在y轴上的截距b=____,它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
10、(2011春 苏州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直线BC上运动.如果∠DAE=105°,△ABD∽△ECA,则∠BAC=____°.
11、若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之比为3:4:5,且周长为60cm,则它的面积是____cm2 .
评卷人 得 分
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
12、=-a-b;____.
13、若x>y,则xz>yz.____.(判断对错)
14、判断:×=2×=( )
15、( )
16、数轴上任何一点,不表示有理数就表示无理数.____(判断对错)
17、-52的平方根为-5.( )
18、(p-q)2÷(q-p)2=1( )
19、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是特殊梯形.(判断对错)
评卷人 得 分
四、解答题(共4题,共16分)
20、用一种正多边形拼成平整、无隙的图案,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画出草图.
21、(7分)已知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点(3,5)和点(0,-1).
(1)求此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若点(a,2)在函数图象上,求a的值;
(3)判断点C(-1,-1)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22、
某公司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应聘者小王参加面试和笔试,成绩(100 分制) 如表所示:

面试 笔试
成绩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92
88 90 86 1
(1) 请计算小王面试平均成绩;
(2) 如果面试平均成绩与笔试成绩按64 的比确定,请计算出小王的最终成绩.
23、分解因式:
(1)3x3+12x2+12x;
(2)49(m+n)2-25(n-m)2.
评卷人 得 分
五、计算题(共4题,共12分)
24、
17.( 本题6 分)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并在数轴上表示出它的解;
25、当t=1时,代数式t3-2t[2t2-3t(2t+2)]的值为____.
26、已知P(a,1)在函数y=2x+3上,则a=____.
27、用乘法公式计算:102×98.
评卷人 得 分
六、综合题(共3题,共18分)
28、如图所示,直线y=kx+b与两坐标轴分别相交于A(-1;0);B(0,2)两点.
(1)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
(2)过点C(3,0)的直线l与直线AB相交于点P,若△APC的面积等于6,求点P的坐标.
29、如图,已知直线y=2x-6与双曲线(k>0)交于A(x1,y1),B(x2,y2),并且x1、x2满足 x12+x22+x1x2=13.
(1)求双曲线的表达式;
(2)设直线OA与双曲线的另一个交点为C,过原点O的另一条直线l交双曲线于
M、N两点(点M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M、C、N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24,求点M的坐标.
30、如图①,直线l1:y=x+4与x轴交于B点,与直线l2交于y轴上一点A,且l2与x轴的交点为C(3;0).
(1)过x轴上一点D(4;0),作DE⊥AB于E,DE交y轴于点F,交AC轴于点G,①求证:△ABO≌△DFO;
②求点G的坐标;
(2)如图②;将△ABC沿x轴向右平移,AB边与y轴于点P(P不与A;B两点重合),过点P作一条直线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Q,与x轴交于点M,且BP=CQ;
在△ABC平移的过程中;线段OM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其长度;若变化,确定其变化范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
1、C
【分析】
【解答】

解:A;∵∠A=∠C;∠B=∠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B;∵AB∥CD;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C;根据AB=CD;AD∥BC可能得出四边形是等腰梯形,不一定推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错误,故本选项正确;
D;∵AB∥CD;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①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有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⑤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断即可.
2、C
【分析】
解:A;右边不是积的形式;错误;
B;右边不是积的形式;故本选项错误;
C;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故本选项正确;
D;不是把多项式化成整式积的形式;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定义;利用排除法求解.
本题主要考查因式分解的意义,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应用因式分解的定义来判断.
【解析】
【答案】 C
3、D
【分析】
解:A、不是最简二次根式;错误;
B、不是最简二次根式;错误;
C、不是最简二次根式;错误;
D、是最简二次根式;正确;
故选:D.
根据最简二次根式的两个条件是否同时满足;同时满足的就是最简二次根式,否则就不是进行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最简二次根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解析】
D
4、C
【分析】
【分析】根据统计图的特点进行分析可得: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但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据;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事物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解析】
【解答】解: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故选:C.
5、D
【分析】
【分析】A;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即可判定;
B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计算即可判定;
C;根据立方根的定义即可判定;
D、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计算即可判定.
【解析】
【解答】解:A、 ;应该=2,故选项错误;
B、 ;应该等于3,故选项错误;
C、 ;不能开立方,故选项错误;
D、 ;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A
【分析】
【分析】过点D构造矩形,把塔高的影长分解为平地上的BD,斜坡上的DE.然后根据影长的比分别求得AG,GB长,把它们相加即可.
【解析】
【解答】解:过D作DF⊥CD,交AE于点F,过F作FG⊥AB,垂足为G.
由题意得: . (2分)
∴DF=DE×1.6÷2=14.4(m). (1分)
∴GF=BD= CD=6m. (1分)
又∵ . (2分)
∴AG=1.6×6=9.6(m). (1分)
∴AB=14.4+9.6=24(m). (1分)
答:铁塔的高度为24m.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
7、略

【分析】
【分析】整理比例式,然后把已知条件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析】
【解答】解:∵ =7;
∴ = +1=7+1=8.
故答案为:8.
8、略

【分析】
【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当x=1时,y=k,由此可得出答案.
【解析】
【解答】解:由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可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当x=1时;y=k;
∴图象还过(1;k)点;
∴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点 (0;0)和(1,k)的一条直线.
故答案为:(0,0),(1,k),一条直线.
9、略

【分析】
【分析】一次函数y=kx+b在y轴上的截距是b,当x=0时,所求得的y值即为所求的交点的纵坐标.
【解析】
【解答】解:∵b=-1;
∴一次函数y=2x-1在y轴上的截距b=-1;
当x=0时;y=-1;
∴它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1);
故答案是:-1、(0,-1).
10、略

【分析】
【分析】首先由△ABD∽△EC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可得∠BAD=∠CEA,即可得∠ACB=∠CAE+∠BAD,又由在△ABC中,AB=AC,根据等边对等角,即可得∠ABC=∠ACB,然后设∠BAC=x°,由△ABC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列方程:(105-x)+(105-x)+x=180,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解析】
【解答】解:∵△ABD∽△ECA;
∴∠BAD=∠CEA;
∵AB=AC;
∴∠ABC=∠ACB;
∵∠ACB=∠CAE+∠AEC=∠CAE+∠BAD;
设∠BAC=x°;
则∠ACB=∠CAE+∠BAD=∠DAE-∠BAC=105°-x°;
∴(105-x)+(105-x)+x=180;
解得:x=30.
∴∠BAC=30°.
故答案为:30.
11、150
【分析】
【解答】解:∵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之比为3:4:5;且周长为60cm;
∴三角形三边为15cm;20cm,25cm,且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为: ×15cm×20cm=150cm2 ;
故答案为:150.
【分析】根据已知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根据定勾股理的逆定理得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根据面积公式求出即可.
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
12、×
【分析】
【分析】先把分式的分子进行变形,再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进行判断即可.
【解析】
【解答】解:∵ = =a+b;
∴ =-a-b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13、×
【分析】
【分析】不等式两边加或减某个数或式子,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依此即可作出判断.
【解析】
【解答】解:当z<0时;若x>y,则xz<yz.
故答案为:×.
14、×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即可判断。
× 故本题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二次根式的乘法
【解析】
【答案】

15、×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性质
根据分式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无法化简,故本题错误。
【解析】
【答案】
×
16、√
【分析】
【分析】根据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解答.
【解析】
【解答】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何一点;不表示有理数就表示无理数正确.
故答案为:√.
17、×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即可判断.
-52=-25,没有平方根,故本题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平方根
【解析】
【答案】

18、√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幂的性质
根据幂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故本题正确。
【解析】
【答案】

19、A
【分析】
【解答】解:等腰梯形:两个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所以可以得出: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由此可知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是特殊梯形;所以原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等腰梯形的定义以及直角梯形的定义判断即可.
四、解答题(共4题,共16分)
20、略

【分析】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矩形及正六边形的性质画出图形即可.
【解析】
【解答】解:如图所示:

21、略

【分析】
试题分析:(1)把两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然后解方程组求出k、b的值,即可得解;
(2)把纵坐标2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a的值;
(3)把横坐标-1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纵坐标的值,如果等于-1,则点C在这个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
试题解析:(1)∵点(3,5)和点(0,-1)在图像上,
∴得: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点(a,2) 在函数图象上,∴ 解得:
(3)判断点C(-1,-1)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当时, ∴点C(-1,-1) 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考点:1.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2.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解析】
【答案】
(1) (2) (3)不在.
22、略

【分析】

(1) 要求小王面试平均成绩只要将所有的成绩加起来再除以3 即可;
(2) 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求出小王的最终成绩即可.
此题主要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同时考查了算术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解析】
解:(1)88+90+863=88( 分) .
故小王面试平均成绩为88 分;
(2)88隆脕6+92隆脕46+4
=528+36810
=89.6( 分) .
故小王的最终成绩为89.6 分.
23、略

【分析】
【分析】(1)提取公因式3x后继续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
(2)有2项符号相反的平方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
【解析】
【解答】解:(1)3x3+12x2+12x;
=3x(x2+4x+4);
=3x(x+2)2;

(2)49(m+n)2-25(n-m)2;
=(7m+7n+5n-5m)(7m+7n-5n+5m);
=(2m+12n)(12m+2n);
=4(m+6n)(6m+n).
五、计算题(共4题,共12分)
24、略

【分析】
先分别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可得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析】
解:解不等式垄脵 得:x>鈭 3
解不等式垄脷 得:x鈮 2
隆脿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鈭 3在数轴上表示为:

25、略

【分析】
【分析】原式去括号合并得到最简结果,将t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析】
【解答】解:原式=t3-4t3+12t3+12t2=9t3+12t2;
当t=1时;原式=9+12=21.
故答案为:21
26、略

【分析】
【分析】直接把P(a,1)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y=2x+3中得到关于a的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
【解析】
【解答】解:把P(a;1)代入y=2x+3得,2a+3=1,解得a=-1.
故答案为-1.
27、略

【分析】
【分析】将102化为(100+2),将98化为(100-2),正好构造成平方差公式,再利用公式计算即可.
【解析】
【解答】解:由平方差公式;得。
102×98
=(100+2)(100-2)
=1002-22
=10000-4
=9996.
六、综合题(共3题,共18分)
28、略

【分析】
【分析】(1)将A(-1,0)、B(0,2)分别代入解析式y=kx+b,列出方程组求出k、b的值即可;
(2)根据△APC的面积等于6,求出AC边上的高,即为P的纵坐标,代入AB的解析式即可求出P的横坐标,从而得出P点坐标.
【解析】
【解答】解:(1)将A(-1,0)、B(0,2)分别代入解析式y=kx+b得;

解得 ;
AB的解析式为y=2x+2.

(2)设△APC的AC边上的高为h;
又∵△APC的面积等于6;
∴ AC h=6;
解得h=3.
可得P点纵坐标为3或-3.
将y=3和y=-3分别代入解析式y=2x+2得;
x= 或x=- .
则P点坐标为( ,3),(- ,-3).
29、略

【分析】
【分析】(1)先利用韦达定理求出k的值;进一步写出表达式.
(2)通过图形面积分两种情况求出点M的坐标.
【解析】
【解答】解:(1)由 得:2x2-6x-k=0
∴ ;
∵x12+x22+x1x2=13,∴(x1+x2)2-x1x2=13,即9+ =13;
解得:k=8;
所以双曲线 的表达式为:y= .

(2)由(1)可得2x2-6x-8=0;
解得:x1=4,x2=-1;
∴A(4;2),B(-1,-8);
由对称性可知;
四边形AMCN为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MCN的面积=24;△OAM的面积=6;
设点M(m, )(m>0且m≠4);
①当0<m<4时;过A;M分别作x轴的垂线AD、ME;
则四边形ODAM的面积=△ODA的面积+△OAM的面积=△OEM的面积+梯形MEDA的面积;
∵△ODA的面积=△OEM的面积=4;∴梯形MEDA的面积=△OAM的面积=6;
(2+ )(4-m)=6;
m2+6m-16=0;∴m=2或m=-8(舍去);
②当m>4时;同①可得:梯形MEDA的面积=6;
(2+ )(m-4)=6;
m2-6m-16=0;
m=8或m=-2(舍去);
综上所述:点M的坐标是(2,4)(8,1).
30、略

【分析】
【分析】(1)①根据余角的性质;可得∠BAO=∠FDO,根据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答案;
②根据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可得A点坐标,根据待定系数,可得AC的解析式;根据互相垂直的两直线一次项系数的乘积为-1,可得DF的解析式,根据解方程组,可得G点坐标;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NPM=∠Q,∠ACB=∠PNB,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得PB与PN的关系,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PM与CM的关系,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B与ON的关系,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解析】
【解答】①证明:∵∠AFE=∠DFO(对顶角相等);
∠EAF+∠AFE=90°;∠DFO+∠FDO=90°;
∴∠BAO=∠FDO.
又∵∠AOB=∠DOF=90°;
∴△ABO≌△DFO;
当y=0时;x=-3,即B(-3,0),BC=3-(-3)=6.
②解:当x=0时,y= x+4=4;即A(0,4).
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
∴ ;
解得 ;
∴直线AC的解析式为y=- x+4.
由DF⊥AB;得DF的一次项系数与AB的一次项系数互为负倒数;
设DF的解析式为y=- x+b;将D点坐标代入,得。
- ×4+b=0,解得b=3,即DF的解析式为y=- x+3.
联立 ;
解得 ;
所以,点G( , );
(2)OM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
如图②
过P点作PN∥AC交BC于N点;
则∠NPM=∠Q;∠ACB=∠PNB.
由平移的性质;得BC=6.
∵∠ABC=∠ACB;
∴∠PNB=∠PBC;
∴PN=PB.
∵BP=CQ;
∴PN=CQ.
在CQM和△NPM中;

∴△CQM≌△NPM(AAS);
∴CM=MN.
∵PB=PN;PO⊥BN;
∴ON=OB;
∵CM+MN+ON+OB=2(MN+ON)=BC;
∴OM=MN+ON= BC=3.
第2页,总2页
第2页,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