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模拟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模拟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06 09:2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一.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描述的情境中,诗人能听出是“猿啸”,这种判断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回声不同
2.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升降台上放置一个两端开口纸杯,纸杯外卡了一张带圆孔的硬纸片。在纸杯右侧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华对纸杯另一侧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斑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小华声音越尖,光斑晃动幅度越大
C.纸杯中间卡的带圆孔的硬纸片可以防止不小心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进入人眼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3.中国科技公司思立微成功研发出超声波指纹识别关键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类似。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如图是手机内置有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9ms、0.41ms、0.29ms、0.41ms、0.32ms,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可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在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也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 (  )
A.522 B.552 C.225 D.252
5.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关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夜间,点亮的电灯照在桌面上,如果我们看到桌面呈绿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灯是白色,桌面是绿色
B.灯和桌面都是绿色
C.灯是绿色,桌面是白色
D.灯是蓝色,桌面是黄色
7.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小明在水槽底部安装了一微型光源S,S发出一束光照在右侧壁上形成一光斑,小明在光斑处固定了一小块橡皮泥P(如图所示)。现往水槽内缓慢加水至水面上升到a位置,期间小红在左上方观察,看到右壁上一直有光斑。在加水过程中,小红观察到光斑的移动情况正确的是(  )
A.从P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P重合
B.从P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P上方某一位置
C.从P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P重合
D.从P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P上方某一位置
8.小丽夏天和同学一起游泳时,发现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下列现象与其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
B.皮影戏
C.筷子在水中“弯折”
D.后视镜中的像
9.如图所示的眼镜片是(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10.近两年生产的汽车前照灯都安装了透镜大灯(如图),这种灯就是在汽车大灯的前方安装一个凸透镜。要使灯泡发出的光能很集中地照向远方,灯泡最好应安装在(  )
A.透镜焦点处
B.二倍焦距外
C.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一倍焦距以内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双减”之后,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是小莉同学在5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的“水瓶琴”。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     的振动产生的;用大小相同的力吹气时,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12.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如果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    (选填瓶号,下同)瓶音调最高;如果用嘴贴着瓶口吹气,    瓶音调最低。
13.某跨学科实践活动小组制作了一组长度不同的PVC管,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演奏简单的音乐,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     产生的。由于长度不同,PVC管被拍打发出声音的     不同;由于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     不同;由于拍打的力度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     不同。
14.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实”);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m。
15.《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窗外飞鸢的影子会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可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窗外飞鸢的影子是    形成的,“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说明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    。
16.?如图所示,两束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反射后交叉过点S。
(1)小明同学认为交叉点S成为了光源,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说出你的理由:    。
(2)若在交叉点S放一光源,S点能否在平面镜中成像?    。
17.如图所示,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 A 和B。
(1)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1,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观察到另一亮点B点会移动到点     (选填“B1”或“B2”)
(2)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2,应使水面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8.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若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将     。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传播方向     ,此时折射角为     °。光反射时,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
19.根据所学透镜知识,某同学自制了一个“平行光源”,如图装置的主要部分是开有细缝的小盒、充满水的“青霉素”小药瓶、小灯泡、电池、导线等,其中,装水的小药瓶可对光起     作用。移动小药瓶,当灯泡处在小药瓶的     的位置时,就有平行光束从细缝中射出。
20.透镜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汽车前照灯就安装了透镜(如图),使得光路如右侧图传播,则汽车前照灯安装的应该是    (填“凸”或“凹”)透镜。
三.作图题(共2小题)
21.如图所示,轻敲和重敲同一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角度不同,请将重敲音叉后弹开乒乓球所在的位置涂黑。
22.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如图甲所示,航天员正在通过手腕处的小镜子看胸前操作面板上的按钮。请在图乙中画出宇航员通过镜子看到按钮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3.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
(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     与振动     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     (“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把(2)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他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     不同。
(4)以上探究方法叫     ,下列研究问题的方法不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是     。
A.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B.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2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他的耳朵。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同样力度敲打衣架的声音,发现声音响度比刚才    ,说明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    (强/弱)。
(2)如图②所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采取的措施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响度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
25.(1)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②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是:    。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③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陈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②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    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    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这个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③如图丙所示,陈悦同学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    。
④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    ,记下像与物的位置;此时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
⑤移动蜡烛    (选填“A”或“B”),重做实验,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丁所示,要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下一步应如何处理在白纸上信息?    。
26.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小明选用一个空的易拉罐,在其底部中央开一个小圆孔,并将其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将点燃的蜡烛按图示的位置放置在小孔的前方:
(1)为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在     (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实验中,小明利用此装置可以看到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此成像的原理是     。
(3)小明增大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在半透明膜上成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勤于思考的小明又将小圆孔改成了小方孔,其他条件与(2)中保持相同,再观察烛焰的像,则半透明膜上所成的烛焰的像的形状     (选填“会”或“不会”)改变。若他在底部扎了两个小孔,则在半透明膜上可以观察到烛焰的像有     (选填“一”或“两”)个。
27.如图所示,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五.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
28.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    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B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2)短文B中所填的物理量和音调之间的关系是    ;
(3)短文C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应用有:    (填写一种)。
(4)从短文C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    左右。
2025-2026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模拟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一.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描述的情境中,诗人能听出是“猿啸”,这种判断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回声不同
【解答】解:音色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用于区分或辨别发声体;诗描述的情境,诗人就是通过音色听出是“猿啸”的;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升降台上放置一个两端开口纸杯,纸杯外卡了一张带圆孔的硬纸片。在纸杯右侧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华对纸杯另一侧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斑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小华声音越尖,光斑晃动幅度越大
C.纸杯中间卡的带圆孔的硬纸片可以防止不小心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进入人眼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解答】解:A、光斑的晃动是由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使得胶膜振动,从而使得光斑晃动;故A错误;
B、小华声音越尖,是频率高,不能改变响度,振动不变,则光斑晃动幅度不变,故B错误;
C、纸杯中间卡的带圆孔的硬纸片,挡住激光,可以防止不小心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进入人眼,故C正确;
D、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D错误;
故选:C。
3.中国科技公司思立微成功研发出超声波指纹识别关键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类似。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如图是手机内置有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9ms、0.41ms、0.29ms、0.41ms、0.32ms,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可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  )
A. B.
C. D.
【解答】解: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9ms、0.41ms、0.29ms、0.41ms、0.32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v=得,手机到B和D点距离最大,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A和C点距离最小,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E点距离比到A和C点的距离稍大,比到B和D点的距离更小;
A、如图,A和E到手机的距离最大,B和D到手机的距离最小,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如图,B和D到手机的距离最大且相等,E到手机的距离最小,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如图,B和D到手机的距离最大且相等,A和C到手机的距离最小且相等,E到手机的距离比A和C到手机距离稍大,符合题意,故C正确;
D、如图,E到手机的距离最大,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在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也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 (  )
A.522 B.552 C.225 D.252
【解答】解: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竖直方向的,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是225,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水平方向的,则
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是522,通过两次成像可以成552,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有可能是552,总之,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252。
故选:D。
5.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关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
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的光被灯笼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即灯笼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吸顶灯的面积较大,所以在灯笼影子的边缘是光线较暗的半影区,中间是没有光线的全影区,半影区与全影区没有明显界限,所以C符合实际。
故选:C。
6.夜间,点亮的电灯照在桌面上,如果我们看到桌面呈绿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灯是白色,桌面是绿色
B.灯和桌面都是绿色
C.灯是绿色,桌面是白色
D.灯是蓝色,桌面是黄色
【解答】解:点亮的电灯照在桌面上,如果我们看到桌面呈绿色,说明桌面反射的绿色射入我们的眼睛,因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而白色反射各种颜色的光,故桌面的颜色可能是绿色或者是白色,而灯光可能是绿光,也可能是白光,灯光肯定不会是蓝色的,因为蓝色光照在黄色的桌面上,桌面不能够反射蓝光而呈黑色。故ABC正确,D不正确。
故选:D。
7.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小明在水槽底部安装了一微型光源S,S发出一束光照在右侧壁上形成一光斑,小明在光斑处固定了一小块橡皮泥P(如图所示)。现往水槽内缓慢加水至水面上升到a位置,期间小红在左上方观察,看到右壁上一直有光斑。在加水过程中,小红观察到光斑的移动情况正确的是(  )
A.从P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P重合
B.从P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P上方某一位置
C.从P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P重合
D.从P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P上方某一位置
【解答】解:(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P点以下的b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光斑位置在S′,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P点以上的a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斑位置在S″,如下图所示:
通过画图可知:在加水过程中,由于开始的水很少,光斑会迅速下移到P点以下的某一位置,然后随着水的增多光斑再缓慢上移,由于人眼看到水中的橡皮泥也是虚像,其虚像的位置也在S″处,所以当水面升到橡皮泥处后,光斑始终和橡皮泥P是重合的;
综上所述,小红观察到光斑从P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最终光斑和橡皮泥P重合。
故选:C。
8.小丽夏天和同学一起游泳时,发现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下列现象与其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
B.皮影戏
C.筷子在水中“弯折”
D.后视镜中的像
【解答】解: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是光线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看起来腿在水中“变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A、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皮影是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故B不符合题意;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是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C符合题意;
D、后视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如图所示的眼镜片是(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解答】解:AB、凸面镜和平面镜不能透过光线,故AB不符合题意;
CD、由图可知,透过眼镜片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则该镜片是凸透镜,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近两年生产的汽车前照灯都安装了透镜大灯(如图),这种灯就是在汽车大灯的前方安装一个凸透镜。要使灯泡发出的光能很集中地照向远方,灯泡最好应安装在(  )
A.透镜焦点处
B.二倍焦距外
C.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一倍焦距以内
【解答】解:要使灯光能很集中地照向远方,应把灯泡放在透镜焦点处,这样灯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就成为平行光。
故选:A。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双减”之后,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是小莉同学在5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的“水瓶琴”。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  空气柱  的振动产生的;用大小相同的力吹气时,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高  。
【解答】解: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
用嘴对着试瓶口吹气时,瓶内水越多,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空气柱;高。
12.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如果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 丁  (选填瓶号,下同)瓶音调最高;如果用嘴贴着瓶口吹气, 丁  瓶音调最低。
【解答】解: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是瓶子和水振动发声的,瓶子中的水越少,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丁瓶音调最高;
如果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是空气柱振动发声的,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丁瓶音调最低。
故答案为:丁;丁。
13.某跨学科实践活动小组制作了一组长度不同的PVC管,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演奏简单的音乐,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  振动  产生的。由于长度不同,PVC管被拍打发出声音的  音调  不同;由于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由于拍打的力度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  响度  不同。
【解答】解: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演奏简单的音乐,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由于长度不同,PVC管被拍打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由于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由于拍打的力度不同,振动的幅度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音色;响度。
14.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虚  像(选填“虚”、“实”);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6  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说明水位  下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1  m。
【解答】解:(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点,就是我们看到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称为虚像。
(2)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物与平面镜距离的二倍为6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由题意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可得,在平行四边形FOBE中OF=BE=2m,
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则△FGO为直角三角形,
所以CG=OF=BE=×2m=1m,
则说明水位下降了1m。
故答案为:(1)虚;(2)6;(3)下降;1。
15.《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窗外飞鸢的影子会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可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窗外飞鸢的影子是 光的直线传播  形成的,“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说明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 相反  。
【解答】解:
(1)沈括观察到“窗外飞鸢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
(2)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正因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有“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即二者的移动方向相反。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相反。
16.?如图所示,两束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反射后交叉过点S。
(1)小明同学认为交叉点S成为了光源,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说出你的理由: 错误,因为点S不能够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
(2)若在交叉点S放一光源,S点能否在平面镜中成像? 能  。
【解答】解:(1)在物理学中,本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而这里的S点本身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2)若在交叉点S放一光源,它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后能发生反射,所以S点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如下图:
故答案为:(1)错误。因为点S不能够发光,所以不是光源;(2)能。
17.如图所示,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 A 和B。
(1)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1,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顺时针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观察到另一亮点B点会移动到点  B1  (选填“B1”或“B2”)
(2)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2,应使水面  上升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  不变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解答】解:(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1处,则反射光线偏离法线,反射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入射角也需增大,故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相应增大,因此,会观察到另一亮点B 点会移动到点B1.如图所示。
(2)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射也不发生改变,因此过B2点做OB的平行线即为光点下移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显然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2,水面需上升。
故答案为:顺时针;B1;上升;不变。
18.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若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将  增大  。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传播方向  不变  ,此时折射角为  0  °。光反射时,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45  °。
【解答】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将增大。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为0°。
光反射时,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等于90°,法线刚好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所以此时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45°。
答案:小于;增大;不变;0;45。
19.根据所学透镜知识,某同学自制了一个“平行光源”,如图装置的主要部分是开有细缝的小盒、充满水的“青霉素”小药瓶、小灯泡、电池、导线等,其中,装水的小药瓶可对光起  会聚  作用。移动小药瓶,当灯泡处在小药瓶的  焦点  的位置时,就有平行光束从细缝中射出。
【解答】解:装水的小药瓶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相当于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由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可知,过焦点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因此需要将小灯泡放在小药瓶的焦点处。
故答案为:会聚;焦点。
20.透镜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汽车前照灯就安装了透镜(如图),使得光路如右侧图传播,则汽车前照灯安装的应该是 凸  (填“凸”或“凹”)透镜。
【解答】解:由图可知,汽车前照灯安装了透镜后,原本发散的光线变得行,说明光线通过透镜后发生了会聚;又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汽车前照灯安装的应该是凸透镜。
故答案为:凸。
三.作图题(共2小题)
21.如图所示,轻敲和重敲同一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角度不同,请将重敲音叉后弹开乒乓球所在的位置涂黑。
【解答】解:重敲音叉时,振幅大,弹开乒乓球所在的位置远,如图所示:
22.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如图甲所示,航天员正在通过手腕处的小镜子看胸前操作面板上的按钮。请在图乙中画出宇航员通过镜子看到按钮的光路图。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按钮关于镜面的对称点,连接像点与宇航员眼睛,与镜面相交于一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按钮与入射点为入射光线,入射点与宇航员眼睛的连线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3.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
(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  音调  与振动  频率  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  不同  (“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  振幅  有关。
(3)把(2)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他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  音色  不同。
(4)以上探究方法叫  控制变量法  ,下列研究问题的方法不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是  A  。
A.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B.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解答】解:(1)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从而得出声音的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拨动它,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3)把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时,振动的物体不同,所以听到声音的音色不同。
(4)探究音调时,控制音色和响度不变;探究响度时,控制音色和音调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A.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应用控制变量法,而是采用了转换法;
B.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因此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故答案为:(1)音调;频率;(2)不同;振幅;(3)音色;(4)控制变量法;A。
2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他的耳朵。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同样力度敲打衣架的声音,发现声音响度比刚才 强  ,说明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 强  (强/弱)。
(2)如图②所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采取的措施是: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响度将会逐渐 变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解答】解:(1)第一次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时,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他耳朵里;第二次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到耳朵里,通过比较声音的大小,发现声音响度比刚才强,说明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强;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撒一些小纸屑;
(3)敲击右面的音叉,左面的塑料球弹起来了,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在月球上,由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个实验用到的物理方法是实验推理法。
故答案为:(1)强;强;(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3)空气;不能;(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25.(1)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B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②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是: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③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陈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②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 垂直  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 平面镜  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这个像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
③如图丙所示,陈悦同学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 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
④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  ,记下像与物的位置;此时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可能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
⑤移动蜡烛 A  (选填“A”或“B”),重做实验,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丁所示,要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下一步应如何处理在白纸上信息? 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
【解答】解:(1)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所以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B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②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①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②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平面镜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这个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③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一支蜡烛,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来代替像,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④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虚像。蜡烛B实际上是没有点燃的,只是蜡烛B的位置和蜡烛A的像重合,感觉蜡烛B好像点燃了,实际上蜡烛B没有点燃,所以B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能被点燃。
⑤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因此应移动蜡烛 A重做实验,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
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比较各个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得两对应点是否重合)。
故答案为:(1)①B;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不能;(2)①确定像的位置;2;②垂直;平面镜;反射;③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④完全重合;不可能;⑤A;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26.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小明选用一个空的易拉罐,在其底部中央开一个小圆孔,并将其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将点燃的蜡烛按图示的位置放置在小孔的前方:
(1)为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在  黑暗  (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实验中,小明利用此装置可以看到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成的是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此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直线传播  。
(3)小明增大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在半透明膜上成的像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勤于思考的小明又将小圆孔改成了小方孔,其他条件与(2)中保持相同,再观察烛焰的像,则半透明膜上所成的烛焰的像的形状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改变。若他在底部扎了两个小孔,则在半透明膜上可以观察到烛焰的像有  两  (选填“一”或“两”)个。
【解答】解:(1)烛焰是成像物体,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的对比度降低,成像不太清晰,故该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效果更好;
(2)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3)小明增大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由于孔到薄膜的距离一定,则在半透明膜上成的像将变小;
(4)小明又将小圆孔改成了小方孔,则半透明膜上所成的烛焰的像的形状不变;若在底部扎了两个小孔,那么每个小孔都会成一个像,因此在半透明膜上会有两个像。
故答案为:(1)黑暗;(2)倒立;光的直线传播;(3)变小;(4)不会;两。
27.如图所示,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解答】解: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五.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
28.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 超声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 音调和  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B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超声 
② 音调和 
(2)短文B中所填的物理量和音调之间的关系是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
(3)短文C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次声波  。应用有: 次声波武器  (填写一种)。
(4)从短文C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 20Hz  左右。
【解答】解:(1)蝙蝠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波,用来对障碍物进行定位;杯子里水的质量不同,振动频率也就有所不同,导致音调发生变化。
(2)水量越少,瓶子和水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人们在次声波的环境中,人体内脏和环境产生共振,声具有能量,内脏受损,因此次声波可以制成次声波武器,监测核爆炸等。
(4)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大致在20Hz左右。
故答案为:(1)超声波;音调和;(2)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次声波;次声波武器;(4)20Hz。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