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新 课 导 入
古代中国外交
屈辱外交
朝贡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
2021年辛丑年霸气“回怼”美国
2021.3.18,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近代中国外交
1901年辛丑年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
的外交
目录
CONTENTS
目录
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
3
学习目标: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分析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认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949年
1954年
1955年
1964年
1971年
1972年
1979年
1989年
1997年
2000年
2012年以来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方针
中法建交与西方大国外交突破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苏关系正常化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中非合作论坛正式建立
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特色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布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特色大国外交
时 空 坐 标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战后世界形势
(一)20世纪50年代
1、背景: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材料: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进一步升级,在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同时,于1950年12月8日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并胁迫英、法等西方国家共同制裁中国。这种敌对措施,不仅使西方私人投资者不敢再来中国投资,也使原有在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资产的97.1%为英、美、法三国私人投资)陷入困境。
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
开到台湾海峡
(1)国际:
(2)国内:
(1)国际:①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两极格局逐步形成;②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不承认;③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周恩来在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①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交关系,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②需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营造和平的建设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3、外交诉求:
(一)20世纪50年代
2、新中国新政策: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20世纪50年代
4、外交方针(含义、意义):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另起炉灶
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况会使我们的独立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收回主权: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国家管制对外贸易、收回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
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20世纪50年代
4、外交方针(含义、原因、意义):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方针。首先,这是从美苏主导的冷战对峙格局出发做出的一种战略选择。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已经展开激烈对抗,这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最重要的国际条件。
——王逸舟、谭秀英
《中国外交六十年 1949-2009》
③一边倒
含义: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摘编自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原因: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
“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矛盾吗
不矛盾。独立自主也需要朋友甚至盟友。 “一边倒”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盲目顺从,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始终以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为原则,以本国的利益进行权衡、考量。
1951——1954年
基本停滞
原因:朝鲜战争爆发,国际形势更加紧张;
新中国受到资本主义阵营更加严密的封锁和敌视;
周边国家、新兴国家对中国的疑虑。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20世纪50年代
5、外交成就:
①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与中国建交国家 时间
苏联 1949.10.2
保加利亚 1949.10.4
罗马尼亚 1949.10.5
匈牙利 1949.10.6
捷克斯洛伐克 1949.10.6
朝鲜 1949.10.6
波兰 1949.10.7
蒙古国 1949.10.16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10.17
阿尔巴尼亚 1949.1123
巴基斯坦
受“一边倒”方针的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20世纪50年代
5、外交成就: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 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毛泽东多次提出修改1945年的《中苏友好条约》,结果遭到斯大林的强烈反对……毛泽东迫于无奈,为了达到出访目的,他决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拒绝苏联方面的各种访问计划,闭门谢客,并有意向苏联透露要提前回国,即将同缅甸和印度改善关系等信息……事情很快起了变化。苏联方面为了在冷战中处于有利地位,不想失去中国这一盟友。1950年1月初,斯大林积极表示准备同中国讨论中苏条约问题。双方最终在1950年2月14日签约。 ——杨奎松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拓展:《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签定,有效期为30年。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它使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新中国国防安全,促进了中苏合作,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受苏联影响,不利于同非社会主义国家交往。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20世纪50年代
5、外交成就:
②1954年6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准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日内瓦会议
日内瓦会议是1954.4.26至7.21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国际性多边会议。其主题是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与。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出席会议。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牛军《新中国外交形成及主要特征》
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
——周恩来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20世纪50年代
5、外交成就:
④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
⑤外交关系进一步发展
1956年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建国初期外交特点
①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外交方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②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
③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
④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1、背景: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由于中苏两国关系全面破坏,双方意识形态分歧发展为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被彻底废止……在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毛泽东又反复深入地向来访的外国领导人表示,中国希望和平,中国不希望打仗,中国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首先是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希望通过谈判的和平方式解决中国与邻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领土主权争议和边界纠纷。 ——于洪君著:《从参与全球化到打造共同体》
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积极支援,赢得了友谊和信任和良好的国际声誉;
美苏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冷战;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美仍然敌对;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内“左”倾思想影响。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方针:
3、外交成就:
两个拳头打人:
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反苏反美)
中法建交
知识拓展:中国此时的外交拓展是放在“两个中间地带”上。两个中间地带是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来的,将亚非拉成为美苏之间的“第一个中间地带”,将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成为“第二个中间地带”。中国的外交的目的是发展同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关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1964年与法国建交。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点的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外交对象多元化)
(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材料:尼克松、基辛格的对华缓和政策与其说体现了某种深思熟虑的战略,不如说是对形势发展的机会主义的反应……并不像他们在回忆录中宣称的那样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团结中国制衡苏联的战略判断……(只是)出于对苏联远东战略意图的疑虑,才转而谋求“拉中抑苏”,以化解风险……并企图把中国推到与苏联直接对抗的第一线。
——[美]斯卡拉皮罗:《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载《政治研究》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新突破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守势、
多极化趋势出现、发展
2、外交方针:
一条线
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同一纬度)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一大片
“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亚非拉),其目的是团结 “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新突破
3、外交成就:
①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
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
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1972年 中日建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新突破
合作探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条件和意义。
前提条件: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具体原因: ①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③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的成就。(根本原因)。
意义: ①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影响
材料: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接触中。
——《中国外交史》
材料: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美关系解冻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美国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样,改善中美两国关系就成为双方的共同要求。而中美两国关系从长期敌对走向逐步缓和成为中国外交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合作探究: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美国:①长期敌视、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失败;
②自身经济实力下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③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战泥潭。
中国:①中苏关系恶化,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
②有利于改善国际关系;
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材料: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1985年)
材料: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材料: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
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
国内: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②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国际:①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第三世界兴起;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趋势不断加强;③两极格局逐渐松动,走向解体;④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3、外交目标
2、外交政策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邓小平文选》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谋求有利的外部环境。
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外交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4、外交成果
进入21世纪
1979
1989
世纪之交
周边关系新进展
①大国关系
②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③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④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大国关系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与大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4、外交成果
(2)世纪之交
中国把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①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②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4、外交成果
(3)进入21世纪
①中国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②中国把对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于1976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上签署的。条约的宗旨是“促进地区各国人民之间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他们的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2003年中国加入。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成立于2000年。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4、外交成果
(3)进入21世纪
上海合作组织
成立于2001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博鳌亚洲论坛
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中国,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成立于1999年,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二十国集团
金砖国家
2006年正式成立,2011年南非加入;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③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
④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背景:
(一)十八大以来
①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国力迅速提升
②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③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2、特点:
3、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大国
关系
周边
关系
非洲国家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十九大以来
1、背景:
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
2、成就:
①理论创新: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贏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成就:
②实践创新: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与大国关系、出访周边国家、出席多边国际会议
推进中外互信、扩大合作;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二)十九大以来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成就:
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继在北京举行。在这三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上,习近平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倡导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③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重大问题: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一带一路:中国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主场外交: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二)十九大以来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成就:
(二)十九大以来
④合作抗疫 共克时艰
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意大利抗击疫情
探究: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1)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日益扩大,建交国家数量日益增加,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扩大。
(2)原因:
①政治、经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③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外交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打开外交
新局面
2012
1949
20世纪70年代
1978
和平发展理念
全方位外交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和平
合作
共赢
大智慧
大胸怀
大国担当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知识拓展◆影响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因素
(1)国家利益——根本因素
(2)国内外形势——重要因素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
(4)国家实力——关键因素
(5)国家政策——主要因素
当代中国外交
与人民命运相连
与民族复兴同步
与世界发展接轨
一起回顾中国外交天团的高能回击
时间 背景 外交重心
建国初期 西方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维护新中国安全;恢复并发展经济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50年代末期到 60年代中期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西欧和日本迅速发展;中苏逐渐分裂 赢得亚非拉国家的友谊和信任
实现与西方大国的外交突破
70年代初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 打开外交新局面
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十八大以来 中国综合国力上升 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课堂小结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①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追求和平。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③多极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壮大对抑制霸权主义,维护和平有积极作用。④核武器“恐怖平衡”
“亲、诚、惠、容”是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亲”是指睦邻友好,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增加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等;“诚”是指诚信诚意对待周边国家;“惠”是指互惠互利;“容”是指倡导包容,促进地区合作。
“真、实、亲、诚”是在中非传统友好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的对非政策新理念。他指出,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