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6 06:3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的一座东汉墓中发现了文书用纸,经检验,其维丝化程度相当高,纤维交结匀细,纸质紧密,透眼少。这可以说明东汉时期(   )
A. 书写材料多样 B. 纸张得到推广
C. 造纸技术高超 D. 竹简不再使用
2.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的书写材料,而原来被社会较高阶层所垄断的知识文化也开始向民间普及。这表明蔡伦改进造纸术(   )
A. 促进了经济发展 B. 便利了文化的普及
C. 结束了文化专制 D.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 东汉时期,除太学和地方公立学校广招学生外,私教之风也相当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也普遍用纸书写。这说明汉代造纸术(   )
A.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有利于艺术的发展
C. 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D.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4. 东汉时期,官方记载了11次传染病的暴发,其中有9次发生在寒冷的季节。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地区,在10年间,大宗族中有2/3的人因传染病而死亡,其中伤寒导致的死亡占到了7/10,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说明(   )
A. 季节交替与疾病暴发相互影响
B. 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C. 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
D. 人口减少与疾病暴发并无关系
5. 表是“华佗行医”在古代不同文献中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华佗(   )
A. 发明了“麻沸散” B. 被称为“医圣”
C. 创编了“五禽戏” D. 医术相当精湛
6. 《九章算术》收录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如“方田”讲述田亩面积的计算方法;“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等等。这反映出汉朝(   )
A. 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 B. 注重数学教育
C. 科技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D. 土地兼并严重
7.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段时期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 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 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 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8. 道教是东汉末年兴起的本土宗教,佛教在东汉明帝后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
A. 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 B.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C. 见证了中外经济交往 D. 迎合了贫苦民众的心理
9.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质疑了祥瑞、灾异、谴告等虚妄之说,指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否定君权天授、天能有意识地创造万物等思想。据此可知,王充(   )
A. 倡导多元化的治国思想 B. 推动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
C. 迎合上层统治阶级需要 D.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 汉乐府诗传达了汉朝民众的心声,题10图所示为乐府诗《妇病行》的节选内容。据此可知,汉乐府诗的特点是(   )
A. 体现浪漫主义 B. 反映社会现实
C. 讲究铺陈排比 D. 善于歌功颂德
11.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写了帝王将相、大小官员,而且以饱满热情的文笔,记叙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事迹。这说明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  )
A.因循守旧 B.厚古薄今 C.辞藻华丽 D.公正记事
12.东汉时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汇集246道数学应用题及解算方法,囊括初等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在分数四则运算、解方程、正负数运算等许多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该名著(  )
A.记录了三国时期刘徽的“割圆术”
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C.奠定了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D.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
13.《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所倡行。这反映出撰写者司马迁(  )
A.忠君守礼 B.以民为本 C.秉笔直书 D.豪迈奔放
14.中国历代重视历法。在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在元初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这些成就(  )
A.有利于农业生产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推动了文化传播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5.读史明智,学史崇德。小文同学研学参观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后,进行了深入学习:阅读书籍《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观看央视纪录片《风追司马》,编写历史小报《铁笔写春秋》等。他能从中感悟到司马迁(  )
A.秉笔直书的风骨 B.仁爱济世的品德
C.驱荷逐夷的决心 D.保疆戍边的壮举
16.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它的思想来源包括( )
①神仙方术 ②道家思想 ③阴阳五行学说 ④佛教教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7.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 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C. 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秦朝的暴政对科技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8.下列人物中,与中医发展有关的是( )
A. 蔡伦、司马迁 B. 张仲景、华佗 C. 司马迁、华佗 D. 蔡伦、张仲景
19.《史记》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主要是因为它( )
A.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 内容丰富,考证严谨 D. 以上都是
20.东汉时期,一位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能测定地震方向,这位科学家是( )
A. 蔡伦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张衡
二、非选择题
21.简述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过程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22.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有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并未迅速推广开来。目前,公元二三世纪的纸张出土极少,出土的书写材料还是大批的竹简。但造纸技术的改进没有停止,据古籍记载,“妙物远矣,邈不可追”。王羲之用坚如蚕茧的纸张作《兰亭序》,成传世珍品。唐朝《北堂书钞》记载,东晋余杭令范宁规定写公文时不许用竹简和粗糙的纸,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竹简、木牍不再多见,而主要是植物纤维纸。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摘编自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历史叙述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史料?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幅图片,说明后人纪念该杰出人物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对世界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是哪一项发明?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谈谈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为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期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为原料造纸。这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有学者认为,“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
1-5CBDBD 6-10CCDDB 11-15DCCAA 16-20ADBDD
21、(1)发明与改进过程: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当时的纸质量粗糙,使用不便。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的使用逐渐普及开来。
(2)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它使得书籍、文献等文化载体的制作更加便捷和经济,为知识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同地区的文化可以通过纸张更方便地记录和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
造纸术的传播还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或: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2)【示例一】
选择:题11-1图。
说明: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张仲景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称为“医圣”。
【示例二】
选择:题11-2图。
说明: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发明:造纸术。做法:国家应制定和完善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并大力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通公民应积极主动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3.态度:赞同。说明: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存在笨重不便、价格昂贵、不易保存等不足,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蔡侯纸具有原料易找、质量好等优点,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造纸术从中国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这是蔡伦为代表的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